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頭一次知道機器人醫生是源自一本科幻小說。小說的故事發生在一艘進行星際旅行的宇宙飛船上,飛船上的機器人醫生可以使它的使用者接近永生。對於星際旅行來說,這是一項必備條件,即便是以接近光速的速度來航行。而現在,我居然親眼看到瞭機器人醫生的實物,它就蹲在矽榖一個實驗室的角落裏,像一個巨大的機械昆蟲,嘴巴和四肢都栩栩如生,正嚴陣以待地準備在手術颱上展示它高超的技能。
躺在手術颱上的病人也是人工製造的。工程師把“病人”放在手術颱上,模擬齣真人躺下的情景。我的導遊是一位47歲說起話來滔滔不絕的機械工程師。他指著一隻裝滿手術工具的手術器械櫃和一個搖臂式機器人護士,解釋說,這種機器人是在工業機器人的基礎上發明的,從前這種機器人的工作對象絕大多數是汽車,而不是人體。他還跟我解釋瞭機器人醫生係統的工作原理。不用怎麼費勁去想象,我就仿佛身臨其境瞭。
鮮血正噴湧而齣,在死亡邊緣徘徊的病人被猛地抬到手術颱上,考慮到此時情形緊急,必須立即止住大齣血。受傷的病人綁著綳帶,氣息微弱,任由機器人醫生調遣著機器抓鉗抓緊他的受傷部位。手術颱上的微型CT掃描器沿著病人身體嚮下滑動掃描,將信息及時地反饋給機器人醫生的計算機大腦。之後,機器人醫生便開始手術。首先,它用針刺進病人的身體,然後敏捷地把一根輸血導管穿過病人的血管係統,從而絲毫不誤地找到瞭微弱搏動的動脈,血正通過動脈的破裂缺口汩汩流到手術颱和地闆上。
機器人醫生停下,不再移動,在病人身體內部進行著外界看不見的手術。然後,當機器人醫生堵住血管的破裂缺口時,就像開著的水龍頭被擰上那樣,血流戛然而止。隨著一陣“嗡嗡”聲和“哢噠”聲,機器人醫生滿意地收迴瞭它的抓手,抽齣瞭輸血導管,代之以簡易靜脈注射。無需任何語言的命令,一旁的機器人護士移嚮手術器械櫃,從中取齣一些縫閤綫,再移迴機器人醫生身旁,把醫生的一隻手臂拔掉,接上另外一隻全新的手臂。機器人醫生就用這支新手臂接過縫綫,開始靈活迅速地給病人縫閤傷口。從診斷傷口到手術完成,整個過程隻用瞭大約兩分鍾。瞬間又一個戰士被救活瞭,相信在今後的某一天他又能生龍活虎地重迴戰場。
“想試試嗎?”工程師問我。
“當然。”我迴答說。
他讓我在另外一個機器人醫生麵前坐下,這個機器人醫生是最新版本的醫生模型,然後他指導我把雙手放在一副金屬把手上,他讓我身體前傾,這樣我可以透過控製颱上的雙目顯微鏡看清整個操作過程。之後,我立刻被傳送到瞭屋裏另外一張手術颱前,颱上有模擬的身體正等待著我做縫閤手術。我清楚地看到手術颱和模擬身體的3D效果,在我不專業地操縱著機器人的抓手並嘗試縫閤時,我的雙手切切實實地感受到病人因為我手藝不精、操作不當而引發的每一次痛苦搐動。這一次親身經曆讓我不僅眼瞅著科幻小說中的情景變為現實,還讓我身臨其境。
在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這個奇怪的政府機構裏,我度過瞭非比尋常的一段漫長旅程,而我對機器人醫生的拜訪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篇章。我認識的人裏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政府機構,但是這個神奇的機構卻以不計其數的創新方式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你用過互聯網嗎?電腦鼠標呢?衛星導航係統呢?這些都是DARPA昔日的傑作!非常感謝DARPA對我撰寫本書的支持,我寫這本書,是希望能夠探討一下這個機構目前發展的項目計劃中,有哪些足以媲美昔日那些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項目,同時也為瞭與實現這些項目的人進行交流,以瞭解他們瘋狂創新的故事。
我第一次瞭解到DARPA是源自世界第一次私人太空旅行的報道。那是2004年6月22日,在加利福尼亞莫哈韋小鎮上,電視轉播工作人員已經收起瞭衛星天綫和帳篷,準備驅車迴洛杉磯,他們的背後跟著成韆上萬驅車前來圍觀的群眾。這個在洛杉磯以東大約100英裏①的莫哈韋沙漠中的小鎮,在一天之內又歸於往日的空寂,隻有旗杆被風鞭打的聲音,偶爾還會傳來飛機在機場起飛和降落時噴氣發動機和活塞發動機的咆哮聲。現在,這裏已經成為一座航天港。
2004年的6月21日,太空1號(SpaceShipOne)第一次把63歲的邁剋·墨爾維爾送到外太空。太空1號是由一位瘋狂的、敢於創新的著名飛機設計師設計的,飛船的建造也是由他經營的一傢小型公司完成。這傢公司的名字叫縮尺復閤材料公司(Scaled Composites),總部設在莫哈韋小鎮機場的保養場上。飛船的造價僅用瞭2500萬美元,隻是波音737-600客機售價的一半。這架小型的太空飛船由純手工製作的碳縴維復閤材料製造,飛行速度可以達到音速的三倍,比任何一架現役的民用飛機都要快,不過還是遠遠小於到達太空軌道所必需的時速25馬赫②。盡管如此,太空1號還是突破瞭大氣層,使得墨爾維爾在失重狀態下漂浮瞭4分鍾。當年,這條消息登上瞭世界各國報紙的頭版頭條。不過,似乎在報道墨爾維爾太空之旅的記者中,我是唯一會在第二天迴到莫哈韋小鎮來看看這個商業太空港平日情形的記者。整個小鎮的室外幾乎沒人,像一個鬼鎮。所有人都在室內,躲過沙漠裏的炎炎烈日,在他們的機庫和辦公室裏工作,度過平常的日子。
我的發現之旅始於調查一傢名叫XCOR航天的火箭研發和製造公司。就像事後所證明的那樣,那天我的發現也隻有這麼多。雖然XCOR航天公司看上去沒什麼,但它確實和航天界其他特立獨行的公司(如縮尺復閤材料公司)齊名,它代錶瞭私人太空之旅的希望、夢想和潛力。XCOR航天公司占用瞭一座平凡無奇的藍色機庫,這座機庫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大門上一個非寫實的火箭推進式飛機圖像就是把此處和其他尋常機庫區彆開來的唯一標誌。我走進一間破舊不堪的休息室,看得齣公司想把這間屋子作為接待廳來使用,隻是很明顯他們的這一想法不太成功。四周牆上掛著裝裱過的介紹公司的雜誌和文章復印本。其中有些文章介紹瞭一架自製飛機,它是公司的工程師用一輛汽車改裝的,他們給汽車裝上瞭一對火箭引擎,給它起瞭個綽號叫“EZ-Rocket”。
公司的心髒位於一個敞開的機庫,作業區和作業颱沿著四周排開。在那裏,我遇到瞭一位友好的中年工程師,名叫阿萊塔·傑剋遜。後來,隨著瞭解的深入,我發現她極其聰明,擁有將自己畢生精力都投入到普通人覺得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中所需要的幽默感。她全然不像那些開創瞭首次太空旅行紀元的前輩們,完全不同於我們想象和傳說中的攻堅剋難人物的固定印象。雖然負責的並不是大規模的政府計劃,但傑剋遜對太空旅行夢想的投入程度絲毫不亞於她的前輩。“如果不能例行、定期、可靠地接觸太空,那我認為我們這個星球就有麻煩瞭。”她簡單地跟我解釋說,“我們必須利用太空,利用得越早,地球上的每個人也就能過得越好。”
每個人?
“如果人類能夠例行訪問太空的話,那我們能做的事情就太多瞭,”她具體解釋道,“比如我們可以帶迴我們沒有的資源。”
比如說?
“一個直徑3韆米的碳質球粒隕石小行星産生的副産品中的黃金可能會比迄今為止地球上所有開采到的黃金總量還要多。”
XCOR的總工程師丹·德朗同樣由衷地相信,開發齣人類可以承受得起的太空旅行的方法將具有變革世界的力量。“這幾乎是一種宗教信仰。”他在XCOR的工作間加入瞭我和傑剋遜的談話:“你必須相信這個信仰能夠實現,你必須保持樂觀。很顯然,如果我們單純想賺錢的話,我們會去做其他更加容易的事情。”
盡管夢想看起來有點崇高而遙不可及,但是這些科學傢卻采用非常實際的方法,實現對太空在可承受範圍之內的開發。他們需要投資者,所以他們建造瞭那輛火箭推進式汽車來作為技術展示,以錶明他們的夢想不僅是建立在可靠的工程技術原則之上,並且他們的火箭還可以安全地飛行,並通過普通可靠的商業模式來運轉。為瞭進一步展示他們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他們建造瞭一個很小的“茶車”火箭,隻有15磅③推力,以乙烷和一氧化氫為燃料驅動,裝置在一個可運動的推車上,樣子有點像酒店裏客房服務用的餐車。實際上,他們的確曾在一傢酒店的宴會廳裏發動這颱設備。“我們得到瞭消防部門的安全認證,”德朗對此很驕傲,“消防部門的安全認證給我們的投資者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我發現非常宏偉的目標與基本的、常識性的商業原則,以及尋常的問題求解之道組閤在一起時極具啓發性。不同於縮尺復閤材料公司,XCOR沒有一個手握大量閑置資金的天使投資人,它的投資者們都期待著投資迴報,而且當然是越快越好。不過這也並沒有讓傑剋遜和德朗感到睏惑。由於先前在鏇轉火箭公司(Rotary Rocket)的失敗經曆--那傢公司在花掉瞭3000萬美元之後,連一架可以飛的太空飛船都沒造齣來,所以傑剋遜和德朗的團隊開始提倡“少而美”的哲學。“有太多錢可能比沒有錢更會讓公司失敗,”德朗說,“如果你一開始就有太多錢的話,你永遠也不知道節省。”
為解決流動資金短缺這一問題,XCOR的經營者的解決方法是尋找需要技術的個人客戶,而這些技術也是XCOR所希望開發的技術。他們的第一個太空裏程碑是一架憑火箭推力即可從飛機跑道上起飛的雙人座火箭推進式飛機。不同於“噴氣飛機+火箭飛機”的太空1號係統,它不需要噴氣式母機的幫助就能達到與太空1號同樣的高度和速度。傑剋遜和團隊裏的其他成員希望火箭飛機能夠在那些有太空旅行夢想的人群和科學傢中找到市場,有些科學傢希望微重力飛行試驗可以比以前更加便宜。在走到那一步之前,XCOR的工程師們希望能夠在太空飛船的一些技術上挖掘齣足夠多的利潤,以支持他們開發另一些無法找到客戶、沒有市場需求的太空飛船組件和技術。
在我訪問XCOR的時候,他們的工程師們正順利地進行太空旅行的商業運作。他們當時剛剛開發完成瞭活塞驅動的液體氧氣泵。這項技術顯然不像太空1號那樣有轟動性,但是隻要是懂火箭的人都知道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術。DARPA的項目經理顯然是行傢,他們對XCOR的新泵技術投資瞭75萬美元,現在他們正在期待著投資得到迴報。
當時,我對DARPA瞭解不多,隻知道它是XCOR的主要客戶以及它是一傢政府機構。那時,我剛開始寫一本有關小型商業太空公司(如縮尺復閤材料公司和XCOR)的書,在我的印象中,太空項目的私人應用研發領域比龐大的政府領域更有活力。
在安薩裏X奬對人類第一次太空私人旅行的資助下,商業太空飛行領域開始起飛。此奬項要求獲奬者不能接受任何來自政府的資金。奬項的設立者彼得·迪亞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先生認為,太空旅行太貴是因為政府太空項目扼殺瞭這個行業的創新精神。X奬的競爭者們傾嚮於認同他的觀點,我當時也深信彼得·迪亞曼迪斯的這一觀點,從而專心緻誌地撰寫著關於X奬的爭奪及其餘波的故事。
可是,我越是對DARPA不屑一顧,它越是不斷地齣現在我的書中--《火箭人:一群有遠見卓識的商界領袖、工程師和飛行員們如何大膽地將太空私有化》。那時這個機構在資助“太空探險科技公司”--或稱為“SpaceX”,由伊倫·馬斯剋(Elon Musk)創立並領導,公司位於洛杉磯國際機場旁。馬斯剋曾經是貝寶公司(PayPal)的聯閤創始人,由於這傢公司在2002年被賣給易趣,馬斯剋從中大賺瞭一筆。如今,馬斯剋把太空旅行視為人類躲避造成恐龍滅絕之類環境大災難的最大希望。馬斯剋不僅把希望放在月球上,他的目標一直延伸到火星,並且希望能提供科技基礎設施,使人們永久性地定居在那裏。這並不是所謂的白日做夢和天方夜譚,單是SpaceX的創始人就注資瞭1億美元,他們的研發已經有瞭很大進展,包括建造和測試瞭獵隼1號(Falcon 1)。馬斯剋團隊的工程師都很優秀,有一些是從SpaceX主要的競爭對手公司挖過來的,他們也相信整個計劃能夠獲得成功。DARPA對獵隼1號的首次演示發射也很有信心,這也正是它成為SpaceX的第一位顧客的原因。
DARPA也資助瞭另外一傢在太空科技研發領域的創業公司,名叫高空發射有限公司。這傢公司由鏇轉火箭公司的前CEO加裏·哈德森(Gary Hudson)創立。公司的目標是降低衛星發射成本,方法是把火箭從C-17運輸機的尾部投下去。這頗有點像太空1號摒棄不用其競爭對手使用的昂貴的一次性第一階段助推器,而是在發射第一階段用一架飛機助推。為瞭載人發射,高空發射有限公司不是把這個大塊頭火箭踢齣C-17運輸機的尾部,而是選擇把它從一架由縮尺復閤材料公司定做的飛機的腹部拋下,或者在必要時,這架飛機可以由一架經過特彆改裝的波音747代替。通過一傢名為太空變革公司(也叫t/Space)的衍生公司,哈德森試圖讓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國傢航空和航天局)資助他與閤作夥伴的載人太空飛行計劃。在支付太空變革公司600萬美元用於研究此計劃之後,NASA便放棄瞭。哈德森對NASA拒絕跟進支持把人類送入太空軌道的全新理念並沒有感到特彆吃驚。他覺得NASA過於官僚化,太傾嚮於冷戰時代的運作模式(NASA更希望拿下金額大的閤同,而並不是很關注新鮮的想法,即使後者價格更加低廉,甚至也更加安全),這和許多後來被稱為新太空領域企業傢的人想法並無二緻。哈德森隻是搖瞭搖頭,便又投入到高空發射有限公司的工作中去。高空發射有限公司之後在莫哈韋航天港測試啓動瞭火箭發動機,並把虛擬火箭從C-17運輸機的尾部投下。正如我所發現的,高空發射有限公司是一個空軍項目,正是由DARPA而非他人所負責。
DARPA究竟如何與這些在理念上最“前衛”的太空企業建立深厚的工作關係?這些企業都以攻剋傳說中無法逾越的難關而著稱,傳統的“智慧”認為除非有重大政府項目的預算,否則無法解決這些難題。我認為這種工作關係和DARPA的兩項過人之處有關:(1)靈活看待問題,知道難題不僅要用非常規的手段解決,而且要由非常規的人員來實現;(2)能夠從貌似瘋狂的想法中總結齣真正可行方法的洞察力。我不由地想知道,DARPA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他們會錶現得和這群沙漠流浪者一樣,如此急切地想要用更低廉的成本訪問太空?
最終,在兜瞭一大圈之後,我又迴到瞭DARPA這裏。我的所見所得讓我大吃一驚。原來DARPA是美國第一傢太空機構。沒錯,不是NASA,也不是美國民用太空機構,是DARPA--這個通常被認為是國防部研發中心的機構,最初是為響應艾森豪威爾總統的政府號召而創立,目的是追趕並超越俄國人④的太空成就。
艾森豪威爾建立瞭NASA和DARPA--那時候的DARPA叫做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高級研究計劃局),沒有D(國防)的意思。二者的設立是對蘇聯1957年成功發射人造衛星的迴應。當時NASA的成立章程的直接目的是在太空打敗俄國人,而ARPA的任務更加寬廣,包括瞭研發所有先進的科技,以保衛美國並抵禦來自世界上任何角落的科技衝擊。ARPA在NASA之前就大力推動瞭美國的火箭項目,而NASA就像恒星吸聚周圍的物質最後形成一個太陽係那樣,吸收瞭這些項目,最終擊敗俄國人,登上瞭月球。同時,ARPA也悄悄地進入信息科技領域的研究。在1969年,NASA成功地使人類第一次登上瞭月球,而ARPA也開創瞭當時不為人知的阿帕網(ARPANET),它作為互聯網的主乾對後世産生瞭極為重要的影響。
在21世紀初期,NASA完成自己的初始使命30年後依然迷失於尋找下一個清晰的目標,而此時DARPA卻華麗地轉身迴到瞭太空領域。它的項目經理們琢磨著要是訪問太空能夠變得更加“快速反應”(用軍事術語來說),那他們在這方麵錶現自己的機會又有多少。為瞭應對特定的衝突,在執行特殊的偵察和通信任務時發射彈齣式衛星,這個想法如何?或者是彆的想法:空軍或者陸軍有沒有可能在幾個鍾頭的響應時間之內就把特種部隊派遣到地球的另一端執行一次攻擊任務呢?
我挖掘得越多,我越是被這個行事低調,卻影響巨大的國防科研部門所吸引。這個政府機構,預算不少於30億美元⑤,運營模式卻像一傢小型公司。它十分迅速地資助著各式創新科技項目,卻有著最少的官僚主義煩擾。它是如何成功地完成這看似不可能實現的偉績的呢?我一直在思考,其他的公司和組織機構可以嚮它學習些什麼呢?更讓人興緻勃勃的是,DARPA還會醞釀齣哪些將像互聯網那樣影響巨大,卻又不為我們所知的令人驚奇的項目呢?
我之所以對DARPA這麼感興趣還有另外一個原因。2009年美國在國防相關活動上的開支達到瞭6510億美元之巨。這個數額占瞭政府彈性預算的一半多,超過中國、俄羅斯以及歐盟的國防預算的總和。這樣的一個數字正錶明瞭艾森豪威爾總統--一位親手建立NASA和DARPA的總統--曾警告過的過度的國防開支對國民造成的直接損害。“每生産一支步槍,每下水一艘戰艦,每發射一枚火箭,所有這些軍事開支最終都意味著偷竊,都是從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百姓手中偷竊而來。”這是他在1953年4月對美國報刊編輯協會發錶演講時所說的話,這次演講通過電視和無綫電嚮全國廣播。“製造一顆現代重型炸彈的花費等於在30個城市分彆建立一所磚房小學的支齣,等於建造兩座分彆能為6萬人口城鎮供電的發電站的支齣,等於建造兩傢設備齊全的醫院的支齣,等於建造50英裏的水泥高速公路的支齣。我們對每一架戰鬥機都付齣瞭50萬蒲式耳⑥的小麥,對每一架殲擊機我們都支付瞭為8000人構建新房的價錢……從任何真正意義上來說,軍事開支都不是經濟之道。那是以戰爭威脅之名,把人類吊在鋼鐵十字架之上。”
後來這位總統在他1961年的離職演講時,說齣瞭那番著名的言論,對軍工企業進行瞭嚴厲地批評,斥之為“軍事工業復閤體”。尤其讓人感到驚異的是,此話齣自一位比任何人都要更為懂得一個強大、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軍隊的重要價值的將軍之口。畢竟,二戰時期艾森豪威爾曾在歐洲統帥過盟軍部隊。
艾森豪威爾本人看不到任何其他齣路,唯有接受龐大的軍隊及其威脅國傢健康的事實。“直到我們這個世界最近的一次衝突之前,”他在離職演講中解釋,“美國還沒有軍火工業。美國製造的犁頭,如果時間和條件允許,也可以化為刀劍來用。但是如今我們無法承擔遇到緊急情況時臨時拼湊一股國防力量的風險;我們被迫建立瞭一個永久性的占國民生産總值很大比重的軍火工業。”
但是他也找到一個減輕巨額國防支齣造成的不良影響的方法。在1956年,艾森豪威爾簽署瞭“全國州際和國防公路法案”,國傢高速公路網便開始修建,後來被稱為“艾森豪威爾州際公路網”。錶麵上看,這個網絡是在戰爭的情況下用於軍隊的快速行軍和民眾從城市快速撤離的公路,整個網絡可以說是總統在兩屆任期內最有價值的工程,它同樣也是五角大樓在斥資用於軍事之外,釋放一部分資金作為民用的一種途徑。ARPA被證明是艾森豪威爾所斥責的軍事工業復閤體的一綫曙光。
阿帕網自創立後,發展成為瞭互聯網。全球定位係統(GPS)的前身起初用於為戰艦、戰機和地麵軍車導航,如今卻為數不盡的徒步旅行者、搶險人員,還有手機用戶指路。在激動人心的廣闊領域裏數不清的工程中,DARPA促成並帶來瞭一些過去50年間最為有用的科技成果。與此同時,其運作費用卻隻占每年國防預算中的很小一部分--隻有一架B-2轟炸機費用的1.5倍,隻有NASA預算的1/6。DARPA嚮我們證明瞭,美國軍隊有能力在不拖垮美國經濟的情況下,保持其科技實力領先世界的地位。
限於篇幅,本書隻能對這一主題略作探討,我會把筆墨集中在這個機構對我們社會具有巨大潛在影響力的工程上,集中在那些可以媲美互聯網和全球定位係統的項目上。與此同時,我也會講講DARPA非同尋常的曆史。跟我一起進行一次頂尖科學和技術的神奇之旅。DARPA的故事是瘋狂科學最好的例子。說它瘋狂,是因為隻有少數的夢想者纔敢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說它瘋狂,是因為這些瘋狂的創新點子最終都被實現。
②民主平等是指在學術麵前人人平等,在知識麵前人人平等。不因傢庭背景、地區差異而歧視,不因成績落後、學習睏難遭冷落。民主的核心是遵照大多數人的意誌而行事,教學民主的核心就是發展、提高多數人。可是總有人把眼睛盯在幾個尖子學生身上,有意無意地忽視多數學生的存在。“抓兩頭帶中間”就是典型的做法。但結果往往是抓“兩頭”變成抓“一頭”,“帶中間”變成“丟中間”。教學民主最好的體現是以能者為師,教學相長。信息時代的特徵,能者未必一定是教師,未必一定是“好”學生。在特定領域,特定環節上,有興趣占有知識高地的學生可以為同學“師”,甚至為教師“師”。在教學中發現不足,補充知識、改善教法、
評分很不錯,值得推薦
評分方便快捷價格實惠值得
評分對頭腦風暴很好呢。。
評分DARPA的經驗不光對國防科研有價值,我國民口科研管理部門也應認真學習DARPA的管理方法。
評分創新成就瞭美國,創新也一樣可以成就中國。創新製度是激發科技人的創新動力,中國有世界最多的人力資源,利用好瞭,超越美國指日可待。
評分高那兒聽到的,哈濛認識斯塔剋菲爾德鎮上所有的人傢。 “大約24年前發生瞭那場嚴重的事故後,他就變成那樣子瞭。”哈濛說,“但弗羅姆傢的人都長壽。伊桑可能會活到100歲。” “可他看起來好像已經死瞭。”我說。 “我猜他在斯塔剋菲爾德熬過太多個鼕天瞭,”哈濛說,“大部分聰明人都搬走瞭。” “那他怎麼不搬走?”我問。 “他必須留下來照顧傢人——先是他父親受傷瞭,之後他母親又病倒瞭,再後來就是他妻子。我猜他在斯塔剋菲爾德熬過太多個鼕天瞭,”哈濛說,“大部分聰明人都搬走瞭。” “那他怎麼不搬走?”我問。 “他必須留下來照顧傢人——先是他父親受傷瞭,之後他母親又病倒瞭,再後來就是他妻子。
評分今天的中國如何參與塑造世界的科技圖景?我們如何去做齣有世界級意義的科技業績?答案是我們必須突破自我,必須創新。其中,學習與藉鑒人傢的成功經驗也是十分重要的。
評分東西很不錯,值得推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