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宿白 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文化交流
  • 历史
  • 中国文化
  • 西方文化
  • 学术讲稿
  • 宿白
  • 未刊稿
  • 丝绸之路
  • 文明互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398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970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个题目,顾名思义,我们是要强调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并不是讲全面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考古,大家都知道,它所涉及的绝大部分都属于物质文化,因此,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这里就不会牵涉很多。就是物质文化方面,也还要较多地局限于发现,现在还不能讲得很系统;相反,资料零散是这个专题的实况。上面说了,我们要强调考古发现,为了说明考古发现的性质、意义,必然要牵涉到遗迹、遗物的历史背景,但是这里讲的历史,既是很有限的又不会是有系统的。可是中国历史简况大家要胸中有数,不然就搞不清考古发现的意义了。因此,关于中西历史,同志们要自己在下面复习。为了方便大家接触第一手汉文文献史料,讲稿的最后专设附录一节,简单介绍一点和中西文化交流关系密切的我国古代文献。

作者简介

宿白,辽宁沈阳人。1922年生,1948年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肄业,并任职于该所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1978年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83年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兼该校学术委员。同年任文化部国家文物委口贝会委员。1999年起当选中国考古学会荣誉理事长至今。
宿白的主要学术论著有《白沙宋墓》、《中国石窟寺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和《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1980年稿)
(一)解题
(二)西方的范围
(三)本专题内容次第
一、商周时期(前16~前5世纪)(1980年稿)
1.中亚、西亚地区发现的陶鬲
2.东西方发现的青铜刀子和剑
3.丝织品、软玉、绿松石和玻璃珠饰等的东西方传播
4.东方发现的晚期铜剑和带钩
二、战国时期(前5~前3世纪,前475~前221年)(1985年稿)
1.镶嵌玻璃珠饰的东传和中亚发现的战国器物
2.胡服骑射
3.南方发现的玻璃制品和海路的开通
三、西汉(前3~1世纪中期,前202~25年)(1985年稿)
1.张骞出使与汉武帝经营西域
2.北匈奴西迁与匈奴北部的遗迹、遗物
四、东汉魏晋(3世纪中期~4世纪初,252~316年)(1985年稿)
1.匈奴第二次分裂与西迁
2.班超事迹
3.贵霜王朝的兴起
4.安息、大秦和东方交往的遗迹
五、东晋南北朝时期(4世纪初~6世纪)(1980年稿)
1.粟特人东来和中原发现的西方文物
2.我国石窟艺术中的西方因素
3.蚕丝技术的西传和外销丝织品的发现
4.纸开始西传的问题
5.南方发现的有关遗物
六、隋唐五代时期(7~10世纪)(1980年稿)
1.粟特以东的突厥地区的发现和碎叶城遗址
2.昭武九姓的遗迹
3.大食的兴起与大批粟特人、波斯人东来的遗迹
4.吐鲁番—敦煌的发现
5.长安、洛阳等地发现的与中亚、西亚有关的遗迹
6.西亚传来的宗教的遗迹
7.从中国向东传的西方器物
8.大食地区发现的唐代遗物
9.晚唐五代海路上的遗迹
10.晚唐五代我国室内设备的逐渐复杂化
七、宋元时期(10~14世纪)(1985年稿)
1.前期的遗迹(两宋时期的遗迹)
2.后期的遗迹(元代中西文化交流)
附录 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汉文古文献(汉~唐)(1980年稿)
1.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汉文古文献(一)(5世纪之前)
2.有关中西文化交流的汉文古文献(二)(5~9世纪)

精彩书摘

这时的中亚、西亚的政治形势是:从东到西纵列着Ⅱ厌哒、萨珊波斯和东罗马(图三○)。
公元300年左右,在中亚曾煊赫一时的贵霜开始衰弱了,贵霜西北新兴的噘哒人4、5世纪向南发展,5世纪初灭了贵霜,在贵霜王朝的范围内建立了Ⅱ厌哒国,并把势力伸向葱岭以东,到达今天的新疆中部。噘哒是北朝的叫法,南朝叫它作滑国。滑应是Ⅱ厌哒的合读。西方史料叫它白匈奴。大约是匈奴和雅利安系统的混种。Ⅱ厌哒的出现我们可以联系到以前讲的匈奴的西迁,他应和匈奴西迁过程中留居在中亚北部的后裔有关系。Ⅱ厌哒人以游牧为生,但他统治了广大的中亚和新疆中部以西的各个农耕和畜牧的国家和民族,其中包括了以前所说的阿姆河流域的索格底人即康居一粟特(东伊兰语支),这时我国史书多用粟特这个名词。Ⅱ厌哒盛时向南一直到印度河口。567年噘哒为萨珊波斯和突厥的联军所覆灭。
噘哒以西是萨珊波斯。萨珊是226年灭了安息而建立的。它的范围西边包括了两河流域今伊拉克地区,北边在西部超过了高加索,东边到达了阿姆河,东边包括今阿富汗的大半部,是西亚的大国。萨珊波斯立国时间很长,从226年一直到642年,为阿刺伯(大食)所灭。
萨珊西邻罗马。395年罗马分裂为东西以后,地中海东岸和巴尔干半岛是东罗马的领域,首都在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这个地方是古希腊移民都市拜占庭的旧址,所以西方历史又把东罗马叫做拜占庭帝国,我国历史还沿用旧名,叫它作大秦。东罗马延续的时间更长,一直苟延残喘到15世纪中期,1453年为土耳其人所灭。
东晋、南北朝时期东西文化交流,具体的对象就是上述这三大政治区域。
1.粟特人东来和中原发现的西方文物
从汉通西域以来,粟特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愈来愈大。上面讲过,公元初长安、洛阳一带的汉族上层人物,对被称为贾胡者就已经很熟悉了。三国时期月氏康居人已有的杂居于凉州地区。本世纪初,斯坦因在敦煌西边的一处遗址中曾盗掘去8件在淡黄色薄麻纸上书写的粟特文文书,这8件文书,过去一直估计它的时间是1世纪的,经过近年研究知道它的时间要晚一些,有人认为是西晋末永嘉之乱后不久所书写,也有人认为北魏末年河阴之变(528年)后,分裂为东西魏时的遗物。看来前一说法可能更正确些。前一说法的时间应是311~312年。
……
《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讲稿辑录:追溯文明的交汇点 本书集结了我国杰出考古学家宿白先生生前部分未刊讲稿,精选围绕“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两大主题展开的论述。通过这些珍贵的学术文本,我们得以窥见宿白先生严谨治学的态度、深邃的洞察力以及他对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 第一辑:考古发现的启示 此辑精选的讲稿,聚焦于宿白先生在考古学田野调查与遗址发掘中的重要发现和深刻思考。他以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史料,剖析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考古成果,展现了考古学如何为我们重新认识历史、填补文献空白、修正既有认知提供关键证据。 从地层到信史: 讲稿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考古学的方法论,特别是地层学在断代与复原古代遗存中的核心作用。宿白先生强调,考古学不仅是“掘墓”,更是“考古”,是通过对物质遗存的科学解读,构建更为客观、更为真实的古代社会图景。他结合具体案例,说明了考古发现如何将模糊的历史记载转化为确凿的信史,以及它在挑战和改写传统史学观点时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区域考古的视野: 宿白先生将目光投向中国不同区域的考古遗址,如中原腹地、西北边疆、南方水乡等,分析了各区域文明的独特性与共性。他特别关注聚落考古、墓葬考古、都城考古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揭示了古代社会组织、经济形态、丧葬习俗以及城市发展等多个层面的演变。这些讲稿不仅梳理了某一区域考古的最新进展,更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学术观点。 材质与精神的对话: 宿白先生在讲稿中,不止步于器物的形制与年代考证,更进一步探究器物背后蕴含的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从陶器的纹饰、玉器的工艺,到青铜器的铭文、壁画的色彩,他试图解读古代先民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社会等级乃至宇宙观念。这种“见微知著”的分析方法,赋予了冰冷遗物以鲜活的生命力,引导读者在物质遗存中感受古代文明的温度与深度。 遗址保护的思考: 面对日益严峻的文化遗产保护挑战,宿白先生在讲稿中也融入了对考古遗址保护的深刻忧虑与理性思考。他强调了保护的重要性,不仅是保护物质遗存本身,更是保护其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以及对后世传承的意义。 第二辑:中西文化交流的脉络 此辑的讲稿,则将视角拓展至更广阔的地域和历史范畴,重点探讨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乃至周边其他文明之间发生的互动与交融。宿白先生以考古发现为基石,辅以文献考证,勾勒出一条条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之线,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开放与互鉴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丝绸之路上的回响: 宿白先生尤其重视“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他通过对新疆、甘肃等地考古发现的分析,如汉唐时期的墓葬出土的西域风格器物、佛教艺术的传入与本土化等,生动地展示了这条连接东西方的经济动脉,同时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他探讨了外来文明如何影响中国艺术、宗教、技术乃至生活习俗,以及中国文化又是如何随着丝绸之路传播到远方的。 域外文明的印记: 讲稿中,宿白先生还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境内一些与域外文明密切相关的考古遗址。例如,探讨了早期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东北方民族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在物质文化上留下痕迹。他特别关注这些“外来”因素如何被中国文化吸收、改造,最终融入中华文明的整体之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观念与技术的传播: 除了物质层面的交流,宿白先生也深入探讨了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科学技术等非物质文化的传播。他通过对佛教艺术、伊斯兰教文化等在中国境内的考古遗存的分析,揭示了宗教信仰如何随着人流、物流而传入,并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并与本土文化发生深刻的碰撞与融合。同时,他也关注了如天文、历法、医学等技术知识的交流。 文明互鉴的双向性: 宿白先生在论述中,始终强调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他不仅关注外来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同样关注中国文化对域外文明的输出。这种辩证的视角,避免了简单的“文化决定论”或“文化单向传播论”,展现了更为复杂和动态的文明交流图景。 学术价值与传承意义 《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学术界的一项重要空白。这些讲稿不仅是宿白先生学术思想的生动体现,更是研究中国古代考古学、中西文化交流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它们以一种相对轻松、但又不失严谨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考古学研究的魅力,以及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如何以开放的姿态,与其他文明对话、交流,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文化交流史等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国古代文明、世界文明史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通过这些讲稿,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明的厚重与开放,感受古人跨越时空的智慧与交流的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本书,从其朴素却极具分量的书名,就已经足够吸引我了。宿白先生的名字,对于任何对中国考古学略知一二的人来说,都意味着一种权威和深度。他的一生,几乎都献给了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索,他留下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所发现和研究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识。而“未刊讲稿”这几个字,更是像一枚重磅炸弹,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学术好奇。我一直觉得,未经正式发表的讲稿,更能展现学者最真实、最鲜活的思想,它们往往是学者在特定学术环境下,与同行、与学生交流碰撞出的火花,充满了直接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本书的主题——“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更是一个我极为关注的领域。我始终认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和融合。而考古发现,则是揭示这种交流最直接、最客观的证据。我无比期待,宿白先生将如何以他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从大量的考古资料中,梳理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脉络。他是否会讲述那些在遥远东方发现的西方器物,或者在西方土地上出现的东方元素,是如何证明当时已经存在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机会,一次深入理解人类文明复杂互动的绝佳契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一种低饱和度的色彩,配合着颇具质感的纸张,散发着一股沉静而内敛的学术气息。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古代史和文化交流的读者,宿白先生的名字对我而言,是绕不开的学术高峰。而《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个书名,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始终认为,物质遗存是解读历史最可靠的凭证,而考古发现,恰恰是揭示文明演进真相的窗口。更何况,中西文化交流,这是一个充满张力和无限可能性的宏大议题,它连接着东方与西方,过去与现在。我非常期待,宿白先生能够凭借他深厚的学养和对考古发现的独到理解,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动的中西文化交流图景。他将如何从那些沉默的遗迹中,挖掘出跨越地域和时间的文化信息?他对那些在不同文化语境下产生的相似或相异的器物,又会有怎样的解读,从而揭示出文明之间相互影响的微妙之处?“未刊讲稿”这几个字,更是增添了一层珍贵感,仿佛是在翻阅一份来自智者内心深处的思考,少了些许官方论述的刻板,多了几分真挚的学术热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我们生活周围,甚至在我们血液中流淌着的,来自不同文明的印记。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不同文明的桥梁性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无数次的交流、碰撞、融合,才得以不断前进。宿白先生在考古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早已让我对其学术思想充满敬意。而当我得知《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即将出版时,我的内心是充满期待的。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点明了其核心主题——通过考古发现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交流。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其吸引人的切入点。我常常想象,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古老遗迹,究竟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它们是如何见证了远古先民的智慧,又是如何悄悄地改变着东西方文明的走向?宿白先生的讲稿,无疑会为我们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我尤其好奇,在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考古发现中,宿白先生是如何抽丝剥茧,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蛛丝马迹的?他对那些出土文物的解读,是否会带来全新的视角?书中关于“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两个宏大命题的结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它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地域或文化,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去探寻人类文明共同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这种跨文化的视角,正是现代学术研究所推崇的,也是我个人非常欣赏的一种治学态度,它能够帮助我们跳出狭隘的民族中心主义,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简洁大方,一种低调的蓝色,带着点历史的厚重感,与书名“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相得益彰。宿白先生的名字,在我的脑海里,总是与那些气势恢宏的考古发现紧密相连,比如敦煌、比如云冈石窟。他是一位真正用双脚丈量大地,用智慧解读文明的学者。而“未刊讲稿”,这四个字,更是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总是觉得,未曾正式发表的讲稿,往往更能体现学者最原始、最纯粹的思考,没有经过过多的修饰和润色,更能感受到其思想的锋芒。这本书的主题——“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更是直接触及了我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领域。我们常说,文明的碰撞与融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考古发现,恰恰是揭示这种碰撞与融合过程最直接、最客观的证据。我非常期待,宿白先生能通过他对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的解读,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中西文化交流画卷。他是否会讲述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现的异域文物,如何证明东西方文明的互动?他对那些在中国本土发现的、带有异域风格的艺术品,又有怎样的独到见解?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宿白先生将通过他的学识,引导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被埋藏在历史深处的宝贵遗产,去理解不同文明之间是如何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最终共同塑造了今天的世界。

评分

我之所以对《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对宿白先生学术生涯的钦佩,以及对我个人研究方向的契合。宿白先生作为中国考古学的泰斗级人物,他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而“未刊讲稿”这个概念,则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特的价值——它可能包含着一些尚未被广泛传播,但却同样闪耀着智慧的论述。书名中的“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两个关键词,更是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坚信,真正的历史理解,离不开对物质证据的解读。而中西文化交流,这个跨越了地理、语言、意识形态的宏大议题,往往可以通过具体的考古发现来获得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我期待着,宿白先生能够通过他对中国古代遗址和出土文物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揭示出那些不为人知的文化融合的细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的故事,更是一种研究方法的示范,它教导我们如何从平凡的泥土和石头中,挖掘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那些重要的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学术启发,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以及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素却不失格调,米白色的底色,搭配着深邃的墨绿色字体,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氛围。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文化有着濃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以来都对宿白先生的学术成就深感敬佩。他的名字,在中国考古学界,几乎是权威的代名词。而《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个书名,更是像一股清流,吸引着我探索其中蕴含的智慧。我一直相信,考古学不仅仅是挖掘和整理遗物,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物质的遗存,去解读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去探寻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中西文化交流,这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主题,而通过“考古发现”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切入,无疑会带来更为生动和具象的理解。我特别期待,宿白先生能够凭借他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考古证据背后的文化密码。他如何将那些散落在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考古发现,串联成一条清晰的中西文化交流脉络?他对那些精美的文物,又会做出怎样的解读,从而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面貌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互动?这本书的内容,似乎预示着一场关于文明对话的盛宴,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和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息,柔和的米白色背景搭配着略显古朴的字体,仿佛穿越了时空,引人遐想。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独立书店的角落里发现它的。当时我正漫无目的地在书架间游走,试图寻找一些能让我暂时忘却尘嚣的书籍。当我的指尖划过书脊,看到“宿白未刊讲稿”这几个字时,一股强烈的学术好奇心便油然而生。宿白先生的名字,对于任何对中国考古学稍有了解的人来说,都绝非陌生。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现和研究紧密相连,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而“未刊讲稿”这四个字,更是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预示着其中蕴含着许多尚未公开的、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它,尽管当时只是粗略地浏览了几页,就已经被其中严谨的逻辑、深刻的见解以及旁征博引的学术功底所折服。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讲稿集,更像是一位史学大师在与读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他毕生所学、所思、所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厚重感和知识的密度,是我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极难获得的,因此,我深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珍贵的收藏之一,并且会在未来的阅读中,不断给我带来新的启示和感悟。其封面设计所传达的沉静与睿智,也恰恰契合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它仿佛预示着一次关于古代文明的深度探索之旅,将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世界,去感受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智慧光芒。

评分

当我看到《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的心中立刻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宿白先生,这个名字在中国考古学界,代表着严谨、深刻和开拓。而“未刊讲稿”这四个字,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藏,里面蕴藏着大师未曾公开的智慧。我一直认为,未经正式发表的讲稿,往往能够最真实地反映学者最直接、最原始的思想火花,少了些许雕琢,多了几分质朴。而书名中“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两个关键词的结合,更是直击我的兴趣点。我深信,考古学是理解历史的钥匙,而中西文化交流,则是塑造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我非常好奇,宿白先生将如何凭借他对无数考古发现的深刻理解,来阐释中西方文明之间那错综复杂、源远流长的交流关系。他是否会从丝绸之路上的遗迹说起,展示那些连接东西方的文化桥梁?他对那些在中国土地上发现的、带有异域风情的器物,又会有怎样的独到解读?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学术的探索,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宿白先生将带领我们,从那些沉默的古老遗迹中,发掘出一段段鲜活而动人的文明交流史。

评分

我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入手《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宿白先生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品质保证。他是我心目中中国考古学界的巨匠,其学术成就斐然,研究领域广泛。而“未刊讲稿”,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可能尚未被公众广泛知晓,但却同样充满价值的思想精华。这本书的核心议题——“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学术方向。我始终认为,考古发现是理解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而中西文化交流,这个充满动态和复杂性的议题,更是可以通过具体的物质遗存来得到最生动的阐释。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宿白先生将如何从他所熟悉的考古材料出发,去梳理和分析中西方文明之间那些悠久而深刻的交流历史。他是否会通过对某些特定出土文物的细致解读,来证明某些文化元素的相互影响?他对那些在丝绸之路沿线,或者在中国内地发现的、具有明显异域特征的遗物,又会有怎样深刻的见解?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一次通过考古学视角去理解文明互动的宝贵体验,我期待着从中汲取知识,拓展视野。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宿白未刊讲稿系列: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宿白先生的名字,在中国考古学界如雷贯耳,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深刻与开拓。而“未刊讲稿”这几个字,更是增添了一层神秘感和珍贵感,仿佛是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库,里面收藏着这位大家未曾公开的智慧结晶。我一直认为,未经过正式出版润色的讲稿,往往更能体现学者最真实、最直接的思想火花,少了许多修饰,多了几分真挚。而“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这个主题,更是直击我的兴趣点。我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而考古发现则是我们窥探这面镜子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通过触摸那些埋藏在地下的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气息,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甚至可以洞察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宿白未刊讲稿》这本书,预示着它将通过具体的考古例证,来阐述中西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交流历史。我期待着,宿白先生能够带领我们,从那些沉默的遗迹中,解读出一段段鲜活的故事,去发现那些曾经被我们忽略的文化符号,以及它们在不同文明之间传递的深层意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过去,更是关于我们如何理解当下,如何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这个多元且互联的世界。

评分

三、西汉(前3~1世纪中期,前202~25年)(1985年稿)

评分

一直想看的书,支持京东图书

评分

很不错的商品

评分

七、宋元时期(10~14世纪)(1985年稿)

评分

5.南方发现的有关遗物

评分

4.东方发现的晚期铜剑和带钩

评分

去东北考察前买的。在旅途中带一本什么书好呢,既然宿先生是东北人,就带这本吧。在飞机上读到魏晋,感觉是一本中西文化交流内容丰富的书(讲稿)。很多地方甚至很想结合柏杨中西历史年表进行对照阅读。由于对上古先秦历史不很了解,所以读起来是很吃力的。尽管如此,因书本身段落逻辑清晰,内容结构明确,论证分析到位,总结概括有力,读起来并不使人乏味。

评分

5.长安、洛阳等地发现的与中亚、西亚有关的遗迹

评分

3.丝织品、软玉、绿松石和玻璃珠饰等的东西方传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