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祥雍(1913.2—1993.9),著名文史專傢,藏書傢。祖籍浙江鎮海,生於上海市。[1] 1956受聘於復旦大學中文係,復任教於江西大學中文係、東北文史研究所,1978年後任中華書局、上海古籍齣版社特約編輯,1986年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其治學以藏書入門,精於版本文獻。經他整理的典籍有:《古本竹書紀年輯校訂補》、《洛陽伽藍記校注》、《戰國策箋證》(獲首屆中國齣版政府提名奬)、《大唐西域記匯校》、《廣韻三傢校勘記補釋》、《釋迦方誌點校》、《宋高僧傳點校》、《廣弘明集點校》、《管城碩記點校》、《法書要錄點校》、《東坡誌林廣證》、《山海經補疏》、《南華真經批校》等,上海古籍齣版社結集為《範祥雍古籍整理匯刊》齣版,另有《範祥雍文史論文集》,包含有《養勇齋詩抄》三百多首及論文十餘篇。[2] 其治學範圍涉及古文字學、音韻學、藝術史、佛教史、中西交通史、曆史地理、目錄版本學和古典文學等諸多領域。藏書室名有山陰草堂、養勇齋、企蘇書巢、長春室等。[3]
評分釋靜洪《韻英》三捲
評分└══⊙═⊙═~----╰⊙═⊙╯
評分但由於陽聲欣韻的入聲字太少,因此,沒有單獨立韻。
評分韻書是將同韻字編排在一起供寫作韻文者查檢的字典。中國詩歌起源很早,為寫作詩歌服務的韻書産生的時代也比較早。東漢末由於佛教的傳入,中國學者在梵文字母悉曇的啓發下發明瞭一種新的注音方法“反切”,這種注音方法的産生為編寫韻書創造瞭條件。傳說中國最早的韻書是魏時左校令李登的《聲類》。據唐代封演《聞見記》所載,《聲類》分為十捲,共收11520字,以五聲命字,不立諸部。由於該書早佚,其具體麵貌不得而知。西晉時小學傢呂忱之弟呂靜曾仿照《聲類》寫過一本《韻集》,分作五捲,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此書也早已失傳。其後韻書接踵相繼,特彆是南朝齊、梁時,瀋約、周顒等人發現瞭漢語四個聲調的存在,為韻書的編寫又提供瞭一個重要的條件。自是以後,各種韻書風起雲湧,各有乖互。據《隋書·經籍誌》及陸法言《切韻·序》所載,南北朝時期齣現的韻書主要還有:
評分--版本--
評分《廣韻》從刊行到現在版本很多,現在常見的本子有張氏澤存堂本、《古逸叢書》覆宋本、《四部叢刊》涵芬樓影印宋刊巾箱本、曹刻楝亭五種本、宋乾道五年黃三八郎本(《钜宋廣韻》)、覆元泰定本、小學匯函內府本等7種。前5種稱繁本,後兩種稱簡本。所謂簡本是元人根據宋本刪削而成。繁本和簡本主要錶現為注文的多少不同,個彆韻收字多少也略有不同,但音係是相同的。其中宋乾道本《钜宋廣韻》曾傳到日本,《經籍仿古誌》著錄,而在國內一度失傳,1889年顧沄以南朝小銅佛自日本山榮傢換得一部,後輾轉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歸上海圖書館。1982年,上海古籍齣版社據現藏上海圖書館的顧沄舊藏本影印齣版,原缺入聲一捲,顧氏原用元人略注本配補,影印時換成《四部叢刊》影宋本。據周祖謨考證,此本與楝亭五種本相近。此外還有周祖謨於1936年寫成的《廣韻校本》(時年周先生僅20歲),周氏以澤存堂本為底本,以除瞭《钜宋廣韻》的版本校勘,同時吸收瞭清段玉裁、近代王國維、趙萬裏的校勘成果,並參考瞭唐寫本殘捲20種。此書搜集資料全,校讎方法精,是目前較易得的好的《廣韻》校本。
評分非常滿意非常滿意非常滿意
評分╭╯讓路║═║水軍專用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