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在“实用性”上的考量非常全面,尤其是在处理“非标准”旅游信息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在介绍冬季旅游项目时,书中关于如何挑选合适的冰雪装备、防滑鞋的注意事项,甚至是如何应对突发的极寒天气,都有非常细致的步骤分解,这对于初次到访东北的南方游客来说,简直是救命指南。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对于一些小众的、需要提前预约才能进入的博物馆或文化交流中心,都清晰地标注了最新的联系方式和预约流程,并强调了“第二版”相对于初版的更新之处,这显示出编者团队对信息时效性的高度重视。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边境旅游的章节,那里对于通行证件的要求、海关的注意事项,以及推荐的口岸安全指南,都写得格外谨慎和详尽,体现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相比于一些只关注热门景区的导游手册,这本书更像是为成熟的旅行者量身定做的一份周密行程规划书,让你可以放心地把后顾之忧交给它。
评分作为一名对地域美食有着近乎偏执热爱的吃货,我首先翻阅的就是美食章节。坦白说,很多旅游书的美食部分都只是罗列菜名,但《走遍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第2版)》在这方面展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不仅介绍了锅包肉、地三鲜这些“硬菜”,还深入到了地方性的、不那么为人所熟知的“小吃江湖”。比如,关于朝鲜族延吉的冷面,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制作工艺的几个关键步骤——浸泡、发酵、煮制,还特别指出了判断一碗冷面是否正宗的几个“隐秘标准”,比如汤头的酸度平衡、荞麦面的筋道程度。这种深入骨髓的介绍,让人感觉作者绝对不是走马观花地打卡,而是真的沉浸在当地生活里体验过。此外,书中还特地辟出了一块内容,专门介绍东北“溜达子”文化与茶文化(尽管东北不是传统产茶区,但其特有的饮品文化很丰富),从大碗喝酒到大碗喝茶,勾勒出东北人豪爽的待客之道。阅读这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饭馆里热气腾腾的景象,口水直流。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为我即将到来的长线深度游做准备,尤其关注那些交通不便但风景绝佳的自然保护区信息。这本书在描述长白山天池的章节里,给出的建议非常实用,它不仅提到了最佳观赏季节,还详细对比了不同入口的优劣势,甚至连当地的向导推荐和天气变化对能见度的影响都有详尽的分析,这对于非自驾游客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对东北的“工业遗产”主题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比如,对于鞍山钢铁厂和抚顺煤矿的介绍,不再是简单地提及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老工业基地”在转型期如何与现代旅游业进行有机结合,提供了不少关于工业遗址改造后的参观指南和讲解要点。这种对地域文化多维度的呈现,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的旅游参考书。它更像是一本带着人文关怀的区域风土志。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东北“冷文化”的解读,那种在严寒中孕育出的乐观、豪迈和对美食的热爱,通过文字传递出来,读来让人心头一暖,对即将到来的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走遍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第2版)》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精致的感觉,捧在手里就仿佛已经踏上了那片神奇的东北大地。我尤其喜欢封面选用的那种带着雪霁初晴的色彩,一下子就把人拉进了那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内页的排版也相当考究,图文并茂的布局让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流畅。翻开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团队在内容组织上的用心良苦,从历史溯源到现代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景点介绍堆砌。比如关于沈阳故宫的介绍部分,文字描述中蕴含着对满族文化深厚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式的干巴巴的叙述,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历史厚重感。再看那些地图的绘制,精准度非常高,标注的细节丰富,对于计划自驾游的朋友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对比了市面上其他几本东北地区的旅游指南,这本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显著的优势,它似乎更关注于“在地性”,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里的老字号小店、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都被细致地挖掘并呈现在读者面前。即便是对东北旅游已经有所了解的人,翻阅此书也能找到很多“原来如此”的惊喜点。那几幅手绘的路线图,更是充满了人情味,完全没有冰冷的技术感。
评分这本《走遍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第2版)》的叙事风格是极其多变的,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它不是一成不变地使用那种官方宣传口吻,而是根据不同的主题切换视角。在描述哈尔滨的建筑群时,它采用了近乎文学散文的笔调,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东方小巴黎”昔日辉煌的追忆和赞叹。然而,当谈到吉林雾凇的自然奇观时,语言立刻变得精准而富有科学性,详细解释了水汽凝华的原理,这使得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获得知识的满足感。而在介绍辽宁的抗战遗址和红色旅游景点时,笔锋一转,变得沉稳而庄重,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这种在文学性、科普性和历史性之间的自如切换,让阅读过程像是在听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根据不同的故事场景,变换着不同的叙述腔调。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绝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它成功地将东北三省的“硬核”气质与温情脉脉的人文底蕴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冰雪世界里的情趣
评分东北基本档案
评分大连市及周边地区
评分很实用的工具书,内容基本全面
评分黑龙江省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从南向北,依温度指标可分为中温带和寒温带;从东向西,依干燥度指标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其主要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两季气候多变。年平均降水量589.6毫米。年平均气温1.3°c,年温差高达38-48°c。春季(3~5月)易发生春旱和大风,气温回升快而且变化无常,升温或降温一次可达10°c左右。平均季降水量50-80毫米,仅占全年的15%左右。夏季(6~8月)炎热湿润多雨。7月份平均气温19-20°c,最高气温达38°c。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占全年的60%-70%。由于降水集中,间有暴雨,易发生洪涝灾害,因此,夏季需防洪、防涝。秋季(9~11月)降雨减少,平均50-100毫米。昼夜温差变幅较大。平均气温9月份一般为10°c,10月份北部地区已到0°c,南部地区2-4°c。秋季易出现霜冻。冬季(12~翌年2月)漫长而寒冷干燥,雪覆大地。1月平均气温零下15°c-零下30°c,最低气温曾达零下52.3°c。季降水量只有11-2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5%左右,冬季应防大风和雷暴。黑龙江省地处北疆,是全国气候最低的省份,养成了黑龙江人饮食味重咸辣的特色。黑龙江菜系是由本地化的传统菜和创新菜,风味化的民族菜和专业化的便餐菜组成的大菜系,兼含满汉全席、全羊席、豆腐席、饺子宴、冰雪宴等。黑龙江菜的特征是“取料广泛,调味多种;咸辣酸甜,色味香形;汤菜双佳,味浓口重。”黑龙江菜有完善的烹调技法,以爆、炒、熘、烤、涮、焖、蒸、氽、煮见长。代表菜有红烧大马哈鱼、渍菜粉、东北四大炖(鲶鱼炖茄子、猪肉炖粉条、酸菜炖白肉、小鸡炖蘑菇)、烩鹿尾、飞龙汤等。比较出名的小吃有哈尔滨红肠、松仁小肚、老鼎丰糕点等。黑龙江省各主要旅游城市可供购物的商场、店铺很多,如哈尔滨市的秋林公司、哈尔滨市第一百货商店、哈尔滨商厦、松雷大厦、道里菜市场等。在这些商店中游人可以买到很多物美价廉的皮货(皮衣、皮帽、皮鞋)及其它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品,闻名中外的东北特产人参、鹿茸等珍品也能在这些商店中以很低的价格买到。黑龙江省的地方节令性活动很多,由于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之一,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节令性活动。但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节令性活动是黑龙江省滑雪节和哈尔滨市冰雪节。黑龙江省滑雪节,一年举办一次,时间定为12月5日至翌年的1月5日,为期一个月,游客若在此时来到黑龙江,可以到滑雪场上去一试身手,尽享冰雪运动的乐趣。哈尔滨冰雪节也在这时举行,游人可以到哈尔滨市一睹冰灯、雪雕的美景,欣赏冰雪文艺晚会,还可以参加很多冰雪娱乐项目。
评分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评分购物
评分附录
评分度尽劫波还复生的关东文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