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构图之美
定价:59.0元
作者: Tony Worobiec,邢广利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115395443
字数:224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讨摄影中的构图,旨在帮助读者通过优化构图来树立自己的个人作品风格。书中除了介绍常规的点、线、面、图形等构图元素,还从视觉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讲解数量关系、平衡与抵消、透视与支点、色彩心理学、质感与旋律等构图意识,并结合后期处理的方法介绍进一步优化构图的方法和技巧。
内容提要
《构图之美》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讨摄影中的构图,旨在帮助读者通过优化构图来树立自己的个人作品风格。书中除了介绍常规的点、线、面、图形等构图元素,还从视觉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讲解数量关系、平衡与抵消、透视与支点、色彩心理学、质感与旋律等构图意识,并结合后期处理的方法介绍进一步优化构图的方法和技巧。
《构图之美》适合摄影爱好者,尤其是在构图方面遇到瓶颈的摄影爱好者参考阅读,也适合有一定经验的摄影师作为参考资料。
目录
作者介绍
David Noton,1957年出生于英格兰,幼年随父母先后移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加拿大蒙特利尔,又返回英格兰。1976年David放弃学业,踏上一艘商船远航南美洲,在结束了4年船员生活后,他尝试了各种工作,包括胶水厂的工人、摩托车快递员、清洁工和园艺工,但*终他找到了方向,前往的英国格洛斯特大学摄影系学习,从此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他的传奇经历和不断探索的冒险精神,*终促使他成为屡获环球图片摄影大奖、BBC野生动物摄影大奖的风光摄影大师。
文摘
序言
整本书读下来,最让我感到受益匪浅的是作者反复强调的“少即是多”的哲学。他用大量篇幅阐述了在构图过程中,克制与取舍的重要性。他认为,过多的元素堆砌,往往会分散观者的注意力,让画面显得杂乱无章。而通过精炼的构图,去除不必要的干扰,将主体清晰地呈现出来,才能让作品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他引用了许多极简主义的摄影作品作为例证,分析了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最少的元素,传达出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作者鼓励读者在拍摄时,要学会问自己:“我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哪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构图的最高境界,并非是复杂的技巧堆砌,而是对画面进行有效的减法,从而让观者能够专注于作品的核心信息。这种“少即是多”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摄影构图,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生活和思考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硬壳封面搭配烫金的图书名称,散发出一种沉甸甸的质感,仿佛捧在手里的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单纯的文字媒介。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张,而是具有一定厚度和韧性的道林纸,即便长时间翻阅,也不会轻易损坏。封底的介绍文字也写得十分精炼,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没有过度的夸张和空泛的辞藻,而是直击痛点,让读者一眼就能明白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排版方面,字号大小适中,行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读起来不会感到拥挤或疲劳,长时间阅读也能够保持专注。图片和文字的搭配也很和谐,并没有为了塞满页面而堆砌图片,而是将插图与正文紧密结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而言之,从这本书的外在呈现来看,出版社在制作上是花足了心思的,这份对细节的考究,无疑为阅读体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充满了对书中内容的期待。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对于“留白”的运用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并没有将留白简单地理解为“空旷”或者“浪费空间”,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强大的构图元素。他通过几个极简风格的摄影作品,阐释了恰当的留白如何能够突出主体,营造出宁静、悠远或神秘的氛围。作者分析了在不同的画面比例下,留白的形状、大小和位置所能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我尤其被一个以夜空为背景、只拍摄一轮孤月为主题的照片所打动,画面中的大量黑色留白,将月亮的皎洁和孤寂感无限放大,让观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个体的渺小。作者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留白来引导观者的视线,以及在多人合影或复杂场景中,如何利用留白来简化画面,避免杂乱。这种对“无”的深入挖掘,让我认识到,有时候,画面中没有的东西,比有的东西更能引起共鸣。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第三个章节,我被作者对于“引导线”的解析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出几种常见的引导线类型,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摄影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引导线在画面中的实际运用。每一个案例都配有详细的解读,作者会分析照片中引导线的走向如何自然地将观者的视线引向主体,如何营造出画面的深度感和空间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会探讨在不同的场景下,应该如何巧妙地利用自然或人为的引导线,例如河流、道路、篱笆、建筑线条等等。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利用火车轨道作为引导线的例子,作者解释了在不同天气和光线条件下,同一条轨道所能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以及摄影师如何通过调整拍摄角度和时机来最大化引导线的表现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解方式,让我对“引导线”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边那些隐藏的引导线,并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对比”的讲解,可以说是让我对构图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作者不仅仅是指色彩的对比,而是将对比的概念延伸到了形状、明暗、大小、质感、疏密等等多个维度。他举例说明,一个光滑的物体与一个粗糙的物体并置,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个高大的建筑与一个渺小的人物同框,会凸显出人物的渺小和建筑的宏伟。作者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对比来营造画面的戏剧性,以及如何通过微妙的对比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趣味性。他提到,有时候,过于强烈的对比反而会让画面显得生硬,而精妙的对比则能够让画面更加耐人寻味。我最喜欢的一组案例是关于利用光影对比来塑造人物情感的,作者分析了不同光线角度下,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高光和阴影来暗示人物内心的情绪。这种对细节的深入剖析,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一切,原来,对比无处不在,而它们正是构成视觉美感的重要力量。
评分书中关于“韵律与节奏”的章节,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视觉的交响乐之中。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通过一系列具有重复性元素的摄影作品,比如连续的窗户、排列的树木、波浪形的海岸线等,来展示构图中的韵律感。他解释了如何通过重复的线条、形状或色彩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流动,从而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愉悦感和连贯性。作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重复元素的间距、大小或方向来打破单调,制造出视觉上的节奏变化,让画面更具活力和吸引力。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关于拍摄一系列古老建筑的案例,每一栋建筑都有着相似的拱门结构,但建筑之间的间距和墙体的颜色略有差异,这种 subtle 的变化,使得画面在整体的统一性中,又充满了细微的惊喜,让人忍不住想要仔细品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前言部分,作者以一种非常坦诚且富有哲思的口吻,向读者阐述了他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和历程。他并没有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位置,而是更像一个与读者一同探索的同行者,分享自己在这个领域摸索的心得体会。他的语言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邃的思考,读来让人感到一种亲切和共鸣。前言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开场白,更像是作者向读者敞开心扉的一次真诚对话,他提及了在摄影创作过程中所遇到的瓶颈、所获得的灵感,以及他对“构图”这一概念的理解是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深化。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一下子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接下来的篇章里,他将如何带领我们一同走进构图的奇妙世界。
评分在阅读这本书关于“视角”的部分时,我深切地体会到,摄影师的每一次快门按下,都是一次对世界的重新解读。作者通过对比不同视角下同一景物的拍摄效果,生动地展示了视角对画面主题和情感表达的巨大影响。他详细阐述了低视角如何能够赋予物体庄严感和力量感,高视角如何能够展现宏大场景或突出主体与环境的关系,平视视角又如何能够带来亲切感和写实感。更令人着迷的是,作者还会探讨一些非常规的视角,比如利用反射、穿透等方式,来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他鼓励读者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拍摄,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日常中的独特之美。这一章节让我意识到,构图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安排画面中的元素,更是关于如何通过选择视角,来引导观者的情绪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对于“对称与平衡”的论述,打破了我以往对对称的刻板印象。我曾经认为对称就是将画面平均分成两半,然后左右或上下完全一致。然而,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让我认识到,真正的对称与平衡,并非死板的镜像复制,而是包含着动态的和谐。他展示了,即使画面元素不完全一致,但通过对“视觉重量”的巧妙运用,依然能够达到一种令人舒适的平衡感。比如,在一个画面中,一侧可能有一个体积较小的物体,但其色彩或明度非常强烈,足以与另一侧较大的、但色彩较暗淡的物体形成视觉上的平衡。作者还探讨了如何利用“不对称的对称”来增加画面的趣味性和张力,避免了因过度追求绝对对称而带来的僵硬感。他鼓励读者去感受画面中不同元素之间的“力场”,从而找到最和谐的构图方式。
评分这本书中关于“三分法”的讲解,给我带来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我一直认为构图就是一种僵化的规则,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是“错误”的。然而,作者在解释三分法时,并没有将它描述成一条不可逾越的界限,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参考”和“起点”。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三分法在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摄影作品中的运用,并且更重要的是,他强调了如何在理解三分法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变通。例如,有时主体可以稍微偏离交叉点,有时画面需要打破三分法的平衡来达到某种特殊的视觉效果。他反复强调,构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表达,而不是为了遵循规则而构图。这种开放式的讲解,让我摆脱了对构图的刻板印象,学会了更加自由地运用构图的原理,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