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低张拉控制应力拉索技术规程JGJ/T226-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低张拉控制应力拉索技术规程JGJ/T226-20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行业标准
  • 低张拉控制应力
  • 拉索
  • 技术规程
  • JGJ/T226-2011
  • 桥梁工程
  • 结构工程
  • 土木工程
  • 建筑工程
  • 施工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0875
版次:1
商品编码:108681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
字数:57000

具体描述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拉索材料与锚固体系
3.1 拉索材料
3.2 锚具、连接器及辅件

4 设计基本规定
4.1 一般规定
4.2 预应力损失值计算

5 结构构件设计
5.1 立柱
5.2 拉索
5.3 辅件

6 施工及验收
6.1 一般规定
6.2 立柱制作安装
6.3 拉索制备
6.4 拉索、锚具及辅件安装
6.5 张拉与锚固
6.6 验收
附录A 典型锚固节点构造示意图
附录B 拉索材料规格和力学性能
附录C 质量验收记录
本规程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现代建筑结构中的无锨钢绞线应用技术指南 摘要 本书籍深入探讨了现代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特别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领域,无锨钢绞线(Prestressing Tendon without Anchorage)的先进技术应用。内容涵盖了无锨钢绞线的材料特性、生产工艺、力学性能分析、结构设计理论、施工安装技术规范,以及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估标准。本书旨在为结构工程师、预应力技术人员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且深入的专业参考手册,以推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预应力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第一章:无锨钢绞线的基础理论与材料科学 1.1 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历程与无锨钢绞线的地位 简述预应力技术从最初的后张法、先张法到现代高性能张拉技术的演变。 阐述传统锚固系统面临的挑战,如锚固效率、疲劳性能和施工复杂性。 明确无锨钢绞线(也称为波纹管内预埋钢绞线或与混凝土结构一体化的钢绞线系统)在消除传统端部锚固件方面的优势及其在特定结构应用中的必要性。 1.2 无锨钢绞线的材料组成与制造工艺 钢材性能要求: 详细分析用于无锨系统的钢绞线所要求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以及疲劳极限。重点介绍高强度钢丝的晶体结构和热处理工艺对最终性能的影响。 表面处理与防腐技术: 探讨钢绞线表面的涂层(如环氧树脂、石蜡)及其在不同环境(潮湿、腐蚀性介质)中的长期防护效果。 波纹管与套筒技术: 无锨系统通常依赖与结构体紧密结合的保护套管。分析波纹管的材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钢带等)选择标准,以及波纹管与钢绞线之间的摩擦特性分析。 预应力筋的几何尺寸与规格标准: 对不同直径、股数的钢绞线进行分类,并介绍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对线材几何公差的要求。 1.3 力学行为与长期性能预测 应力-应变关系与松弛性能: 详细分析钢绞线在长期恒载作用下的应力松弛规律,并提供常用的松弛计算模型(如ISO标准、AASHTO标准)。 疲劳性能评估: 在反复荷载作用下,无锨钢绞线系统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特别是锚固区(虽然是无锨,但界面应力集中仍是关键)的应力集中分析。 粘结性能的理论基础: 深入探讨钢绞线与周围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机理。分析界面剪应力分布,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套管设计和张拉程序来确保可靠的应力传递。 第二章:无锨钢绞线的结构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 2.1 结构受力分析与预应力效应计算 未张拉状态与张拉完成状态分析: 建立适用于无锨系统的力矩平衡方程,区分张拉过程中和长期使用阶段的内力计算。 预应力损失的精确计算: 详细阐述适用于无锨系统的预应力损失分项,包括弹性伸长、收缩、徐变、钢绞线松弛以及锚固端摩擦损失(如弯曲段损失,即使没有传统锚具,也可能存在与波纹管的接触应力)。 应力限值与承载力校核: 根据现行设计规范,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以及钢绞线的应力水平进行校核,确保结构在正常使用和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2.2 特殊结构中的应用设计 大跨度结构(如箱梁、拱桥): 探讨在长跨结构中,无锨钢绞线如何实现连续化预应力,减少接缝和锚固点的数量,提高结构整体性。 厚板与墙体结构: 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或剪力墙中,无锨钢绞线作为提高抗裂性能和抗剪承载力的增强措施的设计要点。 后张法与无锨系统的混合应用: 在既有结构改造或复杂节点的处理中,如何有效地将传统锚固与无锨系统结合设计。 2.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AE)的应用 介绍使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如ABAQUS, Midas Civil)对复杂几何形状的无锨系统进行三维建模和荷载分析的方法。 界面接触分析: 重点讨论在有限元模型中如何准确模拟钢绞线与波纹管、波纹管与混凝土之间的非线性接触和摩擦行为。 第三章:无锨钢绞线的施工技术与现场控制 3.1 钢绞线系统的安装与定位 精确放样与支护要求: 阐述在模板安装阶段,对预应力管道(波纹管)的走向、坡度和位置进行精确测量的技术规范。 钢绞线的穿束工艺: 介绍机械化穿束设备的操作要点,包括防止钢绞线扭转、打结和表面损伤的措施。 多孔道束的间隙控制: 对于多束钢绞线在同一波纹管内的排列间距和导向要求。 3.2 预应力张拉技术规范 张拉设备的选择与校准: 介绍高精度液压千斤顶、油泵、压力表和伸长量测量仪器的技术参数和定期校准要求。 分级加载与控制: 详细描述张拉的步骤,包括初应力施加、分级加载、保持时间以及疲劳加载(如适用)。强调伸长量控制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分析及偏差处理。 张拉过程中的质量监控: 如何利用应力传感器或应变片对关键截面的应力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以确保张拉质量。 3.3 灌浆与孔隙填充技术(适用于后张无锨系统) 灌浆材料的选择: 针对无锨系统对灌浆料的特定要求(如低泌水性、高早期强度、良好的流动性)。 真空辅助灌浆技术: 介绍如何通过负压抽吸技术,确保灌浆浆液完全充满钢绞线与波纹管之间的空隙,消除空洞,保证长期粘结和防腐性能。 灌浆压力与速度控制: 规范灌浆过程中的压力梯度和速度,防止波纹管破裂或浆体离析。 第四章:质量检验、安全评估与工程实例 4.1 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测 钢绞线出厂检验回顾: 强调对原材料合格证书的核查,确保材料符合设计要求。 无损检测技术: 介绍用于检查灌浆密实度的超声波透射法(UPT)或电磁波法在无锨系统中的应用。 外观检查与尺寸复核: 对波纹管的完整性、钢绞线的保护层厚度进行定期抽查。 4.2 长期性能评估与风险管理 腐蚀防护失效分析: 探讨无锨系统在长期服役中,由于灌浆缺陷或材料老化导致的腐蚀风险评估模型。 结构健康监测(SHM): 介绍在关键结构上安装应变片、腐蚀监测电极,对无锨预应力系统的健康状态进行连续监测的方法。 4.3 典型工程应用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多个已完成的大型公共建筑、桥梁或基础设施项目中采用无锨钢绞线技术的案例,总结其在提高结构耐久性、优化结构自重、缩短工期方面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结论 本书系统地梳理了无锨钢绞线技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环节,为行业内专业人士提供了应对现代复杂结构挑战的有效工具和详尽指导。随着结构工程对耐久性和施工效率要求的不断提高,深入掌握和应用无锨预应力技术是未来结构设计与施工发展的重要趋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非常“技术硬核”,充满了行话和缩写,这对于初次接触预应力技术的人来说,可能构成一道不小的门槛。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独特的“工程语言”,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密度。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疲劳寿命评估”的那几个章节,那里的描述简直就像是在给拉索做“健康体检报告”。书中对试验方法的描述,步骤清晰到几乎可以直接用于法庭取证的程度——每一步的加载速率、持荷时间,都有明确的界定。这种不容置疑的标准化,确保了即便是在全国各地不同承包商手中施工,最终成品的性能基线也是一致的。它很少使用抒情的词汇,所有的表达都是为了最终目标服务:确保拉索系统的长效可靠性,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冰冷的、但绝对可靠的专业力量。

评分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一丝不苟的工程师在进行一次沉浸式的现场教学。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注重“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么做”。例如,在处理锚固系统的耐久性问题时,书中对腐蚀防护层的厚度要求,以及对环境荷载的考量,都体现了一种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思维。我注意到,它在不同工况下对拉力值波动的容忍范围描述得极为细腻,这对于在复杂气候条件下施工的团队来说,无疑是提供了极大的操作指导价值。对我个人而言,最吸引我的是它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节控,仿佛每一个螺栓的拧紧角度,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把抽象的力学原理,转化成了工程师手中可执行、可量化的操作指南。

评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在“缺陷处理与返工”部分所展现出的务实主义精神。在标准的制定中,往往倾向于描绘理想状态下的施工流程,但高明的规范懂得,工程现场永远充满变数。这部规程在讨论出现微小偏差时的补救措施时,显得尤为人性化且具备可操作性,它没有一味地采取“一刀切”的否决态度,而是提供了基于风险等级的降级处理路径。这种对现实工程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条”,更像是一位经验老道的项目经理的私房笔记。它平衡了理论的严谨与现场的灵活,指导工程师如何在不牺牲安全底线的前提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那些头疼的问题。这种对“例外情况”的详尽规划,才是真正体现出标准的生命力的所在。

评分

这本规范,说实话,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和专业性扑面而来,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感到一丝敬畏。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低张拉控制应力”这个概念的阐述,简直像是在给我这个门外汉普及一门高深的物理学知识。书中对拉索材料的选取、预应力施加的精确度要求,以及各种现场检测手段的描述,都体现出国家标准制定者对于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我尤其欣赏它在图表和公式运用上的严谨性,那些密密麻麻的参数和曲线,虽然让我这个外行看得云里雾里,但那种无可辩驳的逻辑性,让人对这份规程的权威性深信不疑。它不只是一本操作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保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哲学宣言,强调的是在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读完第一遍,我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所有技术细节,但那种对“精确控制”的敬畏感是油然而生的,感觉像是窥见了现代大型工程背后的精密计算与严格把关。

评分

从结构编排上看,这本书的逻辑组织非常清晰,它像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多层洋葱,你可以一层层剥开,深入到你需要的专业深度。基础概念先行,然后过渡到材料要求,再到施工控制,最后是验收与监测。这种由浅入深的架构,使得不同层级的技术人员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我发现它对于长期服役性能的预测模型的讨论,尤其精妙,它不仅仅关注拉索投入使用时的状态,更着眼于数十年后的表现。这种“百年大计”的视野,让整部规程带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它不仅仅是规定了当下的做法,更是为未来的基础设施留下了坚实的工程遗产。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对当代工程科学水平的一次系统性回顾和确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