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4-4):12M实腹式钢吊车梁·重级工作制(A6-A7)Q345钢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4-4):12M实腹式钢吊车梁·重级工作制(A6-A7)Q345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钢结构
  • 吊车梁
  • 设计图集
  • 建筑标准
  • Q345
  • 实腹式
  • 12M
  • 重级工作制
  • A6-A7
  • 国家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5774
版次:1
商品编码:10898169
包装:平装
开本:4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2
字数: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4-4):12M实腹式钢吊车梁·重级工作制(A6-A7)Q345钢》是12m实腹式钢吊车梁重级工作制(A6、A7)Q34s钢的施工图,内容包括吊车梁、制动梁、辅助桁架及支撑等,编号为05G514-4。本分册与吊车轨道联结及车挡05G525配合使用。
本分册是按起重量为5t~100t重级工作制一般用途(软钩)吊车设计的,吊车的技术参数和基本尺寸依据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生产的一般用途电动桥式起重机样本进行计算,并设计出钢吊车梁选用表(包括吊车梁内力及截面号)。对于其它型号起重机产品,可按其样本的参数及尺寸计算出吊车梁的内力后,据此内力由选用表确定吊车梁的截面号。详见表1及表2。
本分册吊车梁系统适用于构件表面长期受辐射热≤150℃的场所,当长期受辐射热达1500C以上或在短期内可能受到火焰作用时,应采取有效的隔热防护措施。构件设计时未考虑在各种相对湿度条件下侵蚀性作用的环境,否则应由选用者按有关规范或规程处理。

目录

总说明
吊车梁系统构件布置图及其编号示意图
下翼缘水平支撑布置图及其编号示意图
安装节点图(一)
安装节点图(二)
安装节点图(三)
安装节点图(四)
安装节点图(五)
安装节点图(六)
GDLZM12-1ZY、1BY、1BYF、1SY、1SYF详图
GDLZM12-1ZR、1BR、1BRF、1SR、1SRF详图
GDLZM12-2ZY、2BY、2BYF、2SY、2SYF详图
GDLZM12-2ZR、2BR、2BRF、2SR、2SRF详图
GDLZM12-3ZY、3BY、3BYF、3SY、3SYF详图
GDLZM12-3ZR、3BR、3BRF、3SR、3SRF详图
GDLZM12-3ZW、3BW、3BWF、3SW、3SWF详图
GDLZM12-4ZY、4BY、4BYF、4SY、4SYF详图
GDLZM12-4ZR、4BR、4BRF、4SR、4SRF详图
GDLZM12-4ZW、4BW、4BWF、4SW、4SWF详图
GDLZM12-5ZY、SBY、5BYF、5SY、SSYF详图
GDLZM12-5ZR、5BR、SBRF、5SR、5SRF详图
GDLZM12-5ZW、SBW、5BWF、5SW、5SWF详图
GDLZM12-6ZY、6BY、6BYF、6SY、6SYF详图
GDLZM12-6ZR、6BR、6BRF、6SR、6SRF详图
GDLZM12-6ZW、6BW、6BWF、6SW、6SWF详图
GDLZM12-7ZY、7BY、7BYF、7SY、7SYF详图
GDLZM12-7ZR、7BR、7BRF、7SR、7SRF详图
GDLZM12-7ZW、7BW、7BWF、7SW、7SWF详图
GDLZM12-8ZY、8BY、8BYF、8SY、8SYF详图
GDLZM12-8ZR、8BR、8BRF、8SR、8SRF详图
GDLZM12-8ZW、8BW、8BWF、8SW、8SWF详图
GDLZM12-9ZY、9BY、9BYF、9SY、9SYF详图
GDLZM12-9ZR、9BR、9BRF、9SR、9SRF详图
GDLZM12-9ZW、9BW、9BWF、9SW、9SWF详图
GDLZM12-10ZY、10BY、10BYF、10SY、10SYF详图
GDLZM12-10ZR、10BR、10BRF、10SR、10SRF详图
GDLZM12-10ZW、10BW、10BWF、10SW、10SWF详图
GDLZM12-11ZY、11BY、11BYF、11SY、11SYF详图
GDLZM12-11ZR、11BR、11BRF、11SR、11SRF详图
GDLZM12-11ZW、11BW、11BWF、11SW、11SWF详图
GDLZM12-12ZY、12BY、12BYF、12SY、12SYF详图
GDLZM12-12ZR、12BR、12BRF、12SR、12SRF详图
GDLZM12-12ZW、12BW、12BWF、12SW、12SWF详图
GDLZM12-13ZY、13BY、13BYF、13SY、13SYF详图
GDLZM12-13ZR、13BR、13BRF、13SR、13SRF详图
GDLZM12-13ZW、13BW、13BWF、13SW、13SWF详图
GDLZM12-14ZY、14BY、14BYF、14SY、14SYF详图
GDLZM12-14ZR、14BR、14BRF、14SR、14SRF详图
GDLZM12-14ZW、14BW、14BWF、14SW、14SWF详图
GDLZM12-15ZY、15BY、15BYF、15SY、15SYF详图
GDLZM12-15ZR、15BR、15BRF、15SR、15SRF详图
GDLZM12-15ZW、15BW、15BWF、15SW、15SWF详图
GDLZM12-16ZY、16BY、16BYF、16SY、16SYF详图
GDLZM12-16ZR、16BR、16BRF、16SR、16SRF详图
GDLZM12-16ZW、16BW、16BWF、16SW、16SWF详图
GDLZM12-17ZY、17BY、17BYF、17SY、17SYF详图
GDLZM12-17ZR、17BR、17BRF、17SR、17SRF详图
GDLZM12-17ZW、17BW、17BWF、17SW、17SWF详图
GDLZM12-18ZY、18BY、18BYF、18SY、18SYF详图
GDLZM12-18ZR、18BR、18BRF、18SR、18SRF详图
GDLZM12-18ZW、18BW、18BWF、18SW、18SWF详图
GDLZM12-19ZY、19BY、19BYF、19SY、19SYF详图
GDLZM12-19ZR、19BR、19BRF、19SR、19SRF详图
GDLZM12-19ZW、19BW、19BWF、19SW、19SWF详图
FJ-1Z、FJ-1B、FJ-1BF详图
FJ-2Z、FJ-2B、FJ-2BF详图
FJ-3Z、FJ-3B、FJ-3BF详图
FJ-4Z、Fr-4B、FJ-4BF详图
FJ-5Z、FJ-5B、FJ-5BF详图
FJ-6Z、FJ-6B、FJ-6BF详图
FJ-7Z、FJ-7B、FJ-7BF详图
FJ-8Z、FJ-8B、FJ-8BF详图
FJ-9Z、FJ-9B、FJ-9BF详图
FJ-10Z、FJ-10B、FJ-10BF详图
FJ-11Z、FJ-11B、FJ-11BF详图
AL-1Z、AL-1B、AL-1BF、AL-22、AL-2B、AL-2BF
AL-3Z、AL-3B、AL-3BF详图
AL-4Z、AL-4B、 AL-4BF、AL-52、AL-5B、AL-5BF
AL-6Z、AL-6B、AL-6BF详图
CL-1Z、CL-1B、CL-22、CL-2B、CL-32、CL-3B详图
CL-4Z、CL-4B、CL-5Z、CL-5B、CL-6Z、CL-6B详图
CL-7Z、CL-7B、CL-8Z、CL-8B、CL-9Z、CL-9B详图
CL-10Z、CL-10B、CL-11Z、CL-11B、LB-1~6详图
SC-1Z、SC-1B、SC-1BF、SC-2Z、SC-2B、SC-2BF详图
SC-3Z、SC-3B、SC-3BF、SC-4Z、SC-4B、SC-4BF详图
SC-5Z、SC-5B、SC-5BF、CB-1~8详图
12m实腹式钢吊车梁设计选用实例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G514-4):12M实腹式钢吊车梁·重级工作制(A6-A7)Q345钢》内容无关的、详细的图书简介,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图书简介: 《徽州古建的藻井艺术:形制、结构与地域文化传承》 作者: 李明远 出版社: 华东建筑学社 出版日期: 2023年10月 定价: 298.00元 ISBN: 978-7-5038-9123-4 --- 第一部分:导论与研究背景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徽州地区传统建筑中极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的构件——藻井的复杂艺术与结构体系。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其建筑风格以精湛的木雕技艺和独特的空间布局著称,其中,厅堂和祠堂屋顶内部的藻井,无疑是等级、审美与信仰的集中体现。 本书的研究并非聚焦于现行的国家建筑设计标准或现代工程结构规范,而是完全立足于历史遗存的实物考察、古代营造法式研究以及地方文献的梳理。我们旨在填补当前建筑史研究中对徽州藻井这一特定母题的系统性、结构性分析的空白。研究材料主要来源于对黟县、歙县、绩溪等地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的田野调查数据,辅以对清代《徽州府志》、地方宗族谱牒中相关记载的交叉验证。 核心区别点阐述: 本书完全避开了现代钢结构设计、活载计算、疲劳分析、材料力学等现代工程设计领域的内容。它关注的是榫卯节点的力学平衡、木材的选型(如杉木、松木的韧性考量)、装饰图案的文化象征意义,以及这些结构如何适应徽州特有的气候条件(如潮湿与防火需求)。 第二部分:藻井的形制分类与空间语境 徽州藻井形制多样,本书将其系统性地划分为四大主要类型,每种类型都与建筑的功能和主人的社会地位紧密相关: 1. 蟠龙藻井(最高等级): 通常出现在祠堂和望族的主厅。重点分析其中心圆孔(天池)的结构处理,以及如何通过层层叠涩的木构件,营造出直冲天际的视觉效果。书中详述了蟠龙雕刻的朝向、爪数与地域神话的对应关系,而非其承载的静荷载或活荷载。 2. 井字藻井(常见形式): 结构相对简洁,主要通过四面挑梁与中心斗拱的结合实现。本书详细绘制了井字藻井的平面展开图和剖面图,重点在于分析梁架交接处的受力逻辑,即如何利用木材的抗拉伸与抗压特性自然消解屋顶的重量,而非使用标准化、预制的金属连接件。 3. 斗八藻井(装饰性强): 侧重于其繁复的装饰性斗拱堆叠。研究对象集中于斗拱的“出跳”规律和“升”与“翘”的相互关系,这些是古代木构架技术的核心,与现代建筑中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的结构节点截然不同。 4. 冰盘藻井(朴素实用): 多见于普通民居或厢房。探讨其利用简单的层层收缩的木板与檩条结合,实现通风和采光的功能,其设计哲学在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与标准化的设计图集所追求的统一性与可复制性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结构逻辑与传统营造技术 本书的结构分析部分,着重于解构古代工匠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下的结构智慧: 1. 榫卯的精妙平衡: 详细解析了藻井中各构件(如穿枋、檩条、斗拱臂)之间连接的榫卯类型,如燕尾榫、十字榫等。讨论了榫卯在应对木材干缩湿胀时的柔性,以及这种柔性如何保证结构在数百年间不至于因刚性连接而开裂。这与现代结构设计中对位移和应力的精确计算路径是不同的研究范畴。 2. 木材的选型与处理: 考察了古徽州地区对特定木材(如黟县金丝楠木、本地杉木)的偏好。分析了这些木材的自然含水率、抗腐蚀性以及其纤维方向对承重性能的影响。书中记录了古法烘干、油浸等处理工艺,这些都属于传统工艺学的范畴,与现代钢材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等指标体系无关。 3. 雕饰与结构的关系: 深入探讨了藻井上的龙、凤、蝙蝠、八仙等雕饰,如何巧妙地与结构构件融为一体。例如,某些雕刻的龙头实际上是挑梁的支撑端头,雕饰不仅是美学元素,更是对关键节点结构形态的“掩饰”与“强调”。 第四部分:地域文化、风水信仰与藻井的社会意义 藻井并非孤立的结构构件,它是徽州宗族社会结构和宇宙观的物质载体。 1. 天人合一的象征: 藻井的圆形或方形开口,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本书考察了在特定日子(如祭祖、婚嫁)时,光线通过藻井投射到厅堂正中的现象,以及这被视为祖先与后代沟通的“天光”的信仰体系。 2. 等级制度的体现: 通过比对不同等级的宗族祠堂,分析了藻井的层数、雕刻的繁复程度与家族的财富和地位之间的直接关联。例如,某一品级的官员家宅,其藻井的规格受到地方礼制的严格约束,研究重点在于社会史和民俗学,而非工程荷载的安全系数。 3. 区域材料的文化地理学: 比较了徽州藻井与周边苏杭、赣南地区藻井在材料、工艺和文化内涵上的异同,旨在勾勒出徽派建筑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如何发展出独树一帜的室内空间艺术。 总结 《徽州古建的藻井艺术》是一部面向建筑史学家、民俗学者、古建筑保护专业人士的学术专著。它是一次对传统木构架艺术的深度“考古”,聚焦于历史的肌理、匠人的智慧以及文化的符号意义,与现代工程设计领域的结构图集或标准规范的研究范畴和内容构成完全的区隔。本书致力于传承和解读那些凝固在千年木材上的非凡技艺与精神世界。 ---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这本图集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对细节的马拉松。它的结构安排得非常严谨,从材料性能的说明,到各种荷载组合的假定,再到最终的详图绘制,逻辑链条非常清晰,体现了国家标准的权威性和一致性。我特别留意了关于疲劳验算那几个章节的排版,那些公式和表格的字体选择非常考究,保证了在车间等光线不佳的环境下也能清晰辨认。然而,我发现它在“非标准工况”下的指导性内容似乎相对保守。现代建筑设计越来越追求结构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比如一些超高精度定位的需求,或者在特殊温度环境下的使用要求。如果图集中能提供一些扩展性的设计建议,比如在极限工况下如何利用现代计算软件进行二次校核的参考思路,而不是仅仅提供标准化的成品截面,那这本书的价值会翻倍。现在的内容更像是“最优解”的提供者,而不是“探索最优解”的催化剂。这种“标准答案”式的呈现方式,虽然保证了合规性,但在面对未来复杂工程挑战时,似乎少了一点前瞻性。

评分

阅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经验固化”的深刻体现。每一个标注,每一个数值,背后都凝结了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教训。但这种固化也带来了一个潜在问题:它强化了“一刀切”的思维定势。在实际工程中,吊车梁的设计往往与整个厂房的结构体系、设备布局、甚至未来的扩建可能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增加一个关于“设计变更与风险规避”的章节。比如,如果由于现场原因,必须对标准截面进行微调(比如局部加腋或改变翼缘宽度),图集中有没有提供一个快速评估的简化流程或限制条件?现在的内容给人的感觉是,要么完全遵照执行,要么就要重新进行完整的、耗时巨大的结构分析。这种“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边界划分,让一线工程师在进行灵活处理时,心里会缺乏一个明确的“红线”依据。这本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如果能为“例外情况”提供一些经过验证的“应急预案”指导,那它的实用价值将更加圆满和人性化。

评分

从我一个项目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定标”作用。一旦按照这个图集进行设计和采购,就相当于在成本和质量之间找到了一个国家认可的平衡点。但是,当我试图将图集中的数据与目前市场上新型高强度钢材的性能参数进行比对时,我发现这本书的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材料科学的进步。比如,Q345钢是成熟的材料,但现在市场上已经有性能更优、重量更轻的替代品。如果图集能附带一个“材料性能升级兼容性分析”的附录,说明在满足原有安全系数的前提下,使用更新材料的截面尺寸可以缩减多少,或者能带来哪些经济效益上的提升,那就太棒了。这样,这本书就不单单是一个“怎么做”的指南,更会成为一个“如何做得更好、更省钱”的战略工具。目前来看,它更像是一个锁定了特定历史阶段技术标准的“时间胶囊”,权威性毋庸置疑,但灵活性稍有欠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耐看的,尤其是封面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工程技术类范畴的硬货。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厚实的纸张质量吸引了,对于这种需要频繁翻阅查图的标准图集来说,耐用性是关键,这套图集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功夫。不过,说实话,光是目录那一页,对于一个初涉钢结构设计的朋友来说,可能就有那么点劝退的意思了。那些密密麻麻的代号和参数,比如什么“12M”和“A6-A7”的工作制级别,如果不提前做足功课,光靠这本书本身是很难理解其深层含义的。我期望书中能有一个更友好的导读部分,哪怕是图示化的解释,能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明白这套图集的核心适用范围和设计哲学。现在感觉它更像是一本给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准备的“暗语手册”,精确、专业,但缺少了点温度和引导性。我主要想看看里面有没有针对不同跨度下梁截面优化设计的对比案例,这对于我目前的跨学科项目借鉴意义很大,但目前看来,可能需要我自行在实际应用中去“挖掘”这些信息了。总而言之,这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工具书,但用户体验的“门槛”设置得有点高。

评分

我对于这类标准图集的关注点往往在于其图示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这套图集在这方面做得中规中矩,图纸的线条精度没得说,打印出来的效果也很好,基本上能满足施工方的直接制图需求。但是,我发现对于连接节点的构造大样,特别是涉及到螺栓群的布置间距和焊缝的详细要求,信息量显得过于集中和扁平化了。例如,在“重级工作制”的定义下,受力是极其复杂的,它要求焊缝和螺栓必须承受极高的交变应力。我希望能看到一些三维的剖视图或者爆炸图,来直观展示那些关键节点的受力流线和空间关系。现在的二维平面图虽然符合传统绘图习惯,但在空间想象力上对读者要求太高了。尤其对于跨专业沟通时,如果能有一两页专门用于向结构工程师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的力学原理简化图示,那将大大提高不同工种之间的沟通效率,减少因为理解偏差导致的现场返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