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自我的體證與詮釋: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研究》作者認為人性應被確立為心理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人性的本質特徵是以自我意識為核心的人的心理特性,主要錶現為小我,大我和超我三種形態。遵循邏輯與詮釋相結閤的原則,通過與現代西方心理學的研究相比較,《自我的體證與詮釋: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研究》以對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和荀子等人思想的係統分析為例,討論瞭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建立的理論基礎和概念體係,先秦儒傢關於人性的結構、人性衍進的過程及其心理學機製,關於人性能達的最終境界的認識。《自我的體證與詮釋: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研究》也對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及其對於建立本土心理學理論體係的啓示進行瞭總結,並在附錄中提齣瞭一個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學理論體係(範疇係統)的初步構想。
作者簡介
楊鑫輝,1935年生,江西萍鄉市人。中國心理學傢,南京師範火學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江西師範大學教授、係主任.所長,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河海大學等校客座教授,中美精神心理學研究所顧問。中國心理學會第4-9屆理事或常務理事兼專業委員、正副主任,江西省心理學會理事長或高級顧問,全國心理技術應用研究論壇主席,第28屆國際心理學大會顧委。《心理學報》《心理科學》編委,《心理學探新》主編,名譽主編.顧問。他不僅是中國心理學史學科的主要創建者之一,而且是提齣創建現代心理技術學和現代大教育觀理論的首倡者。招收培養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後50人。個人學術專著和主編著作有《中國心理學思想史》《現代大教育觀》《心理學通史》《心理學的曆史·理論·技術》和《現代心理技術學》等50多部。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和大學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180多篇。科研成果獲全國和省級一、二等奬20多項。1988年獲國傢級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稱號,1989年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1991年起終身享受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2009年獲中國首批心理學傢證書。以心理學傢、社會科學傢和教育傢,被列入《國際心理學傢名錄》,莢國劍橋國際中心《20世紀傑齣人物傳》、《當代世界名人傳·中國捲》等國內外傳記。
劉華,1967年12月生於四川省蓬溪縣。1989年入讀貴州師範大學教育係,分彆於1993年、1996年獲教育學學士學位.心理學碩士學位。1997年人讀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00年獲心理學博士學位。2000年~2003年於浙江大學教育學博士後流動站從事與中國教育現代化相關問題的研究。2003年迄今任職於浙江大學教育學院,主要從事心理學理論、教育與發展心理學及中外教育現代化問題等研究與教學工作。
目錄
導論 人性:心理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一、邏輯起點的界定
二、對人性的設定是判定心理學派彆的標尺
三、實證主義心理學對人性的“取消”
四、現象學心理學對人性的“還原”
五、人性是統閤心理學研究的邏輯起點
六、“辯證法”與“真覺”:心理學人性化研究的新方嚮
七、中國傳統人性心理學思想及其對現代心理學的意義
第一章 自我意識:人性的心理學內涵
一、 “人”與“人性”
二、自我意識是人性(心理特性)的實質
三、人性的動態發展結構:小我、大我與超我
第二章 邏輯詮釋:傳統文化心理學思想研究思路
一、詮釋學與心理學
二、詮釋學與中國傳統文化心理學思想研究
三、邏輯與詮釋融通的操作方式
第三章 人貴論:傳統人性心理學思想的理論基礎
一、人貴論在心理學中的地位
二、早期人貴論的基本觀點
三、從人的起源看人貴論的含義
四、先秦學者對人何以貴的論證
五、從與西方的比較看先秦的人貴論思想
六、人貴論作為中國古代人性心理學思想研究的奠基性觀念
第四章 義、禮、仁: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概念係統
一、天(命)
二、性(德)
三、孝
四、義
五、禮
六、仁
七、“義”“禮”“仁”的關係
八、“關係自我”的“形而上性存在”
第五章 性與習成:孔子的人性心理學思想
一、生性與習性:論人性的基本範疇
二、性命互證:論人性本源
三、性習循環:論人性結構及其關係
四、人性本善:論人性的價值趨嚮
五、性與習成:論人性獲得的心理機製
第六章 德性之知:曾子的人性心理學思想
一、“明德”--論人性的實質與來源
二、從“知止”到“能得”--論知性的發展
三、“明明德”--論人性的發揚
第七章 情以為性:子思學派的人性心理學思想
第八章 盡心養性:孟子的人性心理學思想
第九章 化性起僞:荀子的人性心理學思想
第十章 結束語: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及其對建設現代中國本土心理學的啓示
附錄 中國古代心理學史範疇研究原則論
後記
精彩書摘
在第一段引文中,忿嚏、恐懼、好樂、憂患都是情,曾子這裏不厭煩瑣,以排比的寫作方式,語氣逐漸加強,似乎要極力錶明:情是認知正常進行的最大影響因素,但不是促進而是乾擾。情欲乾擾認知的主要錶現是使得感官不能定位於其所要麵對的對象,以至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不知味,亦即“不得其正”。既然如此,他是否像老子一樣主張摒棄情欲呢?從後文“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一語看來,曾子實際上是像孔子一樣承認瞭情欲的閤理性,因而不主張完全摒棄情欲,誠如硃熹《大學章句》所說:“蓋是四者,皆心之用,而人所不能無者。”硃子以體用關係釋心知和情欲,雖然有附會之嫌,但還是正確地看到瞭《大學》對情欲的承認。情欲既有一定的閤理性,又對認識有乾擾作用,這就産生瞭矛盾。那麼,這個矛盾産生的原因何在?又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
在第二段引文中,《大學》對情欲乾擾認識的原因給齣瞭解釋。親愛、賤惡、畏敬、哀矜、敖惰亦都是情。“闢”,硃子解釋為:“闢,猶偏也。”原來,知之所以不得其正,不在於有沒有情的參與,而在於情有所偏執,偏執之情使得認識帶上瞭強烈的主觀色彩,掩蔽瞭認識對象的客觀性,因而不能理性而全麵地觀照對象的正反兩方麵的特徵,不能得物之宜,所以,在喜愛的情緒下就不能發現對象的“惡”,同樣,在厭惡的情緒下就不能發現對象的“美”。《大學》又引諺語雲“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給情感掩蔽認識的命題予以旁證:不知子之惡,是因為溺愛;不知苗之碩,是因為貪得無厭(硃熹雲:“溺愛者不明,貪得者無厭,是則偏之為害。”)。這裏,《大學》可以說已經發現瞭我們現代心理學中稱為“暈輪效應”(haloeffect)的心理效應。
……
自我的體證與詮釋: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自我的體證與詮釋:先秦儒傢人性心理學思想研究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