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罗建标,陈岳武 著
图书标签:
  • 通信工程
  • 线路工程
  • 设计
  • 施工
  • 维护
  • 通信线路
  • 工程技术
  • 实践应用
  • 行业标准
  • 技术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76155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350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5-01
页数:348
字数:544000
正文语种:中文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以介绍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为主,将近年来不太引人注意的通信线路基础知识和传统的通信线路工程技术重新展示出来,同时对近年来在通信线路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技术、新知识作了详尽的介绍。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适合从事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和维护的相关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第1章 通信线路基础知识
1.1 通信线路技术的发展历程简述
1.2 通信线路的分类及其特点
1.2.1 通信线路的分类
1.2.2 通信线路技术的特点
1.3 主要材料及设备的介绍
1.3.1 市话电缆线路工程材料
1.3.2 光缆线路工程材料
1.3.3 通信管道工程材料
1.4 相关规范、标准及规定的介绍
1.5 关于国际标准单位

第2章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要点
2.1 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2.2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的主要任务
2.3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程序划分
2.3.1 设计程序的划分
2.3.2 通信工程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2.4 设计内容
2.4.1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内容
2.4.2 设计说明
2.4.3 工程概、预算
2.4.4 图纸
2.5 工程概、预算编制
2.5.1 通信建设工程项目总费用
2.5.2 通信建设单项工程总费用的构成
2.5.3 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表格编制

第3章 通信线路工程勘测
3.1 查勘测量
3.1.1 准备工作
3.1.2 查勘
3.2 测量
3.2.1 测量前准备
3.2.2 线路测量分工和工作内容
3.2.3 整理图纸

第4章 光缆线路工程设计
4.1 通信线路网的构成
4.2 本地网组网方式
4.3 长途光缆线路的基本特点
4.4 通信线路路由的选择
4.4.1 路由选择的一般原则
4.4.2 本地网光缆路由的选择原则
4.4.3 长途光缆路由的选择原则
4.4.4 高原严寒地区通信线路设计的注意事项
4.5 局站的设置
4.5.1 站址选择的原则
4.5.2 局站建筑方式选择原则
4.5.3 本地网光缆局站的设置
4.5.4 长途光缆局站的设置
4.6 敷设方式的确定
4.6.1 线路敷设方式的分类
4.6.2 敷设方式的选择
4.7 光缆的选型及传输指标设计
4.7.1 光缆的结构与类型
4.7.2 光缆型号命名方式
4.7.3 光缆的选择
4.7.4 光缆容量的确定
4.7.5 光纤的选型
4.7.6 光缆系统传输指标设计
4.7.7 光(电)缆配盘
4.8 宽带接入网光纤到户(FTTH)建设
4.8.1 FTTH的基本原理
4.8.2 FTTH的建设范围
4.8.3 FTTH工程建设原则
4.8.4 FTTH工程设计
4.8.5 光缆分纤箱的规格、型号与技术要求

第5章 通信管道工程设计
5.1 管道路由及位置的选择
5.1.1 市话管道路由选择
5.1.2 长途管道路由选择
5.1.3 管道路由选择的安全性考虑
5.1.4 管道埋设位置的确定
5.2 管道容量的确定
5.2.1 原有规范对管道容量的确定方法
5.2.2 新的通信管道容量确定方法
5.3 管道材料的选择
5.4 管道敷设技术要求
5.4.1 市话管道的铺设要求
5.4.2 硅芯管道的敷设要求
5.5 光(电)缆通道
5.5.1 需要建筑光(电)缆通道的条件
5.5.2 光(电)缆通道的规格
5.6 光(电)缆进线室设计
5.6.1 光(电)缆进线室设计原则
5.6.2 进线室的建筑要求
5.6.3 进线室的其他要求
5.7 各种标号混凝土参考配比、人孔体积及开挖土方量
5.7.1 各种材料说明
5.7.2 各种标号混凝土参考配比
5.7.3 人(手)孔体积及开挖土方量

第6章 通信线路工程施工
6.1 通信线路工程施工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6.1.1 工程施工准备
6.1.2 工程组织施工和管理
6.1.3 竣工验收
6.2 器材检验
6.2.1 一般规定
6.2.2 市话通信电缆单盘检验
6.2.3 光缆单盘检验
6.3 光(电)缆路由复测
6.4 架空线路敷设安装技术要求
6.4.1 架空杆路路由选择
6.4.2 架空杆路施工技术要求
6.4.3 拉线的种类与安装技术要求
6.4.4 吊线装置
6.4.5 架空光(电)缆线路吊线原始安装垂度
6.4.6 光缆敷设安装的一般要求
6.4.7 架空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6.4.8 墙壁光(电)缆敷设安装要求
6.5 管道光缆及局内光缆敷设安装技术要求
6.5.1 管道光缆敷设安装要求
6.5.2 引上光缆的敷设安装要求
6.5.3 光缆交接箱安装要求
6.5.4 局内光缆的敷设安装要求
6.5.5 光纤与光缆的接续要求
6.5.6 光缆的预留处理
6.6 直埋光缆敷设技术要求
6.6.1 直埋光缆路由选择
6.6.2 光缆埋深要求
6.6.3 直埋光缆与其他建筑设施间的最小净距
6.6.4 直埋光缆的敷设要求
6.6.5 直埋光缆路由施工后的维护标准
6.6.6 冻土层直埋光缆的敷设
6.6.7 水底光(电)缆敷设要求
6.7 本地网电缆线路工程施工技术要求
6.7.1 电缆线路传输指标设计
6.7.2 电缆的选择
6.7.3 电缆路由的选择
6.7.4 架空电缆敷设技术要求
6.7.5 管道电缆敷设安装技术要求
6.7.6 埋式电缆敷设安装技术要求
6.7.7 交接箱安装及室内成端电缆
6.7.8 配线区和分线设备安装与防雷接地装置
6.7.9 电缆接续与割接技术要求
6.7.10 电缆线路施工安全措施

第7章 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
7.1 防强电
7.1.1 危险影响的容许标准
7.1.2 强电危险影响的防护措施
7.1.3 通信线路与其他电气设备间的最小垂直距离
7.2 防雷
7.2.1 雷电的基本概念及活动规律
7.2.2 室外光(电)电缆线路防雷
7.2.3 进局光(电)缆线路防雷措施
7.3 防腐蚀、防潮
7.3.1 光缆腐蚀的分类
7.3.2 地下光缆的腐蚀程度
7.3.3 地下光缆电化学防护指标
7.3.4 地下通信光缆防腐蚀措施
7.3.5 直埋电缆防蚀
7.3.6 防潮、充气维护系统
7.4 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光缆防护
7.4.1 对山体滑坡灾害的防护措施
7.4.2 对泥石流灾害的防护措施
7.4.3 对膨胀土壤危害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
7.4.4 对冻土层光缆的防护措施
7.4.5 对温差悬殊影响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
7.4.6 对盐碱地腐蚀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
7.4.7 对风沙暴影响通信线路的防护措施
7.4.8 对地层沉陷段落的防护措施
7.5 防鼠害、啄木鸟和白蚁
7.5.1 防鼠害
7.5.2 防啄木鸟
7.5.3 防白蚁
7.6 架空光缆防护
7.6.1 杆路保护措施
7.6.2 拉线、吊线及架空光(电)缆保护
7.6.3 杆根加固措施
7.7 管道光缆防护
7.7.1 管道光缆路由防护
7.7.2 人井内光缆设施防护要求
7.7.3 管道光缆路由防护及警示
7.8 直埋光缆防护
7.8.1 直埋光缆防护措施
7.8.2 标石埋设
7.8.3 标石制作与编号方法
7.9 水线防护与水线牌制作安装
7.9.1 水线防护措施
7.9.2 水线标志牌的形式、制作与安装
7.10 长途干线光缆的维护
7.10.1 光缆线路维护的基本任务
7.10.2 维护方法与周期
7.10.3 光缆线路维护要求
7.10.4 光缆线路维护机构
7.10.5 光缆线路维护器材

第8章 关于通信建设工程安全风险及评估
8.1 通信建设工程安全风险识别
8.1.1 通信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类别
8.1.2 通信工程安全风险的预评估
8.2 通信工程安全风险评估
8.2.1 通信工程安全风险评估的依据
8.2.2 通信工程安全风险的量化评估方法
8.2.3 通信工程安全风险量化计算的原则
8.2.4 工程项目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步骤
8.3 通信工程安全风险处置
8.3.1 风险处置的基本原则
8.3.2 制定风险处置计划的步骤
8.3.3 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处置策略
8.3.4 工程项目安全风险处置遵循的原则
8.3.5 明确职责
8.4 通信工程安全风险监控
8.4.1 安全风险监控的程序与内容
8.4.2 安全风险监控具体措施

第9章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相关的强制性条文
9.1 YD 5102-2010《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9.2 YD 5121-2010《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
9.3 YD 5018-2005《海底光缆数字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9.4 GB 50373-200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9.5 GB 50374-2006《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9.6 YD 5148-2007《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设计规范》
9.7 YD 5039-2009《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9.8 YD 5002-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原94版)
9.9 YD 5002-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原94版修订内容)
9.10 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9.10.1 电信设备安装的抗震设计目标
9.10.2 架式电信设备安装抗震措施
9.10.3 自立式电信设备安装抗震措施
9.11 YD/T 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规范》
9.12 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9.13 YD/T 5175-200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
9.14 YD/T 5003-2010《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

第10章 设备安装工程设计相关的强制性标准条文
10.1 YD 5002-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原94版)
10.2 YD 5002-2005《邮电建筑防火设计标准》(原94版修订内容)
10.3 YD 5059-2005《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10.3.1 电信设备安装的抗震设计目标
10.3.2 自立式电信设备安装抗震措施
10.4 YD/T 5026-2005《电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规范》
10.5 YD 5098-2005《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
10.6 YD/T 5175-2009《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验收规范》
10.7 YD/T 5003-2010《通信建筑工程设计规范》
10.8 YD 5039-2009《通信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技术暂行规定》
10.9 YD/T 5040-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设计规范》
10.10 YD 5079-2005《通信电源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
10.11 YD 5191-2009《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技术暂行规定》
10.12 YD 5054-2010《通信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第11章 附录
11.1 各种工程材料的规格、型号与单位重量
11.1.1 方钢与圆钢材单位重量
11.1.2 扁钢每米重量表
11.1.3 工字钢、槽钢每米重量
11.1.4 等边角钢每米重量表
11.1.5 不等边角钢每米重量表
11.1.6 热轧无缝钢管每米重量表
11.1.7 电焊薄壁钢管每米重量表
11.1.8 镀锌钢绞线、镀锌铁线和铜包钢线单位重量表
11.1.9 绝缘子的规格、型号与尺寸
11.2 工程设计组织计划实例(工程设计项目管理)
11.2.1 设计进度和计划安排
11.2.2 勘察设计重点、难点分析及注意事项
11.2.3 安全与文明措施
11.3 工程施工组织计划实例(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11.3.1 工程概况
11.3.2 施工队伍组成
11.3.3 组织管理
11.3.4 施工进度计划及实施保证措施
11.3.5 技术方案
11.3.6 客户投诉处理及工程回访计划
11.4 考试试题
11.4.1 通信管道、光缆设计培训考试试卷
11.4.2 通信工程概、预算考试试卷
11.4.3 通信工程设计及验收规范强制性条文考试试卷
11.4.4 设备专业强制性规范考试试题
11.5 参考文献和资料AX

前言/序言


《无线通信网络部署与优化实战》 内容概要: 本书专注于现代无线通信网络(包括蜂窝网络、Wi-Fi、物联网等)从规划设计、设备安装部署到现场故障排除与性能优化的全过程。内容涵盖了从宏观的网络覆盖策略,到微观的信号强度、干扰抑制、链路预算等关键技术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读者将深入了解不同制式通信网络的特点、核心网与接入网的协同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部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及其解决方案。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操作指导,帮助读者掌握无线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的实用技能。 第一章:无线通信网络基础与演进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顾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模拟通信到如今的5G甚至6G的展望。重点介绍当前主流的无线通信技术,如GSM、WCDMA、LTE、NR(5G)以及Wi-Fi 6/6E等,阐述它们的关键技术指标、应用场景和优缺点。同时,深入剖析核心网(如EPC、5GC)与接入网(如eNodeB、gNB)的架构演进,理解各网络层级的功能划分和接口协议。还会介绍不同频段(如低频、中频、高频)的特性及其在网络部署中的影响,为后续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章: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设计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详细讲解如何进行科学的网络规划和设计。内容将包括: 网络需求分析: 如何根据业务类型(语音、数据、视频、物联网)、用户密度、用户行为模式等进行流量预测和容量规划。 覆盖设计: 讲解传播模型(如Okumura-Hata、COST 231-Hata、Free Space Path Loss)的应用,如何计算传输距离、衰减,以及根据地形、建筑物等环境因素进行站址选择和天线参数设置,确保信号覆盖的均匀性和强度。 干扰分析与抑制: 识别网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干扰源(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外部干扰),并介绍相应的干扰消除和抑制技术,如频率规划、小区边界优化、智能天线等。 链路预算: 详细阐述链路预算的计算方法,包括发送功率、天线增益、传输损耗、接收灵敏度等参数的确定,以保证通信链路的可靠性。 站址勘察与选择: 现场勘察的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评估站址的可行性(地理位置、电力、传输接入、审批许可等)。 网络层级设计: 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室分系统等不同类型站点的规划原则和应用场景。 传输网络设计: 介绍基站与核心网之间数据传输的方案,包括光纤、微波、卫星等传输方式的选择与部署。 供电与接地设计: 关键的电力供应方案选择、备用电源配置,以及防止雷击和电磁干扰的接地系统设计。 第三章:无线通信设备安装与集成 本章将聚焦于无线通信设备的实际安装和集成过程,强调安全规范和操作流程。 基站设备安装: 详细讲解天线、馈线、RRU(射频拉远单元)、BBU(基带处理单元)等设备的安装方法和技术要点,包括天线仰角、方位角的精确调整,馈线连接的密封处理,以及设备固定和防风防雷措施。 传输设备安装: 微波天线、光模块、交换机等传输设备的安装、调试与连接。 电源设备安装: 蓄电池、UPS(不间断电源)、发电机等供电设备的安装与接线。 设备集成与互联: 不同设备之间(如基站、传输、电源)的物理连接和逻辑配置,确保各模块能够协同工作。 安全操作规范: 高空作业安全、用电安全、防静电措施、设备搬运与防护等。 现场测试工具与方法: 介绍多种常用的现场测试仪器,如光功率计、OTDR(光时域反射仪)、频谱分析仪、功放仪、GPS同步时钟等,并讲解其使用方法和基本测试流程。 第四章:无线通信网络性能测试与优化 本章重点讲解如何对已部署的无线通信网络进行性能测试,并基于测试结果进行优化,以提升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 覆盖测试: 讲解不同测试模式(如静态测试、动态测试、巡检测试)的执行方法,如何采集和分析信号强度(RSRP/RSSI)、信号质量(RSRQ/SINQ)、覆盖盲区等关键指标。 干扰测试: 如何通过频谱分析仪等工具检测和定位干扰源,并评估干扰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话务测试: 模拟真实用户场景,进行话务接入、切换、掉话等业务性能测试,评估网络容量和稳定性。 吞吐量测试: 测试上下行数据传输速率,评估网络带宽和数据传输效率。 切换测试: 评估小区切换的成功率和切换时延,确保用户移动过程中的业务连续性。 优化策略与方法: 覆盖优化: 调整天线参数(倾角、方位角)、增加或调整站址、使用新型天线技术等。 干扰优化: 调整频率分配、功率控制、引入邻区关系调整、同频小区干扰抑制等。 容量优化: 引入载波聚合(CA)、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调整小区参数、增加小区数量等。 切换优化: 调整切换门限、切换延迟、切换优先级等参数。 参数优化: 深入讲解无线参数(如PCI、TAC、LAC、ARFCN、BSIC、PRACH配置、PDCCH配置等)的调整方法及其对网络性能的影响。 数据分析工具: 介绍常用的网络优化分析软件,如路测软件、性能统计分析工具等,并讲解如何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数据挖掘和趋势分析。 第五章:无线通信网络故障诊断与排除 本章将详细介绍无线通信网络中常见的故障类型,以及系统性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流程。 故障分类: 硬件故障: 天线损坏、馈线断裂、RRU/BBU失效、传输设备故障、电源故障等。 软件故障: 基站软件异常、核心网配置错误、信令丢失、参数配置错误等。 传输故障: 光纤中断、微波链路失联、传输节点故障等。 性能下降故障: 覆盖不佳、干扰严重、掉话率高、速率低下等。 故障诊断流程: 故障现象收集与分析: 详细记录用户报告的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发生的时间、地点、影响范围。 告警信息分析: 查看网络监控系统中的告警信息,定位故障设备和故障原因。 现场勘查与测试: 利用专用测试仪表进行现场勘查,验证故障现象,排查硬件问题。 信令跟踪与分析: 通过信令分析工具(如Wireshark)捕获和分析协议信令,诊断软件和配置问题。 系统日志分析: 分析设备和系统产生的日志文件,查找异常信息。 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硬件故障排除: 检查线路连接、更换损坏组件、修复或更换设备。 软件故障排除: 重启设备、重新加载软件、修正配置参数、升级软件版本。 传输故障排除: 检查线路、修复接头、更换熔断器件、调整设备配置。 性能下降故障排除: 结合优化章节的策略进行调整。 故障复盘与预防: 总结故障发生原因,制定预防措施,避免同类故障再次发生。 第六章:无线通信网络维护与管理 本章将涵盖无线通信网络的日常维护和高效管理。 监控与告警管理: 讲解网络监控系统的配置和使用,如何设置有效的告警阈值,并及时响应和处理告警。 日常巡检: 制定详细的巡检计划,对基站、传输机房、电源系统等进行定期检查,发现潜在问题。 设备生命周期管理: 设备的新增、报废、备品备件管理。 配置管理: 建立完善的配置备份和版本管理机制,确保配置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容量管理: 监控网络流量和用户增长,预测容量需求,提前进行扩容规划。 安全管理: 网络安全策略,访问控制,数据保密。 文档管理: 建立完善的设备台账、网络拓扑图、配置文档、维护记录等。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大故障)的应急响应预案。 第七章:未来趋势与技术展望 本章将简要探讨无线通信网络未来的发展方向。 5G/6G Advanced技术: 介绍5G的演进版本以及6G的关键技术构想,如AI/ML在网络中的应用、空天地一体化通信、超大规模连接、极低时延通信等。 网络虚拟化与软件定义网络(SDN/NFV): 讲解这些技术如何改变网络的部署和管理模式。 边缘计算(MEC): 探讨边缘计算在提升网络性能和支持新业务方面的作用。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在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展望AI/ML如何实现网络自愈、自动化部署和智能化管理。 本书旨在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网络规划师、维护工程师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实用的操作指南。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参与到无线通信网络的建设、维护和优化工作中,为构建可靠、高性能的通信网络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入手这本《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完全是出于对工程细节的好奇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通信无处不在,从手机通话到网络浏览,一切都依赖于看不见的“线路”。这本书的标题就非常直观地揭示了这条“脉络”的生命周期——从最初的蓝图到落地实施,再到长期的健康管理。我尤其想知道,“设计”部分到底包含了哪些考量?是仅仅关于线路的走向,还是涉及到材料的选择、节点的布局,甚至是应对自然灾害的预案?我总觉得,一个好的设计,能够为后期的施工和维护省去很多麻烦。而在“施工”环节,我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是在狭窄的地下管道里铺设光纤,还是在复杂的地形中架设电缆?有哪些特殊的工具和技术能够确保施工的精度和效率,同时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实际操作中的关键点。至于“维护”,我更关心的是如何预防问题的发生,以及在问题出现时,如何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并解决。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指南,甚至是一些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通信线路工程的严谨性和复杂性,从而对支撑我们信息世界的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有更深的了解和欣赏。

评分

刚拿到这本《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时,我抱着极大的期望,毕竟“通信线路”这个领域对我来说一直充满了神秘感,也关系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信息畅通。我一直对地下管网的建设充满好奇,想象着那些错综复杂的管道如何被巧妙地铺设,如何在地底下默默支撑着我们与世界的连接。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吸引了我,我猜想它一定能深入浅出地解释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各种施工方法的精妙之处,再到后期维护的细致考量。我特别想了解不同类型的通信线路,比如光纤和铜缆,在设计和施工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在繁忙的交通和有限的空间里,高效又安全地完成线路的敷设?还有,一旦线路出现故障,是如何快速定位并修复的?这本书的专业性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操作手册,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我甚至幻想,读完这本书,我或许能对我们社区的通信网络有更深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那些在严寒酷暑中辛勤工作的通信工程师们的付出。这本书的厚度也让我觉得内容肯定十分充实,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第一页,开始这场关于通信线路的探索之旅,希望它能解答我心中关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种种疑问,让我不再只看到屏幕上的信息,而是能理解信息传递背后的“硬件”工程。

评分

我选择购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这本书,是源于我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好奇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享受着便捷的通信服务,但很少有人会去思考,这些服务背后需要多么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体系来支撑。这本书的名字就直接点出了通信线路工程的三个关键环节,这让我觉得内容一定会非常系统和全面。我尤其想了解“设计”部分,什么样的原则和规范决定了通信线路的布局?如何才能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为未来的技术发展预留空间?在我看来,这涉及到对城市规划、环境因素以及技术趋势的综合考量。而“施工”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不同类型的通信线路,比如是地下直埋、管道敷设还是架空,在施工上有哪些技术难点和解决方案?尤其是在人口密集、交通繁忙的城市区域,如何做到安全、高效、低干扰地进行施工,这让我觉得非常具有挑战性。至于“维护”,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恶劣天气下依然坚守岗位的通信工程师,他们是如何进行巡检、故障诊断和抢修的?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幕后英雄的工作细节?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工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从而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通信网络有一个更深刻的敬意。

评分

购买《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对信息传递的物理载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互联网、手机信号,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现代便利,都离不开背后庞大而精密的通信线路网络。这本书的标题涵盖了从“设计”到“施工”,再到“维护”的完整流程,这让我觉得内容一定非常深入。我特别想了解,在“设计”阶段,工程师们是如何考虑线路的容量、抗干扰能力、以及未来的升级潜力的?而“施工”部分,我脑海中会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场景:是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铺设光缆,还是在广袤的乡村地区架设线路?不同的环境和技术会对施工方法产生怎样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介绍一些关键的施工技术和安全规范,让我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而“维护”,对我而言更是充满未知,毕竟线路一旦投入使用,就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破坏以及老化等问题,如何保障其长期稳定运行,这是我非常好奇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本技术百科全书,解答我关于通信线路工程的种种疑问,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享受的数字生活,是建立在如此复杂而精密的物理工程之上的。

评分

这次购入这本《通信线路工程设计、施工与维护》,主要是出于我对现代科技基石的兴趣。在我看来,通信线路就像是信息世界的血管,没有它们,再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也无从谈起。我一直对电信行业的幕后工作感到好奇,尤其是在光纤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细如发丝的光纤是如何被安全地埋设在地下的,又是如何承受住各种环境考验的?这本书的名字直击了我最想了解的核心——“设计”意味着什么?是关于如何规划线路的走向,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如何考虑未来的扩容需求?“施工”又会涉及到哪些具体的工艺和技术?我特别想知道,在各种复杂的地形和城市环境下,有哪些巧妙的施工技术能够确保线路的质量和稳定性。而“维护”,更是让我觉得重要,毕竟通信线路是长期运行的,如何进行预防性维护,如何应对突发故障,如何保证通信的持续性和可靠性,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图解和详细的步骤,让我能够理解那些看似枯燥的技术背后蕴含的智慧。如果书中能介绍一些常见的通信线路故障及其排除方法,那对我来说就太有价值了。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关乎着现代社会的正常运转,我期待它能让我对这个领域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书很不错,印刷很好,质量很棒。

评分

坐落在江口镇江滨公园内,坐北朝南。该标志的底座宽12米,内圈用混凝土塑成半球状,外圈用花岗石拼成八卦状;有四条斜柱支承在混凝土底座上,斜柱支撑着塔身,塔身面向南方,正对“离”位,四根斜柱分置于巽(东南)、艮(东北)、乾(西北)、坤(西南)四方;塔身下部,由钢筋混凝土浇灌而成,塔身上部,用不锈钢焊接而成,它的四棱,各有两块羽翼飘出,任何位置观看,均显示“北”字,寓意“北回归线”和“火箭冲天”。塔顶置一直径62.1厘米的铜球,象征太阳,铜球顶部中央有一直径10厘米的圆孔,用作夏至日正午太阳直射检验(照片2)。

评分

,。?!!?。,,。?!

评分

很不错的书很喜欢!!!!

评分

不错

评分

东西真不错

评分

是正版书,对线路设计施工都有启迪作用,适合工程人员使用

评分

还没有看,应该还不错

评分

货已收到,大概看了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