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是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我们的许多校长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以至于使他们战战兢兢的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理念"而迷失了自我。在这一些学校里,看起来,他们是直接服务于学生了,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但是,他们却往往很不理智的抛开了教师。我们需要反思: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本商品有两种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大夏书系·名家名品:学生第二》是一本教育管理随笔,收录的文章大都是近年来发表在各种教育报刊上的文字。笔者试图以此与朋友们分享一些思考问题与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如果从做教导主任算起,在管理岗位上作者已经有了二十多个春秋,尽管不敢自诩为老将,但毕竟也不能在朝气蓬勃的新兵队伍里装模作样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越来越清楚的是,如果不做什么事情,就不会有思考,所以,书中的文字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更贴切。没有管理工作的实践,作者甚至一句话也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段人生经历。
作者简介
李希贵,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历任高密四中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高密一中校长,高密市教委主任;兼任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山东省中语会副会长。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其中《语文实验室计划》被列为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并获山东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教育艺术随想录》《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研究》等专著;在国家级报刊发表《让语文素养融进血液》《一个教育局长的听课手记》等二十多万字;先后参与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教育部高中新课程实验专家组,教育部《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编写组等项工作。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等称号。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经营学校文化
创造学校文化
经营学校文化
让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重要
随心所欲不逾矩
校长要为自己创造机会
学生第二
制度塑造文化
学校机制建设要立足班级生活质量
第二辑 打自己鲜明的旗帜
有所不为有所为
打自己鲜明的旗帜
进行没有“压力”的改革
把规章制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
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
第三辑 在校园里创造市场
借水行舟
无中生有
寻找力量
在校园里创造市场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随想
第四辑 让资源流向哪里
不同寻常用人才
避免“成功式的失败”
从总务处的定位说开去
降低管理成本
让资源流向哪里
项目管理:让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校长的教育资源意识
第五辑 学会终点思考
不要像一般的人一样生活
学会终点思考
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我
给教育一些“闲暇”
为了教育的自由呼吸
从哪里寻找教育的力量
第六辑 张扬教学个性
个性空间“没有个性”
张扬教学个性
协商与管理
第七辑 换药不换汤
学生技能测试站
换药不换汤
管理中的数学思维
关注问题背后的问题
差一点儿与多一点儿
说说而已不能“而已”
改到深处是制度
第八辑 做希望经销商
不要混到划船的队伍中去
做希望经销商
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
把成功设计成一种危机
第九辑 共同走过
给我影响最大的几部书
擦亮第三只眼睛
共同走过
后记
精彩书摘
借水行舟
到2002年,我所在的潍坊市,学校信息化的硬件建设告一段落,全市计算机拥有量已达12万台,每10名学生即拥有一台计算机。校园网建设更是突飞猛进,所有的高中、初中和完全小学全部建成了校园网。
接下来,我们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校园网的使用,即怎么让教学资源在校园里有效地流动起来,让它走近老师、走向学生。2003年,我们把校园网教育资源的流量作为对县区、学校督导评估的指标之一,试图以此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一来,难为了教育督导室的评估团,因为他们整个团队没有人能够担负起评估网络信息流量的重任。
其实,重任也不算太重,只是没人懂得罢了。于是,他们提出,能不能调一些懂行的人到督导室工作。
增加了新的工作,就一定要增加新的人员;有什么样的工作,就一定要有什么样的专业人员。在过去,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在今天,我们就不能如此安排了。
当时,我们正在进行几个学校的规划建设。在讨论学校规划建设时,大家慢慢明白过来:盖大楼我们不是也不懂吗?可我们也没有把懂建筑的人调到学校里来呀!向懂行的人招标不就行了嘛!
向社会购买!向计算机公司招标!谁能给我们测定清楚就用谁。
这一招还真管用。
2004年,学校安全工作监管越来越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难题。往往查安全的刚到学校,陪同的基层干部早就等在了那里。有时候,两个人的检查小组要跟上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陪同人员,你还能查出什么问题?
“微服私访”吧,可机关的干部就那么几个,基层的人谁不认识?你前脚到,人家后脚也就跟了上来。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想到了社会的力量。让新闻界的人员参与,让他们去发现问题,然后,我们来购买问题。
记者们采录下的安全隐患真叫我们触目惊心,一百多个问题点,直叫收看录像的教育干部脸上冒汗。
2005年,大家又想起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何不让大学生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寻找校舍的安全隐患呢?这样做,既让他们了解社会,同时也相当于让他们勤工俭学,向他们购买岂不是一举多得?
尝到了购买智力的甜头,大家连日常需要开好多会研究的事情也打起了购买的主意。2003年,我们开展“向成功开刀”活动,要求搞出一个“学校走向衰败的30个征兆”。如果按传统的办法,就必须经过几个回合的讨论、研究,即使这样搞出的东西往往在角度上也有问题,自己看自己,毕竟是“身在此山中”,难识真面目。这样搞出来的东西不仅成本不低,而且价值并不见得有多高。
向社会招标!让不同的人参与其中,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以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个挺有新意的方案就这样出台了。
慢慢地,大家又把这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引申到解决一些老大难事情上。成立“教育硕士流动工作站”,帮助学校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就是其中一例。
在我们的教研工作中,在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中,长期存在着浮浅而不系统的问题。许多学校在实践的层面做了若干事情,但真的要总结一下,或者自己学校举一反三、巩固提高,或者总结升华在较大范围内推广,往往显得非常困难。不仅一所学校做起来有困难,就是教育行政部门与教研部门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教育硕士流动工作站”的组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进“站”的学生都是原来在学校工作过一段时间的教师,因为读教育硕士,他们又回到师范大学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大量的教育理论,实践基础之上的学习思考使他们有了大量的感悟。所以,当他们在流动站里开始工作时,实际上就把学校里经常发生的问题当成了他们研究的方向,也成了他们硕士论文写作的主题。研究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形成研究方向的过程,论文写作的过程就是形成解决问题思路的过程。这样一来,在学校层面许多长期得不到关注、没办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慢慢进入了大家的视野,逐步成为他们研究解决的重点。
成立市级虚拟教育科学研究所,也是借水行舟的一个方法。有些事情不是一所学校能够完成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教研部门也无力包打天下。因而我们就以一所学校为基地,以一位骨干校长为“所长”,以双向选择、自愿组合的方式成立了一些虚拟的教育科学研究所。由他们自己立足实际,确定研究方向,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对他们的研究成果,我们则定期评审,每年奖励一次。这些虚拟的研究所虽然平时没有补助,但每年一次的奖励,其实就是改变了方式的补贴,也能够为他们的科研提供一些保障。研究出的成果,我们再通过“燎原奖”的形式输送到全市的各类学校。这样一来,到底是谁借了谁的水,谁又行了谁的舟,有时候还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但有一点是很清楚的,就是大家付出的成本降低了,得到的实惠也更多了。
无中生有
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当然需要资源的支持。但是,如果等到什么资源都有了你才能开始做事情,那你肯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没有资源,你能创造资源,就像人们说的,可以无中生有,那才叫不同凡响。
到美国纽约一所著名的高中访问时,曾经很为学校仅有一座大楼而没有学生运动场所而困惑。可是,当我们与孩子们交谈起来的时候才知道,学校早已把旁边社区的一个体育馆“据为己有”。校长与社区商定,管理、经营体育馆的任务由同学们包揽下来。这样,既省去了社区每年雇工的费用,又解决了学校体育运动资源不足的问题。白天孩子们最需要体育馆的时间,往往是社区的人们无暇光顾的时段;到晚上孩子们已经放学回家了,社区的人们才开始穿上运动装,涌向体育馆。这样一来,学校不仅有了学生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把管理、经营体育馆变成了一门新的学校课程。据说,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还要排队挨号呢。
应澳门青年暨教育局邀请,我曾经访问过许多所澳门的学校。虽然按我们的办学标准,澳门几乎没有一家学校可以达标,但是,看过之后,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每一所学校在资源的利用上,都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其无中生有的功夫,真正叫人们拍案称道:没有教学资料室的,他们可以把校长的办公室办成老师们的教学资料室,教师们去资料室查阅资料的同时,还可以带给校长一些自己的收获或者困惑;没有足够多的图书供学生阅读,他们就在师生中每月搞一次“好书交换”活动,把每位教师、同学的藏书公布在学校的网站上,供大家互换分享;在校园的路口,画上斑马线,装上红绿灯,交通安全教育变得既简单又生动;在狭小的校园里,随地画满供孩子们做游戏用的图案,体育锻炼不一定非要那么大的空间;他们也缺教师,各种课程却开设得丰富多彩,因为任何一所学校都有或多或少的兼职教师,有的不过每周来为艺术爱好者们拉一次提琴,有的仅仅每月来指导孩子们排练一出歌剧……总之,社会大舞台上的任何一个角色,都可以为学校所用。
其实,所谓无中生有之“无”,并不是真“无”,只是许多时候这些资源并不在我们的视野之内罢了,需要我们把思路打开一些,把眼界放宽一点,到更大的领域里去寻找。如果有谁能更多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谁就拥有了成为一名优秀管理者的本钱。
对于时间资源的管理,同样也可以无中生有。在机关工作的朋友往往因为没有时间读书、思考而苦恼。年年春夏秋冬,天天忙忙碌碌,10年、20年过去,常常是回首万事空,像是什么也没干一样。于是,我们常常希望等有时间了再去充电。可是,等来等去,年复一年,黑发换白发,也没等来空闲的时问。其实,想想看,时间是永远也等不来的,只能靠自己无中生有。在局机关,我们曾经实施了一个“深度思考两小时”的活动,使大家每天有了两个小时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具体说来,就是从一天的工作时间中拿出两个小时,譬如上午的9:30到10:30,下午的3:00到4:00。这两段时间里,机关内部同事之间,互相不打扰,既不开会,也不串门,甚至连打电话也尽可能地避免。除了外来人员需要接待,外线电话需要接听,大部分都是自己或读书、或思考、或写作的时间。一年下来,大家总结经验,发现事情并没有少做,只是每天凭空多出可以用来充电的两个小时。
过去,我自己常常苦恼的是没有时间锻炼身体,白天忙工作,自然是没有时间;晚上还想读读书写点文章,当然也没有工夫。从哪里找时间?还是从上下班路上找时间吧。于是,步行上班,步行下班,关掉电话想一想该想的事情,一天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出来了。而且,这个时间特别有把握,几乎没有谁去挤占你的这段时间。苦恼了多少年的事情,就这样解决了。说起来,还是无中生有的思维方式帮了我的大忙。
……
前言/序言
自序
曾经听过一个叫人笑不起来的笑话,说是在一个参与式校长培训班上,培训的主题是“如何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中心地位”。一位校长被要求回答一个情境性问题:当一位教师与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的时候,校长该批评老师,还是该批评学生?据说这位校长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当然是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我无法判断这件事的真实性。但是,我知道,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似堤而非的东西确实给我们的许多校长和老师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以至于使他们战战兢兢地面对着眼花缭乱的“新理念”而迷失了自我。在一些学校里,看起来,他们是在直接服务于学生了,似乎把着眼点也全都放在学生身上了,但是,他们却往往很不理智地抛开了教师。这个笑话,从某种意义上是对我们的一个警示,也引发我们反思: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以上是我发表过的一篇短文《学生第二》开头的两个段落,引用于此,主要是想说明一下本书书名的意思: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在管理工作中,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与我们需要运用的手段并不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盯着目标而不去思量自己的角色,说不定会闹出南辕北辙的笑话来。
本书是一本教育管理随笔,收录的文章大都是近年来发表在各种教育报刊上的文字。我试图以此与朋友们分享一些思考问题与处理事情的思维方式。如果从做教导主任算起,在管理岗位上我也已经有了二十多个春秋,尽管不敢自诩为老将,但毕竟也不能在朝气蓬勃的新兵队伍里装模作样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清楚的是,如果不做什么事情,就不会有思考,所以,书中的文字与其说是写出来的,倒不如说是做出来的更贴切。没有管理工作的实践,我甚至一句话也写不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一段人生经历。
谢谢能够翻开这本书的朋友们。
大夏书系·名家名品:学生第二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大夏书系·名家名品:学生第二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