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程万军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教训
  • 反思
  • 长进
  • 中外历史
  • 历史经验
  • 警示
  • 沉痛
  • 历史教训
  • 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18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283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字数:31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我国历代王朝重大事件和风云人物为主线、以世界文明发展史为坐标、以历史教训为内核、以破解历史无解之题为结点的历史通俗读物。在本书里,作者通过中外历史上的30个重大事件,告诉读者30个历史经验教训,来帮助读者了解历史的纵深发展,熟悉历史发展的脉络,认清中国历史及相关国家的文化本质,不仅要“以史为鉴”,而且要“以史为进”,藉此强调读史是历史,促进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同、增强对国家长足进步的认识。

目录

开头的话 读史是为了“鉴”,更是为了“进” / 1
记性一 致兄弟:造神多变魔,别把带头大哥捧上天 / 5
1.朱元璋24位战友血的教训 / 6
2.小站兄弟长记性了 / 16
记性二 致皇权:此物乃媚药,勿服也勿造 / 17
1.20年的长命太子,10个月的短命皇帝 / 18
2.还有更囧的,熬了19年的他只干了29天 / 22
3.启示录:皇权这烈药,谁嗑都癫狂 / 26
记性三 致人性:人性靠不住,规则趋善恶 / 27
1.杨广的人性与屠兄欲 / 28
2.李世民干了同样事 / 32
3.《资治》无解:欲望无罪,罪在规则 / 33
记性四 致血统:血缘怎治世,能力定输赢 / 35
1.明清同期三代领导人的素质比拼 / 36
2.世袭与世选:一字之差的明亡清兴 / 41
记性五 致伯乐:此君行不行,看他十七岁 / 45
1.赵佶十七岁那年的雨季 / 46
2.莫走眼:向太后的千古之恨 / 51
记性六 致人杰:君前“三种人”,人类“三级跳” / 55
1.谁让金家人睡不着觉 / 56
2.孙中山为何不做皇帝梦 / 62
记性七 致贤人:好好先生者,未必是好人 / 65
1.世无八贤王 / 66
2.遍地萧冯道 / 68
3.好人之害与平庸之恶 / 75
记性八 致红颜:红颜之祸水,大多君栽赃 / 77
1.爱碎马嵬坡 / 78
2.什么样的女人能够祸国殃民 / 81
3.非正常男女关系的典型结局 / 83
记性九 致贪官:王的天空下,若非“忠与叛”,休道“廉与贪” / 85
1.学习阿桂好榜样 / 86
2.他比和珅干净多少 / 87
3.一个菜鸟变贪官,需要几步 / 89
4.反贪嘉庆不伟大,权斗猴戏怎休止 / 91
记性十 致清官:草民岂止青天心,权力终为权源谋 / 93
1.清官毓贤为什么比贪官还可恶 / 94
2.海瑞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 / 98
3.大都“装青天” / 100
记性十一 致儒士:“狼会爱上羊”,儒教是首流行曲 / 101
1.寻找“孔赢千年组合”的幕后推手 / 102
2.司马懿绝非儒家真信徒 / 106
3.日本“近代教育之父”怎评儒 / 108
记性十二 桃源:均贫富?古代“理想国”从未实现 / 109
1.幻灭乌托邦:农民领袖钟相杨幺食言记 / 110
2.想闯王,盼闯王,闯王来了更断肠 / 112
3.一次次健忘,一次次上当 / 115
记性十三 致文人:秀才成事,拳头须和道理一样硬 / 117
1.一个书生武士,吓破了满大人的胆 / 118
2.土匪窝里,如何建立君子游戏规则 / 121
记性十四 致官商:一红就死,并非所有官商宿命 / 125
1.胡雪岩的结局无人艳羡 / 126
2.一个打破“胡雪岩式结局”的红顶商人 / 129
记性十五 致政坛:官僚做大官,政治家做大事 / 133
1.李鸿章不是政治家 / 134
2.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 137
3.如何一眼辨别政治家与官僚 / 139
记性十六 致国本:强国之本,不在强君,而在强民 / 141
1.大明争国本,越争国越衰 / 142
2.友邦无家奴:老佛爷缺堂启蒙课 / 146
3.打醒装睡人:一人自由之国,必输人人自由之国 / 150
记性十七 致气数:“魂、才”归零,气数是个可以量化的词 / 153
1.清王朝之四大命门 / 154
2.清廷死亡倒计时:最后的“才”做了掘墓人 / 155
3.在劫难逃:清人的“魂”在这一刻崩溃 / 158
记性十八 致知性:知性为证,旧君臣造不出新家国 / 161
1.袁世凯的总统府邸藏着什么书 / 162
2.政治失明:大人物读书少的严重后果 / 164
记性十九 致道义:占据大是非,陡增百万兵 / 169
1.北洋军是怎么被一群学生兵打败的 / 170
2.小六子破局:人家有三民主义,我们没有 / 173
记性二十 致未来:预言本倒推,凡事“在人为” / 179
1.揭开中国改朝换代的“谶语”之谜 / 180
2.起底三大奇书:《马前课》《推背图》《烧饼歌》 / 184
3.历史不相信眼泪,更不迷信宿命 / 186
记性二十一 致战败国:天敌可以断你手臂,也可令你长出翅膀 / 189
1.中日第一战:战败国的收获比战胜国多 / 190
2.没有甲午海战,就没有中国千年变政 / 192
记性二十二 致日本:宾服大和民族,唯做“世界一哥” / 197
1.盛唐在此:汉化日本,化到了骨子里 / 198
2.德意志大哥,满足了日本征服欲 / 200
3.美军来了,日本为何集体不反抗 / 202
记性二十三 致沙俄:“鞑靼”族群前,要么做强敌,要么做奴仆 / 207
1.“俄始皇”的精神教父来自蒙古高原 / 208
2.你不欺负他,他就欺负你 / 210
记性二十四 致老美:因据“两大法器”,故能“独步世界” / 213
1.清人分不清美国人和英国人 / 214
2.“山姆宝宝”的“生辰八字” / 216
3.多么深的领悟:独文明不如众文明 / 220
记性二十五 致黑帮:法西斯与黑手党,两瓶相克的毒药 / 223
1.铁腕肃黑的墨索里尼是谁的噩梦 / 224
2.两瓶毒药,与其选喝,不如宁渴 / 226
记性二十六 致霸道:恶霸与善霸,霄壤之别两物种 / 229
1.霸之恶:希特勒向左 / 230
2.霸之善:丘吉尔向右 / 233
3.给“善霸”下个准确定义 / 235
记性二十七 致信仰:信仰如伴侣,无有聊胜糟糕 / 237
1.战犯东条,一个虔诚的神道教徒 / 238
2.绞刑架下的“变教” / 240
3.识别信仰好歹的基本功 / 242
记性二十八 致狼道:狼道当死,军国不是强国最高境界 / 245
1.短命军国的古代样本 / 246
2.短命军国的现代样本 / 248
3.美国魂何以胜过和魂武士道 / 250
记性二十九 致人道:人道是衡量文明高度的世界标尺 / 255
1.“仁道”的中国故事 / 256
2.说破“文明”惊煞人 / 259
3.“准文明世界”始自治罪“反人类” / 260
4.正义可以伪装,野蛮无法隐藏 / 261
记性三十 致爱国者:由爱国方式,可见一个民族有无长进 / 263
1.东瀛漫话:从“为它去死”到“让它去死” / 264
2.爱国的三个层次 / 267
后记 曾经血流成河,岂能一笑而过 / 269


精彩书摘

1.朱元璋24位战友血的教训
闯天下要找到领路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位好大哥。对待正确的领路人一定是要追随的,但要不要捧、要不要造神、捧上天?神化的大哥,对兄弟们是福还是祸呢?
对此,中国历史给出的答案是惊人的一致:是祸,是人祸,是人祸中之大祸。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惯了历史评书的读者朋友,以为此“帽”乃中国历代皇帝圣旨的“标配”,其实不然。这不是“标配”而是升级换代的“高配”,是近古华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明。此前已经有了一千六百历史之久的中国帝王圣旨里,皆是没有这个“帽”的。朱元璋加这个“帽”,意在强调,他当皇帝是天意,是命中注定的。
然而,“发明家”朱元璋虽然嘴上这么说,纸上这么写,但心里应该和明镜似的: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跟“天””关系不大,其实都是他那24位兄弟“血染的风采”。
而那24位兄弟,马上肠子就要悔青了,随着一句“奉天承运皇帝”,大哥封神,自己却将大难临头。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那么当初,他们到底做了什么,让大哥朱元璋走上神坛、失控为神了呢?
这一切还得从他们的大哥“凡间事”说起。
当朱元璋还不是皇帝时,他是一个众望所归的带头大哥。
我们知道,元末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从起事的时间而论,朱元璋起义造反时间是比较晚的。待他单独领兵时,不少“革命前辈”已经成了气候。但到头来,为什么无根无基的朱元璋得了天下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得人心,二是兄弟们捧。
为什么兄弟们捧他?这就需要先把第一个问题说清:得人心。
在得人心这一点上,朱元璋首先抓住的是兄弟们的心,让兄弟们认定他是一个可以追随到底、不会亏待他们的百年不遇的好带头大哥。
在打天下阶段,朱元璋充分展示了带头大哥的最优秀的品质:仗义。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寒,是个农民中的赤贫,俗话称为“穷光蛋”。他一没文化,二没钱,所以要想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就只能拼智商和情商了。可以说,在这两商上,他出类拔萃。朱元璋的高智商体现在“悟性”上,别人一点就通;而他的高情商,则体现在“人格魅力”上。
多年以后,当上皇帝的朱元璋回忆起江湖上的那些事儿,认为自己赢在“仁义”。说当时群雄并起,元军主要是被“前辈”们干掉的,而他的对手大多都是“义军”领袖,其中两个对手最为强劲,一个叫张士诚,一个叫陈友谅。张士诚有钱,陈友谅有兵,他朱元璋什么都没有,但却“有得是信义”:不好杀人,与兄弟“同心共济”。
这委实不虚。
朱元璋,1328年生人。生于濠州凤阳的一个贫农人家。家中兄弟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八,故起初的名字叫朱重八。1344年,时逢旱灾、蝗虫和瘟疫,父母相继去世,16岁的他为了混碗饭吃,无奈入寺为僧。三年后,以红巾军为首的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他受觉醒较早的同乡小伙伴汤和窜动,弃庙从戎,投靠了老家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初为亲兵,后因英勇善战,才能出众,被郭子兴招为义婿。虽然受了重用,但朱元璋发现,岳丈郭子兴思路狭隘,目光短浅,于是他打算独创一番事业。1353年,25岁的朱元璋开始脱离岳丈,独立创业,率领24位濠州兄弟另起炉灶开辟新战场,最终打下了自己的天下。
这二十四位濠州兄弟,可谓是当初朱元璋打天下的全部本钱。他们是:
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常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张铨、周德兴。
朱元璋首先与这些兄弟同甘共苦,表现出一个好大哥的优良品质。对这些哥们,他表现出足够大方:缺什么送什么,该给的给,该送的送。而且,他平易近人,与兄弟们打成一片,不分彼此,这些兄弟跟他也不用讲究什么名份,只不过以他为首而已。遇有不同意见,还可以据理力争。
比如朱元璋对兄弟将才之首——和他一起长大、小他四岁的徐达,那是关心备至、视若手足。甚至关心到他的生活情感问题。徐达严于律己,不贪女色,所以婚配较晚,而朱元璋就亲自选了一位美女谢翠娥许配给徐达,这还不算,后来又把徐达的长女钦点嫁给了自己的四子朱棣,与兄弟结成了儿女亲家。如此惺惺相惜,怎不令徐达出生入死、肝胆相照?
朱元璋对兄弟们一视同仁,不分先来后到。甚至对背叛他的兄弟都讲义气。
朱亮祖原是元军的地方武装猛将,被朱元璋打败,朱元璋惜其勇武,委以重任,不料,朱亮祖降而复叛。后来,在一次战役中又被朱元璋俘获,朱元璋不计前嫌,拔给他一支人马,朱亮祖被朱元璋的义气所感动,由此倾心卖力,为朱元璋屡立战功。
朱元璋在兄弟们面前,除了施展恩义,还不时以身作则,告诉兄弟们应该怎样对待带头大哥。朱元璋的“原大哥”“后岳丈”郭子兴被困濠州时,因与诸将领不和,有一次部将设计绑架郭子兴,很多人被吓得不知所措。朱元璋挺身而出要去解救,兄弟们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说:“郭公有大恩于我,他今有难,我若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他施计平息了派系残杀,救出郭子兴。在兄弟们面前树立了救主的丰碑。
我们知道,在中国要想成为一个开国皇帝,手下不可或缺两类人才。一是带兵打仗的武将,那二十四位兄弟就是这等角色,已经足够。但光靠武将还不行,成大事还必须要有运筹帷幄的谋士,这便是第二种人才。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是怎么做到的呢?
主要是礼遇加倾心,以文人为师,做尧舜状。
朱元璋在得天下之前格外尊重和礼遇文人。他给刘基(刘伯温)写信,以学生自居,自称姓名,恭敬地写上“顿首奉书伯温老先生阁下”。儒士秦从龙来应聘,朱元璋“亲出城迎入,邀与同处,朝夕咨访时政,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宋濂(字景濂)生病,朱元璋“特命中书造安车,给健丁六人以载宋景濂”。宋老师病了,朱元璋就令人造了一辆专车,还派了六个健壮的兵士来拉车。另一位宋老师(宋纳)在读书时,不慎碰到烛火,不仅把衣服烧坏了还伤了肋骨。朱元璋就“亲为文戒之”。特别为这位宋老师写下了“安全小贴士”。为了能和知识分子打成一片,朱元璋还十分注意学习经史,常常“手不辍书,礼致儒臣,深思治道”。业余时间,他还与儒士们诗文酬答,唱和往还,虽然自己没搞出几个舞文弄墨、附庸风雅之作,但却取得了儒士们的好感,笼络人心的目的基本达到。
可以说,打天下时朱元璋和读书人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围炉夜话,对于朱升这样的大贤,他不惜放下身段,三顾茅庐,从而得到“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的良策,助他成功夺取天下。这些受到高度尊重的知识分子和濠州的24位兄弟,把朱元璋当作知心大哥、知己仁君。
当然,在抓住兄弟们和文人的心的同时,朱元璋还抓住了两种人的心。
他抓住了穷人心。朱元璋懂得穷人心。因为他早年就是穷人,知道中国百姓的期望,中国百姓期望什么?宁做太平犬不做乱离人,盼清官盼明君。所以朱元璋就高举儒家仁义的大旗,常常自比尧舜,宣扬要建立一个具有儒家传统秩序的、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而且,在战斗的过程中,他还特别注意收买军人,不杀俘虏,善待降将,俨然一副“仁义之师”的做派。
最后,他还抓住了汉民族人的心,蒙元帝国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将全国人分成四等,南方汉族人最受歧视被列为末等人。而朱元璋北伐时打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这个口号大家听起来可能感到耳熟,没错,辛亥革命时同盟会孙中山提出类似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朱元璋的口号比起孙中山来早了600年,当然,没有后面两句,他没有孙中山那么高的境界,他的后两句是“立纪陈纲,救济斯民”,但仅仅这些也够了,朱元璋由此而成为带领汉民族反抗蒙古贵族统治的英雄。
……

前言/序言

读史是为了“鉴”,更是为了“进”
历史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有多种用途。可以消遣,可以娱乐,可以“涨姿势”,可以“古为今用”。
古代中国最有名的读史著作,当属《资治通鉴》。一个“鉴’字,标明了历代统治者读史的最高境界—避免失败的历史,复制成功的历史。
但是,历史是有局限性的。就像我们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岳飞传》等“小人书”,“内容提要”总是在赞美英雄的同时,加上批判性的中心思想: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否则,这些英雄镇压另一类英雄—民族英雄去打农民领袖—的“过错”就说不过去了。
可见,历史是个圈,高瞻远瞩者需要跳出这个圈,“借一步说话”。所以,读史的最高境界,我认为不是重复历史—无论是成功史还是失败史,而是超越历史。不做“失败李自成”的同时,也莫做“成功朱元璋”。一切跳不出历史圈的“鉴”,都是穿新鞋走老路,换个马甲而已,到头来还是一样的兴,一样的亡,一样的“忽焉”。
那么,如何结束这种无望地重复历史,从而超越过去呢?
那就是不在原地打转,让一个民族从历史的教训中长记性、得到“向前进”的想象力。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不能趴下也不可原地踏步,宁可一步一个跟头,也要奋力前行。
读史读到哲学的境地,当然是最高的,但即使是这样也有本国与世界之分,古代与现代之别。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告诫人们,不要重复犯同样错误。我想,我们中国人仅仅通过国史就可以得到上述理解。现代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人类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他所言的“人类”是不是专指中国人呢?倘若此,不妨把这句话说得再直白点:中国人从历史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重复历史。正因为我们一再重复,不思进取,所以先秦和汉唐的积淀不知不觉就见了底,乃至到了近代已是积贫积弱,从古文明社会彻底倒退为半野蛮社会。
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目睹中国被蕞尔邻国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曾这样棒喝屡遭外族征服的中国人:我爱中国人,但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抵抗凶恶的军国主义,中国的文明将有大部分被摧毁,他们似乎没有别的路可走,不是被征服,就是采用他们敌人的各种“劣习”。
罗素这里所指的“中国文明”的“大部分”,我的理解是“封建糟粕”,这些东西,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或许是文明的,而在现代世界人的眼里未必文明,甚至与世界潮流格格不入,所以弃掉并不可惜。只要稍动脑筋,大概也能想通这个道理:一个动辄就被野蛮征服的文明,是怎样的文明?还有多少保留的必要呢?一段复一段被侮辱被损害的历史,怎么能就这样轻易地忘记、重复、不懂得长进呢?
所以,为未来计,我们不仅要看中国历史,而且还要看世界历史,因为遍览中国历史,可见太多的“精于权术昧于世界大势”的“猿猴智慧”、中国式怪胎,要跳出猴戏的圈子,就要放眼世界文明的演进。从世界历史中汲取文明养分,现代思想亦大多包含于此。如是才能不再盛产“昧于世界大势”的怪胎,顺应世界文明潮流,完成人类彻底的进化。
很难想象,一个停留在《资治通鉴》领域的阅读人,能有世界眼光和追求。譬如那位被一些庸俗史学家奉若“神明”“伟人”的袁世凯大人,由“大臣”跳到“大总统”、由“大总统”跳回“洪宪皇帝”,再从“洪宪皇帝”被打入进“窃国大盗”的十八层地狱,不就是因为自我总结的那样—“历事多读书少”吗?因为“历事多”,他没有政治信仰与信念,以实用主义开道、历练为官场的不倒翁,捡了一个国家政权的大便宜;因为“读书少”,只读古书不读现代文明的启蒙书籍,他的地位变了,官称变了,但心没有改变,所以将旧中国的发型一换就匆匆步入民国了。他的那帮北洋兄弟也大同小异,指望这帮“脱旧衣摺新衣”的旧君臣打造一个“新中国”、率领中华民族“向前进”,岂非缘木求鱼、痴人说梦?
可见,读书也好,读史也罢,最大的用处,不是改变谋略,而是改变人心。人心,甚至比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还重要。在我看来,制度与人心,对一个国家而言,就像杯子和水质。一个国家的总人口犹如一汪水,将水装在制度这个杯子里,杯子是什么样子的,水就是什么形状的,但即便杯子由圆变方,水质也不会变,该清澈还清澈,该浑浊还浑浊,这就是科学所言的物理反应与化学反应差异。显然,一个民族要想“向前进”,对水流进行化学意义上的“正本清源”才是完成式。
因而,我的这本书的关键词只四个,一是“视野”:放眼世界,横看中国史;二是“人心”:用心读,促“变心”;三是“记性”:长记性,不掉旧坑;四是“向前进”—这是笔者希望实现的最大创作价值,但愿各界朋友读过之后,能取得如是共识:
悠悠五千年华夏,不能否定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可以且应该接力历史,但不能倒着走,也不能背着历史麻袋走,要卸去历史包袱,撕掉裹脚布,轻装向前进。走进世界大家庭,走向可望可及的地球村里的桃花源。
倘如是,华夏子孙不为历史所累,而为现代文明洗礼之“弄璋”“弄瓦”之喜,该有多好!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 这本书并非历史教科书,也非枯燥的史料汇编。它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一次触及灵魂的拷问。作者从浩瀚的中外历史长河中,精心拣选出三十个刻骨铭心的“血训”——那些由无数生命鲜血、沉痛代价甚至王朝倾覆所铸就的深刻教训。 这三十条“血训”,绝非陈旧的往事追忆,而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反复上演的悲剧与失误的冷峻审视。它们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道德等多个维度,从古老的东方智慧到近代的西方思潮,从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到寻常百姓的生存挣扎,无不展现出历史的肌理与人性的复杂。 书中,你将看到的是: 王朝兴衰的密码: 那些曾煊赫一时的帝国,为何最终分崩离析?是外敌入侵,还是内部腐朽?“长进”将剖析那些导致强大帝国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例如君主权力的滥用、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及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麻木不仁。它揭示了权力并非永恒,唯有持续的改革与调整才能维系其生命力。 战争与和平的辩证: 战争的硝烟如何改变历史的走向?和平的代价又是什么?“长进”将带你审视那些改变世界格局的重大战争,分析其根源,更重要的是,它会引发我们对战争伦理、和平的脆弱性以及如何避免冲突的深层思考。那些为了生存和荣誉而付出的血泪,是对和平最沉重的警示。 文明碰撞的启示: 当不同文明相遇,是融合还是对抗?“长进”将考察历史上的文明交流与冲突,从丝绸之路的互通有无,到殖民时代的强权掠夺,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互动模式,以及这些互动对双方产生的深远影响。它提醒我们,理解与尊重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基础。 改革的阵痛与机遇: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但改革的道路为何总是充满荆棘?“长进”将聚焦那些历史上重要的改革事件,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它将揭示改革者所面临的巨大阻力,既来自保守势力,也可能来自改革本身的复杂性。这些教训告诉我们,真正的改革需要勇气、智慧,更需要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人性的光明与阴影: 在历史的洪流中,人性始终是最根本的变量。善良的冲动与贪婪的欲望,理智的光辉与愚昧的黑暗,“长进”将透过历史事件,窥探人性的幽深之处。它会让你看到,英雄的伟大并非偶然,而某些罪恶的根源,恰恰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作者并非以道德评判者的姿态出现,而是以一个冷静而富有洞察力的历史观察者的身份,引导读者进行独立思考。书中每一个“血训”的背后,都蕴藏着引人入胜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转折,以及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智慧。 “长进”并非一个简单的集合,而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十条血训相互呼应,共同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更重要的是,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命题:如何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教训,实现真正的“长进”? 这本书旨在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激发对当下现实的批判性反思。它鼓励我们跳出狭隘的个人视角,以更宏阔的历史维度来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理解我们面临的挑战。它不是为了让我们沉溺于过去的悲伤,而是为了让我们从中获得力量,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坚定的步伐,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阅读《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你将获得: 深刻的历史洞察: 摆脱碎片化的历史认知,建立起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超越时代的智慧: 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提炼出适用于现代社会的人生哲学和决策智慧。 批判性思维的提升: 培养辨别信息、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表象所迷惑。 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洞察个体与群体行为的深层动机,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 对未来的审慎展望: 在反思历史的基础上,以更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未来的挑战。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一场精神的启迪。它将让你在阅读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领悟生命的意义,并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长进”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脑海里就闪过无数的画面。我总觉得,历史的进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起伏和挑战。而“血训”这两个字,更是直观地表达了那些在艰难时刻,用血泪甚至生命换来的宝贵经验。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书籍很感兴趣。我总觉得,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出我们过去的辉煌,也能警示我们未来的风险。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一面能够让我们看清这些风险,并从中学习的镜子。我希望它能够提供给我一些超越时代的智慧,帮助我在当下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中外史”的结合,让我觉得这本书的视野非常开阔。我一直相信,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建立在相互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的。如果这本书能够将东西方历史的经验进行对比和分析,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希望能够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那些“血训”是如何被应用,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0条”这个数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很精炼和有条理。我猜想,这30条血训,一定是经过了作者的深入研究和反复斟酌,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指导意义。我非常好奇,这些血训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被提炼出来的?它们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变迁,并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宏观、更深刻的视角去审视历史,去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并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本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力量感和深刻性。“血训”,这个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它暗示着书中蕴含的智慧,是通过无数的牺牲和磨难才获得的,绝非易事。我一直对那些能够从历史中提炼出人生智慧的书籍情有独钟。 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一些跨越时代、跨越文化的“血训”。我希望能够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明中,人类是如何面对相似的困境,又是如何通过血泪的教训来获得进步的。这种中外史的结合,相信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30条”这个数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很有条理和精炼。我猜想,这些“血训”一定是作者经过了深入的研究和提炼,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和普适性的经验。我非常好奇,这30条血训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被历史验证的?它们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逻辑,并为我们当下的决策提供一些启示?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去还原那些历史场景,让我们不仅仅是知道结论,更能体会到得出这些结论的过程有多么艰难,有多么重要。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认识到,历史的“长进”并非偶然,而是无数次失败和反思的积累。 这本书,对我而言,可能是一次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一次对“长进”之道的追寻。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书名本身就像一个精心打磨过的招牌,瞬间就能吸引住对历史和人生智慧感兴趣的读者。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感觉沉甸甸的,不只是书本本身的重量,更是一种历史的分量,一种经过时间洗礼的智慧的分量。“血训”二字,更是带着一种振聋发聩的力量,它暗示着,这些经验的代价是巨大的,是刻骨铭心的,绝非轻松得来的“理论”或者“建议”。 我一向对那些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书籍情有独钟。历史,在我看来,就是一本写满了“试错”的书,而这些“血训”,很可能就是那些最宝贵、最深刻的“试错”总结。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30条血训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筛选、被提炼出来的?是来自王朝的兴衰,还是战役的得失?是源自政治的博弈,还是民生的疾苦? 我对“中外史”的融合也充满了期待。东西方文明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发展道路,但在人类共同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共通的挑战和相似的教训。如果这本书能够将这些跨越文化、跨越时空的智慧融会贯通,那么它的价值将更加非凡。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跳出历史事件的表面,去探寻那些驱动历史前进的深层逻辑,去理解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承受的压力。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不易,以及那些能够引领我们走向“长进”的宝贵经验。 这本书,或许会是一次与历史前辈们的深度对话,一次充满启迪的学习之旅。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书名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也有一种现实的警示意义。“血训”二字,更是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它直接告诉我们,这些经验的获得,是以多么惨痛的代价换来的。我一直觉得,历史并非是过去发生的故事,而是指导我们当下和未来的活生生的教材。 我尤其对“中外史”的融合感到好奇。东西方文明虽然有差异,但人类在面对生存、发展、权力、冲突等问题时,往往会遇到相似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将这些跨越文化的智慧进行梳理,让我们看到,那些在不同文明中反复出现的规律,以及那些能够促使文明“长进”的共性经验。 “30条”这个数字,也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精炼和高度概括。这说明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经过了深入的史料研究和提炼,选择了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及本质的“血训”。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30条血训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被历史反复验证的?它们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现象的钥匙?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能够“看得见”这些血训的形成过程,感受那些历史人物在生死关头、国家存亡之际所做的艰难抉择。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用生动的叙述,让我们身临其境,去体会历史的残酷与深刻。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人类文明经验的深度挖掘,一次对“长进”之路的探索。

评分

这本《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单看书名就有一种厚重感和警示感。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我们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源泉,而“血训”这个词,更是直观地表达了那些通过无数牺牲和痛苦才得来的深刻教训。我从事的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学习的行业,我深知,跳出眼前的琐碎,去汲取前辈们的经验,是多么重要。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比如,在某个重要的历史关头,某个统治者或某个群体,因为没有吸取“血训”而走向了衰败;又或者,在某个看似绝望的时刻,有人因为遵循了某种“血训”,最终扭转了乾坤。我希望书中能够生动地描绘这些场景,让我们不仅仅是了解一个结论,而是能够深入其境,体会那个时代的脉搏和人物内心的挣扎。 我也很好奇,这30条“血训”是如何被提炼出来的,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某种主题分类?是侧重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文化?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些历史的智慧,并将之运用到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对于“中外史”的结合,我也非常感兴趣。东西方文明有着各自独特的演进轨迹,但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总会有一些普适性的规律和共通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够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对比分析,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历史的“长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而我们作为后人,有责任去学习这些“血训”,避免重蹈覆辙,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前进。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被它厚重的封面和充满力量的书名深深吸引了。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冲击力,那个“长进”二字,仿佛带着历史的沉淀和前行的决心。我一直对历史充满兴趣,尤其喜欢那些能够触及人性深处、揭示时代变迁背后逻辑的故事。《长进》这个名字,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书中一定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历史智慧,而且“血训”二字,更显得出这些智慧的获得绝非易事,而是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牺牲。 我对于历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事件的发生和人物的功过上,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似乎无法真正理解那些历史洪流中个体所承受的压力与选择。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一直渴望的“训诫”——那些在残酷现实中,前辈们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我非常期待它能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波澜壮阔的时代,去理解那些在关键时刻做出艰难抉择的人物,去学习那些在困境中依然能够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一些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规律,比如权力是如何被滥用,又如何被制约;比如文明是如何兴盛,又为何会衰落;比如个体在集体命运面前,是选择随波逐流,还是逆流而上。这些问题,不仅是历史学家需要思考的,也是我们每一个身处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都需要去面对和理解的。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盏明灯,或许能够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当下,更加审慎地规划未来。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个书名,就带着一种莫名的吸引力。我一直相信,历史并非是僵死的文字,而是鲜活的生命故事,是无数次试错与成功的经验总结。而“血训”二字,更是将这种经验的获取过程具象化、残酷化,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为了生存、为了信仰、为了国家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我尤其对“中外史上的30条”这一部分感到好奇。这说明它并非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地域,而是横跨了中西方两大文明的广阔空间,并且提炼出了30个具有代表性的“血训”。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30条血训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被历史筛选出来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这些血训又呈现出怎样的共性与差异? 我一直认为,了解历史,最好的方式就是去感受历史中的人物命运,去理解他们当时所处的困境和他们做出的选择。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它绝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历史读物,而是一本能够触动人心的生命教材。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历史人物并非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们同样会犯错,会迷茫,但正是他们在逆境中的坚持和反思,才造就了我们今天所知的历史。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个书名,单单是“血训”二字,就足以让人产生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它暗示着,这些经验的获得,绝非易事,而是经历了无数的痛苦、牺牲和磨难。我一直相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而最深刻的教训,往往是用鲜血和泪水书写的。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些震撼人心的历史故事。我希望能够看到,在关键的历史时刻,那些人物是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做出选择的,他们是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以及他们是如何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并最终推动历史前进的。我喜欢那些能够触及人性的、有温度的历史叙述。 “中外史”的结合,也让我感到非常欣喜。我一直觉得,很多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东西。如果这本书能够将东西方历史的智慧进行对比和融合,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希望能够看到,在不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是共通的“血训”,又有哪些是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血训”。 “30条”这个数字,也表明了这本书的精炼和聚焦。我猜想,这30条血训,一定是经过了作者的精心挑选和提炼,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普适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血训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又能够给我们今天的思考带来哪些启示? 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反思自身、认识世界、指导未来的智慧之书。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本书名给我一种特别的冲击力。我总觉得,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从真实的经历,甚至惨痛的教训中提炼出来的。“血训”,这个词就带着一种血液的温度和牺牲的重量,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数次跌倒又爬起、无数次失败又成功的经验。 我尤其喜欢“中外史”的结合,因为我觉得,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有一些共通的规律,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能够将不同文明的智慧提炼出来,进行对比和融合,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那些看似截然不同的历史事件背后,是否隐藏着相似的因果关系,是否有着可以借鉴的经验。 我对“30条”这个数字也感到很有意思,这说明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经过了精心的梳理和提炼,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和普适性的经验。我非常好奇,这30条血训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被作者发现和论证的?它们是否能够覆盖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很多问题,并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我更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历史的经验,而是能够深入分析这些经验的形成原因,以及它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希望它能用生动的语言,去还原那些历史场景,让我们不仅仅是知道结论,更能体会到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有多么艰难,有多么重要。 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次深刻的“溯源”之旅,一次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探究。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个名字,就像一个古老而又充满力量的警示牌,瞬间就吸引了我。我一直坚信,历史是我们最好的老师,而那些经过时间沉淀、用鲜血和泪水书写的经验,更是弥足珍贵。“血训”,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它暗示着书中隐藏着深刻的教训,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去学习。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将中外历史上的智慧融会贯通。我总觉得,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总有一些共通的规律和挑战。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对比和分析,揭示这些共通的“血训”,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我希望能够看到,那些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是如何在困境中寻求生存与发展的。 “30条”这个数字,也让我对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表明这并非是一部面面俱到的百科全书,而是经过了作者精心的挑选和提炼,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能揭示历史本质的“血训”。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30条血训具体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反复验证的?它们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理解当下复杂世界的“钥匙”?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生动、深刻的叙述,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些历史事件背后的跌宕起伏,去体会那些人物在关键时刻的艰难抉择。我期待它能让我们看到,“长进”之路的崎岖不平,以及那些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智慧之光。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对人类文明经验的深度回溯,一次对“长进”真谛的探索。

评分

《长进:中外史上的30条血训》,这个名字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它将历史的沉淀与人生的启迪紧密结合。我一直相信,真正的智慧,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无数次的实践、错误和痛苦中提炼出来的。“血训”二字,更是将这种经验的获得过程具象化,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敬畏感。 我尤其欣赏“中外史”的结合。人类文明的发展,虽然路径各异,但总有一些共通的逻辑和规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那些相同的挑战是如何被应对的,那些促进文明进步的“血训”又是如何体现的。这种跨文化的视角,相信能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理解。 “30条”这个数字,也显示出这本书的结构性和聚焦性。它并非包罗万象,而是经过了作者的精心筛选和提炼,选取了最具代表性和普适性的经验。我非常好奇,这30条血训到底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被反复验证的?它们是否能够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困境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指导?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生动的语言,去还原那些历史场景,让我们不仅仅是了解结论,更能体会到那些“血训”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塑造出来的。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理解,历史的“长进”并非易事,而是需要无数次的试错和反思。 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一次对人类集体智慧的探索。

评分

就是快

评分

111111111

评分

物流很满意,速度快

评分

相当好,相当不错;相当好,相当不错

评分

太薄了!!!!!!!!!

评分

?赞

评分

太薄了!!!!!!!!!

评分

就是快

评分

东东不错,物流给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