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有机化工产品卷(下)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有机化工产品卷(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等 编
图书标签:
  • 化学工业
  • 有机化工
  • 标准汇编
  • 有机产品
  • 化学标准
  • 工业标准
  • 化工原料
  • 化学工程
  • 技术标准
  • 规范标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ISBN:978750666281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170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1-01
页数:37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化学工业标准汇编:有机化工产品卷(下)》收集的标准的属性已在目录上标明,年代号用四位数字表示。鉴于部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是在国家标准清理整顿前出版的,现尚未修订,故正文部分仍保留原样;读者在使用这些标准时,其属性以目录上标明的为准(标准正文“引用标准”中标准的属性请读者注意查对)。

目录

HG/T2027—1991(2007)工业氯化苄
HG/T2028—2009工业用二甲基甲酰胺
HG/T2029—2004(2009)工业用氨基乙酸(甘氨酸)
HG/T2030—1991(2009)工业L-胱氨酸
HG/T2031—2008工业用硝基甲烷
HG/T2032—1999(2007)工业乙酸钴
HG/T20331999(2007)工业乙酸锑
HG/T2034—1999(2007)工业乙酸锰
HG/T2303—1992(2009)工业乙酰苯胺
HG/T23051992(2007)工业甲基丙烯酸甲酯
HG/T2306—20071-苯基-3-甲基-5-吡唑酮
HG/T2307—1992(2007)工业乙酰乙酸乙酯
HG/T2309—1992(2004)工业新戊二醇
HG/T2310一1992(2009)十二醇
HG/T2543—1993(2009)工业氯甲基甲醚
HG/T2544—1993(2004)工业对氯苯酚
HG/T2545—1993(2009)十六醇
HG/T2546—1993(2007)导热油-400(联苯-联苯醚混合物)
HG/T2547—1993(2004)工业氯乙醇溶液
HG/T2560—2006工业用溴乙烷
HG/T2561—1994(2004)工业甲醇钠甲醇溶液
HG/T2717—1995(2007)工业过氧化苯甲酰
HG/T2816—1996(2007)工业环己胺
HG/T2817—1996(2007)工业1,4-氧氮杂环己烷(吗啉)
HG/T2915—1997(2007)工业用一乙醇胺
HG/T2916—1997(2007)工业用二乙醇胺
HG/T2972—1999(2009)工业40%一甲胺水溶液
HG/T2973—1999(2009)工业40%二甲胺水溶液
HG/T2974—1999(2009)工业30%三甲胺水溶液
HG/T3264—1999(2007)工业双氰胺
HG/T3265—2002(2007)二苯醚
HG/T3266—2002(2007)工业用硫脲
HG/T3267—1999(2007)工业磺胺
HG/T3268—2002(2007)工业用三乙醇胺
HG/T3269—2002(2007)工业用硝酸胍
HG/T3270—2002(2009)工业用异丁醇
HG/T3271—2000(2007)工业氯乙酸
HG/T3272—2002(2007)工业用草酸二乙酯
HG/T3273—2002(2007)工业用丙二酸二甲酯
HG/T3274—1990(2007)十八醇(原ZBG17027—1990)
HG/T3674—2000(2009)工业氯甲烷
HG/T3882—2006甘氨酸乙酯盐酸盐
HG/T3934—2007二甲醚
HG/T3935—2007哺乳类动物细胞培养基
HG/T3936—2007左旋对羟基苯甘氨酸邓钾盐
HG/T3937—2007工业用1,6-己二胺
HG/T3939—2007工业用丙二醇甲醚
HG/T3940—2007工业用丙二醇甲醚乙酸酯
HG/T4001—2008工业用硫酸二甲酯
HG/T4002—2008工业用环己烯
HG/T4121—2009工业用环己醇
HG/T4122—2009工业用三羟甲基丙烷
3 有机化工产品包装
GB/T14492—2008出口电石包装钢桶
GB/T15956—2008内销电石包装钢桶
HG/T2823—1997(2007)一氟三氯甲烷包装钢桶
附录 与有机化工产品相关的石油化工行业标准目录

前言/序言


综合性基础科学与工程手册:材料科学前沿与新能源技术应用 本书收录了当代材料科学研究领域最新、最具突破性的进展,并深入探讨了其在新能源技术中的实际应用。全书内容横跨基础理论、合成技术、表征方法及工程化应用,旨在为材料科学家、化学工程师以及能源技术开发人员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参考指南。 --- 第一部分: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本部分聚焦于下一代高性能材料的理性设计和精确合成,涵盖了从纳米尺度到宏观尺度的结构控制策略。 第一章:量子点与低维纳米材料的调控 详细阐述了半导体量子点(QDs)的光学和电子特性调控机制。内容包括表面钝化技术对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核壳结构的设计原理,以及如何通过改变尺寸和组分实现发射波长的精确锁定。此外,深入讨论了石墨烯、二维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的液相剥离、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工艺,以及通过掺杂和缺陷工程实现其导电性、催化活性的优化。重点剖析了自组装在构建超分子结构和功能性薄膜中的作用。 第二章:高熵合金(HEAs)与新型金属间化合物 本章系统梳理了高熵合金的“无主元”设计理念,探讨了固溶强化、本征熵效应及微观结构演变规律。内容涵盖了基于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HEA相稳定性的方法(如PHC模型),以及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复杂几何结构HEAs制备中的应用与挑战。对于传统金属间化合物,则侧重于Ni3Al、TiAl等材料在高温合金中的晶界工程与增韧技术。 第三章:多孔骨架材料的精细构筑 聚焦于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及多孔碳材料的结构控制。详细介绍了溶剂热合成、离子热合成等经典方法,并引入了流体力学辅助合成、电化学辅助生长等新型技术。在功能化方面,探讨了如何通过后合成修饰(PSM)策略,将催化活性位点、磁性粒子或光敏基团精确锚定到骨架孔道内,以满足气体吸附分离、高效催化等特定需求。 --- 第二部分:能源转化与存储的关键技术 本部分将先进材料的特性与当前能源危机背景下的关键技术需求紧密结合,提供了从机理到工程实现的深度解析。 第四章: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技术 本书全面覆盖了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最新进展,但重点在于突破现有瓶颈的技术。本章不涉及任何关于传统有机溶剂电解质中特定有机化工产品(如碳酸酯类溶剂、特定添加剂)的标准或应用规范。 相反,它集中探讨了固态电解质的研发,包括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机制、硫化物和氧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界面稳定性问题,以及如何缓解锂金属负极的枝晶生长现象。同时,对无钴正极材料(如高电压 spinel 结构)的电化学性能衰减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五章:高效电催化剂与燃料电池 本章详细阐述了电化学能量转换中的催化剂设计。在析氧反应(OER)、析氢反应(HER)和氧还原反应(ORR)方面,重点分析了非贵金属基催化剂(如Fe-N-C、过渡金属氢氧化物)的活性位点结构与电子结构的关系。针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深入讨论了低铂/无铂催化剂的设计策略,以及高性能质子交换膜材料(如全氟磺酸膜的改性与替代品)的开发,包括基于磷酸掺杂的非全氟化膜技术。 第六章:光电化学与太阳能捕获 本部分集中于光伏转换技术,特别是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深入剖析。内容涵盖了对空穴传输材料(HTMs)和电子传输材料(ETMs)的分子结构优化,以提高载流子提取效率和器件长期稳定性。本书特别关注了非铅基替代材料(如锡基、锗基钙钛矿)的性能提升瓶颈,以及界面钝化技术在抑制非辐射复合中的作用。此外,探讨了光催化水分解制氢的机制,包括半导体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匹配与表面反应动力学。 --- 第三部分:先进表征技术与计算模拟 为支撑材料创新,本部分介绍了用于解析微观结构和预测宏观性能的前沿表征手段与计算工具。 第七章:原位与同步辐射表征技术 本书强调了在真实工作条件下研究材料行为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S)、X射线衍射(XRD)在电池充放电循环中活性物质相变过程的实时监测。对于催化剂,重点阐述了原位拉曼光谱和环境透射电子显微镜(ETEM)如何揭示反应中间体和动态结构变化。这些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直接“看清”材料在极端环境下的服役状态。 第八章:密度泛函理论(DFT)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本章提供了计算材料科学的实用指南。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DFT计算材料的电子结构、晶格常数、形成能及缺陷形成能。内容包括赝势的选择、泛函的精度比较,以及如何结合分子动力学(MD)模拟来研究离子在电解质中的迁移路径和界面热力学行为。重点展示了如何利用高通量计算筛选出具有特定性能阈值的候选材料,从而指导实验合成方向。 --- 总结 《综合性基础科学与工程手册:材料科学前沿与新能源技术应用》是一本面向未来的技术宝典。它避开了传统化学工程中对特定化工产品生产工艺和标准的叙述,转而聚焦于基础科学的前沿突破,特别是新型功能材料的理性设计、复杂能源系统的核心器件开发以及先进的表征与计算工具的应用。本书力求通过跨学科的视角,推动能源技术领域的范式转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可以用“粗糙”来形容,封面设计古板得像上个世纪的教科书,字体选择也毫无章法可言,印刷的油墨有时浓淡不均,尤其是在涉及复杂化学结构图示的部分,边缘模糊不清,看得人非常费神。内页纸张选择偏薄,翻阅时总担心不小心就会撕破,而且长时间阅读后,纸张的反光度较高,对于眼睛的负担实在不小。说实话,对于一本声称是“标准汇编”的专业书籍而言,这种对细节的忽视是难以接受的。我原本期望看到的是一套严谨、专业、具有收藏价值的工具书,结果收到的却更像是一本匆忙赶工、预算极低的内部资料。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我真想立刻退货。希望未来的再版能够重视外观和阅读体验的提升,毕竟,专业人士也需要赏心悦目的工具。

评分

内容组织结构上的逻辑性简直是一场灾难,查找特定标准的过程让人抓狂。我需要查找关于某一特定高分子添加剂的最新国标,按照书本的目录层层深入,结果发现分类极其混乱,很多明明是同类别的产品却被分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章节里。索引部分形同虚设,基本无法通过关键词快速定位,我花了将近二十分钟才找到我需要的那一小节内容。更令人沮丧的是,不同标准之间的引用关系描述得含糊不清,很多术语的解释互相矛盾,仿佛是不同年代、不同部门的人随意拼凑起来的。这套书完全不具备作为快速参考工具的实用性,每一次使用都像是在进行一次“寻宝探险”,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工作进度。对于处理紧急技术问题时,这种低效的检索体验是致命的。

评分

我必须指出,这本“汇编”在时效性和准确性方面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滞后。作为化工领域的从业者,我们深知行业标准是不断更新和迭代的,特别是关于环保和安全指标的部分。然而,书中收录的许多标准似乎停留在好几年前的版本,许多最新的强制性要求根本没有体现。比如,关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放控制的最新规定,书中引用的数值明显低于当前监管要求,如果严格依据此书操作,很可能在未来的安全或环保审查中遭遇麻烦。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过时,更涉及潜在的合规风险。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去交叉比对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电子版文件,这使得购买此书的初衷——追求“汇编”带来的便利性——完全落空了。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文献”,而非“现行标准”。

评分

从技术阐述的深度来看,这本书显得过于表面化,缺乏对标准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的深入解析。它仅仅罗列了“是什么”和“怎么做”的结论性条文,却完全没有触及“为什么是这样”的核心原理。例如,对于某些关键的质量控制参数,书中只给出了合格范围,但对于如何在高难度环境下稳定达到这个范围所需的技术诀窍或常见偏差分析,则是一片空白。这对于初级工程师或希望深入理解标准制定意图的研究人员来说,几乎没有提升价值。一本优秀的标准参考书,理应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但这本“汇编”更像是架了一座半成品、地基不稳的独木桥,读者在实操中遇到任何非标准情况,都将束手无策,只能依靠经验和外部资料来弥补其内容的单薄。

评分

我实在无法理解,在电子文档如此普及的今天,为何要出版这样一套内容重复、排版僵硬的纸质书。如果它能提供一些独家的、无法在线获取的内部修订记录或专家解读注释,或许还值得其占用的书架空间。但实际上,书中的大部分内容,我通过官方的在线数据库或行业协会的会员资料都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获取到。这本实体书不仅价格不菲,而且带来了巨大的存储负担。更糟的是,它似乎未能充分利用纸质媒介的优势,比如通过清晰的图表、可折叠的附录或方便携带的小开本设计来增强实用性。最终,它沦为了一个昂贵且笨重的摆设,我期待它至少能在某种特定场景下提供电子版无法比拟的便利,然而,事实证明,它在这方面也完全不合格,与其说是“汇编”,不如说是“堆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