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它要求读者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概念和思想背景有一定的基础认知。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挑战在于其引用的古代术语和概念的解释往往是内嵌在论述中的,而非独立成章的词汇表。这意味着,如果对某个专业术语理解不到位,后面一整段的论证可能都会感到晦涩。但正因如此,当我最终理清了某个复杂概念的来龙去脉后,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它迫使你不仅要学习“历史是什么”,更要学习“历史学家是如何思考和研究历史的”。书中的一些论述,特别是对古代法律条文背后社会心理的捕捉,简直如同“史学侦探”的工作,细致入微,逻辑严密,让人感受到历史研究的深度魅力。它不是提供轻松消遣的知识点,而是提供一套深邃的分析工具和历史观,是值得反复精读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没得说,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精品。初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史料搜集功夫之深厚,简直令人咋舌。他不仅仅是罗列史实,而是将那些散落在浩瀚古籍中的零星片段,如同巧匠般精心雕琢、重新串联,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古代社会图景。尤其是在探讨某一特定制度的演变时,那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扎实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秦汉时期基层治理的复杂性,作者没有采用一概而论的简化模式,而是细致地剖析了不同区域在国家权力渗透程度上的差异,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远超一般通史读物的表层叙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去触摸历史的肌理。阅读过程虽然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每当攻克一个复杂的历史谜团,那种豁然开朗的满足感,是其他轻松读物无法比拟的。对于真正热爱历史、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运行逻辑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值得反复咀嚼的珍宝。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学术性极强的著作抱持着一丝敬而远之的态度,担心晦涩难懂,但翻开之后,发现作者的叙事技巧相当高超,成功地将深奥的理论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他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枯燥的理论模型,而是擅长设置“历史情境”来阐释其核心观点。比如,在论述古代宗族权力与国家法权之间的张力时,作者选取了几个经典的案例进行剖析,通过描绘族权内部的权力更迭、以及家族如何巧妙周旋于官府律令之间,使得抽象的权力关系变得具象化、可感。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阅读体验流畅了不少,即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出身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理解其核心论点。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读者对先秦至魏晋时期的基本史实有所了解,阅读体验会更佳,否则初次接触可能会略感吃力。总的来说,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称得上是文史爱好者进阶的优秀读本。
评分从内容编排的角度来看,这部著作的逻辑脉络布局严谨得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它不是按照时间线的简单线性叙述,而是采用了“主题切片”的组织方式。每一章节都聚焦于古代社会的一个特定切面,比如赋役制度、婚姻伦理、教育体制,甚至是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社会生态研究。这种分类清晰、重点突出的编排,使得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针对性阅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举个例子,如果我对古代的财政体系特别感兴趣,可以直接跳到相关章节,作者在该部分会把历代相关政策的变动、执行的难点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做了一个极其详尽的梳理,文献引用标注得一丝不苟,让人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结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对于希望系统梳理某一断代史某个具体方面的读者而言,这种结构安排简直是福音,避免了在时间洪流中迷失方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其颠覆性的视角和批判精神。许多传统史学著作或因时代的局限,或因学术范式的固化,对某些历史现象往往采取了相对保守或肯定的态度。但这位学者显然不满足于重复前人的结论,他大胆地质疑了许多被奉为圭臬的“定论”,并试图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等更底层的逻辑上去重新解读历史的驱动力。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对某一特定阶层兴衰过程的分析,他挑战了传统观点中将这种兴衰简单归因于皇帝偏爱的看法,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土地兼并、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结构性矛盾。这种“以今观古”却又“不以今律古”的审慎态度,体现了极高的学术成熟度。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停下来深思,甚至忍不住要拿起其他资料去印证他的某些新颖论断,这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它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思考,而不是提供一个封闭的答案。
评分研究美国史的权威学者伯纳德·贝林曾经说过,历史学“有时是一门艺术,从来不是一种科学,始终是一门技艺。”这种技艺包括史料的考订、解释方法的恰当性等等。郭沫若对待上古史材料的态度上往往带有诗人的气质,是一种诡诘的、富有跳跃性的和缺乏逻辑的。反应在《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里面就是以很少的、缺乏佐证的材料去构建一整个时代的生活和思想,并对其妄下评论。所以我认为郭沫若的历史是文学家的历史。
评分童先生在书中自述讲义材料征引于《春秋》、《左传》,参用《国语》和《史记》,辅彝器铭文补正文籍的缺误。彝器为古时青铜器之通称,亦名为“尊彝”,铭文为器皿上之文字,记述因何功业而得制作器皿以记其功德。相对于朝代变更后人为主观地改变史书记录,这种被长埋于地下不易被篡改的记述方式,历史才得以在时代迁流中保全真相,而此处用心于顾先生与其学生童书业在治学上的严谨可见一斑。
评分钱先生这段话是非常客观的,春秋是一段乱世,政局复杂,战事不断,内有诸侯群起,外有戎族入侵,但正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之中,三百年的春秋史,中华民族完成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过渡。
评分这一套书应该都是经典,还有瞿同祖和费孝通的。
评分我是历史学的外行,只是有点兴趣随便看看,但是从来就不喜欢这种过分重视文献的风格,越古的书本来可信度越低,却反而最受重视,有时一句话被分析了数年还没结果,也不去从其他路径找解释。
评分附编十章。以述春秋农商工业为端,论及田地分配,男女婚俗,世族、军事、爵位、教育、刑法、宗教、学术,至礼俗为未。其内容涉社会根本之农业,经商富庶阶级的出现,社会构架、制度的成型,军事之理论,学术之根源,科技之兴起,是以为春秋之纬。
评分还不错 大师作品 价格适合
评分“争的机会这样多,唯一的原因就是氏族共有财产的保卫”
评分“争的机会这样多,唯一的原因就是氏族共有财产的保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