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496 GB26186-26216)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496 GB26186-262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标准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国家标准
  • 标准汇编
  • 2010年
  • GB26186
  • GB26216
  • 工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规范
  • 中国标准
  • 质量
  • 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
ISBN:978750666489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5871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5
字数:101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496 GB26186-26216)》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国家标准全集。自1983年起,按国家标准顺序号以精装本、平装本两种装帧形式陆续分册汇编出版。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建国以来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是各级标准化管理机构,工矿企事业单位,农林牧副渔系统,科研、设计、教学等部门必不可少的工具书。

目录

GB/T 26186-2010 冷阴极荧光灯 性能要求
GB/T 26187-2010 美纹纸
GB/T 26188-2010 漂白碱法麦草浆
GB/T 26189-2010 室内工作场所的照明
GB/T 26190-2010 双向拉伸聚苯乙烯窗口薄膜
GB/T 26191 2010 双向拉伸聚苯乙烯扭结薄膜
GB/T 26192-2010 双向拉伸聚丙烯可涂覆合成纸薄膜
GB/T 26193-2010 玩具材料中可迁移元素锑、砷、钡、镉、铬、铅、汞、硒的测定 电感耦合 等离子体质谱法
GB/T 26194-2010 蓄冷系统性能测试方法
GB/T 26195-2010 烟花爆竹烟火药中砷的测定
GB/T 26196-2010 烟花爆竹 烟火药中碳含量的测定 高频一红外吸收法
GB/T 26197-2010 烟花爆竹用硫化锑
GB/T 26198-2010 烟花爆竹用铁粉
GB/T 26199-2010 医用包装原纸
GB/T 26200-2010 应急呼叫器
GB/T 26201-2010 育苗纸
GB/T 26202-2010 纸管纸板
GB/T 26203-2010 纸和纸板 内结合强度的测定(Scott型)
GB/T 26204-2010 纸面石膏板护面纸板
GB/T 26205-2010 制冷空调设备和系统 减少卤代制冷剂排放规范
GB/T 26206-2010 注水式足部按摩器
GB/Z 26207-2010 泛光照明指南
GB/Z 26208-2010 光度辅助测量系统
GB/Z 26209-2010 光辐射探测器光谱响应的确定方法
GB/Z 26210-2010 室内电气照明系统的维护
GB/Z 26211-2010 室内工作环境的不舒适眩光
GB/Z 26212-2010 室内照明不舒适眩光
GB/Z 26213-2010 室内照明计算基本方法
GB/Z 26214-2010 室外运动和区域照明的眩光评价
GB/T 26215-2010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换流阀阻尼吸收回路用电容器
GB/T 26216.1-2010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电流测量装置第1部分:电子式直流电流
测量装置
GB/T 26216.2-2010 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直流电流测量装置第2部分:电磁式直流电流
测量装置

精彩书摘

4仪器和设备
4.1试样制备台:一次可压制出5个25.4mm×25.4mm的试样,适用试样的最大厚度为1.25mm,可选择夹持试样的压力为345kPa~l034kPa,至少以345kPa压力增加。最常用的夹持压力为(690±21)kPa和(1034±34)kPa。固定板是试样制备台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用于夹紧5个铝块并使其保持一条直线,防止试样在压制过程中发生弯曲。
4.2摆:装在底座上,一个轴装在球或类似低摩擦轴承的两点上,摆的重心距离轴的中心线(127.0±0.6)mm。摆从水平位置开始至少可自由旋转180。,摆上的撞击球应在竖直方向时撞击铝块(见4.4)。球的重心下落的高度决定了摆撞击铝块时的速度。如果在摆上增加砝码,砝码应固定在保证重心不变的位置上。如果增加砝码后改变了摆上撞击球的重心,则应在仪器高量程校准时考虑该因素。
4.3锁紧装置:可将摆固定在水平位置上,并能满足摆瞬间释放的需要。
4.4
-个固定的金属平砧和一个可分离的直角铝块(在横截面上呈直角)。制备好的试样、金属平砧和铝块固定在一个试样台上,其位置应使摆动轴(旋转轴)处于直角铝块的外沿,摆可以撞击铝块的中心,见图2。
4.5机械式或电子式记录装置:当摆被释放,并摆过垂直位置时,记录摆动的最高位置。
4.6仪器的量程范围应为0~525J/m2。
4.7扩大仪器量程的可选方式:可以通过改变整个摆、在摆上增加砝码或减少试样表面积(不超过40%)来实现。
4.8取样器:可裁切出25.4mm宽的试样,且试样两侧边的平行度应不超过0.1mm,其长度可满足试样制备台的需要。
4.9小刀或多刃裁切工具,用于分离和整饰5个试样,以获得整齐的边缘。通过试样制备台上金属平砧间的距离来确定合适的刀刃宽度,该宽度由仪器制造商规定,可为0.25mm或0.38mm。
4.10双面胶宽度为(25.4±0.08)mm,粘在一张起皱的离型纸上。双面胶对不锈钢的粘附力应至少为486N/m,标称厚度应为0.13mm。
注:虽然制造商说明双面胶的保存期为1年,但是,6个月后,双面胶的粘附力会发生明显的松弛。宜把双面胶存放在阴凉、干燥的空调房内,最好保持在23℃、50%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双面胶上有褶皱和缝隙(包含一个疏松伤口)时会加速干燥,从而导致粘附力降低。宜至少剥去2m~3m旧双面胶,直至可以使用。
4.11溶剂:用于从金属平砧和铝块上去除残余的胶粘剂,例如异丙醇。
……

前言/序言


2010年国家标准汇编(GB 26186-26216之外)精要解析与实践指南 本卷汇集了2010年间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正式发布或修订,且编号范围不包含GB 26186至GB 26216的各项中国国家标准(GB)。此时间段是国家标准体系建设和更新的关键时期,涉及领域广泛,对国民经济的多个重要部门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重点关注的领域及标准群落: 本汇编旨在为专业人士、研究人员、企业技术部门以及政府监管机构提供一个清晰、系统的参考框架,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有效应用这些标准,确保合规性、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 一、 机械与通用技术基础标准 在2010年,机械制造领域的基础标准持续完善,特别是在可靠性、计量和通用零部件方面。 1. 机械制图与表示法(非几何尺寸与公差标准): 本部分可能涵盖了更侧重于表面完整性、涂层、焊接符号等方面的标准更新。例如,对特定材料的符号表示、非金属材料的图示规则等进行了细化,这些对于确保跨区域、跨企业的制造协同至关重要。例如,关于设备维护文档的图例标准,或是针对新型复合材料的标注要求,都可能在此范畴内得到修订。 2. 材料与零部件的通用规范: 2010年前后,对基础金属材料的性能指标、试验方法(特别是疲劳和蠕变试验)进行了整合与更新。例如,涉及特定牌号钢材的力学性能要求、特定环境下(如高温、高压)紧固件的防腐蚀要求等。这些标准的修订,往往伴随着国内产业升级和“走出去”战略的需求,力求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中国制造的基础质量门槛。 3. 测量、检验与计量器具: 基础计量标准在保障工业生产一致性方面起着核心作用。本卷可能收录了针对特定量值传递(如电磁兼容性测试设备、特定频段的信号发生器校准规程)的校准规程或允差要求。对于精度要求极高的领域(如精密光学、半导体制造的上游环节),这些标准的微小变动都可能影响最终产品的合格率。 二、 信息技术与通信标准(除特定通信协议外) 虽然核心通信协议标准可能有特定的编号序列,但在2010年,信息技术的基础架构、数据安全和电子政务应用的标准也同步更新。 1. 基础信息安全与数据交换格式: 此阶段,国家对信息安全的要求日益提升。本汇编可能包括了针对政府数据中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级划分标准、数据备份与恢复的特定要求,或是特定行业(如金融、医疗)之间信息交换的接口规范。这些标准旨在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 2. 办公自动化与文档兼容性: 为解决不同软件平台间的兼容性问题,国家可能发布了关于特定文档格式(如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的特定版本兼容性要求)的强制性或推荐性标准。这对于提升政府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具有直接意义。 三、 建筑工程与安全标准(非结构性或特定设备) 建筑领域标准更新频繁,本卷可能侧重于施工管理、环境适应性以及特定功能组件的规范。 1. 施工过程控制与质量验收: 可能涉及混凝土养护的特定气候条件要求(如极端低温或高温下的施工规范)、脚手架搭设的安全系数调整,以及特定新型建筑材料(如轻质隔墙材料、新型防水卷材)的施工工艺与验收标准。这些标准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周期和后续使用寿命。 2. 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质量: 2010年前后,节能减排成为建筑领域的重要方向。本卷可能收录了针对特定类型建筑(如公共建筑、既有建筑改造)的能耗限值或特定通风换气次数的详细指标。此外,对室内空气质量(如甲醛、TVOC的限量值和检测方法)的更新,也在此类基础标准中有所体现。 四、 环保、卫生与公共安全标准 环保标准是国家标准更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特别关注污染物排放和风险管控。 1. 水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特定行业或特定污染物): 虽然总量控制标准有其固定序列,但针对特定新兴产业或特定区域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更细致分类和限值),或针对特定处理工艺(如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的验收标准,可能在此编号段内进行规范。 2. 职业健康与工作场所暴露限值: 针对新发现或新引入的化学物质,国家会及时更新其在工作场所的容许接触浓度(OELs)。本汇编将详细列出2010年间新增或修订的特定职业危害因素(如某些新型溶剂、粉尘)的接触限值和监测方法。 五、 农业、食品与轻工产品标准(基础通用规范) 在基础农产品加工和轻工产品的基础检测方面,2010年的标准侧重于提升基础产品的标准化水平。 1. 农产品初级加工与储藏规范: 例如,针对粮食、油料等大宗农产品在入库前的水分、杂质的严格控制标准,以及在特定仓储条件下(如气调储藏)的环境参数要求。这些标准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降低损耗的关键。 2. 轻工产品的通用安全要求(非特定消费品): 可能涉及包装材料的通用物理性能测试(如抗撕裂性、耐穿刺性)以及特定助剂(如着色剂、稳定剂)在非食品接触材料中的使用限制。 总结: 本《中国国家标准汇编(2010年制定)(未含GB 26186-26216)》是一部高度专业化和实用的参考工具书。它精确地填补了2010年标准体系更新中,未被特定核心系列覆盖的关键技术规范。通过对这些标准的深入解读和横向对比,用户可以全面掌握当年国家在工业基础、信息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设定的最新门槛和技术要求,是确保项目合规、技术对标的必备参考资料。其内容侧重于基础性、方法性和通用性的规范,为复杂体系的搭建提供了坚实的地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特别是对于那些负责合规性审计或采购技术指标制定的同事来说,简直是人手一本的“圣经”。我个人尝试去理解其中关于材料性能测试的几项标准,发现它们对测试条件、误差范围的界定极其精确,几乎不留任何模糊地带。这种精确性在避免商业纠纷和确保产品一致性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作为一名普通的技术爱好者,我不得不承认,阅读体验并不轻松。大量的技术图表、复杂的公式和大量的缩写,使得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解码”行动,而不是知识的吸收。它很少使用解释性的文字来引导,一切都依赖于标准的字面意义。对于希望快速了解某个领域基础知识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入手难度过高,可能需要先阅读一些导读性质的辅助书籍才能更好地消化其中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封面简洁明了,直接点出了书名和年份,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内页纸张质量不错,印刷清晰,排版紧凑,作为一本工具书来说,便于查阅和保存。我最初是抱着学习和参考的目的买的,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特定技术领域的权威解释。这本书汇集了大量的国家标准,内容涵盖了多个行业,对于需要进行合规性审查或者技术规范对标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库。不过,坦率地说,当我真正开始翻阅时,那种面对浩瀚技术条文的震撼感是难以言喻的。它更像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小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度才能真正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和细节。对于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很多术语和限定条件都需要结合实际应用场景来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厚重”——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内容分量的体现。翻开它,就像是进入了一个由无数严谨的规则和细则构筑的迷宫。我特别欣赏它在结构上的逻辑性,标准的编号体系清晰有序,使得查找特定标准相对容易,避免了在海量信息中迷失方向。然而,这种严谨也带来了阅读上的挑战。很多标准条款是相互引用的,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往往需要在不同的章节之间反复跳转,对读者的逻辑梳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期待的可能更多是一种流程化的指导,但这本书提供的是基础的、不可动摇的规范基石。它要求使用者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已经消化好的结论。对于日常工作来说,它更像是一个随时待命的“裁判员”,在出现争议或需要确认细节时才会被郑重请出。

评分

从图书馆借阅这本书的经历非常有趣,它总是被放置在最不显眼的角落,但一旦有人去翻阅,通常都会待上很长一段时间,显示出其深层次的专业吸引力。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阅读的流畅性,而在于其作为“事实依据”的坚实度。我注意到许多标准条目都引用了国际标准或更基础的物理化学原理作为支撑,这让整本书的论证基础显得非常扎实和不可撼动。它不试图说服你,它只是陈述“是什么”。这种冷静客观的风格,对于需要依据法律或行业规定进行决策的场合是极大的福音。然而,这种客观性也意味着,它无法提供任何“最佳实践”的建议或创新的思路。它划定了活动的边界,但如何在这片边界内最大化效率,则需要读者自身的智慧和经验来补充,这本书本身只是提供了那个坚硬的“地基”。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质量管理体系的朋友向我推荐的这本书,我原本设想它会提供一些近年来在行业内推广的新技术或新方法的解读。然而,实际内容更侧重于对既有标准的系统性整理和收录,年代标记清晰,让人可以明确知道这些规范是哪个时间点被正式确立和实施的。这种历史的沉淀感是很有价值的,它体现了我国在特定技术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对于那些追求前沿科技和最新迭代的工程师来说,可能需要配合后续年份的修订版一起参考。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权威性和全面性,劣势则在于信息的动态性上略显不足,毕竟标准是会不断更新和完善的。它更像是一部“宪法”,为技术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但“实施细则”可能需要读者自行去寻找最新的补充材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