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楠编著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书法艺术
  • 百科全书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技法
  • 历史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教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22345
商品编码:10866934070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0-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全12册 精装)

原价:2995元

作者:李楠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40222345

字数:9850000

页码:全12册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书林壮举 煌煌巨著襄盛世 法古常新 巍巍百科写春秋。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一直作为卓尔不群的东方艺术,傲立于世界艺术之巅。由那独特的方块文字而成的书法文化,亦一直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作为传承最久、群体最广的历史文化,怎样去体现那独特的审美情趣,怎样在观赏之余,又能感受无限的历史价值,怎样摈弃众议,从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与欣赏,这就是《中国书法百科全书》一书所要表述的基础。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内容提要


本套书共12卷,1000余万字,5000余幅图片。全书以精炼的内容、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片,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一个精彩纷呈的书法世界,体验书法带给你生活的乐趣和艺术的享受。中国书法,是一门绝妙的艺术,它高深玄妙,令帝王将相瞠目结舌,它平易近人,又能使平民百姓贩夫走卒会心,本套丛书一共12卷,每卷以一种书体为中轴,分别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和流变史,以及书体的技法和章法,并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预以评价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这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礼堂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总之,这是一套融欣赏性与实用性,研究性与操作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大型书法百科全书。

目 录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1:书法历史》

一、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的本质

书法艺术的定义

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

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

书法是形象性与抽象性统一的艺术

书法美的多本质性

汉字符号的艺术升华

书法艺术的本体

书法艺术语言的涵义

书法美学的立足点

书法的艺术审美与非艺术审美

书法美学研究的方法

书法美学的意义

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书法艺术的中和美

书法艺术的金石气

书法艺术的方与圆

书法艺术的曲与直

书法艺术的迟与速

书法艺术的轻与重

书法艺术的肥与瘦

书法艺术的大与小

书法艺术的疏与密

书法艺术的虚与实

书法艺术的宾与主

书法艺术的离与合

书法艺术的擒与纵

书法艺术的奇与正

书法艺术的生与熟

书法艺术的巧与拙

书法艺术的雅与俗

书法艺术的法与意

书法艺术的阴与阳

书法艺术的一与多

书法艺术的违与和

书法艺术的有法与无法

书法艺术的品格

书法艺术的笔力

书法艺术的意象

书法艺术的形质

书法艺术的神采

书法艺术的气韵

书法艺术的情性

书法艺术的神化

书法艺术的意境

书法艺术的书风

书法艺术的艺术意志

书法与书家心态

书法的表象运动

书法审美的艺术敏感

书法艺术与人的气质

书法艺术与逆反心理

书法心理的多维透视

书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书法书写行为中的视知觉

书法书写的动作与控制

书法书写与松弛精神

书法空间艺术

书法行列的空间形式

书法纵行空间

书法横列空间

书法空间的特点

书法空间的渐变

书法的时间艺术

书法时空的转换

二、书法技法艺术

执笔

运腕

用笔

笔法

墨法

三、书法章法艺术

立轴创作章法

扇面创作章法

对联创作章法

尺牍创作章法

手卷创作章法

匾额创作章法

四、书法艺术鉴赏

……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2:书法溯源》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3:书法常识》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4:书法名家》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5:名家书艺》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6:名作鉴赏》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7:书法论著》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8:书法理论》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9:书法文化》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10: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11:书法典藏》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12:书坛轶趣》

前言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书法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一、先秦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秦朝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芟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三、汉代书法

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是我国的汉代时期,也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广艺舟双楫·说分》),给以了较恰当的评价。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

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简板上的汉隶远不像碑刻上的那样严整、肃穆、气势恢宏,而是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不经意,富于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为工笔,那么,汉简则如同写意。汉简的字体自然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晋人行草的信息。

四、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是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五、南北朝书法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149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是南朝。

此时的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六、隋唐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等。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七、五代书法

公元907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八、宋代书法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代文人书家甚多,若文仝、文彦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洵、司马光、王安石、张舜民、蔡京、蔡卞、薛绍彭、米友仁、叶孟得、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吴说、张孝祥、文天祥、姜夔、吴琚、魏了翁、张即之、赵孟坚等。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

九、元代书法

自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的康里巙巙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十、明代书法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氏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征明刻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十一、清代书法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溃巾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二百六十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十二、近现代书法

1911年到1949年,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沸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书法,最显著的特色是:书法不再像前朝一样,仅仅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专利,而是进一步“泛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政治界、军事界都有不少书法好手。这时期书法活动也十分活跃,书法教育也由过去师徒相授式渐渐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特别是建国以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迎来了她的又一个春天。

具体说来,这时期书法,上承清末,在康有为“北碑南帖”的“抑帖扬碑”理论的牵引下,碑派书法继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没能产生重要的“碑派书法”大师。而帖学一路,却大有起色,沈尹默、白蕉成为一时翘楚。但仅用“碑、帖”两派,远不足以涵盖此期书法的面貌,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而新中国的书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创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书法艺术不仅为中国所特有,随着汉字的传播,它也传到了日本、朝鲜、韩国等邻近国家和地区。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一直作为卓尔不群的东方艺术,傲立于世界艺术之巅。由那独特的方块文字而成的书法文化,亦一直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作为传承最久、群体最广的历史文化,怎样去体现那独特的审美情趣,怎样在观赏之余,又能感受无限的历史价值,怎样摈弃众议,从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与欣赏,这就是《中国书法百科全书》一书所要表述的基础。本书共分十二卷,内容涉及书法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又能感受到那深厚的艺术内涵。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卷:书法历史(综述书法发展的历史)

第二卷:书体溯源(介绍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

第三卷:书法常识(介绍书法的基本知识)

第四卷:书法名家(介绍各个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第五卷:名家书艺(具体分析书法名家的艺术特色)

第六卷:名作鉴赏(全面解析历代书法名作)

第七卷:书法论著(汇总历代关于书法的著作)

第八卷:书法理论(综述不同书法流派对书法的创新、见解)

第九卷:书法文化(阐述书法与各种文化间的关系)

第十卷:书法艺术(分析书法的美学之道)

第十一卷:书法典藏(介绍书法作品收藏与鉴赏的相关知识)

第十二卷:书坛轶趣(荟萃书坛名人趣事、名作流传等趣闻轶事)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内页插图

 
 
 
 
 
 
 
 
 
 

 
《中国书法艺术大典》 卷一:文脉流长——中国书法史纲 本卷系统梳理中国书法自远古萌芽至当代发展的漫长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陶纹符号,追溯至商周的甲骨文、金文,揭示其早期象形、图画的质朴形态与原始的记录功能。继而,深入探讨秦统一后小篆的规范化,以及隶书的隶变,这一书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如何摆脱篆书的象形束缚,走向更具符号化、笔画化的书写。 汉代是中国书法的繁荣时期,本卷将重点剖析草书、行书、楷书的初步成熟,特别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在行书和草书领域的卓越贡献,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笔法,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得到审美上的发展,名家辈出,篆、隶、楷、草诸体并举,书法开始自觉地融入文人情怀与精神追求。 隋唐时期,书法艺术达到鼎盛,楷书成为主流,颜真卿的浑厚雄伟,柳公权的瘦劲严谨,共同构建了唐代楷书的双峰。草书亦有张旭、怀素的狂放不羁,行书则有“三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精湛技艺。本卷将详细介绍各家风格特点及其历史渊源。 宋代,崇尚意趣,注重笔墨的抒情性,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文人书家,将书法提升到表现个性和情感的高度,形成了“尚意”的书风。元代,赵孟頫承续晋唐遗风,其秀丽圆润的风格影响深远。明代,文徵明、祝允枝等吴门书派的崛起,以及王铎、傅山的狂草,展现了不同地域和时代的书风变迁。 清代,碑学兴起,金石文字的考据与书写成为重要潮流,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碑学大家,以雄浑古朴的金石气韵,为书法注入新的生命力。晚清民国以来,中西文化碰撞,书法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于右任的草书、沈尹默的行楷,以及当代书法家的探索与创新,都在本卷中得到详尽的论述。 卷二:笔墨精神——书法美学与技法精要 本卷深入探讨中国书法艺术的核心——笔墨的精神内涵与客观技法。从“点、横、竖、撇、捺、勾、折、提”等基本笔画出发,解析每一种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变化,以及如何通过笔锋的提按、转折,赋予笔画以生命力。 墨法方面,本卷将阐述“浓、淡、干、湿”四种墨色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积墨、破墨、宿墨等技法,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同时,阐释“飞白”的独特美学,如何以枯笔的姿态,传递出苍劲、古朴的韵味。 结构方面,本卷着重讲解字的结构安排,包括点画之间的呼应、偏旁部首的配置、整体的疏密、长短、欹正等,如何做到“疏可跑马,密不通风”,达到形体上的和谐与美感。 章法方面,本卷将引导读者理解整体的书写布局,从字与字之间的连贯,行与行之间的气息,到整幅作品的起承转合,以及空白的运用,如何营造出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 本卷还将介绍中国书法中的“用笔八法”和“用墨八法”,并结合历代名家作品,图文并茂地解析其笔法、墨法的精妙之处。例如,王羲之的“永字八法”,如何通过对“永”字的八个笔画的分解,展示了楷书基本笔画的运用要领。 此外,本卷还会探讨书法中的“气韵生动”,如何通过笔墨的内在力量,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性格和精神境界。强调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作者心灵的写照。 卷三:字里乾坤——汉字形体演变与书法体例 本卷聚焦于汉字本身,从其起源、发展到各种书法体式的形成,揭示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载体,所蕴含的深邃文化与美学价值。 首先,本卷将系统梳理汉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金文的图画性和象形性,到大篆、小篆的规范化,再到隶书的笔画化,以及楷书、行书、草书的日益成熟和风格化。每一阶段的字形演变,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书写工具等因素息息相关。 接着,本卷将详细介绍中国书法的主要体式,包括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真书)、行书、草书(章草、今草、狂草)。对每一种体式,都将从其字形结构、用笔特点、墨法运用、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并列举代表性碑帖,如篆书的《石鼓文》、《泰山刻石》,隶书的《曹全碑》、《乙瑛碑》,楷书的《九成宫》、《颜勤礼碑》,行书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草书的《十七帖》、《古诗四帖》等,进行详细的解读。 本卷还将探讨不同体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关系,例如,隶书如何孕育了楷书,行书如何介于楷草之间,草书又如何从章草的笔画连绵发展到今草的流畅奔放。 同时,本卷也会涉及一些特殊字体,如魏碑的雄强古朴、唐代墓志铭的严谨秀丽、宋元时期文人行书的洒脱等,展现汉字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书写者手中的多样化面貌。 通过对汉字形体演变和书法体例的深入研究,本卷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每一种字体独特的审美取向,以及掌握不同字体书写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卷四:帖学之韵——经典碑帖解读与临摹指南 本卷是实操性的指导篇章,精选中国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碑帖,进行深入的解读与临摹指南。 首先,本卷会系统介绍“帖学”的概念,即以法帖为学习范本,通过临摹来继承和发展书法艺术的传统。 接着,本卷将选取历代名家代表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快雪时晴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多宝塔碑》、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米芾的《蜀素帖》、赵孟頫的《洛神赋》、文徵明的《行书诗》、王铎的《临王羲之帖》等,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解读内容包括: 背景介绍: 创作该作品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结构分析: 字的结构特点,偏旁部首的组合方式,整体布局的疏密、大小、呼应关系。 用笔解析: 笔画的起、行、收,笔锋的提按、转折,以及笔画的粗细、刚柔变化。 墨法探究: 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飞白的运用,以及墨迹的晕染效果。 风格特色: 作品所体现的独特风格,如温润、雄强、飘逸、洒脱等。 临摹要领: 针对该作品,提供具体的临摹方法和注意事项,例如,初学者应从哪些笔画、结构入手,如何把握其精神气质。 本卷还将提供一些实用的临摹技巧,如“对临”、“背临”、“读帖”的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放大字迹、拆解结构等方式,更好地理解原作。 此外,本卷还会探讨如何根据自身条件和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碑帖进行临摹,并提供不同阶段的临摹进阶建议,帮助读者逐步提升书法技艺。 卷五:碑学风骨——金石碑刻的魅力与临习 本卷专注于“碑学”一脉,深入探讨金石碑刻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临习方法。 首先,本卷会介绍碑学的兴起背景,即清代乾嘉学派对金石文字的研究,以及由此引发的书法界对汉魏碑刻的重视。碑学书法如何突破帖学书法的秀丽典雅,回归古朴雄强,为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 接着,本卷将精选碑学代表作品,如北魏的《龙门二十品》、唐代的《苏孝慈碑》、《玄秘塔碑》、《多宝塔碑》,以及明清时期的金石名家作品,如赵之谦、吴昌硕等人的碑学作品,进行深入解读。解读内容包括: 石刻的时代特征: 不同朝代的碑刻在字形、结构、用笔上所体现出的时代烙印。 刀法的痕迹: 探讨石刻过程中,刀锋在石材上留下的独特痕迹,以及这种痕迹如何转化为笔画的形态。 结构的力量: 碑刻字体如何强调结构的浑厚、方折、错落有致,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感。 笔墨的意趣: 尽管是刻石,但如何通过对笔画形态的分析,体会其中蕴含的笔墨趣味和精神。 临习的重点: 强调碑学临习的特殊性,例如,如何把握字形的大气、结构的稳健,以及如何通过点画的粗犷来体现古朴之风。 本卷还会详细介绍碑学临习的要领,如如何从拓片入手,如何理解刻工的刀法,以及如何将碑刻的雄强之气融入到自己的书写中。 此外,本卷还会探讨碑学与帖学的异同,以及如何将二者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卷六:文人雅趣——书法与诗文、绘画的交融 本卷深入探讨中国书法与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诗文和绘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展现书法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文人雅趣和文化品位。 首先,本卷将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书法与诗文的渊源。历代文人墨客,多以书法抒发情怀、记录思想,诗文的内容与书法的情感表达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本卷将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文书法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解析诗文内容与书法风格如何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出深远的意境。 接着,本卷将探讨书法与绘画之间的联系。中国画讲究“写意”,而书法恰恰是“写意”的极致体现。笔墨的运用、线条的勾勒,都与中国画的笔墨技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卷将分析一些书法家兼具绘画才能的例子,以及书法中的“写”与绘画中的“写”如何相互启示。例如,书法中的“骨法”与绘画中的“骨法”,书法中的“气韵”与绘画中的“气韵”,都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共通性。 本卷还会介绍一些“书画同源”的艺术观念,以及如何在临摹碑帖或创作作品时,借鉴绘画的构图、色彩、意境等元素,提升书法的艺术表现力。 此外,本卷还将涉及一些书法与音乐、器物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关联,展现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和其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通过对这些关联的探讨,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书法所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卷七:墨韵东方——书法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 本卷将视野拓展至东亚地区,深入探讨中国书法艺术如何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传播,以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发展与演变,形成独特的“东方墨韵”。 首先,本卷将追溯中国书法东传的历史脉络,重点介绍汉代至唐宋时期,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中国书法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巨大影响。 接着,本卷将分别探讨中国书法在日本、韩国、越南的发展情况: 日本: 介绍日本汉字(假名)的书法发展,从模仿中国古法到形成本国特色,如“和样”书法的出现。重点介绍日本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如空海、最澄、良宽等,以及日本在汉字草书、楷书方面的独特风格。 韩国: 探讨朝鲜半岛的书法传统,如何深受中国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介绍韩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期和代表人物,以及其在汉字书写、汉字书法的创新与发展。 越南: 介绍越南历史上使用汉字(字喃)及其书写艺术的发展。探讨汉字在越南文化中的地位,以及越南书法艺术的特点。 本卷还将分析中国书法在东亚传播过程中,因各地语言、文化、书写工具等因素差异,所产生的融合与创新,以及这些地区如何反哺中国书法,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同时,本卷还会探讨“东方墨韵”的文化内涵,即中国书法所代表的东方哲学思想、审美情趣,如何在东亚地区得到传承和发展,并在全球艺术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卷八:名家风采——历代书法大家传记与代表作赏析 本卷将聚焦中国书法史上几十位最具代表性的书法大家,通过生平传记和代表作品的赏析,带领读者走近这些艺术巨匠,感受他们的艺术人生和不朽成就。 本卷的选材将涵盖从魏晋南北朝到近现代的书法名家,力求展现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书法大家。每一位大家的人物介绍都将包括: 生平概述: 详细介绍其出生年月、家庭背景、教育经历、仕途或隐居生活等。 艺术溯源: 分析其书法艺术的师承关系,受到哪些前人作品或理论的影响。 风格形成: 深入剖析其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包括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代表作品赏析: 精选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详细的解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价值,以及在书法史上的地位。赏析将结合高清作品图片,从技法、意境、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阐述。 历史地位与影响: 评价其在书法史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世书家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卷涵盖的名家将包括但不限于:王羲之、王献之、钟繇、张芝、韦诞、皇象、索靖、陆机、卫夫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李邕、张旭、怀素、孙过庭、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文徵明、祝枝山、王宠、徐渭、王铎、傅山、刘墉、翁方纲、包世臣、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林散之等。 通过对这些书法大家的深入了解,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大师级的书法艺术作品,更能从中汲取艺术灵感,学习其精湛的技法和高尚的艺术品格。 卷九:理论之光——书法理论著作精要与流派思想 本卷梳理和解读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理论著作和思想流派,为读者提供理解书法艺术背后深层逻辑和文化基因的视角。 首先,本卷将介绍中国书法理论的源头,如《周易》中的“书画同源”思想,《诗经》中对文字的描绘,以及早期文献中关于书写规范的记载。 接着,本卷将重点梳理和分析历代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包括: 《笔阵图》/《永字八法》: 探讨其作为早期书法理论基础的意义,对基本笔画的规范化。 《书法论》(卫夫人): 分析其对初学者如何掌握笔画和结构的重要性。 《书谱》(孙过庭): 重点解读其对书法“草”、“正”、“行”的精辟论述,以及对“五乖五合”等重要概念的阐释。 《论书》(刘熙载): 深入分析其“意、势、迹、度、神”等书法美学范畴的界定,以及对“书缘”等概念的阐述。 《中国书法史》(张彦远): 探讨其对书法史分期、流派的梳理,以及对“意匠”等概念的理解。 《学书琐记》(康有为): 分析其对碑学的推崇,以及对书法“尚意”的批判。 本卷还将深入探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流派思想,如“尚意”书风的兴起与发展,碑学的兴盛与理论基础,以及晚清民国时期,各种新思潮对书法理论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理论著作和思想流派的解读,本卷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中国书法艺术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是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美学、文化观念的集中体现。读者将能够通过理论的武装,更深入地理解书法作品的内涵,并指导自己的书法实践。 卷十:写意丹青——书法与中国画的视觉艺术关联 本卷将深入探讨书法与中国画之间深厚而独特的视觉艺术关联,揭示二者在笔墨、线条、构图、意境等方面的共通之处,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审美体系。 首先,本卷将从“书画同源”的古典观念出发,追溯二者在起源、发展上的相互影响。强调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特质,如何为中国画的线条表现奠定基础,以及书法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孕育和滋养。 接着,本卷将重点分析书法与中国画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关联: 线条的艺术: 深入比较书法中的“笔画”和中国画中的“线条”,探讨其在形态、质感、力量感、表现力上的异同。例如,书法中的“折钗”、“屋漏痕”等概念,如何在中国画的线条运用中得到体现。 笔墨的妙用: 解析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等墨法,如何与中国画的墨法相互借鉴。探讨书法中“积墨”、“破墨”等技法,对中国画墨色层次的丰富所起到的作用。 结构与章法: 分析书法中字的结构安排,如疏密、长短、欹正等,如何启发中国画的构图布局。探讨书法中“留白”的艺术,如何在中国画中营造空间感和意境。 意境的营造: 强调书法和中国画共同追求的“写意”精神,即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无限的意境和情感。分析二者如何通过线条、墨色、结构等元素,共同营造出诗意的、哲思的、精神性的艺术境界。 本卷还将选取一些书画兼擅的名家作品,如文徵明、徐渭、吴昌硕等,进行个案分析,具体展示其书法与绘画艺术的融合。 此外,本卷还会探讨书法艺术在表现形式和审美理念上,对中国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以及二者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如何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展现其独特的东方魅力。 卷十一:传承与创新——当代书法艺术的探索与展望 本卷聚焦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在继承传统、吸收外来艺术元素、以及应对时代变迁中的挑战与机遇,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本卷将回顾近现代书法艺术的转型,分析民国时期以来,传统书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变革,以及诸如“碑学”的深入发展、“金石派”的崛起等重要现象。 接着,本卷将深入探讨当代书法艺术的几个关键性议题: 传统技法的传承与激活: 分析当代书法家如何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使古老的书法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对经典碑帖的再解读、对传统笔墨的现代化运用等。 多元化的风格与探索: 介绍当代书法艺术呈现出的多元化面貌,包括对抽象、表现、实验等不同艺术语言的吸收,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新的风格和流派。 书法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探讨书法艺术如何在设计、教育、日常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以及如何打破“阳春白雪”的隔阂,贴近大众。 书法与国际艺术的对话: 分析中国书法如何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进行碰撞与融合,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当代书法艺术。 新媒体与书法艺术: 探讨数字化、网络化等新媒体对书法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影响。 本卷还将采访一些当代有影响力的书法家,听取他们对当代书法艺术的看法,分享他们的创作理念和实践经验。 最后,本卷将对当代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分析其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期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在新时代实现更大的繁荣与发展。 卷十二:翰墨千秋——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与收藏鉴赏 本卷旨在提升读者对书法艺术的整体认知,从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以及收藏鉴赏等多个层面,全面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 首先,本卷将深入阐述中国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承载中华民族思想、情感、哲学观念的重要载体。从书法中窥探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格精神,以及书法在塑造民族性格、传承文化基因方面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接着,本卷将探讨书法艺术的历史意义。回顾书法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反映时代变迁,记录历史信息。 在收藏鉴赏方面,本卷将为读者提供实用的指导: 如何认识一件书法作品: 从笔墨、结构、章法、落款、印章等多个维度,指导读者如何初步判断一件作品的真伪和艺术水平。 收藏的基本要素: 介绍收藏书法作品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作者、时代、真伪、品相等。 常见误区与风险: 提醒读者在收藏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误区和风险,例如,如何辨别伪作,如何避免盲目跟风。 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特点: 结合不同时期书法作品的特点,指导读者如何识别和欣赏各具时代风貌的作品。 装裱与保养: 提供书法作品的装裱与保养常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保护珍贵的书法作品。 本卷还将介绍一些古代文人雅士对书法艺术的鉴赏心得,以及当代书法收藏的最新动态和趋势。 通过对书法艺术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以及收藏鉴赏的全面解读,本卷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书法艺术更为完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以更专业的眼光去欣赏、理解和收藏这一宝贵的民族艺术瑰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者,对于“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这套书,我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去钻研。可以说,这套书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它不仅囊括了中国书法史上各个重要时期、各个主要书体的详尽资料,更在对这些资料的解读上,展现了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独到的见解。例如,在关于行书的章节中,作者对“二王”体系的演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不仅仅是罗列作品,更是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艺术传承等多个维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学术图谱。对于一些历代争议性的问题,书中也能够提供不同的学术观点,并加以辨析,这对于我们做深入研究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考证之严谨,都令人赞叹。它为我们这些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平台,让我们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发现。这套书不仅是书法爱好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对中国传统艺术感兴趣的学者们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这套《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的时候,觉得这套书的厚度就已经很惊人了,担心会太专业,可能不太适合我这样的初学者。但是,当我真正翻阅起来,才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这套书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一般的百科全书那样,上来就讲一堆我听不懂的理论。它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比如关于“笔墨纸砚”的介绍,讲得非常详细,让我了解了选择什么样的工具对于书法练习很重要。然后,它循序渐进地介绍各种书体,从篆书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书体都有专门的篇幅,并且会结合大量的图片和实例来讲解。最让我觉得贴心的是,书中还专门辟有“书法鉴赏”的章节,教我如何去欣赏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告诉我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比如字形的美感、笔画的力度、墨色的浓淡、章法的布局等等。这些讲解让我不再是“看热闹”,而是能够真正地“看门道”。现在,我每次拿起这套书,都能学到新的东西,感受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也更加坚定了我学习书法的决心。

评分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年上班族,平日里工作繁忙,闲暇之余,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陶冶情操,所以,我一直对中国传统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爱书法。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时,简直就走不动道了。它简直就像一本“书法圣经”一样,内容丰富得令人难以置信。12册的书,从最基础的笔画、结构,到各种书体的演变,再到历代名家的风格分析,再到历代碑帖的详解,简直无所不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历代名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章节,每当读到这些介绍,我都会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与那些伟大的书法家对话,感受他们的笔墨传奇。书中的配图非常精美,各种碑帖拓片清晰可见,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那些传世之作。我常常会抽出时间,对着书中的字帖临摹,虽然进步缓慢,但每次挥毫泼墨,都能感受到一种宁静与满足,仿佛心灵得到了洗涤。这套书不仅让我增长了见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验到了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让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

评分

这套《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简直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作为一个对书法一直充满好奇却又无从下手的“门外汉”,我常常觉得书法这东西,看着别人写得那么漂亮,自己却连最基础的笔画都描不顺。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深奥的书法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我最喜欢的是其中关于各种书体特点的讲解,它会从字的结构、用笔、章法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且会举出大量的例证,让你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的。比如,在讲到楷书的“永字八法”时,它不仅给出了清晰的图示,还详细解释了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要领,甚至连笔锋的运用都讲解得非常到位。读完之后,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练习,虽然离大师还有十万八千里,但我确实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书法故事和轶事,这些故事让冰冷的文字变得有温度,也让我对这些书法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这套书,我之前就听说过,一直想找机会仔细研读。拿到手之后,那沉甸甸的份量和精美的装帧就让我爱不释手。翻开第一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那些早已湮没在时光中的大师们,他们的风骨、他们的智慧,仿佛随着笔墨一同苏醒,在我眼前鲜活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各个朝代书法演变脉络的梳理,每一段文字都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惊才绝艳的作品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孕育、成长、蜕变,最终成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从甲骨文的古朴雄浑,到篆书的婉转流畅,再到隶书的恣意飞扬,直至行楷草的恣意挥洒,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并且辅以大量的经典碑帖拓片,那些黑白的线条在纸面上跳跃,仿佛还在诉说着千年前的传奇。我常常会沉浸其中,对着那些字,一遍遍地揣摩,试图去理解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去感受那份古人对笔墨的敬畏与热爱。这套书的讲解细致入微,即使是对书法了解不深的我,也能凭借这套书逐渐建立起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完整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