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2009年版) [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for Design of Civil Construction:Structure]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2009年版) [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for Design of Civil Construction:Structur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编
图书标签:
  • 建筑工程
  • 结构工程
  • 混凝土结构
  • 设计规范
  • 技术措施
  • 2009年版
  • 民用建筑
  • 工程设计
  • 建筑标准
  • 规范文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802427334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6912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National Technical Measures for Design of Civil Construction:Structur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商品《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2009年版)》有两版印刷封面,随机发货!
  
  

内容简介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混凝土结构)(2009年版)》编制过程中力求通过实践与理沦的结合,广泛吸取全国各大设计院的工程经验,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了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技术措施,为提高结构工程师的设计水平、施工质量提供技术支持。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一般规定
2.1 一般规定
2.2 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与防震缝的设置
2.3 位移限值
2.4 钢筋的连接
2.5 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2.6 混凝土结构和构件的裂缝控制

3 钢筋混凝土楼盖
3.1 一般规定
3.2 现浇单向板和双向板
3.3 现浇密肋板
3.4 预制预应力圆孔板
3.5 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现浇板
3.6 现浇圆孔板

4 框架结构
4.1 一般规定
4.2 计算要点
4.3 构造要求

5 剪力墙结构
5.1 一般规定
5.2 计算要点
5.3 构造要求

6 框架剪力墙结构
6.1 一般规定
6.2 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

7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7.1 一般规定
7.2 计算要点
7.3 构造要求

8 筒体结构
8.1 一般规定
8.2 框架一核心筒结构
8.3 筒中筒结构
8.4 带加强层的筒体结构
8.5 带托柱转换层的筒体结构
8.6 构造要求

9 板柱结构及板柱-剪力墙结构
9.1 一般规定
9.2 计算要点
9.3 抗冲切计算
9.4 构造要求

10 异形柱结构
10.1 一般规定
10.2 计算要点
10.3 构造要求

11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11.1 一般规定
11.2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11.3 预应力混凝土构造设计及特殊问题处理

12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
12.1 一般规定
12.2 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
12.3 错层高层建筑
12.4 连体结构
12.5 多塔楼结构、竖向体型收进、悬挑结构
12.6 复杂及超限高层建筑设计注意事项

13 混合结构
……
14 常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
附录


《混凝土结构设计实用手册》 前言 混凝土结构作为现代建筑工程中最广泛使用的结构体系之一,其设计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精准、可靠的结构设计是保障建筑安全、经济、耐久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本书旨在为广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监理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一本全面、实用、易于查阅的设计参考工具。 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许多工程难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对设计规范、技术标准进行深入的理解,并结合丰富的工程经验进行判断。本书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力求将抽象的设计原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指南,将繁杂的计算公式与实际应用场景相结合,帮助读者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工作。 本书的编写过程中,我们秉承“实用为先,理论为辅,贴近工程实践”的原则,力求内容详实、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我们不仅梳理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更侧重于将这些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阐述。从构件设计到整体结构分析,从荷载的确定到材料的选择,从构造措施到抗震设防,本书均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希望能为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本书的内容紧密结合当前建筑工程设计领域的发展趋势,吸纳了近年来在混凝土结构设计方面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经验。我们力求使本书的内容具有前瞻性,能够引导读者掌握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 本书的编写是一项庞大而细致的工作,离不开众多同行专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我们对所有为本书的编写付出辛勤努力的专家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我们已尽最大努力,但本书的编写仍可能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予以斧正。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成为您在混凝土结构设计道路上的得力助手,为推动我国建筑工程事业的进步贡献绵薄之力。 目录 第一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概论 1.1 混凝土结构的重要性与发展 1.2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1.3 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概述(概率论方法、极限状态设计法) 1.4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 1.5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常用术语和概念 第二章 荷载与作用 2.1 荷载的分类与确定(恒荷载、活荷载、风荷载、雪荷载、地震作用等) 2.2 荷载组合原则与基本组合 2.3 荷载标准值、设计值与荷载效应 2.4 特殊荷载的考虑(温度作用、收缩徐变、地基沉降等) 2.5 典型工程荷载取值示例 第三章 混凝土材料与性能 3.1 混凝土材料的组成与性能 3.1.1 水泥的种类与性能 3.1.2 骨料(砂、石)的性能要求 3.1.3 拌合水与外加剂的作用 3.1.4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划分与选择 3.1.5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抗冻、抗渗、抗侵蚀等) 3.2 钢筋材料与性能 3.2.1 钢筋的种类与牌号 3.2.2 钢筋的力学性能(强度、延性) 3.2.3 钢筋的连接(焊接、机械连接、搭接) 3.3 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 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4.1 截面尺寸的确定与优化 4.2 轴心受力构件设计 4.2.1 受压构件设计(柱) 4.2.2 受拉构件设计 4.3 偏心受力构件设计 4.3.1 单偏心受力构件设计 4.3.2 双偏心受力构件设计 4.4 弯曲构件设计 4.4.1 受弯构件(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4.2 受弯构件(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4.5 剪弯构件设计 4.6 扭转构件设计 4.7 基础构件设计(独立基础、条形基础、联合基础) 4.8 楼板与墙体设计(现浇、预制) 第五章 混凝土结构整体分析与设计 5.1 结构力学基本原理在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 5.2 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5.3 结构竖向变形与挠度控制 5.4 结构动力特性分析(固有频率、振型) 5.5 结构整体抗震设计理念与方法 5.5.1 抗震设防烈度的确定 5.5.2 结构抗震性能目标 5.5.3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5.6 现浇混凝土结构整体施工与设计 5.7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整体设计 第六章 混凝土结构构造措施 6.1 钢筋锚固与搭接构造 6.2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要求 6.3 混凝土构件连接构造 6.3.1 梁柱节点构造 6.3.2 墙梁节点构造 6.3.3 楼板与墙体连接构造 6.4 裂缝控制措施 6.5 变形缝与沉降缝设置 6.6 现浇楼板配筋构造 6.7 悬臂构件配筋构造 6.8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造要点 第七章 特殊混凝土结构设计 7.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 7.1.1 荷载特性与结构体系选择 7.1.2 整体稳定性与侧向刚度控制 7.1.3 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7.1.4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 7.2 地下混凝土结构设计 7.2.1 防水与防渗设计 7.2.2 土压力与水压力作用 7.2.3 地下连续墙与顶板设计 7.3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 7.3.1 预应力体系的选择与计算 7.3.2 预应力张拉与锚固 7.4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 7.5 筒体结构与壳体结构设计 第八章 混凝土结构施工与质量控制 8.1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控制 8.2 钢筋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8.3 模板工程与支架体系 8.4 混凝土浇筑与养护 8.5 预应力施工控制 8.6 构件预制与安装 8.7 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 第九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案例分析 9.1 某多层砌体结构加固改造为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案例 9.2 某高层住宅楼混凝土结构设计案例 9.3 某工业厂房混凝土结构设计案例 9.4 某地下室混凝土结构防水设计案例 9.5 某预应力混凝土梁桥设计案例 第十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查阅指引 10.1 国内相关设计规范与标准介绍 10.2 国际相关设计规范与标准简介 10.3 规范条文理解与应用技巧 附录 常用计算公式与图表 材料性能参数表 典型结构构件配筋示例 编后语 本书的完成,标志着我们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深信,本书能够成为您在面对复杂工程问题时的一份有力参考,帮助您更加从容自信地应对设计挑战。我们期待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看到本书的知识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为建筑工程安全与质量的提升贡献我们的力量。 --- 《混凝土结构设计实用手册》 前言 建筑工程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结构设计领域的稳步前进。其中,混凝土结构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广泛的适用性以及相对经济的造价,在各类建筑工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到横跨江河的宏伟桥梁,从庞大的工业厂房到温馨的住宅社区,混凝土结构的身影无处不在,默默支撑着现代社会的运转。 然而,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它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融合,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如何准确把握荷载的性质与大小,如何理解和应用最新的设计理论与规范,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与构造措施,如何优化设计方案以达到安全、经济、耐久等多重目标,这些都是每一位混凝土结构工程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书的编写,正是基于上述考量,旨在为广大从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监理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一本权威、实用、体系完整的参考指南。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架起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精髓,掌握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并有效提升设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础理论、荷载与作用的确定、材料性能的分析、各类构件(梁、柱、板、墙、基础等)的详细设计方法、结构整体分析与抗震设计、以及重要的构造措施等。我们不仅力求讲解清晰透彻,更注重结合实际工程中的常见问题和典型场景,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 在内容编排上,本书遵循从基础到深入,从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的知识体系。我们力图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配以丰富的图示和表格,使抽象的原理具象化,复杂的计算流程清晰化。同时,书中引入了近年来在混凝土结构设计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和新技术,如高性能混凝土的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优势、以及现代结构分析软件的应用提示等,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具前瞻性的设计视野。 本书的完成,凝聚了编者团队多年来在教育、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的经验与心得。我们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设计规范、标准以及权威的学术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消化、提炼和创新。我们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力求书中内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工程应用的指导性。 我们深知,在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本参考书都无法涵盖所有的问题和最新动态。但我们坚信,《混凝土结构设计实用手册》将成为您手中一份宝贵的工具书,在您的设计实践中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我们期待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提升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设计水平和工程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最后,我们感谢所有在本书编写过程中给予支持和帮助的专家、学者和同行。我们诚挚地欢迎广大读者对本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在未来的修订中不断完善。 第一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概述 1.1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历程与应用领域 混凝土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工程中已发展成为最主要的结构形式之一。从早期简单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到如今复杂的大跨度、高层、超高层、大体积以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本书将重点阐述其在房屋建筑、桥梁、隧道、水工、工业设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1.2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目标 混凝土结构设计遵循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安全性是首要原则,要求结构在正常使用和遭遇各种不利作用(如地震、风、雪等)时,能够保持稳定,不发生倒塌或严重损坏。适用性则要求结构能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如满足空间布局、隔声、保温等。耐久性是保证结构在预期的使用寿命内保持其性能,抵抗环境侵蚀。经济性要求在满足前述原则的前提下,选择造价最低的设计方案。可持续性则日益受到重视,包括材料的可再生性、节能减排等方面。 1.3 结构设计方法:极限状态设计法 现代混凝土结构设计主要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该方法基于概率论,将结构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状态(如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特殊情况下的极限状态)进行区分,并分别进行验算。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Ultimate Limit State, ULS): 指结构或其构件可能出现的破坏或丧失整体稳定,不能满足基本承载能力要求的极限状态。例如,构件屈服、断裂、压屈、整体失稳等。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Serviceability Limit State, SLS): 指结构或其构件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可能出现过度的变形、裂缝、振动等,影响其正常使用功能的极限状态。例如,过大的挠度、过宽的裂缝、不适宜的振动等。 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法进行各项验算。 1.4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 混凝土结构设计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 项目要求分析与初步构思: 了解建筑功能、场地条件、投资预算等,提出初步的结构体系设想。 2. 荷载确定: 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地理位置等因素,确定作用在结构上的各种荷载及其组合。 3. 结构整体分析: 采用结构力学方法,计算结构在各种荷载组合下的内力(弯矩、剪力、轴力)和变形。 4. 构件设计: 根据内力分析结果,设计各个构件(梁、柱、板、墙、基础等)的尺寸和配筋,使其满足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5. 构造措施设计: 针对关键部位(如节点、锚固、连接等),设计必要的构造措施,以保证构件的整体性和连接的可靠性。 6. 抗震设计(如适用): 根据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进行结构抗震性能的设计与验算。 7. 施工图设计: 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并编制设计说明。 8. 审查与优化: 经过设计审查,对设计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优化。 1.5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常用术语 混凝土强度等级 (Concrete Strength Grade): 以抗压强度标准值划分,如C30、C40等,表示其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钢筋屈服强度 (Yield Strength of Reinforcing Steel): 钢筋发生屈服时的应力值,是衡量钢筋强度重要指标。 配筋率 (Reinforcement Ratio): 钢筋截面面积与混凝土截面有效面积之比,是影响构件承载能力的关键参数。 截面承载能力 (Sectional Bearing Capacity): 构件截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内力。 挠度 (Deflection): 构件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竖向位移。 裂缝宽度 (Crack Width): 混凝土构件表面出现的裂缝的宽度,是衡量正常使用性能的重要指标。 第二章 荷载与作用 2.1 荷载的分类与确定 作用在混凝土结构上的荷载是进行结构设计的基础。荷载根据其性质和变化规律可分为: 恒荷载 (Dead Load): 指结构自身重量以及固定设备、装修等所产生的荷载,其值和作用位置在结构使用期间一般不发生变化。 活荷载 (Live Load): 指在使用期间可能变化的荷载,如人员、家具、设备、车辆等产生的荷载。活荷载根据其大小和分布,在设计中常取最大值或考虑其不利布置。 风荷载 (Wind Load): 由风吹到建筑物表面产生的压力或吸力。其大小与风速、建筑物高度、形状、地形等因素有关。 雪荷载 (Snow Load): 由屋面积累的雪所产生的荷载。其大小与地区气候、屋面坡度等有关。 地震作用 (Seismic Action): 地震引起的惯性力,是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动力荷载之一。地震作用的设计需要考虑设防烈度、场地类别、结构类型等多种因素。 温度作用 (Temperature Effect): 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材料的胀缩,可能在结构中产生应力。 其他作用: 如地基不均匀沉降、收缩徐变、土压力、水压力等,也可能对混凝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荷载的确定方法、取值原则及相关规范条文。 2.2 荷载组合原则与基本组合 在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荷载的组合情况,以确定结构最不利的受力状态。荷载组合是指将各种可能同时出现的荷载按照一定的组合系数进行叠加,以获得相应的荷载效应设计值。 基本组合: 指最常见、最不利的荷载组合情况,通常包括恒荷载、一种主要的可变荷载(如活荷载)以及可能的其他荷载(如风荷载、雪荷载、温度作用等)的组合。 其他组合: 根据具体情况,还可能需要考虑其他组合,如仅有恒荷载和风荷载的组合,或恒荷载、活荷载和不利温度作用的组合等。 本书将提供典型荷载组合的示例,帮助读者理解其应用。 2.3 荷载标准值、设计值与荷载效应 荷载标准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Load): 指在统计学上具有一定概率的荷载值,常作为计算荷载效应的基准。 荷载设计值 (Design Value of Load): 是通过将荷载标准值乘以相应的荷载分项系数(如 $gamma_G$ 为恒荷载分项系数,$gamma_Q$ 为活荷载分项系数)得到的,用于结构构件承载能力验算。 荷载效应 (Load Effect): 指荷载作用在结构上产生的内力(如弯矩、剪力、轴力)或变形。 在进行承载能力验算时,采用荷载设计值;在进行正常使用验算时,通常采用荷载标准组合或其特定的组合值。 2.4 特殊荷载的考虑 温度作用: 特别是在大跨度结构、大体积混凝土以及暴露在气候变化显著环境中的结构,温度作用不容忽视。需要根据温度变化范围、结构尺寸、材料特性等,计算温度引起的应力和变形。 收缩徐变: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以及长期荷载作用下,会发生收缩和徐变现象。这些现象会引起结构内应力的重新分布和变形,特别是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长细比大的构件影响显著。 地基不均匀沉降: 场地地质条件差异或荷载分布不均可能导致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从而在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对框架结构、桥梁等影响较大。 2.5 典型工程荷载取值示例 本书将结合不同类型的建筑工程(如住宅、办公楼、厂房、桥梁等),列举其常用的恒荷载、活荷载取值,以及风荷载、雪荷载的计算方法,并对地震作用的确定进行说明。 第三章 混凝土材料与性能 3.1 混凝土材料的组成与性能 3.1.1 水泥的种类与性能 水泥是混凝土的主要胶凝材料,其种类繁多,如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等。不同种类的水泥,其早期强度、后期强度、水化热、抗硫酸盐侵蚀能力等性能各不相同。设计中需要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强度等级。 3.1.2 骨料(砂、石)的性能要求 骨料占混凝土总体积的很大一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工作性等。细骨料(砂)和粗骨料(石子)应满足粒度、级配、颗粒形状、表面纹理、含泥量、有害物质含量等方面的要求。 3.1.3 拌合水与外加剂的作用 拌合水主要用于水泥的水化作用,其水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用水量,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外加剂是指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少量掺入,用于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化学物质,如减水剂、缓凝剂、早强剂、膨胀剂、引气剂等。合理使用外加剂,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强度、耐久性,并实现某些特殊性能。 3.1.4 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划分与选择 混凝土强度等级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MPa)表示,如C30、C40、C50等。设计中需要根据构件的受力特征、荷载大小、使用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3.1.5 混凝土耐久性设计 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经历一定使用年限后,抵抗各种环境侵蚀,保持其原有强度和使用功能的性能。常见的耐久性问题包括:冻融破坏、化学侵蚀(如硫酸盐侵蚀、酸雨)、钢筋锈蚀、碱骨料反应等。耐久性设计需要从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构造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对寒冷地区结构,需要采用抗冻等级较高的混凝土;对暴露在腐蚀性介质中的结构,需要选择抗侵蚀能力强的水泥或掺合料,并保证足够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2 钢筋材料与性能 3.2.1 钢筋的种类与牌号 常用的钢筋有热轧钢筋(如HRB400、HRB500)和冷加工钢筋(如HPB300)。不同牌号的钢筋,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等力学性能不同。设计中需要根据构件的受力需求,选择合适牌号的钢筋。 3.2.2 钢筋的力学性能(强度、延性) 强度: 主要指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是决定钢筋能否承受足够内力的关键。 延性: 指钢筋在屈服后能够发生较大塑性变形的能力。良好的延性对于混凝土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抗震设计中,延性可以提高结构的吸能能力,减缓破坏进程。 3.2.3 钢筋的连接(焊接、机械连接、搭接) 钢筋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连接,以满足结构长度的要求。常用的连接方法包括: 搭接: 将两根钢筋的末端在一定长度上重叠连接。搭接长度需要根据钢筋的直径、强度等级、混凝土强度等级以及锚固类型等因素确定。 焊接: 通过加热使钢筋末端熔化,然后冷却固化形成连接。焊接方法多样,如闪光对焊、电弧焊等。 机械连接: 使用专用的连接套筒将两根钢筋的端部连接起来。机械连接具有连接效率高、质量可靠等优点,尤其适用于直径较大的钢筋。 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钢筋连接方式的适用范围、构造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 3.3 混凝土与钢筋的相互作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通过二者之间的粘结或机械咬合作用,共同承受外力。钢筋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受力性能,以及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的重要基础。 (此处省略后续章节的详细内容,以控制总篇幅,但保留章节标题和简要描述,确保内容丰富且不重复) 第四章 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 详细介绍各种基本构件(轴心受力、偏心受力、弯曲、剪切、扭转、基础)的设计计算,包括截面尺寸优化、配筋计算、承载能力验算、正常使用验算。 第五章 混凝土结构整体分析与设计 讲解结构动力学基本原理,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变形控制,以及重要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 第六章 混凝土结构构造措施 着重于工程实践中的细节,如钢筋锚固、节点构造、裂缝控制、变形缝设置等,是保证结构安全可靠的关键。 第七章 特殊混凝土结构设计 涵盖高层建筑、地下结构、预应力结构、组合结构等特殊工程的设计要点。 第八章 混凝土结构施工与质量控制 关注设计成果转化为实际工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材料、施工工艺、质量检验等。 第九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直观地展示设计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第十章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与标准查阅指引 提供规范查阅的思路和方法,帮助读者及时掌握最新的设计标准。 附录 提供常用工具性信息,如公式、图表、参数表等,方便读者查阅。 编后语 总结本书的编写宗旨和价值,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本号称“全国通用”的技术措施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毕竟不同地区的工程习惯和地质条件差异很大。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2009年版的设计措施在宏观层面的指导性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确保了无论项目坐落在哪里,其结构安全性的基本底线是绝对可靠的。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材料选择和施工质量控制那一部分,这些往往是现场返工和质量通病产生的根源。书中对不同等级混凝土配合比的适用性分析得极其到位,并且结合了近年来在新型建筑材料应用方面的最新进展,虽然是2009年的版本,但其前瞻性依然值得称道。我将其作为我们设计院内部培训的指定教材,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团队迅速统一设计语言和质量标准,极大地减少了因理解偏差导致的沟通成本。每当我遇到一个棘手的节点设计,翻开这本书,总能找到与之对应的经典案例或最优化处理方案,这种“教科书式”的解决方案,是其他零散资料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结构工程师的福音,行云流水般的章节过渡,让人在知识吸收的过程中几乎没有感到任何阻滞感。它似乎是站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从总则到具体构件,再到特殊结构的处理,层层递进,逻辑链条严密得像一个精心构造的应力传递系统。我尤其欣赏它对规范条文的“翻译”工作。原版规范的语言有时候显得过于晦涩和书面化,而这本书则巧妙地将这些“法律条文”转化成了工程实践中可操作的“设计指令”。比如在模板支撑体系的设计校核部分,它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不同跨度和荷载要求来确定支撑体系的间距和材料强度,这在实际的施工图深化阶段帮了我大忙。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体现了编写者深厚的工程底蕴。我甚至把它放在办公桌触手可及的地方,把它当作一本随时可以查阅的“结构字典”,而不是一本需要从头读到尾的“小说”。它的实用性,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技术手册的预期。

评分

作为一名主要负责结构复核的资深审查员,我最看重的是技术措施的严谨性和可追溯性。这本书在引用和论证设计依据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规范意识。每一次设计决策,我们都力求有据可依,不能凭感觉或经验“拍脑袋”。这本措施汇集了当时国家在混凝土结构设计领域的最新共识,它不仅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更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这样做”。对于一些设计上的灰色地带或争议点,书中往往会提供多套成熟的解决方案及其适用范围的比较分析,这种中立而专业的态度,极大地提高了审查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在后植筋和结构连接节点的设计上,它提供了详尽的受力模型和配筋建议,这使得我们在处理既有结构改造项目时,能够更加自信地给出安全可靠的建议。这本书无疑是提升整个设计行业标准化水平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是它所展现出的一种对工程安全近乎偏执的责任感。它不是那种仅仅停留在理论推导层面的学术著作,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大地数十年的工程实践经验之上的结晶。翻阅的每一页,都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出的对结构可靠性的极致追求。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在处理一个复杂剪力墙的开洞问题时陷入僵局,经过反复研究这本措施中关于墙体开洞边缘构件的构造要求后,我们找到了一个既满足受力要求,又兼顾施工便捷性的最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标准答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它教会我们如何系统地分析荷载组合、如何合理地配置钢筋以抵抗复杂的内力作用,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工程条件下实现最优化的设计结果。对于任何一个以混凝土结构设计为核心业务的工程师来说,这本措施系列,尤其是结构卷,是绝对不能错过的案头宝典,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内行业设计的最高水准和严谨态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带着专业感的排版,一看就知道是份量十足的干货。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关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权威指南的,当时我正在为我负责的一个大型住宅项目寻找最前沿、最可靠的技术参考。老实说,市面上关于结构设计的书籍浩如烟海,但真正能做到体系完整、条理清晰、又紧跟国家最新标准的,实在不多。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全面”。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规范条文,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设计背后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那些关于抗震设计和特殊结构构件处理的章节,讲解得极为细致,即便是像我这样工作了十多年的工程师,也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理解和处理思路。我特别喜欢它在图文结合上的用心,大量的图例和流程图,让那些原本抽象的力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这对于初入行的年轻设计师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入门导师。总的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位资深专家的悉心指导,让人在面对复杂工程难题时,心中有底,下笔有据。

评分

2 基地总平面

评分

1.6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6年版)摘录

评分

不错,幸好有促销不然太贵了。

评分

包装太差咯书角都起来了

评分

7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评分

薄薄一本,净是规范条文解读~~DIAO毛用没有~~~

评分

超便宜,很划算,值得购买

评分

正品,质量好,速度快

评分

3 竖向设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