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老子译注》是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老子》诸本之长校定而成。注释精详,译文流畅明白,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辨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全书仅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其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历代注家众多,注释也是见仁见智。
叙言
例言
上篇 道经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下篇 德经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
【译文】
尊崇道德的君王无私无欲,根本不追求自己要得到什么东西、获取什么利益,(而只是持守大道,清静无为。这最终能够使得万物自化,天下自正,)他也因此被人们尊为有德。而轻视与排斥道德的君王则私欲旺盛,汲汲以求,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失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胡作妄为,结果背离民心,违反客观规律,最终导致灾祸流行,天下大乱,)他也因此被人们斥为无德。尊崇并体行道德的君王无为不言,顺乎自然。他无私无欲,处虚守静,从不为达到个人的什么目的。崇尚并提倡仁爱的君王总是有所作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出于自己的仁爱之心,而并非为了个人的私欲,也绝不为谋取自己的什么利益。崇尚并提倡正义的君王总在做那些他认为合乎正义、合乎事理的事情,他是有所追求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上上下下各得其宜,进而形成家族相亲、友邻和睦的社会。而提倡礼制的君王总在做那些维护礼乐制度以使整个社会尊卑有序的事情,但是(礼制屈抑群下,礼仪繁缛难行,)没有谁愿意响应他,于是就撸起胳膊强拉硬拽地让别人遵从礼制。因此说在人类社会之初则大道公行,万物顺乎自然而无为自化。其后则私欲产生而大道有所缺失,社会上便开始提倡守“道”而行“德”。而当人们的私欲逐渐增多,“德”亦出现缺失时,社会上又开始提倡“仁爱”之说。再后则私欲转盛,仁爱又出现缺失,人们便又提倡所谓的“正义”。而当私欲盛行于世,为公之“正义”又出现缺失后,人们便又提倡“礼制”。而“礼制”这种东西,过于重视外表的繁文缛节,因此使得正直诚信的风气日渐浅薄,而虚伪不实的邪乱之事日渐滋生。(有人也以所谓的先识自诩其聪明才智,)其实“先识”只是大道所外现的虚华,而实际上它则是人们愚昧无知的起始。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总是持守质朴淳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屏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因此君王应当舍弃后者即浮华浅薄,而取用前者即淳厚质朴。
……
手边有一本关于古代天文历法和哲学融合的著作,内容之博大精深,让我深感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这本书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古代士人如何通过观测天象来构建其宇宙观和伦理观。书中详细描绘了圭表、浑仪等古老仪器的构造和用途,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古人对精确性的执着追求。我尤其对“天人感应”学说在政治哲学中的应用那一节印象深刻。作者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这种观念,而是将其放置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展示了它如何被统治者用来合理化其权力的合法性,同时也如何启发了知识分子对“天道”的敬畏与反思。文字风格非常冷静客观,数据详实,图表清晰,读起来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美感,让人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与耐心。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古代科学的某些片面认知。
评分最近接触了一本关于宋代理学流派纷争的深度研究作品,它以一种近乎“侦探小说”般的严谨态度,追踪了某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学派创始人之间的演变轨迹。这本书的叙事线索非常清晰,主要围绕着“心性论”的几次关键辩论展开。作者娴熟地运用了文本对比的方法,将朱熹与陆九渊在关键论述上的措辞差异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比较,每一个用词的选择似乎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分歧。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截然对立的学派,其思想内核却存在着微妙的共性,这本书帮助我剥开了历史强加的标签,看到了思想家们在面对共同的哲学难题时,所展现出的不同路径选择。阅读体验非常酣畅淋漓,它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充满了思想交锋的张力,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也被拉入了那场跨越时空的思辨之中。
评分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著作,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这本书的作者以极其精妙的笔触,将那些深邃的道家思想阐释得淋漓尽致。书中对“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实例,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提到一个关于治国方略的论述,其核心思想是顺应自然规律,反对刻意而为的干预,这一点与现代管理学中的“赋能”理念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保持的那种冷静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调,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不带丝毫的说教意味,只是自然而然地引导读者进入那个哲思的境界。翻阅此书,就像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洗涤,让我对世界万物的运行法则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敬畏。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性灵的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古典韵味,拿到手里就有一种厚重感,纸张的质地也十分考究,让人爱不释手。内容上,它汇集了多位近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流派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剖析。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名辩学”部分的研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原始文献进行交叉印证,逻辑推演严密得几乎无懈可击。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某个重要学派在不同朝代中如何被解读和运用,观点之间的微妙差异被挖掘得非常到位,甚至能看到不同时代背景下,学者们在理解同一概念时所产生的“视差”。这对于研究思想史的人来说,简直是宝藏级别的参考资料。虽然有些章节的学术性非常强,阅读起来需要一定的专注度,但一旦进入状态,那种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满足感是其他书籍难以比拟的。它拓展了我对中国思想脉络连续性的认识,明白了很多看似孤立的学说其实是相互勾连、相互影响的。
评分我最近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书籍,收获良多。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对具体作品的赏析,而是着重探讨了古代文人在创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格律”与“意境”之间的张力。书中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论断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作者首先引入了唐宋时期的几位大评论家对“神韵”一词的界定,然后通过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评论家对同一美学范畴的不同侧重。最妙的是,作者还穿插了对当时绘画、音乐等相关艺术形式的论述,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审美体系。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停下来,去回想自己曾经读过的那些诗词歌赋,忽然间,那些模糊的感受被精准的语言描述了出来,醍醐灌顶。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让我从一个单纯的“读者”进阶为能看到其背后结构与意图的“审视者”。
评分买了还没看,送货速递快,有时间看看。
评分图书内容好,印刷也不错
评分书很好,品相不错,快递服务也很优秀,这是一本好书,谢谢京东了
评分《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老子译注》是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老子》诸本之长校定而成。注释精详,译文流畅明白,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辨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全书仅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其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历代注家众多,注释也是见仁见智。尊崇道德的君王无私无欲,根本不追求自己要得到什么东西、获取什么利益,(而只是持守大道,清静无为。这最终能够使得万物自化,天下自正,)他也因此被人们尊为有德。而轻视与排斥道德的君王则私欲旺盛,汲汲以求,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失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胡作妄为,结果背离民心,违反客观规律,最终导致灾祸流行,天下大乱,)他也因此被人们斥为无德。尊崇并体行道德的君王无为不言,顺乎自然。他无私无欲,处虚守静,从不为达到个人的什么目的。崇尚并提倡仁爱的君王总是有所作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出于自己的仁爱之心,而并非为了个人的私欲,也绝不为谋取自己的什么利益。崇尚并提倡正义的君王总在做那些他认为合乎正义、合乎事理的事情,他是有所追求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上上下下各得其宜,进而形成家族相亲、友邻和睦的社会。而提倡礼制的君王总在做那些维护礼乐制度以使整个社会尊卑有序的事情,但是(礼制屈抑群下,礼仪繁缛难行,)没有谁愿意响应他,于是就撸起胳膊强拉硬拽地让别人遵从礼制。因此说在人类社会之初则大道公行,万物顺乎自然而无为自化。其后则私欲产生而大道有所缺失,社会上便开始提倡守“道”而行“德”。而当人们的私欲逐渐增多,“德”亦出现缺失时,社会上又开始提倡“仁爱”之说。再后则私欲转盛,仁爱又出现缺失,人们便又提倡所谓的“正义”。而当私欲盛行于世,为公之“正义”又出现缺失后,人们便又提倡“礼制”。而“礼制”这种东西,过于重视外表的繁文缛节,因此使得正直诚信的风气日渐浅薄,而虚伪不实的邪乱之事日渐滋生。(有人也以所谓的先识自诩其聪明才智,)其实“先识”只是大道所外现的虚华,而实际上它则是人们愚昧无知的起始。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总是持守质朴淳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屏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因此君王应当舍弃后者即浮华浅薄,而取用前者即淳厚质朴。《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老子译注》是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老子》诸本之长校定而成。注释精详,译文流畅明白,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辨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全书仅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其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历代注家众多,注释也是见仁见智。尊崇道德的君王无私无欲,根本不追求自己要得到什么东西、获取什么利益,(而只是持守大道,清静无为。这最终能够使得万物自化,天下自正,)他也因此被人们尊为有德。而轻视与排斥道德的君王则私欲旺盛,汲汲以求,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失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胡作妄为,结果背离民心,违反客观规律,最终导致灾祸流行,天下大乱,)他也因此被人们斥为无德。尊崇并体行道德的君王无为不言,顺乎自然。他无私无欲,处虚守静,从不为达到个人的什么目的。崇尚并提倡仁爱的君王总是有所作为,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出于自己的仁爱之心,而并非为了个人的私欲,也绝不为谋取自己的什么利益。崇尚并提倡正义的君王总在做那些他认为合乎正义、合乎事理的事情,他是有所追求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能使上上下下各得其宜,进而形成家族相亲、友邻和睦的社会。而提倡礼制的君王总在做那些维护礼乐制度以使整个社会尊卑有序的事情,但是(礼制屈抑群下,礼仪繁缛难行,)没有谁愿意响应他,于是就撸起胳膊强拉硬拽地让别人遵从礼制。因此说在人类社会之初则大道公行,万物顺乎自然而无为自化。其后则私欲产生而大道有所缺失,社会上便开始提倡守“道”而行“德”。而当人们的私欲逐渐增多,“德”亦出现缺失时,社会上又开始提倡“仁爱”之说。再后则私欲转盛,仁爱又出现缺失,人们便又提倡所谓的“正义”。而当私欲盛行于世,为公之“正义”又出现缺失后,人们便又提倡“礼制”。而“礼制”这种东西,过于重视外表的繁文缛节,因此使得正直诚信的风气日渐浅薄,而虚伪不实的邪乱之事日渐滋生。(有人也以所谓的先识自诩其聪明才智,)其实“先识”只是大道所外现的虚华,而实际上它则是人们愚昧无知的起始。所以堂堂正正的士子总是持守质朴淳厚之“道”,而绝不实行虚华无用之“礼”;他的居处行为总是那么忠厚朴实,而屏弃那些浮华浅薄之事。因此君王应当舍弃后者即浮华浅薄,而取用前者即淳厚质朴。《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老子译注》是作者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采《老子》诸本之长校定而成。注释精详,译文流畅明白,并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辨析,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子》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全书仅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其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历代注家众多,注释也是见仁见智
评分辛战军教授的心血之作,正在阅读之中。
评分为新学期的学习准备的资料书,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2主要著作 《老子道德经一则》窦中亮
评分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评分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传统文化的传递者,书房藏书的必备选择,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们要赶紧下手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