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第5版)

雷达原理(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鹭飞 著
图书标签:
  • 雷达
  • 电磁波
  • 信号处理
  • 目标探测
  • 雷达系统
  • 无线电技术
  • 电子工程
  • 第五版
  • 高等教育
  • 雷达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26236
版次:01
商品编码:1143900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子信息类精品教材.优秀畅销书
开本:其他
出版时间:2013-04-01
页数:4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是在2009年出版《雷达原理》(第4版)的基础上修编而成的。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雷达主要分机及测量方法两大部分。前者包括雷达发射机、雷达接收机及雷达终端,书中阐述了它们的组成、工作原理和质量指标;后者包括经典的测距、测角和测速的基本原理和各种实现途径,并相应地讨论了多种雷达体制的基本工作原理,如连续波、三坐标、精密跟踪等。对日益受到重视的相控阵雷达也有详尽的阐述。运动目标检测部分对强杂波中提取运动目标信号的基本工作原理、精巧的信号处理技术及实现方法均有较深入的讨论,并涉及动目标显示(MTI)及脉冲多普勒(PD)体制的基本原理。高分辨力雷达部分讨论了雷达分辨理论、高距离分辨力信号以及成像雷达SAR及ISAR的基本工作原理。书中对雷达方程也做了全面的研讨,说明了探测距离和内外诸因素的关联。全书较好地体现了当前雷达技术的状况和新发展。

作者简介

丁鹭飞,1933年生,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雷达专业,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雷达信号、雷达系统

目录

目 录

第1章 绪论 (1)
1.1 雷达的任务 (1)
1.1.1 雷达回波中的可用信息 (1)
1.1.2 雷达探测能力――基本雷达
方程 (3)
1.2 雷达的基本组成 (4)
1.3 雷达的工作频率 (6)
1.4 雷达的应用和发展 (7)
1.4.1 应用情况 (7)
1.4.2 雷达的发展 (8)
*1.4.3 目标识别 (10)
*1.5 电子战与军用雷达 (13)
1.5.1 电子战的科学定义 (13)
1.5.2 雷达反干扰 (14)
1.5.3 隐身和反隐身的斗争 (16)
1.5.4 反侦察和反摧毁 (20)
参考文献 (20)
第2章 雷达发射机 (21)
2.1 概述 (21)
2.1.1 雷达发射机的任务和功能 (21)
2.1.2 单级振荡发射机和主振放大式
发射机 (21)
2.1.3 现代雷达对发射机的主要
要求 (22)
2.2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24)
2.2.1 工作频率和瞬时带宽 (24)
2.2.2 输出功率 (25)
2.2.3 信号形式和脉冲波形 (25)
2.2.4 信号的稳定度和频谱纯度 (26)
2.2.5 发射机的效率 (29)
2.3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部件和各种应用 (29)
2.3.1 概述 (29)
2.3.2 发射机的主要部件 (30)
2.3.3 几种典型的雷达发射机 (31)
2.3.4 全固态雷达发射机 (33)
2.3.5 国内外典型雷达发射机概况 (34)
2.4 真空管雷达发射机 (35)
2.4.1 概述 (35)
2.4.2 真空微波管的选择 (35)
2.4.3 线性注管(O型管) (37)
2.4.4 正交场微波管(M型管) (39)
2.4.5 真空微波管的性能比较和
展望 (40)
2.4.6 几种典型的真空管发射机 (41)
2.4.7 微波功率模块(MPM)及空间
功率合成方法 (44)
2.5 固态雷达发射机 (44)
2.5.1 概述 (44)
2.5.2 微波晶体管及其发展概况 (45)
2.5.3 固态发射机的分类和特点 (46)
2.5.4 几种典型的全固态雷达发射机 (47)
2.5.5 有源相控阵雷达全固态发射机及
其特点 (49)
2.5.6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T/R组件 (50)
2.5.7 有源相控阵雷达全固态
发射机 (52)
2.6 脉冲调制器 (54)
2.6.1 概述 (54)
2.6.2 线型脉冲(软性开关)
调制器 (54)
2.6.3 刚性开关脉冲调制器 (58)
2.6.4 浮动板调制器 (59)
2.6.5 脉冲调制器的性能比较 (62)
参考文献 (63)
第3章 雷达接收机 (64)
3.1 雷达接收机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64)
3.1.1 概述 (64)
3.1.2 雷达接收机的基本原理 (64)
3.1.3 雷达接收机的基本组成 (66)
3.2 雷达接收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68)
3.3 常规雷达接收机和现代雷达接收机 (71)
3.3.1 雷达接收机的分类 (71)
3.3.2 常规雷达接收机 (72)
3.3.3 现代雷达接收机 (72)
3.4 接收机的噪声系数和灵敏度 (77)
3.4.1 接收机的噪声 (77)
3.4.2 噪声系数和噪声温度 (79)
3.4.3 级联电路的噪声系数 (81)
3.4.4 接收机灵敏度 (82)
3.5 接收机的高频部分 (84)
3.5.1 概述 (84)
3.5.2 高频低噪声放大器的种类和
特点 (85)
*3.5.3 混频器的变频特性及其分类 (86)
3.6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和增益控制 (88)
3.6.1 动态范围 (88)
3.6.2 接收机的增益控制 (89)
3.6.3 对数放大器 (93)
3.7 自动频率控制 (94)
3.7.1 概述 (94)
3.7.2 自动频率控制(AFC)的
原理 (94)
*3.7.3 AFC的几种应用 (97)
3.8 匹配滤波器和相关接收机 (98)
3.8.1 匹配滤波器基本概念 (98)
3.8.2 匹配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函数 (99)
3.8.3 匹配滤波器的脉冲响应函数 (101)
3.8.4 相关接收机及其应用 (102)
3.8.5 准匹配滤波器 (103)
3.8.6 接收机带宽的选择 (104)
3.9 频率源及其应用 (105)
3.9.1 概述 (105)
3.9.2 直接频率合成器和间接频率
合成器 (105)
3.9.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及其应用 (107)
3.10 波形产生方法及其应用 (110)
3.10.1 概述 (110)
3.10.2 信号波形的模拟产生方法 (111)
3.10.3 信号波形的数字产生方法 (115)
3.10.4 宽带和超宽带信号的产生
方法 (117)
3.11 数字雷达接收机 (121)
3.11.1 数字雷达接收机的组成 (121)
3.11.2 带通信号采样 (122)
3.11.3 数字正交鉴相(数字下
变频) (123)
3.11.4 S波段射频数字接收机 (125)
3.11.5 数字雷达系统 (125)
3.12 数字阵列雷达接收机 (126)
3.13 软件无线电在雷达接收机中的
应用 (130)
3.13.1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130)
*3.13.2 软件雷达发射机和接收机 (131)
参考文献 (132)
第4章 雷达终端 (134)
4.1 概述 (134)
4.2 传统雷达显示器的类型及质量指标 (134)
4.2.1 主要类型 (134)
4.2.2 雷达显示器的质量指标 (136)
4.3 距离显示器 (137)
4.3.1 A型显示器 (137)
4.3.2 A/R型显示器 (139)
4.4 平面位置显示器 (140)
4.4.1 概述 (140)
4.4.2 动圈式PPI (140)
4.4.3 定圈式PPI (141)
4.5 数字式雷达显示技术 (143)
4.5.1 概述 (143)
4.5.2 计算机及智能图形显示 (143)
4.5.3 字符产生器 (144)
4.5.4 矢量产生器 (146)
4.5.5 数字式扫描变换 (150)
4.5.6 雷达图像的展开 (152)
4.5.7 视频处理器 (154)
4.6 随机扫描雷达显示系统 (155)
4.6.1 概述 (155)
4.6.2 随机扫描原理及显示系统
构成 (156)
*4.6.3 随机扫描雷达显示系统举例――
形势显示器 (157)
4.7 光栅扫描雷达显示系统 (159)
4.7.1 概述 (159)
4.7.2 光栅显示原理及主要质量
指标 (159)
4.7.3 CRT光栅扫描显示系统构成 (160)
4.7.4 LCD光栅扫描显示系统的
构成 (162)
4.7.5 光栅扫描雷达显示系统 (163)
4.8 雷达点迹录取 (166)
4.8.1 概述 (166)
4.8.2 目标距离数据的录取 (167)
4.8.3 目标角坐标数据的录取 (169)
4.8.4 天线轴角数据的录取 (169)
4.9 雷达数据处理 (174)
4.9.1 概述 (174)
4.9.2 目标运动与量测模型 (175)
4.9.3 跟踪滤波算法 (178)
4.9.4 航迹相关 (182)
4.9.5 测量与跟踪坐标系 (185)
参考文献 (185)
第5章 雷达作用距离 (187)
5.1 雷达方程 (187)
5.1.1 基本雷达方程 (187)
5.1.2 目标的雷达截面积(RCS) (188)
5.2 最小可检测信号 (189)
5.2.1 最小可检测信噪比 (189)
5.2.2 门限检测 (191)
5.2.3 检测性能和信噪比 (192)
5.3 脉冲积累对检测性能的改善 (195)
5.3 1 积累的效果 (196)
5.3.2 积累脉冲数的确定 (197)
5.4 目标截面积及其起伏特性 (198)
5.4.1 点目标特性与波长的关系 (198)
5.4.2 简单形状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199)
5.4.3 目标特性与极化的关系 (199)
5.4.4 复杂目标的雷达截面积 (201)
5.4.5 目标起伏模型 (202)
5.5 系统损耗 (206)
5.5.1 射频传输损耗 (206)
5.5.2 天线波束形状损失 (206)
5.5.3 叠加损失(collapsing loss) (207)
5.5.4 设备不完善的损失 (207)
5.5.5 其他损失 (208)
5.6 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208)
5.6.1 大气传播影响 (209)
5.6.2 地面或水面反射对作用距离的
影响 (212)
5.7 雷达方程的几种形式 (214)
5.7.1 二次雷达方程 (215)
5.7.2 双基地雷达方程 (215)
5.7.3 用信号能量表示的雷达方程 (216)
5.7.4 搜索雷达方程 (217)
5.7.5 跟踪雷达方程 (217)
5.7.6 干扰环境下的雷达方程 (218)
参考文献 (221)
第6章 目标距离的测量 (222)
6.1 脉冲法测距 (222)
6.1.1 基本原理 (222)
6.1.2 影响测距精度的因素 (223)
6.1.3 测距的理论精度(极限
精度) (225)
6.1.4 距离分辨力和测距范围 (226)
6.1.5 判测距模糊的方法 (227)
6.2 调频法测距 (229)
6.2.1 调频连续波测距 (229)
6.2.2 脉冲调频测距 (232)
6.3 距离跟踪原理 (234)
6.3.1 人工距离跟踪 (234)
6.3.2 自动距离跟踪 (236)
6.4 数字式自动测距器 (239)
6.4.1 数字式测距的基本原理 (239)
6.4.2 数字式自动跟踪 (240)
6.4.3 自动搜索和截获 (242)
参考文献 (244)
第7章 角度测量 (245)
7.1 概述 (245)
7.2 测角方法及其比较 (246)
7.2.1 相位法测角 (246)
7.2.2 振幅法测角 (248)
7.3 天线波束的扫描方法 (251)
7.3.1 波束形状和扫描方法 (251)
7.3.2 天线波束的扫描方法 (252)
7.3.3 相位扫描法 (253)
7.3.4 频率扫描 (258)
7.4 相控阵雷达 (261)
7.4.1 概述 (261)
7.4.2 相控阵天线和相控阵雷达的
特点 (261)
7.4.3 平面相控阵天线 (263)
7.4.4 相控阵雷达的馈电和馈相
方式 (265)
7.4.5 平面相控阵天线馈电网络及其
波束控制数码 (269)
7.4.6 移相器 (271)
7.4.7 T/R组件的组成与主要功能 (273)
7.4.8 有源相控阵雷达发展概况与
应用 (275)
7.5 数字阵列雷达 (278)
7.5.1 概述 (278)
7.5.2 数字阵列雷达的组成和工作
原理 (278)
7.5.3 数字T/R组件的组成和特点 (279)
7.5.4 数字波束形成DBF的原理 (281)
7.5.5 接收数字波束形成 (283)
7.5.6 发射数字波束形成 (284)
7.5.7 基本数字阵列雷达 (286)
7.6 三坐标雷达 (287)
7.6.1 概述 (287)
7.6.2 三坐标雷达的数据率 (287)
7.6.3 单波束三坐标雷达 (288)
7.6.4 多波束三坐标雷达 (290)
7.6.5 多波束形成技术 (292)
7.6.6 仰角测量范围和高度测量 (296)
7.7 自动测角的原理 (297)
7.7.1 概述 (297)
7.7.2 圆锥扫描自动测角系统 (298)
7.7.3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300)
7.7.4 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 (306)
7.7.5 单通道和双通道单脉冲雷达 (307)
7.8 角跟踪精度 (308)
7.8.1 影响测角精度的诸因素 (308)
*7.8.2 对角跟踪误差的综合讨论 (311)
参考文献 (312)
第8章 运动目标检测 (313)
8.1 多普勒效应及其在雷达中的应用 (313)
8.1.1 多普勒效应 (313)
8.1.2 多普勒信息的提取 (314)
8.1.3 盲速和频闪 (317)
8.2 动目标显示雷达的工作原理及主要
组成 (319)
8.2.1 基本工作原理 (319)
8.2.2 获得相参振荡电压的方法 (320)
8.2.3 消除固定目标回波 (321)
8.3 盲速、盲相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 (324)
8.3.1 盲速 (324)
8.3.2 盲相 (327)
8.4 回波和杂波的频谱及动目标显示
滤波器 (330)
8.4.1 目标回波和杂波的频谱特性 (330)
8.4.2 动目标显示滤波器 (333)
8.4.3 MTI的数字实现技术 (337)
8.5 动目标显示雷达的工作质量及质量
指标 (339)
8.5.1 质量指标 (339)
8.5.2 影响系统工作质量的因素 (340)
8.6 动目标检测(MTD) (345)
8.6.1 限幅的影响和线性MTI (345)
8.6.2 多普勒滤波器组 (347)
8.6.3 目标检测(MTD)处理器
举例 (350)
8.7 自适应动目标显示系统 (352)
8.7.1 自适应速度补偿 (352)
8.7.2 自适应最佳滤波 (354)
8.8 脉冲多普勒雷达 (359)
8.8.1 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特点及其
应用 (360)
8.8.2 机载下视雷达的杂波谱 (361)
8.8.3 典型脉冲多普勒雷达的组成和
原理 (364)
8.8.4 脉冲重复频率的选择 (368)
8.9 速度测量 (371)
8.9.1 连续波雷达测速 (371)
8.9.2 脉冲雷达测速 (373)
参考文献 (375)
第9章 高分辨力雷达 (376)
9.1 雷达分辨力 (376)
9.1.1 距离和速度分辨力 (376)
9.1.2 模糊函数及其性质 (381)
9.1.3 几种典型信号的模糊函数 (385)
9.2 高距离分辨力信号及处理 (390)
9.2.1 线性调频脉冲压缩信号的匹配
滤波器 (392)
9.2.2 编码信号及其匹配滤波器 (409)
9.2.3 时间-频率码波形 (412)
9.3 合成孔径雷达(SAR) (414)
9.3.1 引言 (414)
9.3.2 SAR的基本工作原理 (416)
9.3.3 SAR的参数 (422)
9.3.4 SAR的信号处理 (425)
9.4 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 (428)
9.4.1 引言 (428)
9.4.2 转台目标成像 (429)
*9.4.3 运动目标的平动补偿 (430)
*9.5 阵列天线的角度高分辨力 (432)
参考文献 (436)

前言/序言


《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 简介 在当今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雷达作为一种关键的探测、跟踪和导航技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军事侦察到民用航空,从气象监测到地质勘探,雷达系统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一书,正是致力于为读者深入剖析雷达技术的底层原理,掌握先进的系统设计方法,并引领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前沿方向。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雷达基本概念的简单罗列,而是一次全面、深入、系统的学术探索。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引导读者理解并掌握现代雷达系统的设计精髓。从最基础的电磁波传播到复杂的信号处理算法,从精密的系统架构到实际的工程应用,本书将为您构建一个完整而清晰的雷达知识体系。 内容概述 《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共分为十二章,内容安排循序渐进,逻辑严密。 第一章:雷达基础 本章将从电磁波的基本特性出发,阐述其在空间中的传播规律,为后续雷达方程的推导奠定基础。我们将详细介绍雷达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器等,并分析它们在整个系统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此外,还会引入雷达探测的基本物理原理,例如目标散射截面(RCS)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为理解雷达信号的产生和接收提供理论支撑。本章还将简要回顾雷达技术的历史发展,勾勒出其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激发读者对雷达技术的兴趣。 第二章:雷达方程与性能分析 雷达方程是衡量雷达系统探测能力的核心数学模型。本章将对经典雷达方程进行详细推导,并深入分析影响雷达方程各项参数的因素,如发射功率、天线增益、接收机灵敏度、目标RCS、距离、带宽等。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雷达方程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变体,例如搜索模式、跟踪模式等。此外,本章还将引入雷达系统的探测概率、虚警概率以及最小可探测信号等关键性能指标,并阐述如何通过数学模型来分析和评估雷达系统的探测性能,为雷达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量化依据。 第三章:天线与波束形成 天线是雷达系统的“眼睛”,其性能直接决定了雷达的探测范围和分辨率。《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在本章将深入剖析各类天线的设计原理和特性,包括抛物面天线、相控阵天线、毫米波天线等。我们将详细介绍天线的增益、方向性、极化、带宽等关键参数,并分析这些参数如何影响雷达的整体性能。特别地,本章将花费大量篇幅介绍相控阵天线的原理,包括电子扫描、波束形成技术,以及其在现代雷达系统中不可替代的优势。读者将理解如何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和设计最优的天线系统,以实现精确的目标探测和跟踪。 第四章:发射机与接收机设计 发射机是雷达系统的“心脏”,负责产生高功率的电磁脉冲;接收机则是雷达系统的“耳朵”,负责捕获微弱的回波信号。《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系统性地介绍各类雷达发射机的工作原理,如脉冲压缩技术、连续波(CW)技术、脉冲多普勒(PD)技术等,并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同时,本章将深入讲解低噪声放大器(LNA)、混频器、采样器等关键接收机组件的设计要点,以及如何抑制杂波和干扰,提高接收机的灵敏度和动态范围。重点将放在现代数字接收机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优化接收机的性能。 第五章:信号传播与环境影响 雷达信号的传播环境对其探测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详细分析电磁波在不同介质(如自由空间、大气层、地表)中的传播特性,包括衰减、反射、折射、衍射等现象。本章将重点研究大气对雷达信号的影响,如雨、雪、雾、云等天气条件对信号的衰减和散射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效应(如衰落)。此外,还将探讨地波和海浪对低空雷达探测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系统设计和信号处理技术来克服这些环境限制。 第六章:多普勒效应与脉冲多普勒雷达 多普勒效应是现代雷达技术的核心之一,它为雷达提供了测量目标径向速度的能力。《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深入阐述多普勒效应的物理原理,并基于此推导脉冲多普勒雷达方程。本章将详细介绍脉冲多普勒雷达的工作原理,包括如何利用多普勒频移来区分固定目标和运动目标,以及如何实现杂波抑制。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多普勒处理技术,如FFT(快速傅里叶变换)、脉冲压缩、杂波图(CFAR)等,并分析它们在提高雷达性能方面的作用。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动目标显示(MTI)和动目标检测(MTD)技术,为读者理解如何从复杂的背景中提取目标信息提供清晰的路径。 第七章:目标散射特性与雷达截面(RCS) 目标散射特性直接决定了雷达回波的强度和形态,是目标识别的关键信息。《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深入研究各种目标的雷达散射特性,包括金属目标、非金属目标、地面散射、海面散射等。我们将详细介绍雷达截面(RCS)的概念,分析其随目标几何形状、材料、观测角度、频率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本章还将讨论复杂目标的RCS建模方法,如几何光学法、物理衍射理论、数值模拟方法等,为雷达系统在目标识别、跟踪等应用中提供理论基础。 第八章:雷达信号处理技术 信号处理是赋予雷达“智慧”的关键环节。《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全面介绍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的各项技术。本章将从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础入手,讲解滤波器设计、采样与量化、数字化等基本概念。随后,将深入探讨信号检测技术,包括匹配滤波、能量检测、CFAR检测等,以及它们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此外,本章还将重点介绍目标跟踪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器、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粒子滤波器等,以及它们在连续跟踪目标时的性能优化。最后,还将涉及雷达信号的识别与分类技术,为实现更高级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第九章:杂波与干扰抑制 在实际的雷达应用中,杂波(来自地面、海面、大气等非目标回波)和外部干扰(人为或自然产生的电磁信号)是影响雷达探测性能的两个主要障碍。《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系统性地分析各类杂波和干扰的产生机理,并详细介绍多种有效的抑制技术。本章将重点介绍基于多普勒效应的杂波抑制方法,如脉冲多普勒处理、MTI/MTD技术。同时,还将讲解基于空间域和统计特性的杂波抑制技术,如波束域处理、自适应滤波等。对于外部干扰,本章将介绍其分类,并探讨诸如频率捷变、扩频、以及协同干扰抑制等对抗技术。 第十章:现代雷达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雷达系统呈现出复杂化、集成化、智能化的趋势。《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深入探讨现代雷达系统的典型架构,包括单站雷达、组网雷达、分布式雷达等。本章将重点介绍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以及毫米波雷达等先进雷达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关键技术。此外,还将深入分析雷达系统中的一些前沿技术,如认知雷达、低截获概率(LPI)雷达、多输入多输出(MIMO)雷达等,并阐述它们在提升雷达智能化水平和适应性方面的作用。 第十一章:雷达应用与系统集成 雷达技术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众多领域紧密结合,并催生出丰富多样的应用。《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聚焦于雷达系统的具体应用,从军事领域(如预警、侦察、火控、反隐身)到民用领域(如航空管制、气象探测、交通监控、医学成像、自动驾驶)。本章将分析不同应用场景对雷达系统的具体需求,以及如何根据这些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此外,还将探讨雷达系统与其他传感器(如光学、声纳)的融合,以及如何在复杂系统中实现雷达系统的有效集成,以达到协同探测和信息增强的目的。 第十二章:雷达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技术创新永无止境,雷达技术也在不断演进。《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将对雷达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前瞻性分析。本章将探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实现更智能的目标识别、场景理解和自适应探测。同时,还将关注新材料、新工艺在雷达器件设计中的应用,如超材料天线、微型化雷达等。此外,本章还将展望雷达技术在太空探测、深海探索、以及更广阔的民用领域的发展前景,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雷达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宏观视角。 本书特色 理论严谨,体系完整: 本书在深入研究雷达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框架,涵盖了雷达从基础到前沿的各项内容。 内容详实,图文并茂: 各章节都包含大量的公式推导、模型分析以及示意图,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紧跟前沿,突出创新: 本书不仅涵盖了经典的雷达理论,更深入地介绍了近年来涌现出的新概念、新技术,如认知雷达、MIMO雷达、AI在雷达中的应用等。 面向工程,注重实践: 在理论分析的同时,本书也注重结合实际工程应用,强调系统设计和性能评估的方法,为读者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 语言清晰,逻辑性强: 本书力求用清晰、准确的语言阐述复杂的科学概念,各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逻辑性强,易于读者理解和吸收。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航空航天工程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雷达系统设计、研发、应用和技术支持的工程师、研究人员。对于对雷达技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本书也将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现代雷达系统分析与设计》,您将能够系统地掌握雷达系统的理论基础、设计方法和应用技术,为在雷达及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未来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绝对是一本能够让你“深入骨髓”的雷达书籍。它不是那种翻几遍就能“混个脸熟”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真正领略其精髓。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书中对雷达系统参数选择和设计权衡的讨论。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诸如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天线孔径、发射功率等关键参数对雷达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各种优化设计方案。这对于我们这些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进行雷达系统设计和参数优化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太有价值了。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统计信号处理和信息论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对于理解雷达信号的检测、跟踪和识别至关重要。我之前在这方面一直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到了非常系统和清晰的解答。作者在处理这些数学推导时,非常注重逻辑的严密性和推导的完整性,但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数学的艺术美感。书中的附录部分更是内容丰富,提供了大量的公式、表格和图表,方便读者进行查阅和参考。我常常在阅读正文时,对照附录中的内容,加深理解。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纸张的触感和字体的清晰度都让人赏心悦目,这在如今的电子阅读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全面”和“深入”。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部雷达技术的百科全书。从雷达的基本构成、工作原理,到各种先进的雷达技术和应用,几乎无所不包。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相控阵雷达的部分,对于波束形成、扫描方式、以及其在现代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的广泛应用,都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雷达信号的杂波、干扰以及相应的抗干扰技术,这对于我理解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作者在分析这些内容时,不仅给出了严谨的数学模型,还结合了大量的仿真数据和实验结果,这使得理论分析更加具有说服力。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雷达系统认知框架,理解不同技术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完成探测任务。书中的参考文献列表也非常完整,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线索。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之作,无论你是雷达领域的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工程师,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老实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雷达的书籍琳琅满目,很多都大同小异,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但当我翻开这本《雷达原理(第5版)》时,我惊叹于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作者似乎将整个雷达领域的发展历程都浓缩在了这本书中,从基础的电磁波传播原理,到复杂的现代雷达系统设计,无所不包。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书中对于现代雷达技术的发展趋势,例如低截获概率雷达、全数字雷达、分布式相控阵雷达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前瞻性的分析。这对于我这样希望紧跟技术前沿的研究人员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书中的论述风格也相当独特,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一本正经,而是时不时地穿插一些作者的个人思考和见解,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介绍一些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比喻和类比,这些生动形象的表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我能够快速掌握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原理。例如,在解释多普勒效应时,作者用生活中的场景进行类比,让我瞬间茅塞顿开。此外,书中对于雷达系统的性能评估和设计优化,也提供了非常系统的方法和详细的案例分析。这对于我进行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名在雷达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一次久旱逢甘霖的体验。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清晰的学术气息,丝毫没有冗余和晦涩的解释。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教材,上来就堆砌一堆复杂的公式,让人望而却步,而是循序渐进,将高深的理论知识分解成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特别是关于雷达方程的推导,书中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视角,从经典到现代,层层递进,让我在回顾中学到的知识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被我忽略的细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各种雷达体制的介绍,从脉冲雷达到连续波雷达,再到多普勒雷达和相控阵雷达,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应用案例,比如地空导弹制导雷达、气象雷达、海上监视雷达等,这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解决实际问题的。书中的插图和图表更是功不可没,那些精心绘制的示意图,将复杂的信号流程和数据处理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信号处理部分的内容,对于目标检测、参数估计、干扰抑制等关键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供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分析。这对于我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信号处理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思路启发。

评分

从一个初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座宝藏。我之前对雷达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皮毛,对许多概念都感到一头雾水。但是,当我开始阅读《雷达原理(第5版)》后,我发现我的世界被完全打开了。书中从最基础的电磁波基本原理讲起,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进入雷达技术的殿堂。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易懂,没有过多的专业术语堆砌,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毫不费力地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雷达作用原理的讲解,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解释得浅显易懂,让我能够迅速掌握雷达是如何工作的。例如,在讲解雷达波束的形成时,作者用手电筒的光束来类比,让我瞬间就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书中对于各种雷达探测目标所产生的回波信号,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其时域和频域的特性,以及如何从噪声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对于我理解雷达数据的处理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还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包含了很多实际应用方面的介绍,比如各种不同类型的雷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让我对雷达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深入学习的兴趣。

评分

书本知识很全面,需要不断学习掌握

评分

//////

评分

书很棒,运送也很快!

评分

印刷非常漂亮

评分

书很棒,运送也很快!

评分

帮别人买的

评分

挺不错,书很好看的,很喜欢

评分

很不错,很靠谱。是我需要的东东,而且性价比也高

评分

书页有破损,差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