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宇航员是怎样从座舱进入太空的吗?
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中,宇航员大部分时间是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度过的,但有时需要离开座舱进八太空进行工作。
其实不然,在各种航天器中,都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和大气压力,这个温度和大气压力与地球上基本一样,使宇航员在里面不需穿戴任何设备就能自由呼吸和生活。但是在这些载人航天器的外面,是茫茫太空,温度极低而且高度真空。
因此,宇航员若从座舱进入太空时,要穿上特制的航天服,保持温度保护自己。同时还要采取措施,保证载人航天器中的温度和大气压力,不因人的出入而遭到破坏。为此,科学家研制了一种气闸舱。
宇航员从航天器中走出来,就像从一个封闭的大气球里走出来一样。如果像我们平时从屋子出来那样走向太空,就是门关得再快,航天器里的空气也会跑光的。但是如果是两道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气闸舱正是这两道门之间的地方。
宇航员穿好航天服,先从座舱进入气闸舱,关上气闸舱与座舱之间的这道门,使座舱与气闸舱完全隔开,以保持航天器的密封状态。然后给气闸舱减压,并达到与舱外太空一样的空间压力后,把气闸舱的这道门打开,宇航员便可以进入太空了。
你知道航天服对宇航员多么重要吗?
到太空去工作的宇航员,必须有特殊的穿戴,’以保证宇航员的安全。因为太空的环境对人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常会遭到大大小小的陨石的袭击;高空辐射也会危害人体的细胞,使人生病;急剧变化的温度,还有太空垃圾,对宇航员来说都是威胁。所以,宇航员需要严格的保护措施,才可以到太空工作。宇航员穿的航天服就具有优良的保护功能。
航天服是一种功能齐全的高科技产品,一件航天服造价约300万美元。航天服共由功能不同的五层组成。
第一层与皮肤接触的内衣又轻又软,富有弹性,通气又传热,内衣上装有监测环境的仪器和生理监测系统,可随时测定心率和体温。
第二层是温度调节服。衣服上排列着大量的聚氯乙烯细管,可以根据宇航员的需要,随时调节温度。
第三层是橡胶密封的加压层,为宇航员提供了正常压力环境,以保障生命的安全。
第四层是约束层。它把充气的第三层约束成一定的衣服外形,也协助第五层抗御陨星的袭击。
第五层是用玻璃纤维或合成纤维制成的,它有很高的强度,能抵御陨星的袭击,还有防宇宙射线的功能。
这样复杂的航天服质量是很大的,据说一个穿着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12分钟的宇航员,就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虽然穿航天服对宇航员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是没有航天服的保护,宇航员在太空中是没有安全保障的。
宇航员在航天器里是怎样吃食物和饮水的?
你知道吗,宇航员在进入太空之前要学习如何吃食物和饮水。
载人航天器的生命保障系统,会为宇航员提供充足的饮用水和食物。在航天器里有厨房,可以提供早、中、晚三次正餐和两次点心。出发前航天器从地面携带了足够的水,每天可向宇航员提供90千克的水。生命保障系统可以对宇航员的排泄物进行处理,分离出固体物质并回收净水再利用。
但宇航员吃饭和喝水绝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样自由。比如吃饭,如果像在地面上那样,米饭会一粒一粒飘满整个房间,并且饭粒会随着呼吸钻进人的鼻孔。因此,太空食品都要经过特制,装在软管或软袋里。宇航员进餐时,先要将身体固定好,动作要轻,呼吸节奏要调节好,以免把食物弄碎飞扬,不能张开嘴咀嚼食物,吃东西时只能用鼻呼吸,否则食物会从嘴中逃出。喝水也同样要把水放在密闭的容器中才行。
由于失重,太空中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刷牙不用牙膏和牙刷,更不能用水,而是嚼一种类似口香糖的胶质物,让牙齿上的污垢粘在它上面,以便达到洁齿的目的。洗脸也不用水和毛巾,只用浸湿的手纸擦一擦。
宇航员睡觉时,由于失重,站着、躺着都一样入睡。但多数人还是喜欢睡在固定的床上或墙壁的睡袋里。
你知道是谁首先采用火箭发射倒计时的吗?
你记得在火箭发射前,在发射现场那种紧张的气氛吗?在指挥中心的大厅里,回荡着这样的声音:“1吩钟准备。5分钟准备。……1分钟准备。”到发射前10秒钟时会响起:“10、9、8、7、6、5、4、3、2、1,起飞!”
这种场景其实首先出现在电影里。1927年,德国拍摄了一部科幻电影《月里嫦娥》。制片商为这部电影制作了一枚模型火箭。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为使发射火箭的场景更紧张、刺激,导演弗里茨·兰创造了倒计时的发射程序。在影片中,倒计时使观众产生准备时间即将完结,发射将要开始的紧迫感,很好地烘托了气氛。这种计时程序,既符合火箭发射规律和人们的习惯,又能清楚地反映火箭发射准备阶段的剩余时间,既严格又科学,被科学家们认可。
之后,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制成第一枚试验火箭,以及40年代初研制“V-2”火箭时,都采用了这种倒计时的发射程序。40年代后,美国和苏联研制的火箭和导弹,发射时也都采用了这种程序。
目前,世界各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飞机的发射,都采用倒计时程序。
你知道宇航员在太空中会超重吗?
当宇航员在飞船内的空气中,好像在水中游动一样随心所欲地运动时,或者长时间倒立站在舱内,你一定知道这是因为发生了失重现象。那么什么是超重?超重在什么时候发生呢?
如果你乘坐电梯,一定会有这种体验:电梯在上升的一刹那,你会感到身体变得很沉,对电梯地面的压力变大了。这就是超重现象。超重现象主要发生在航天器的发射和返回过程中。为了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目前一般采用多级火箭推动,在第一级火箭开始燃烧时,由于火箭质量很大,起始速度是很小的,火箭是缓慢上升的。随着燃料的消耗,它的质量会逐渐减轻,飞行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直到进入绕地球的太空轨道。在这个逐渐加速的过程中,飞船内的设备以及宇航员自身的重力都会相应地增加许多而处于超重状态。在从太空返回地面时,飞船会先把底部朝前,然后用反推火箭减小速度、降低高度。在进入大气层时,因受到强大的空气阻力而逐步减速,这时整个飞船会经历第二次超重状态。
过大的超重对宇航员的身体十分不利,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这个影响,人们在载人航天活动中对超重采取了一系列防护措施。比如,在升空和返回时,宇航员都以平躺的姿态来对抗超重,以减轻头部的供血不足,缓解呼吸困难和心脏节律失调。此外,加强对宇航员的训练也很重要。
……
20世纪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日新月异的世纪。飞机的发明、汽车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缩小了地域和国家间的距离;青霉素的发明、多种疫苗的普及接种,使人们摆脱了千百年来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传染性疾病;空调机、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的发明和普及,方便和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光纤通信和移动电话的发明,互联网的出现,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再仅仅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而人类基因组工程的完成和克隆技术的出现,拓展了人类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认识;航天飞机的升空,国际空间站的建立,使人类的视线看到了宇宙的更深处……所有这一切,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建立起了全新的科学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百年的科技发展和规模生产,超过了人类有文字历史以来的几千年发展的总和,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生物物种灭绝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人们终于意识到,对大自然的掠夺性开发和无止境的索取是要受到自然的惩罚的。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达到既不危及自然和环境,也不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子孙后代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继续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世纪。作为高新科技基础和前沿的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基因工程等将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中国在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之后,科学技术、经济规模和综合国力都有了巨大的改观和进步,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教育救国,科教兴国,赶上并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站在世界高新科技的前沿和世界强国之列,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为之神往和奋斗的理想与事业。而理想的实现和事业的发展,不但要靠我们这一代人的继续努力,而且更是下一代人的重任,他们才是中国和世界21世纪的真正主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青少年中引导和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志向,普及科学技术的新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就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也是全社会,包括科学界、出版界应该给予充分重视的一件事。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传授人们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人们具备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精神,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探索和认识已知与未知的世界,人们需要有更宽泛更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正是基于对此的认识,党中央提出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积习弊端,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这是新世纪来临之际具有战略意义和深远意义的英明决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科学知识,提高青少年和全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观念,是中华民族实现民主、文明、富民强国的发展基础。
有鉴于此,作为出版工作者,也应该宣传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对青少年进行科学启蒙和科学教育,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多做有益的工作和贡献,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出版物。《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一书,努力向青少年传播当代各学科科学研究的新见解、新知识,文章通俗易懂,相信会博得青少年读者的喜爱。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对此书的出版表示诚挚的祝贺。
这本书在知识覆盖面的广度上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了我们熟悉的太阳系内部,而是大胆地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宇宙图景。从最近的火星探测任务,到遥远的仙女座星系,再到理论上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探讨,内容跨度非常大。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能够接触到如此宏大的科学议题,是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想象边界。我尤其欣赏它对前沿科技的介绍,比如那些正在研发中的新型望远镜和深空探测器,这让孩子们觉得宇宙探索是一个正在发生、充满活力的事业,而不是遥远的过去式。虽然部分概念可能需要家长稍加解释,但这恰恰提供了绝佳的亲子交流机会。我们俩可以一起对着书上的图谱讨论,甚至上网查找最新的相关新闻。这种伴随式的学习,让这本书的使用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阅读材料,它成了一个家庭学习和讨论的中心。这种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与时俱进的内容呈现,是很多老式科普书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没得说,色彩搭配得非常鲜明,拿到手里就感觉爱不释手。封面那种略带磨砂的质感,加上清晰的字体和震撼的宇宙图片,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惊喜。我记得我当时是冲着“白金修订版”这几个字去的,心想这肯定比我以前看过的那些科普书要深入和准确得多。内页的印刷质量也特别棒,即便是小图也细节丰富,而且那些星云、行星的彩色插图,简直就像把天文台搬到了我的书桌上。我儿子拿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对着那些图片啧啧称奇,尤其是关于黑洞和超新星爆炸的那几页,他看了好久。不过,作为家长,我更看重的是它排版的逻辑性。这本书的知识点衔接得很自然,不是那种生硬地把一堆事实堆砌在一起的感觉。它更像是在讲一个宏大的故事,从太阳系到遥远的星系,引导着孩子的好奇心一步步深入。虽然内容肯定是为了七到十岁的孩子量身定制的,但即便是成年人,在快速浏览时也能被那些精美的视觉效果所吸引。整体来说,从视觉体验上,这本书绝对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完全对得起它“彩色图解版”的称号。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处理复杂概念的方式,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大师级操作。我记得有一部分是讲光年和宇宙尺度的,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这简直是抽象到无法理解的概念。但是,这本书里用了一些非常生活化的比喻和图示,比如用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作为参照物,然后一步步拉远,最终才引出光年的概念。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孩子在“哦,原来是这样”的恍然大悟中接受了知识,而不是被一堆专业术语轰炸到放弃。它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设置一个个小小的“为什么”,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背后的原理。而且,它在叙述的节奏感上把握得非常好,不会让孩子觉得阅读过程枯燥乏味。有些科普书读起来就像在背诵百科全书,而这本书却充满了叙事张力,仿佛真的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宇航员进行星际旅行。我发现我家孩子开始主动问我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星星为什么会闪烁?”或者“我们能飞到比太阳更远的地方吗?”这种由内而外的求知欲的激发,才是它最大的价值所在。
评分阅读体验方面,这本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做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它既有严肃的科学知识,又巧妙地融入了许多“你知道吗?”或者“想象一下”的小栏目。我特别喜欢那些穿插在正文中的小知识点,它们通常用不同字体的颜色或者小图标标示出来,让孩子在阅读主线知识疲劳时,可以立刻切换到一个轻松有趣的小插曲上。这种设计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它非常注重“探索精神”的培养。书中有些部分会提到早期天文学家的发现过程,强调了实验和观察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地罗列科学家的名字和他们的发现。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科学不是一堆现成的真理,而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验证的过程。我发现孩子在读完关于行星轨道的那一章后,竟然开始自己用积木搭建太阳系模型,试图找出不同行星公转速度的差异。这种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动手的行为,充分说明了这本书的引导作用是多么的有效和立体。
评分如果说要给这本书找一个最显著的特点,那一定是它对“提问”的处理方式极其高明。它不是那种一问一答的简单罗列,而是将“为什么”融入到每一个章节的叙事结构中。比如,当提到某个行星的颜色时,它会顺势抛出关于大气层成分的问题;讲到彗星时,自然而然地会引出太阳风的概念。这种关联性的设计,让孩子在获取一个答案的同时,也得到了至少两个新的问题,形成了一个知识的滚雪球效应。我感觉这本书的作者非常理解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好奇心曲线,知道在哪里设置“悬念点”来保持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它没有回避那些尚未解决的宇宙谜团,比如“宇宙的边缘在哪里?”或者“我们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吗?”。坦诚地告诉孩子,科学也有不知道的领域,这比给他们一个虚假的完美答案要重要得多。这培养了一种健康的科学怀疑精神,让他们明白探索的乐趣就在于发现未知,而不是穷尽已知。从整体来看,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为“好奇心”服务的科普佳作。
评分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彩色图解版)(2012年白金修订版)
评分寄给小孩子的!质量应该还好!
评分很好,经济实惠,性价比很高。
评分还算满意。
评分21世纪十万个为什么:宇宙探索(彩色图解版)(2012年白金修订版)
评分不错,涨姿势!!!!
评分质量不错,印刷很好。
评分很好。是我想要的那本书。
评分质量太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