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指典制和掌故。《辞海》、《辞源》为“典故”一词立了两个义项:一是典故一词的古义,与现代汉语所说的“故实”有些相当,指古代的典章制度、旧事旧例。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当然用的是典故的今义。典故的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作“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辞海》、《辞源》的释法与此有类,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评分就厚度来说是大家史说中性价比高些
评分至于典制典故,应是指那些使用时代已不存在这些典制,用这些典制词语有借代、喻指等义的。这一类数量并不是很多。它与掌故的区别是:它只是掌故中的有借代、喻指等义的那一部分。
评分这本书很喜欢,买了还没看。现在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
评分典故研究大家、著名语言学家王光汉《词典问题研究--为典故正名》指出:以上说法都失之笼统。首先是“引用”一词即用的不甚确当。引用就是援引,考据中的引证,小说笔记中的引文等都是引用,难道这种引证、引用都是用典?考据、小说笔记难道不算“文”?至于其他能称之为“文”的注明出处的引语与考据、小说笔记的大段原文直录就其本质讲应该说是属于同一类型的,这类显然都应与典故划开。其次是“有来历出处”的说法更失科学。“有来历出处”只能作为典故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并非“有来历出处”的词、包括暗引的语句都可以视作典故。古人为诗著文,颇强调“无一字无来历”,一部《辞源》所收的词有多少没有不同时代的用例呢?如果说前人用过,后人再用即是“有来历出处”,那么《辞源》岂非成了典故辞典?现出的典故之书之所以划不清成语、引语、普通语词与典故之间的界限,其中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上述辞书对典故的这个释义上。
评分能够使我们真正了解柳如是之才学与个性的,当归功于陈寅恪先生的辛勤研究。他所著的《柳如是别传》,洋洋八十万言,可说是人物研究中的划时代巨著。由此书的内容可以知道,寅恪先生的研究取材,包括明末清初有名人物的诗文集,以及正史、杂史、野史、笔记等等有关书籍,无虑一百数十种,其搜罗之广与钻研之深,足可使后生晚学叹为观止。以如此众多的丰富史材,通过了寅恪先生目光如炬的观察能力,当然可以使这一部著作达到剔隐鉴微,烛照无遗的地步。但因寅恪先生的原著偏重于学术性,考证不免伤于细密,头绪亦苦于繁多,恐不是一般读者所能耐心阅读的消闲类书籍。因此之故,摘其精华而举其概要,使多数读者能在短时间的阅读中得到大致的认识,似乎仍是值得一做的工作。笔者自己,在过去亦对这个问题只有一知半解的错误认识,若不是寅恪先生的启示,恐怕只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错误的阶段,于此尤当对寅恪先生致诚挚的感谢之忱。
评分都是评说,本来还以为是故事呢,这一点不是很喜欢!
评分文学典故,如晓风残月,大江东去 等
评分这本书很喜欢,买了还没看。现在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