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棉纺织史稿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棉纺织史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中平 著
图书标签:
  • 棉纺织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近代史
  • 工业史
  • 经济史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 史稿
  • 纺织工业
  • 社会经济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5434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427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三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棉纺织史稿》的作者为严中平,中国经济史学家,本书是其研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第一部著作。本书叙述1289—1937年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史,特别着重分析1840—1937年间的发展史。本书目的在于通过棉纺织发展史的研究来阐述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作者收集了相当丰富的史料,分析了中国工业资本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发展的条件和状况,得出中国资本主义不可能顺利发展的结论。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一 近百年中国经济的总趋向
二 棉纺织业与中国经济

第二章 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1289-1840年)
一 植棉与棉纺织技术的传布
二 棉工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守旧
三 棉纺织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四 封建剥削下的棉纺织业

第三章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1840-1890年)
一 英、美、印度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
二 中国市场的开放
1.两次鸦片战争
2.棉纱布市场的开辟
三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解体
四 洋货对中国棉货市场的争夺
1.英、印棉纱
2.英、美棉布

第四章 中国近代棉纺织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1890-1895年)
一 手工棉纺织业解体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的发生
二 几家棉纺织工厂的创立经过
1.上海机器织布局
2.湖北纱布官局
三 近代棉纺织厂萌芽阶段的简单总结

第五章 一个国际商品市场上的棉纺织业(1895-1913年)
一 中国——一个国际棉货市场
1.中外厂商的负税轻重
2.英、美、印、日瓜分中国棉货市场
(1)日、印棉纱
(2)日、美棉布
二 满清政府的奖励设厂政策
三 华商纱厂的扩大再生产过程
四 试论民族资本积累问题
1.洋货泛滥下国产棉纱的销路问题
2.外资纱厂的压力
3.和内外反动势力保持血肉联系的民族资本
4.高利贷资本侵蚀下的民族资本

第六章 一个国际投资市场上的棉纺织业(1913-1931年)
一 欧战与中国棉货市场
1.日、印棉纺织业之新趋向与中国棉纱市场
2.棉布市场上日货独占地位之确立
二 日本财阀改变侵华方式
1.从棉布倾销到资本投放
2.以纺织业为中心之日阀在华投资系统
三 华商纱厂扩大再生产过程
四 再论民族资本的积累问题
1.从商业资本到产业资本
2.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侵蚀下的民族资本
3.集中现象的发生

第七章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的中国棉纺织业(1931-1937年)
一 中国棉纺织业危机的形成与经历
二 危机期内日籍纱厂的倾轧及其繁荣
1.中日各籍纱厂的实力对比
(1)纱布销量
(2)生产成本
2.日籍纱厂的倾轧及其繁荣
三 危机之偏向与棉纺织业发展的新趋向
四 三论民族资本的积累问题
1.日资纱厂垄断地位的强化
2.银行资本对于纱厂的兼并

第八章 手工棉纺织业生产关系的蜕变(1914-1937年)
一 手工棉纺织业的存在情况
二 手纺织业的存在条件
三 手织业商品生产的发展
1.从自给生产到商品生产
2.从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到社会的劳动分工
3.从农工业的结合到农工业的分离
4.商业资本对织户的剥削
5.织户的两极分化
四 手织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
1.资本主义家庭手织业
(1)包买主和工资织户的发生
(2)包买主和工资织户的对立关系
2.资本主义工场手织业

第八章附录 中国棉纱布总产销量之估计
一 棉纱总产销量的估计
二 棉布总产销量的估计
三 棉布输出入量的结算
四 全国棉布总消费量的估计

第九章 棉纺工业发展中棉花产销的变化(1914-1937年)
一 棉花生产的商品化过程
1.棉产商品化的动力
2.棉市的形成
二 品种改良与棉田的扩张
1.品种的改良
2.棉田的扩张

附录一 中国纱厂沿革表(1890-1937年)
附录二 统计资料
表1 全国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1890-1913年)
表2 全国纱厂已开车的机器设备(1918-1936年)
表3 各部口岸直接进口各国(地区)棉纱量(1)华南与华中(1913-1932年)
表4 各部口岸直接进口各国(地区)棉纱量(2)华北与东北(1913-1932年)
表5 华南各关直接进口各国(地区)棉布价值(1913-1935年)
表6 华中各关直接进口各国(地区)棉布价值(1913-1935年)
表7 华北各关直接进口各国(地区)棉布价值(1913-1935年)
表8 东北各关直接进口各国(地区)棉布价值(1913-1932年)
表9 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客帮成交现货棉纱量(1930-1936年)
表10 全国纱厂棉纱线销售量(1932-1935年)
表11 全国纱厂棉纱线销售量(1932-1935年)
表12 全国纱厂产纱量之两种估计(1931-1936年)
表13 各籍纱厂附设织机产布统计(1932-1935年)
表14 全国纱厂棉纱线出厂量(1932年度)
表15 全国纱厂棉纱线出厂量(1933年度)
表16 全国纱厂棉纱线出厂量(1934年度)
表17 全国纱厂棉纱线出厂量(1935年度)
表18 各类棉布历年平均进口税率(1926-1936年)
表19 中国净进口棉布量之折算(1912-1936年)
表20 中国棉布净输出量之折算(1932-1936年)
表21 华北七种农作物批发物价指数(1913-1936年)
严中平先生学术年表
严中平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贡献

精彩书摘

洋布不如土布耐穿而温暖,用洋纱织成的土布自然表现同样的缺点,同样的为劳动人民所不乐服用。据说“下江民间……洋纱初来之时,民间并不喜用。间有掺用者,布庄收买后致销路濡滞,于是庄家必格外挑剔,不收洋纱之布,民间遂亦不敢以洋纱掺用”①。这种现象一直到了1892年还有些地方存在,“其时(南通县)布商收布,凡见掺用洋纱者,必剔去不收”②。
洋布或洋纱布不如土布与土纱布的耐穿温暖因而遭到人民的摒斥,都是事实。但是这现象所反映的,既不是兰开夏的机器不能织造厚重的布匹,也不是中国人民存有任何偏见,不过说明和农业相结合的中国手纺织业实现了“巨大的经济和时间节省”,因而能在市价上能对洋纱布作“顽强的反抗”罢了。
大体说来,外洋机制纱布对于中国手工纺织业的分解作用,就是以低廉价格为武器去进行的,其总的过程则经过这样两个步骤:首先是洋纱代替了土纱,把手纺业强制割离手织业;其次是洋布代替了土布,把手织业又强制割离了农业。具体的历史实际是非常分歧曲折的。大体在沿海、沿江和交通沿线的地区和城市附近,纺织分离和耕织分离的过程完成得最早最快,在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偏僻乡村,这过程进行得最晚最慢。当然,这并不是说手纺织业在大都市就一定会根本绝迹。须知时至1935-1937年,上海开埠已将近一百年,然而上海近郊还有大量手纺车在纺纱,而公共租界也还有手织机八九千架之多的。③
……
《中国棉纺织史稿》 这本书并非简单罗列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历史年表,而是深入剖析了棉花这一作物在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技术层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它并非一本技术手册,详尽介绍各种纺织机器的构造与原理,也不是一本纯粹的商业史,仅关注棉布的贸易流通。相反,作者致力于描绘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将棉纺织业的发展置于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之下,展现其如何与土地制度、赋税政策、手工业形态、社会结构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本书的主旨在于探究棉纺织业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演变。从棉花传入中国之初,到其逐渐取代麻、葛等传统纤维,成为普通民众最主要的衣料来源,作者细致梳理了这一转变过程中的经济驱动力。这包括了棉花种植技术的进步,例如对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适应性增强,以及更有效的播种、收割和加工方法。同时,本书也探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如何促进了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布的区域化生产,进而影响了各地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手工业的分工。 在政治层面,本书着重考察了历代政府如何将棉纺织业纳入其经济调控和财政收入体系。这包括了对棉花种植的鼓励或限制政策,对棉布生产和销售的税收制度,以及在特定时期,国家为保障军需或稳定社会而对棉纺织业的干预。例如,在某些朝代,国家可能会直接组织官营纺织作坊,或者通过征收棉布作为赋税,来充实国库。这些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无不深刻地影响着棉纺织业的兴衰以及相关从业者的命运。 文化层面的审视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深入挖掘了棉纺织业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塑造了社会审美和风俗习惯。从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服饰风格差异,到嫁娶、丧葬等礼仪中对衣料的选择,再到文学作品、民间传说中对棉布的描绘,本书勾勒出棉纺织品在中国文化中的多重意涵。它不仅仅是蔽体保暖的工具,更承载着身份、等级、情感和价值观。例如,不同质地、花色的棉布往往能反映出穿着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而精美的棉布制品也可能成为馈赠佳品,传递人情往来。 在技术发展方面,本书并非侧重于机械革命的详细描述,而是关注中国传统纺织技术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外来技术的影响。它会考察从手工纺纱、织布的基本流程,到更为精巧的工具和技艺,例如不同类型的纺车、织机以及染色、印花等工艺的演变。本书也会探讨明清时期,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加,西方先进的纺织技术和理念是否对中国传统棉纺织业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冲击或启发,以及中国如何对其进行吸收或融合。 本书的叙事风格并非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力求将冰冷的史实赋予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对地方志、笔记小说、诗词歌赋、甚至服装实物等多元史料的解读,作者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棉纺织业从业者的辛勤劳动,感受到棉布走进千家万户所带来的生活变革。它旨在引发读者对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以及技术史之间相互关联的深刻思考,认识到看似普通的棉纺织业,实则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面貌。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棉纺织史稿》并非一本速成的通俗读物,而是凝聚了作者长期深入研究的学术成果。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对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而富有洞察力的梳理。它不回避复杂的问题,不惧怕深入的探讨,而是试图在宏观的历史视野下,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棉纺织业的全面、深刻的解读。这本书适合对中国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以及传统手工业有浓厚兴趣的研究者、学生以及广大历史爱好者阅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棉纺织史稿》所展现的,是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棉纺织发展画卷,其内容之丰富、考证之严谨,让我赞叹不已。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不同时期社会文化背景与棉纺织业发展的关联性的探讨。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棉纺织业在中国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例如,我了解到棉布的普及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穿着习惯,促进了服装的现代化;棉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又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商业活动、城市格局,乃至社会阶层结构。书中对一些与棉纺织业相关的民间习俗、节日庆典的描写,也让我感受到了棉花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性。棉花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它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承载着情感和记忆。通过阅读,我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一项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深刻地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构成一个时代文化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让我看到了棉纺织业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的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部《中国棉纺织史稿》在我看来,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学术力作,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宏大的历史视野让我印象深刻。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棉纺织业发展差异时所展现出的精细与全面。书中对南方地区棉花种植的兴盛、北方地区粗布生产的特点,以及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对棉纺织品需求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都让我对中国地域经济的多元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了解到,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以及市场需求都对当地的棉纺织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书中对这些差异性的细致描绘,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立体。它不仅仅是对一个产业的叙述,更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格局的生动展现。通过阅读,我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并非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格局,这种认识对于深入理解中国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

这本《中国棉纺织史稿》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让我沉醉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棉花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支撑经济、影响社会风貌的宏大进程。作者以扎实的史料考据为基础,细致入微地勾勒出棉花传入中国后的种种变迁。从最初作为一种新奇作物,到逐渐普及,再到形成庞大的产业,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故事。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时期棉花种植技术、纺织工具的演变描写印象深刻。那些古老的纺车、织机,在文字的描述下仿佛重新鲜活起来,让我能想象出当时农家妇女辛勤劳作的场景,感受她们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创造出的价值。书中对南方地区棉花种植兴盛的分析,更是让我理解了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这种作物的传播与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种作物的历史,它更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智慧、勤劳与创造力的史诗。我看到了劳动人民如何将最初的粗糙棉布,经过一代代人的技艺传承与创新,最终织就出精美的丝绸般的棉织品,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也丰富着中华文化的色彩。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对棉纺织历史的好奇,更让我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了更深的敬佩。它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华文明的新大门。

评分

这部《中国棉纺织史稿》在我眼中,是一份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瑰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棉纺织业在中国漫长历史中的演变轨迹。我尤为赞赏书中对不同时期经济政策与棉纺织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我了解到,在一些朝代,政府出于财政收入、军事需求或社会稳定的考虑,对棉纺织业采取了不同的扶持或限制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直接影响了产业的兴衰。例如,我看到了朝廷如何通过推广棉花种植、设立纺织官营机构等方式来发展棉纺织业,也看到了税负过重、官商勾结等因素如何阻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书中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梳理,为我理解古代中国的经济运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它让我明白,任何一项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的政策导向和社会环境的支撑。这种深入的分析,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让我能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历史。

评分

《中国棉纺织史稿》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作者在进行严谨的历史考证的同时,也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的尊重与敬意。我尤其被书中对基层劳动者生产生活状态的细致描绘所打动。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展现了古代棉农和纺织工人艰辛的劳作、简单的生活以及朴实的智慧。我能想象出他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付出,为社会创造着物质财富。书中对家族传承、师徒相授的纺织技艺的描写,更是让我看到了传统技艺在民间代代相传的生命力。这种对普通人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生动、立体,充满了人情味。它让我不再仅仅从宏观的经济、技术角度看待棉纺织业,更能从微观的生活层面去感受它与人们息息相关的联系。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们充满了敬意。

评分

《中国棉纺织史稿》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深入探究中国棉纺织业的演进脉络。书中的逻辑清晰,条理分明,使得我对复杂的历史进程也能轻易把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特点时所展现出的细致与严谨。从早期零星的种植与家庭手工纺织,到元明时期棉花种植的普及和手工业的初步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棉纺织业的鼎盛,直至近代以来的转型,每一个阶段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书中对不同时期生产技术、组织形式、以及产品特点的详细描述,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如何推动生产力的提升,以及生产关系的演变如何影响产业的规模和效率。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早期纺织工具的演进过程的介绍非常着迷,从最初的木制纺轮到后来的脚踏纺车,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革新,却蕴含着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并直接影响了纺织的效率和产量。此外,书中对各地棉纺织业发展差异的分析,也让我对中国的地理多样性和区域经济特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整本书读下来,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棉纺织业之旅,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知识的收获。

评分

在阅读《中国棉纺织史稿》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书中对社会经济变迁与棉纺织业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剖析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棉纺织业孤立地看待,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考察,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可贵。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国家政策、赋税制度、人口流动以及商品经济的萌芽对棉纺织业发展所产生的复杂影响。例如,我了解到在某些朝代,政府对棉纺织业的大力扶持,促进了其规模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而在另一些时期,沉重的赋税则可能压制了生产的活力,甚至导致产业的衰退。书中所提及的关于区域性经济分工的形成,以及棉纺织品作为商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的流通,更是让我对古代中国的商业网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与棉纺织业繁荣之间紧密联系的论述印象深刻,那时的江南地区,围绕着棉纺织业形成的庞大产业链,深刻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这种宏观的视野,使得这本书的内容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介绍,它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生动写照。通过阅读,我不仅获得了关于棉纺织业发展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了经济活动如何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历史的进程。

评分

在翻阅《中国棉纺织史稿》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之中,亲历着中国棉纺织业的跌宕起伏。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极为精到,使得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言之有据,逻辑严谨。我特别被书中对近代以来中国棉纺织业所面临的挑战与变革的深刻剖析所吸引。书中详细描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手工业面临的危机,以及民族资本家为发展中国棉纺织业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我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在国难当头之际,如何试图通过发展工业来振兴国家,其中棉纺织业作为基础产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关于民族品牌兴起、技术引进与改良、以及工人运动的记载,都让我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对近现代史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具有现实意义。它让我明白,历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在不断的挑战与机遇中前进。通过阅读,我不仅了解了棉纺织业的历史,更感受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民族独立与发展道路上的不屈精神。

评分

《中国棉纺织史稿》是一部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它以其系统性的研究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中国棉纺织业历史的新窗口。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技术创新在棉纺织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所吸引。书中详细追溯了从最初的原始工具到后来更复杂的机械装置的演进过程,以及每一次技术革新如何带来生产效率的飞跃和产品质量的提升。我惊叹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在纺织技术上的创造力,他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创新,使得棉纺织业得以持续发展。书中对不同时期具体的技术细节的描绘,如不同类型的纺车、织机以及染整工艺的改进,都让我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水平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对技术层面的深入挖掘,使得本书的内容极具学术价值,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有了更深的敬佩。

评分

这本书《中国棉纺织史稿》所呈现的,远不止是一部关于棉花和布匹的历史,它更是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历程的缩影,以及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我被书中对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从最原始的手搓、手摇,到后来精巧复杂的脚踏纺车和各种类型的织机,每一项发明都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我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漫长的岁月中,是如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摸索,一点点优化工具,提升效率,将简单的棉花变成满足社会需求的衣物。书中关于地区性纺织技术的差异化发展,也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因地制宜的创造性。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催生出了各具特色的纺织技艺和产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江南地区精细纺织技术的介绍印象深刻,那里的丝绸般的棉布,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品之一。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手工业之所以能够辉煌数千年,离不开一代代劳动人民的默默耕耘与不懈创新。他们用双手织就了中华文明的锦绣篇章,而这本书,正是对他们伟大贡献的最好纪念。

评分

书是经典书,但是这套书根本不是为了阅读来设计的,都是形象工程啊

评分

爱买书,爱看书,爱写书,爱出书,爱卖书

评分

印刷和装帧都很不错。

评分

书,挺好的,物流还不错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棉纺织业是英国的发家之路,但是在中国却是另一种境遇。

评分

棉纺织业是英国的发家之路,但是在中国却是另一种境遇。

评分

发货快,品相好,是正品

评分

给老公买的书满意。价格很适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