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1899-1905年是中国世纪之交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都在急剧变化中。桑兵从新知识界社团活动这一层面切入,对各派趋新势力的人事脉络、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社活动的地域色彩、群体意识与全国意向的形成等重大问题,重新加以探讨。作者蔑视媚俗之作,立志返朴归真。既追踪陈寅恪诸大师的优良学风,又吸取国外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在集中检讨国内外新近发表的信札档案、日记及当时著作和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抉剔爬梳,条分缕析,于缜密考订功夫中驰骋宏观思维,精深而不流于繁琐,博大而不失之空疏,体现了严谨而又深沉的治学风格,识见精辟独到,为时下不多见的史学力作。
——章开沅
第一章 兴汉会的前因后果
一、缘起
二、维新派介入
三、意外之果
四、天平倾斜
五、影响犹存
第二章 保皇会庚子勤王谋略及其失败
一、重在两广
二、东西无常
三、秀才用兵
四、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三章 勤王运动中各政治团体的关系
一、联合共识
二、内部分歧
三、犬牙交错
第四章 保皇会的暗杀活动
一、复仇复辟
二、勤王辅助
三、再向京师
四、渐入下流
第五章 早期留日学生社团与活动
一、发端新探
二、社团滥觞
三、壬寅东渡
四、排满演说
第六章 中国教育会
一、双重属性
二、规模与联系
三、发展与影响
四、内部矛盾
第七章 军国民教育会
一、产生与结局
二、组织与活动
三、政治属性
四、影响与分化
第八章 20世纪初国内新知识界社团概论
一、类型分布与社会探源
二、宗旨与活动
三、两大特征
四、社会影响
第九章 孙中山与国内知识界
一、倚重读书人
二、交往联系
三、群相推崇
四、思想互动
第十章 孙中山与留日学界
一、初期关系
……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团”的论述充满了兴趣。在我看来,“社团”不仅仅是知识人的聚集地,更是思想碰撞、观点交锋的熔炉。在清末那个社会转型期的特殊背景下,各种新旧思想的激荡,必然催生出各种形态各异的组织。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这些社团的成立背景、组织结构、成员构成,甚至可能是他们的内部辩论和决策过程。比如,有些社团可能是围绕着某种具体的学说或主义成立的,像维新派的强学会,或者革命派的兴中会、同盟会。这些社团的章程、宣言,甚至是一些秘密的集会记录,都将是极其珍贵的史料。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这些社团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扮演的具体角色。它们是仅仅停留在思想宣传层面,还是能够将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政治行动?它们是如何应对来自官方的打压和内部的分歧的?书中的案例分析,如果能深入到每一个社团的兴衰起伏,分析其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那将是对那个时代社团运作模式最生动的解读。我想象着,在那样的年代,加入一个社团,就意味着一种身份的认同,一种使命的担当,一种对未来的承诺。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些社团的“软实力”——即思想的凝聚力、行动的组织力——展现出来,那将是对那个时代知识人集体智慧和力量的最好证明。
评分看到“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知识人形象。我很好奇,在那个时代,知识人组建社团和开展活动,究竟是出于怎样的动机?是为了求知、求识、求真,还是为了改良社会、救亡图存?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知识人的动机和理想。例如,有些知识人可能是出于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希望通过社团的力量来推动政治改革;有些知识人可能是出于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希望通过社团的组织来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还有些知识人,可能仅仅是为了寻找一个精神的归宿,与志同道合者共同探讨人生哲理。书中如果能通过一些具体的传记资料或者思想分析,来展现不同知识人的动机和追求,那将是非常有深度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那个时代知识人身上那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他们为了民族的未来所付出的努力。
评分“活动”这个词,在我看来,是社团存在的核心价值和外在表现。没有活动,社团就如同一潭死水。清末新知识界的活动,在我脑海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有的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激扬文字,有的是在秘密会所里低声密语,有的是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甚至可能还有组织起武装起义。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这些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比如,在报刊传播方面,那些新式报刊是如何刊载新知识、新思想的?它们是如何影响读者的,又是如何成为知识人互通信息、凝聚共识的平台的?在教育方面,知识人是否创办了新式学堂,传授新学,培养新式人才?在社会改良方面,他们是否参与了科举制度的改革、法律的修订,甚至经济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分析这些活动是如何协同作用,共同推动社会变革的。它们之间是否存在一种联动关系?例如,报刊的宣传如何激发了学生和民众的爱国热情,进而支持了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书中如果能将这些零散的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知识人们是如何将他们的思想付诸实践,如何用各种方式改变中国社会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知识沙龙和讲座。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这些线下的交流和传播方式,往往是思想传播的重要渠道。我猜想,书中会详细介绍这些“活动”的具体形式,例如,当时的知识人是如何组织讲座的?讲座的内容通常涵盖哪些方面?听众又是哪些人?这些讲座是否仅仅是理论探讨,还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例如,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后,就在天津、上海等地组织了各种讲学会,传播维新思想。这些活动,在当时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我特别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著名讲座的实录,或者某个社团组织的公开辩论,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集会。通过对这些活动细节的展现,我希望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人的思想活力和他们对社会变革的热情。这本书如果能像电影一样,将这些历史瞬间呈现在我眼前,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知识分子的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那将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传播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印刷术已经相对普及,但互联网尚未出现的年代,报刊杂志无疑是信息传播最主要的载体。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当时的知识人是如何利用报刊杂志来宣传他们的思想、组织他们的社团、并开展他们的活动的。例如,那些维新派的报刊,是如何批判旧制度,呼唤新变革的?革命派的报刊,又是如何煽动推翻清朝统治的?这些报刊是否还有一些“读者俱乐部”或者“通讯组织”,将分散在各地的读者凝聚起来?书中的分析,如果能聚焦于报刊的具体内容、发行范围、以及它们所产生的影响力,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想象着,那些知识分子,他们可能是编辑、记者,也可能是撰稿人,他们用笔杆子作为武器,在思想的战场上挥洒汗水。这本书如果能让我看到,那些泛黄的报纸背后,是怎样一群充满激情和理想的知识人,又是怎样通过文字的力量,改变了中国,那将是一次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活动”这个词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在我看来,清末新知识界的活动,绝非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着实际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我期待书中能够更具体地分析这些活动的“成效”和“影响”。例如,某个知识人组织的改良运动,最终带来了哪些具体的改变?某个社团发起的请愿活动,对当时的政府决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某个知识人创办的新式学堂,培养出了多少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书中如果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或者详细的案例分析,来论证这些活动的历史贡献,那将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那些看似微小的知识人社团和活动,是如何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最终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本书的阅读,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理解群体力量和社会变革的内在逻辑。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学术气质,墨绿色的封面,烫金的书名,以及封底那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的题目所吸引的。“清末新知识界”,这几个字就充满了画面感,想象着一群在旧学堂里浸淫多年,却又被西方思潮冲击得心潮澎湃的知识分子,他们在那个时代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的?而“社团与活动”,更是点出了核心,我知道,历史的变革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群体性的力量在推动。我特别好奇,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便的年代,这些身处不同地域的知识人,是如何建立联系,又如何通过各种形式的社团,将他们的思想火花汇聚起来,并最终转化为改变社会的行动的?这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了解他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寻找出路的。我期待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知识分子集体力量的深刻启示,或许在今天,我们也能从他们的经验中汲取养分,思考如何构建更具活力的知识共同体,如何通过有组织的活动,推动社会进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片段,了解那些为民族命运操劳的先行者们,他们的智慧、他们的勇气、他们的付出。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在清末那样一个充满政治压力的时代,知识人组织“社团”和开展“活动”的自由度究竟有多大?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这些社团和活动是如何在政府的监控和打压下生存和发展的。例如,有些社团可能是公开注册的,但其活动内容却可能受到严格限制;而另一些社团,则可能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其风险和代价也更大。书中如果能分析不同社团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那将是非常有见地的。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提及一些因政治原因而被迫解散的社团,或者因参与“活动”而受到牵连的知识人。通过这些案例,我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为了追求理想所付出的牺牲。这本书如果能展现出,在重重阻碍之下,知识人依然不屈不挠地探索和行动的精神,那将是对那个时代的一种深刻致敬。
评分我一直对知识分子的“边缘”生存状态很感兴趣,尤其是在那个政治体制剧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既可能成为改革的推动者,也可能成为被压迫的对象。这本书的题目“清末新知识界”恰好触及了这个敏感而又重要的群体。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界定“新知识界”?他们与传统的士大夫阶层有什么区别?他们的知识构成是什么?是西学、是科学、是政治学,还是文学?这些新知识是如何传播和接受的?是通过翻译、留学、还是国内新式教育?而他们又是如何通过“社团”这种形式,将这些新知识转化为影响社会的力量的?我想象书中可能会描绘出这样一幅图景:一些曾经的科举功名无望的读书人,或者对传统教育感到厌倦的青年学子,他们找到了新的思想源泉,并通过与志同道合者组成社团,开始了一系列具有颠覆性的活动。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分析这些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身份认同、思想演变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那将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画像的一次深刻的呈现。我期待书中能为我解答,在那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开端,这些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又是如何试图为古老的中国注入新的活力的。
评分本书的书名让我对“新知识界”这个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好奇,在清末那个古今碰撞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知识,才足以被称之为“新知识”?是西方传入的科学技术、政治哲学,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解读?而这些“新知识”又是如何通过“社团”和“活动”的形式,在知识人群体中传播和普及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这些新知识的来源、内容以及传播途径。例如,那些留洋归来的知识人,他们带回了怎样的知识体系?他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中国的社会实践?那些在国内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人,他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传统教育有何不同?我希望书中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社团引进的某项新技术,或者某个知识人翻译的某部重要著作,来展现“新知识”是如何影响当时的中国社会,又是如何催生出新的思想和变革的。这本书如果能让我清晰地看到“新知识”的演进轨迹,以及它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那将是一次非常有启发性的学习。
评分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1899―1905是中国世纪之交的过渡时期,社会结构与社会思潮都在急剧变化中。桑兵从新知识界社团活动这一层面切入,对各派趋 新势力的人事脉络、相互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结社活动的地域色彩、群体意识与全国意向的形成等重大问题,重新加以探讨。作者蔑视媚俗之作,立志返朴归真。既追踪陈寅恪诸大师的优良学风,又吸取国外研究方法的可取之处。在集中检讨国内外新近发表的信札档案、日记及当时著作和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抉剔爬梳,条分缕析,于缜密考订功夫中驰骋宏观思维,精深而不流于繁琐,博大而不失之空疏,体现了严谨而又深沉的治学风格,识见精辟独到,为时下不多见的史学力作。
评分买了这个系列用来装的拉。
评分一、民国国学学术恩仇录 学人相轻,自有“专业”与“方向”以来尤甚。 民国以来,传统学术变革剧烈,加上地域之区分,大学之建立,专业方向之异同,学人之惺惺相惜或针锋相对者也犹多。桑兵在本书中,不避褒贬的描述了“国学”学术史递变中,不同学者之间的“恩仇”录。 首先,先梳理一下桑兵在书中描述的这段国学研究学术史递变过程:“主流派的脉络最具代表性的应是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系。”(168) 这个描述是对的。具体而言,北大最初把持国学研究的是一批清末以来即占据位置的“桐城派”宿旧,如陈汉章等;后来,这批人被大多数属于浙江籍的章太炎弟子取而代之,鲁迅说的“某籍某系”即是;后来,这批人又被陈独秀胡适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取代,其间,与北大国学门渊源甚深的还有清华国学院、厦门大学国学院等;后来,则是傅斯年建立中研院史语所,直至迁台。 主流之外,其他自然可以认为是支流。比较重要的,有近来颇被提起的“蜀学”,即蒙文通等;有盘踞在南京高师等的“学衡”,自八十年代以来已经逐渐被认为是立场中立、学术主张切实的派别;有钱穆,钱穆是不做“史料学”的史家,与当时弥漫着东方学气息的史语所相比,钱穆也是非主流,不然他也不会直到1968年才成为中研院院士等。越列举越多,其实所谓的“支流”比所谓的“主流”不仅数量多得多,而且主张也大都较为平和,国学与西学的冲突也没有所谓“主流”派那么激烈。激烈的反传统、过正式的矫枉,可能恰恰是“主流”之所以成为“主流”的原因之一吧。 此外,在桑兵看来,还有一批虽然组织上可以归在主流派别,而其学术水平则远超各家各派、不可归而类之的王国维、陈寅恪、陈垣。 在这样一个基本的学术递变的图谱上,桑兵“饶有兴趣”的描写了各派之间及一派之内的群相,比小说要精彩的多: (一) 国学保存会与北大(国文系)桐城派 人物:保存会——邓实与黄节;北大桐城派:黄节、陈汉章、叶瀚 这批人物并非一概守旧,如国学保存会,“一面借《政艺通报》系统输入西学,一面以《国粹学报》提倡国学”。但是,这批人仍然很被视作顽固守旧派,而在蔡元培主持北大后被章太炎弟子赶下台。 桑兵认为,一方面,章系弟子在当时确比桐城派古文家更“进步”,一方面,二者也有宿怨。如黄节,师承简朝亮,简又是朱一新的高足,和康有为同属朱门弟子。章太炎反对康有为众人皆知,其实对主张汉宋兼采的陈澧朱一新也都不满。这种态度,自然会影响到其弟子后学。 (二)所谓某籍某系 桑兵在书中描写最多的派系即所谓“某籍某系”,但他也说的很清楚,这种派系划分并非一概而论。可试举三卦: 乾:北大桐城派的陈汉章叶瀚都是浙籍,但正是被“某籍某系”所排挤的; 坤:鲁迅和周作人一直被看作“某籍某系”,但鲁迅从来都不承认; 震:吴承仕属章门非浙籍。杨树达曾以请其任教告马幼渔,马云:“专门在家著书之人,何必请之?”而马本人却是“十年不作一文者也”(38) 为什么说“某籍某系”遭受非议颇多呢?在桑兵看来,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学术水平不够,往往名声大于水平。这一点,站在时过境迁后的今天来看,的确如此;二是在当时排挤异类,把持北大教职和教育部要职。尤其是这批学者反对军阀,赞同北伐,北伐胜利后不少进入教育部。“主要指当时浙江籍人士把持北京教育界和学术界,占据要津而贡献水平不称其职”(33)可举数卦: 巽:民初教育部参事司长集体辞职赶走兼署的粤籍总长陈振先,改换浙籍的汪大燮。此事发生于1914年,虽与学术无关,但可见当时浙籍势力。 坎:“北大国文系仍不免有被浙江同乡会章氏同学会包办的嫌疑”(34)20年代的北大浙籍章系包括:中国文学系主任马幼渔、史学系主任朱希祖;文科学长沈尹默(短暂);国学门主任沈兼士;其他:马衡、钱玄同、刘半农。北大季刊国学组由胡适(非浙籍)任主任,但12位委员有8位浙籍。 离:1929年,北大学生曾开会“以朱希祖、马裕藻两主任把持学校,不图进步,请当局予以警告。”1930年,北大史学系学生散发《全体学生驱逐主任朱希祖宣言》,列举罪状三大纲十四条,并致函朱希祖,迫其辞职(37)朱希祖辞职后,傅斯年接任,得以引进钱穆、蒙文通。后有传言,运动学生的背后正是傅斯年。这些公案一时无从清理,只是由此可见其势力之一斑。 艮:吴虞:刘半农之无耻无学,任教授一年半,因学生不上渠课,尹默乃运动出洋。(37) 于是,在桑兵看来,胡适、傅斯年等人进入北大,预示着某籍某系的问题将在这些人手中解决,当然,所谓解决,情况也是很复杂的,详见下。
评分买了这个系列用来装的拉。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这套学人丛书,真的很棒
评分近代***。
评分这套学人丛书,真的很棒
评分《新白娘子传奇》里,碧莲曾经跟天不怕地不怕的戚宝山说:“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宝山偏不信邪,开了个豆腐店起早贪黑卖豆腐,才真正尝到了人间百味。所以,看到小津安二郎说自己是只会做豆腐,不会做咖喱饭和炸猪排的人的时候,我认为他并不是在自谦,相反的,他是在表达做豆腐的辛苦。 若在现在苛刻的评论家眼中,小津战后的导演生涯,简直可以用“毫无突破”来形容。他热衷于反复拍摄同一个题材的作品,视角永远局限于战后日本的普通家庭,很少有外景,基本上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十叠大小的空间里。所试图展现的主题也大致统一,即描写传统的家族制度和家庭观念是如何在崭新的时代中显得不合时宜,进而走向分崩离析的。他甚至不在意自己重复自己,光是“送嫁”这一个题材的电影,他就先后拍了《晚春》、《秋日和》及《秋刀鱼之味》三部。然而,就是这样近乎偏执的专注,才将他做豆腐的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国际影坛公认的大师。 如今的豆腐界,可以说是一团乱象。有的人呢,连最基本的白豆腐还没做好呢,就想着一天换一种花样,今日做豆皮儿,明朝做豆干,美其名曰“挑战不同类型题材”,结果做来做去基本功都不过关;有的人呢,自知技不如人,于是便投机取巧,成日想着标新立异来讨好顾客,什么彩虹豆腐、水果豆腐纷纷出炉,可是人们尝个新鲜之后,还是怀念最普通的豆腐的味道。拍电影和做豆腐是一个道理,想要做出人们心目中最好吃的豆腐,从来都没有捷径可走,它首先需要你拥有良好的味觉,知道什么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豆腐;其次,它需要日以继夜的锤炼,寻找最适合的豆子、一点点改进软硬的比例,反复尝试点卤的技巧。最后,练就只属于你个人所有的,独一无二的做豆腐技巧。 说起来简单,可是现在能坚持去那么做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无论是之前出版的唐纳德•里奇所著的《小津》,还是莲实重彦的《导演小津安二郎》,都向我们展现了一个被“半神化”的小津。而本书中小津却用朴实的语言,活生生的把自己拉下了“神坛”。他一一解释了那些他被神化的技法,例如有名的“离地三尺”的低机位拍摄方法、不采用淡入淡出的场景切换方法、在拍摄悲伤场景不做特写反而拉远的手法等等,只是他为了拍摄方便、画面好看而且刻意不遵循电影文法的表现。得知真相的我们也许会有大失所望的想法,却也因此感觉到拍摄电影并不是一件高深神秘的事情。而这也是小津的期望,他认为:“如果电影的文法真的是优异如自然法则那样的不成文的规定,那当今世界只要有十个电影导演就够了。”他认为,每个导演都应该表现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觉,而不应拘泥于任何文法。 同时小津还在书中展现了自己幽默风趣的一面,与电影中显露出的内敛敏感的气质迥然相异。例如他谈到自己是怎么当导演的时候写到,是他还在做助导的时候,有一次加班太饿了,他忍不住抢了本该要端给导演的咖喱饭,因而被厂长认为是个有趣的家伙,被委以重任;他更还在文章中撒娇,说自己“常露出酒窝自嘲……我这份可爱,在女演员中,尤其是中年组眼里大受好评。” 读来令人莞尔,更使我灵光一现,想起《晚春》里的一个场景:纪子因为舍不得鳏居的父亲不愿出嫁,对姑姑安排的相亲不置可否。而好事的姑姑担心的却是芝麻绿豆的小事,对方名叫佐竹熊太郎,她担心纪子不喜欢这个名字,担心大家成为一家人后不好称呼这位侄女婿:“熊太郎这个名字就象胸口长满了毛的感觉,我们该怎么叫他好呢?叫熊太郎的话就象在叫山贼,叫阿熊就象叫个傻子,当然不能叫他小熊,我打算叫他小竹。”让人好气又好笑,当时沉浸在整部电影的气氛中没做他想,如今想起来,这恐怕是小津为了抗议自己被人贴标签,特意加进去的细节,证明自己“其实是拍喜剧片出身的。” 小津和其他导演最大的不同是,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遵循“少即是多”(Less is More)原则的人,这是他做豆腐的筋骨,也是他做人的筋骨。当其他导演都纷纷给电影做加法,加入各种炫目的技巧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时候,他思考的却是如何拿掉全部的戏剧性,让演员以悲而不泣的风格去表演。本书中极为珍贵的一部分,是小津对拍摄风格和作品的自叙,他评价《秋日和》这部作品的时候,是这么说的:“社会常常把很简单的事情搅在一起搞得很复杂。虽然看似复杂,但人生的本质其实很单纯。……我不描写戏剧性的起伏,只想让观众感受人生,试着全面性地拍这样的戏。” 这大概就是他去除一切外在浮华,用最原始最本真的技法去做豆腐的初衷吧,这豆腐的余味果然很佳,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依然回味悠远,并有历久弥新、常看常新之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