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45-2011):铸铁闸门技术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45-2011):铸铁闸门技术条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行业标准
  • 闸门
  • 铸铁
  • 技术条件
  • SL 545-2011
  • 工程标准
  • 行业标准
  • 水利工程
  • 闸门技术
  • 金属材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0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757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
字数: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45-2011):铸铁闸门技术条件》适用于水利水电工程用的铸铁闸门,也适用于城市供、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2011-10-07实施。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技术要求
3.1 技术资料
3.2 材料
3.3 主要构件
3.4 装配
3.5 涂装
3.6 出厂检验与试验
4 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前言/序言


《中国水利工程实例精选:水工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 图书简介 本书全面收录了新世纪以来中国在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与前沿技术实践,重点聚焦于水工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创新以及工程管理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全书严格遵循工程实例的实际应用导向,旨在为水利工程领域的勘测、设计、施工、监理及科研人员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价值的参考手册。 第一章:大型水库工程的规划与优化设计 本章深入剖析了当前中国大型水库工程在选址、库区移民安置、环境影响评估与综合效益分析中的核心技术。内容涵盖了基于GIS和遥感技术的库区地质灾害敏感性分析方法,新型库区土地利用规划模型,以及防洪、灌溉、发电、生态供水等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特别介绍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坝基础处理技术,包括深层帷幕灌浆、高压喷射注浆以及冻结法在软弱地质带的成功应用案例。对于混凝土坝体,重点阐述了碾压混凝土(RCC)坝的施工控制要点、温控防裂技术,以及高面板堆石坝在抗震设计和浸润线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 第二章:水力构筑物关键结构的设计与分析 本章是全书的技术核心,聚焦于水轮机进水池、溢洪道、泄洪洞等关键水力构筑物的精细化设计。 2.1 溢洪道与泄洪设施: 详细介绍了非常溢洪道(如非常溢洪道、泄洪洞、跌水井)的水力学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着重探讨了消能工的设计,特别是 bể-A 型和炮窝型消能工在超高水头条件下的冲刷控制、流态优化及结构配筋。案例分析部分展示了复杂地形条件下,如何通过CFD(计算流体力学)模拟来确定最佳的泄洪路线,以最大限度减少对下游河床和结构物基础的二次冲击。 2.2 进水与引水系统: 针对大型引调水工程,本章阐述了对流态水头损失的精确计算方法,以及防止空化腐蚀的叶片和底板设计原则。对于长距离、大口径隧洞的衬砌设计,讨论了钢筋混凝土衬砌与钢板衬砌的适用性比较,以及衬砌内衬与外壳之间的结构耦合分析技术。特别关注了引水工程中对微小渗透、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结构耐久性提升策略。 第三章:现代化水工金属结构及闸门系统 本章详述了现代水利工程中对各类金属结构(如工作桥、检修平台、压力钢管及启闭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应用实践。 3.1 压力钢管与附属结构: 详细阐述了大型水轮机压力钢管的制造、安装与防腐技术。内容包括高强度钢板的焊接质量控制(NDT检测标准),复杂弯段的应力分析,以及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设计要求。对于埋地钢管,系统介绍了牺牲阳极保护、阴极保护联合应用体系,以及管道基础的沉降控制措施。 3.2 现代启闭设备与自动化控制: 本章着重介绍了用于水库调水和船闸系统的大型平面定轮闸门、弧形工作闸门及快速提升阀门的技术规范。重点讨论了闸门水力特性测试、动水压力分析以及门槽止水系统的选型与安装精度要求。此外,系统介绍了面向物联网(IoT)的闸门状态监测系统,包括振动监测、漏水在线诊断及远程控制接口标准,强调了设备运行可靠性与维护便利性的统一。 第四章:水利工程施工新技术与质量控制 本章聚焦于水利工程施工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旨在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和降低环境影响。 4.1 混凝土施工的智能化与环保化: 介绍了大型水工混凝土的配合比优化,特别是超低碱、高抗渗、早强型混凝土的应用。重点讲解了连续碾压、分层浇筑工艺中的温控技术,包括内部水冷和表面覆盖养护的结合应用。同时,探讨了利用无人机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进行施工进度动态监控和断面复核的方法。 4.2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处理与洞室开挖: 针对高地应力、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质环境,详述了超深孔灌浆、注浆固结技术以及对围岩变形的实时反馈控制。在地下工程开挖方面,介绍了钻爆参数的智能优化(如“光面爆破”技术的参数标定),以及干法、湿法隧道掘进机的应用条件与效能评估。 4.3 软土地基与填筑工程: 针对水库大坝填筑区及电站厂房基础的软土地基处理,系统介绍了真空预压、砂井、塑料排水固结等复合地基处理技术的参数确定与效果验证流程。强调了填筑材料的均匀性控制和碾压检测标准。 第五章:水利工程的安全评估与大病防控 本章侧重于已建成水工结构的运行安全管理、监测预警与重大病害的维修加固技术。 5.1 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 全面介绍了渗流监测(测压管、渗流计)、结构应力应变监测(应变片、裂缝计)以及位移变形监测(精密水准、GPS/全站仪)的布设原则和数据分析方法。重点阐述了基于阈值预警和趋势分析的风险评估流程。 5.2 典型病害的诊断与处治: 针对大坝混凝土的碳化、碱骨料反应(ASR)、冻融破坏以及基础的管涌与管涌复卷现象,提供了详细的诊断流程和成熟的处治方案。例如,对于ASR破坏,介绍了化学渗透封堵法和预留膨胀缝重置技术。对于基础渗漏,详述了高压旋喷灌浆帷幕的有效性验证标准。 5.3 现代化泄洪建筑物与溢洪道冲刷修复: 重点讨论了溢洪道及消能工的冲刷损伤评估,以及采用超高强度耐磨混凝土、聚合物砂浆修复技术,恢复其水力性能和结构安全性的工程实践。 本书的特点在于高度的工程应用性,所有技术介绍均紧密结合国内重大水利工程的实际案例,为读者提供了从理论到现场实施的完整技术链条。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部标准,它实际上是国家对水资源调配能力和防洪安全韧性的一种制度性保障。铸铁闸门虽然是基础部件,但它们的成千上万个组合构成了我们整个水利防御体系的“关节”。因此,对这些关节提出统一的高标准,就是对整个体系的负责。阅读此书,我体会到了一种深沉的行业使命感。它远不止是一本关于“如何制造铸铁件”的指南,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确保河流安澜”的契约。标准中对特殊工况(如高寒地区或强腐蚀性水体)的适应性要求,体现了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包容性,确保了无论工程位于何处,都能达到国家层面的最低安全线,这种对全覆盖的追求,是值得称赞的。

评分

这本书为我们这些长期奋战在项目一线的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统一语言”。在过去,不同的设计院或施工单位可能对“合格”的理解存在细微的偏差,这些偏差往往会在后期成为质量问题的隐患。而这本标准,特别是其对“出厂检验项目”和“验收判定准则”的明确界定,有效地消弭了这种模糊地带。我特别欣赏它在“防腐和涂层”部分所采取的系统化方法,它不仅规定了涂层的类型和厚度,还详细说明了涂装前的基材处理要求,这才是决定涂层寿命的关键。这种全面覆盖、不留死角的规范化,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它让我们在与监理或业主进行技术交底时,有了一个权威且无可辩驳的依据,让质量控制工作变得更加顺畅和专业化。

评分

我对这份标准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历史与未来的对话。铸铁闸门,这个在水利工程中应用了上百年的技术,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感。翻阅这本书,我能感受到标准制定者们在继承传统优良工艺的同时,是如何谨慎地引入现代材料学和腐蚀防护技术的。尤其是在对铸铁牌号的选择和热处理工艺的规定部分,那种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微妙拿捏,令人印象深刻。它没有盲目追求最新的高强度合金,而是基于铸铁材料在长期水下浸泡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修复性进行了深思熟虑的权衡。这体现了一种务实的工匠精神——不为炫技,只为实用和长久。对于那些试图用“更先进”技术来替代成熟方案的年轻设计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清醒剂,它告诫我们,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领域,稳定压倒一切,而稳定,往往根植于对经典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

评分

坦率地说,初次接触这样一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规范时,我曾担心其内容会过于枯燥乏味,充斥着令人昏昏欲睡的专业术语和晦涩难懂的图表。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标准在结构编排上展现出极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要求,而是遵循了从设计参数、材料选择、制造工艺、检验验收直到安装维护的完整生命周期逻辑链。特别是关于“表面粗糙度与精度公差”的那一节,它不仅仅给出了数值,还附带解释了这些精度如何直接影响到闸门的运行扭矩和长期运行的可靠性。这种“知其所以然”的编写风格,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理解的深度。它让我明白,每一条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都隐藏着一套完整的工程逻辑和经济成本考量,这对于进行项目预算和招投标工作的同行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技术标准手册,初捧在手,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工业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一名长期与水利工程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深知标准的重要性,它如同我们手中的标尺,丈量着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然而,当我翻开这部《铸铁闸门技术条件》时,最先吸引我的并非那些复杂的力学计算或严苛的材质要求,而是它所体现出的那种对“可靠”的执着追求。书中的条文并非冷冰冰的数字堆砌,它们是无数次现场的经验教训、无数次失败的修正与无数次对安全极限的探索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密封面处理和密封性能测试的那几个章节,那里的描述详实到近乎苛刻,让人不禁想象起在泥泞不堪的工地上,技术人员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个铸件表面的纹理,确保其能承受住滔天洪水的压力而不发生丝毫渗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正是我们这个行业立足之本。它不仅仅是指导我们如何“制造”一个合格的闸门,更是教导我们如何“负责任”地去对待每一方水流的控制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