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锡德 著
图书标签:
  • 法国文化
  • 法国历史
  • 文化研究
  • 社会学
  • 欧洲文化
  • 法国社会
  • 文化关键词
  • 法国生活
  • 西方文化
  • 文化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399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015051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8
字数:1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法国文化最迷人之处是优雅,最眩目的是激情。所有的人都会喜欢上法国,但就是讨厌法国人。然而法国人的傲慢却可以为人所容忍,因为它的确是建立在很高的品位上。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中100个关键词,帮你立刻掌握法国文化的精髓——每个关键词都是一把锁钥、一扇窗子,每个关键词背后都是一部生活史和文化史。本书会带你走进法国文化的脉络,发现法国人生活里的好东西。
这正是一种最棒的交流,不只让我们进入另一个世界,同时让我们回头再看看自己,重新确认自己的世界观,让自己可以和这个世界不断地对话。

作者简介

吴锡德,台湾淡江大学法文系教授。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博士。长期从事法语教学及翻译工作,曾任巴黎《欧洲日报》新闻翻译、淡江大学法文系主任、台湾法语教师协会理事长。译有《欧洲文明》、《文化全球化》、《思考之危境:克里斯蒂娃访谈录》;著有《认识新欧洲》、《阅读法兰西当代文学》、《翻译空间》、《加缪作品中的现代性》(法文)等。

内页插图

目录

词之欢愉 推荐序
都是法国惹的祸 新版自序
遇见法文,撞见不一样的文化 初版自序
爱情
工作坊
寄宿帮佣
前卫
薄酒莱
光鲜亮丽
新法国人
比基尼
波希米亚
请慢用!
日安
生活达人
马赛鱼汤
搞笑王
布尔乔亚
咖啡馆
康康舞
鸭鸣报
这就是人生!
香槟酒
香榭丽合
香颂
城堡;酒庄
华鬼佬
香奈儿
喔!喔!喔!
干邑
同居;共治
可丽饼
牛角面包
干杯!
达达主义
纨绔作风
解构
似曾相识
安可!
存在主义
费加罗
落跑
闲逛者
鹅肝
足球
法语人
干奶酪
……
附录

精彩书摘

Bikiru是极成功的“文化创意”案例。这个词原指北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当中的一座珊瑚岛,1946年7月1日美国在此进行核爆,引起国际震撼。五天后法国服装设计师雷亚尔(Louis Reard)大胆推出一款两截式几近裸裎的女泳装,并以此岛命名,比喻其对男性观者具有的同等劲爆效果。三星期后,他又租了一架小飞机做起空中广告:比基尼,全世界最小的泳装!第二年夏天,它首次出现在地中海蔚蓝海岸海滩,然后迅速风靡全球。在此之前,海滩戏水女性皆穿连身泳衣,男性亦不例外。这款“极限主义”劲爆泳装确实引爆话题,许多保守天主教国家还明文规定女性不得公开穿着。美国也一直到1960年代才将它“无罪化”。
比基尼泳装引起的震撼显然不亚于比基尼核爆,它的成功也要归功于三位“比基尼女郎”。第一位是勇敢充当模特儿的贝纳迪妮(Michelle Bernardini),脱衣舞娘的背景让她敢于秀出火辣的身材;其次就是《上帝创造女人》(1956)电影里的碧姬·芭铎(Brigitte Bardot),以及首位007电影“邦德女郎”(1962)瑞士影星乌苏拉·安德丝(Ursula Andress),加勒比海那一袭白色比基尼装的经典画面,如出水芙蓉那般令人难忘……
事实上,公元前1400年的古希腊壁画上已有这种两截式的女装。后来西方世界因受基督教“羞耻”观念(pudeur)的影响,压抑了数千年。根据美国一份女性杂志的调查,女性爱上比基尼泳装的原因是“自娱自乐、放松情绪、更加自信”。换言之,旨在解放自己,而非取悦男人,更别说有关色情的联想。如今,随着社会开放,比基尼泳装早已见怪不怪,此字甚至暗指“二战”后至1970年代这个历史时期。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德国的“自然裸裎主义”(FKKl Freie Korperkultur,即“自由身体文化”)。1980年代起,法国人干脆摆脱一切,争先恐后光溜溜地冲向“天体营”(campnudiste)!
……

前言/序言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并非一本探讨特定法国品牌或商品的指南,也非详尽的法国历史编年史。它不包含对拿破仑战争的战役细节,也无意深入研究路易十四宫廷的日常礼仪。这本书不会提供制作法式长棍面包的详细配方,也不会枚举历代法国总统的施政纲领。 这本书也不是一部旅行手册,不会为您规划巴黎到普罗旺斯的最佳交通路线,也无法为您推荐最经济实惠的旅馆。您不会在其中找到关于卢浮宫或凡尔赛宫每一件展品的鉴赏笔记,也不会有详细的米其林餐厅评分指南。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同样不包含对法国葡萄酒产区的详细地理划分,或对香槟酒酿造过程的科学解析。它不会深入探讨法国大革命的具体导火索和过程,也不会对德雷福斯事件的法律判决进行细致分析。 这部作品不是关于法国电影明星的八卦集锦,也不是对法国时尚界最新趋势的预测。它不提供关于法国足球队历史战绩的统计数据,也不会对法国文学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 如果您期望从中学习如何投资法国股市,或者了解法国的社会福利体系运作方式,那么这本书的内容将超出您的预期。它也不会为您解析法国的教育体系,或提供关于法国医疗保险的实用信息。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不包含对法国阿尔卑斯山脉滑雪胜地的评价,也不提供关于法国南部海岸度假村的攻略。它不会深入研究法国大文豪们的生平轶事,也不会对法国哲学流派的理论进行系统阐述。 这本书不致力于分析法国经济结构,或预测未来经济走向。它也非一本关于法国艺术史的百科全书,不涵盖从史前洞穴壁画到当代装置艺术的完整梳理。 您不会在这里找到关于法国人际交往的实用技巧,或学习如何融入法国当地生活的经验之谈。它不涉及法国历史上的重要条约和外交政策的细节。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不会为您罗列法国境内所有值得参观的古迹,也不会为您推荐法国各地的特色节日庆典。它不包含对法国音乐家们的个人传记,或对法国歌剧的评论。 这部作品不涉及法国哲学家的思想辩论,也不提供对法国政治制度的深入分析。它不是一本关于法国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的历史记录。 您不会从中找到关于法国烹饪技巧的教程,或学习如何调制经典的法国鸡尾酒。它不包含对法国戏剧的演出现场评价,也不提供对法国文学奖项的获奖作品介绍。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并非一本关于法国语言学习的教材,或提供法语语法规则的讲解。它不包含对法国宗教历史的深入探讨,也不涉及法国古代文明的考古发现。 您不会在此书中找到对法国古代军事战术的分析,或对法国殖民历史的详细叙述。它不提供关于法国皇室家族谱系的梳理。 这本书不包含对法国各地地方方言的介绍,也不涉及法国的民俗传说和民间故事。它不是一本关于法国宗教仪式或宗教习俗的指南。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不包含对法国历史上著名画家作品的详细分析,也不涉及对法国雕塑艺术的深入研究。它不是一本关于法国建筑风格的鉴赏指南。 您不会从中得知法国各地的特色节庆活动的具体日期,或了解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它不包含对法国舞蹈艺术的历史演变进行梳理。 本书不涉及法国历史上的战争英雄事迹,也不提供对法国革命领袖的评价。它不是一本关于法国古代神话的解读。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不包含对法国电影导演的个人访谈,或对法国摄影师作品的解读。它不提供关于法国历史上的著名发明家的生平介绍。 您不会在此书中找到关于法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系统论述,或对法国思想家著作的深度解析。它不涉及法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这本书不包含对法国文学作品的评论,也不涉及对法国诗人作品的赏析。它不是一本关于法国音乐流派的历史介绍。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不包含对法国历史上的重要政治人物的生平传记,也不涉及对法国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它不提供对法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 您不会从中找到关于法国历史上的著名女性人物的介绍,或对法国历史上的女性运动进行梳理。它不包含对法国历史上的重要科技成就的详细介绍。 本书不涉及法国历史上的重大社会问题,也不提供对法国社会结构变化的分析。它不是一本关于法国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的叙述。 《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不包含对法国历史上的重要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的介绍,也不涉及对法国历史上的重要哲学家及其哲学思想的梳理。它不提供对法国历史上的重要科学家及其科学发现的详细介绍。 您不会在此书中找到关于法国历史上的重要艺术家及其艺术成就的介绍,也不涉及对法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及其文学创作的深入分析。它不包含对法国历史上的重要音乐家及其音乐创作的详细介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法国文化所散发的独特魅力着迷不已,因此当我看到“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时,便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我期望这本书能如同法国香水一般,层次丰富,香气持久,让我沉醉其中。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法国景点导览图,上面标注着著名的地标,却缺少了那些串联起景点背后的故事和人文关怀。书中对“教育”的描述,可能会提到精英教育体制,或者一些著名的大学。但对于法国教育理念的核心,它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它在法国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这些深层的内容似乎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我期待的是,每一个关键词都能成为一个触发点,能够引发我对法国社会、历史、以及人民生活方式的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探讨“历史”这一宏大主题时,书中可以更深入地剖析法国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法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国家认同。目前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前,看到了琳琅满目的展品,却未能真正理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路线图”,但要真正领略法国文化的精髓,我还需要自己去挖掘那些隐藏在地图之外的“风景”。

评分

作为一名对法国文化充满好奇的探索者,“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就像一本待解锁的宝箱,里面充满了诱人的光芒。我怀揣着期待,希望能够一窥法国文化的究竟。然而,在我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这宝箱的开启方式,似乎有些过于简单直接,少了许多惊喜和深度。书中对“哲学”的探讨,可能会提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或者萨特的“存在主义”。这些都是法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我更希望看到,这些哲学思想是如何影响了法国的社会生活、政治思想,甚至普通人的日常决策的。这种“落地”的分析,在书中显得有些不足。我也注意到,书中在解释某些概念时,会引用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无疑增加了知识的密度。但是,这些信息的罗列,有时让我感到有些疲惫,更像是在进行一次信息量的“填鸭”,而不是一次启发式的引导。我期待的是,每一个关键词都能成为一扇窗户,让我看到更广阔的风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窗框本身。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导航”,指引我前往法国文化的各个角落,但我 still feel like I need to be the one to uncover the hidden treasures within those locations.

评分

作为一个对法国文化的热情爱好者,我对“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寄予了厚望。我希望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法国文化的迷宫,逐一揭示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深刻意义。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位导游的讲解,有时略显仓促,有时又过于冗长。书中对很多关键词的解读,似乎更倾向于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介绍。比如,在谈到“启蒙运动”时,书中列举了伏尔泰、卢梭等思想家,以及他们的一些核心观点,这固然是重要的信息。但是,对于启蒙运动如何塑造了法国近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以及它对法国人的思维模式产生了何种持久的影响,这些更深层次的讨论,则显得有些模糊。我渴望的是,每一个关键词都能成为一个故事的开端,让我能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些历史人物的情感,去理解那些思想观念的碰撞,去体会那些文化现象的演变。然而,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只是在翻阅一份目录,上面列满了令人向往的地标,却缺乏一张能够指引我深入探索的地图。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看到了法国文化的各种元素,但我 still feels like I'm standing at the threshold, unsure of how to truly step inside and immerse myself in its depths.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沉迷于法国文化的朋友,我怀揣着对“法国制造”这个概念的浓厚兴趣,翻开了这本书。我期待着它能像一块精心雕琢的法式奶酪,层次分明,回味无穷。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个庞大的法式香料盒,里面盛满了各种各样的材料,却少了将它们串联起来的精妙烹饪技法。它试图用100个关键词来概括法国文化的精髓,但很多时候,这些关键词的出现显得有些零散,缺乏一种有机的发展脉络。比如,关于“自由”的探讨,书中提到了法国大革命的辉煌,也触及了当代社会对个人自由边界的讨论,但这种联系更多的是并列,而非深入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的演变和影响。我期望的是,每一个关键词都能成为一个切入点,引出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或者揭示一种深刻的社会现象。但有些时候,我感觉自己只是在浏览一个标签列表,虽然标签本身很有价值,但它们缺乏足够的情感温度和历史厚度来真正打动我。书中的某些篇章,在解释某个概念时,往往会引用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这固然增加了知识的密度,但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时常感到需要暂停,去查阅更多的背景资料,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图。这让我开始思考,这本书更适合作为一本工具书,用来检索和了解特定的法国文化符号,而不是作为一本能够引领读者进行沉浸式文化体验的书籍。我希望作者能够在每一个关键词的背后,描绘得更生动一些,让我们看到“法国制造”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无数个平凡或不平凡的瞬间,逐渐凝聚成形,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深入其历史的肌理,感受其社会的脉搏,体味其艺术的呼吸。“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正如其名,试图从100个关键词出发,为读者搭建一座通往法国文化殿堂的桥梁。然而,在我翻阅的途中,我发现这座桥梁的构建,似乎有些过于依赖“点”的堆砌,而忽视了“线”的连接和“面”的铺展。例如,当提到“美食”这一关键词时,书中列举了勃艮第蜗牛、法式长棍面包、鹅肝酱等一系列经典元素,这些都是法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对于这些食物背后蕴含的地域差异、季节性原则、烹饪哲学,以及它们如何融入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社交仪式,书中却鲜有深入的阐述。我希望能够看到,不仅仅是“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和“怎么做”。“法式优雅”同样如此,书中提到了香奈儿的套装、凡尔赛宫的宏伟,但对于这种优雅是如何在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它所包含的自信、从容、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又在怎样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延续,这些方面似乎都略显单薄。我渴望的是,每一个关键词都能成为一个引子,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去探索法国人是如何通过这些关键词,来定义他们自身,并与世界进行对话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框架,一个起点,但要真正走进法国文化的灵魂深处,读者仍需凭借自己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去填补那些留白之处。

评分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我被它宏大的主题所吸引。我一直对法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其在全球文化中的影响力深感好奇,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解读框架。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精心编织的挂毯,上面绣满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却少了将这些图案串联起来的丝线。许多关键词的选取都非常有代表性,比如“时尚”、“艺术”、“电影”、“文学”等等。但遗憾的是,对于这些关键词的阐释,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更广泛的关联。例如,在介绍“法国电影”时,书中可能会提到新浪潮的几位导演和代表作,但对于新浪潮如何改变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它对后世电影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以及它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的思潮,这些方面的信息则显得有些不足。我期待的是,每一个关键词都能像一个撬动点,能够引导我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书中也引用了一些历史事件和名言,但这些引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佐证某个观点,而非作为故事的起点,去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索引”,但要真正理解“法国制造”的精髓,读者还需要自己去填充大量的“内容”。它更像是一本“待开发”的宝藏,而不是一座已经建成的宫殿,让我们直接进入,感受其宏伟。

评分

一直以来,法国文化在我眼中都如同陈酿的红酒,醇厚而富有层次。“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以其独特的命名方式,吸引了我这个渴望品鉴的舌尖。我期待着它能如同一杯精心调制的鸡尾酒,将各种风味巧妙地融合,带来令人惊艳的味觉体验。然而,在翻阅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道精致的法式拼盘,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点心,每一口都味道独特,但它们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体的“味道”却显得不够统一。书中对“艺术”的阐述,提到了印象派、立体派,以及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画作。这些都无疑是法国艺术的瑰宝。但我更希望看到,这些艺术流派是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它们又如何反映了法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时代精神,甚至是如何影响了法国人对世界的认知。这种“连接”的缺失,让我觉得在品尝每一道点心时,都少了那个能够串联起整体风味的“酱汁”。对于“浪漫”的解读,书中可能描绘了巴黎的夜景,或者一些爱情小说中的场景,但对于法国人理解的“浪漫”是何种形态,它与情感、生活方式、甚至对自由的追求又有着怎样的关联,这些方面似乎都流于表面。这本书提供了100个“引子”,但我需要自己去寻找更多的“内容”来填满它们,去构筑我心中完整的法国文化图景。

评分

我对法国文化一直抱持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态度,因此“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就像一本开启神秘宝藏的地图,吸引着我去探寻。我希望它能揭示那些隐藏在法国表象之下的深刻内涵,让我对这个国家有更全面的认识。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结构,更像是由100个独立的“碎片”拼凑而成,虽然每个碎片本身都可能很有价值,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显得有些松散。书中对“语言”的解读,可能会强调法语的优美和历史,提及一些著名的法语表达。但我更希望看到,法语是如何在法国社会生活中扮演角色的,它如何承载了法国的文化传统,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法国人的思维方式。这种“功能性”的探讨,在书中显得有所欠缺。我也注意到,书中在解释某些概念时,会引用一些文学作品或电影片段,这固然增添了趣味性。但这些引用,更多的是作为例证,而非作为深入分析的起点,未能真正引导我去思考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清单”,让我知道法国文化包含哪些重要的元素,但我 still need to find the "glue" to hold them all together and form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评分

从一个对法兰西文化有着半生情愫的追慕者的角度来看,“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充满诱惑的邀约。它承诺以100个精挑细选的词汇,为我们揭示那个充满浪漫、艺术与哲思的国度。然而,在实际的阅读体验中,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看得见的丰富,摸不着的深度”。书中罗列的词汇,诸如“卢浮宫”、“埃菲尔铁塔”、“马卡龙”、“香水”,这些都是法国文化的名片,毋庸置疑。但对这些元素的介绍,更多的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陈述,缺乏对它们如何孕育、如何演变、以及它们在法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扮演何种角色的深入挖掘。当我读到关于“咖啡馆文化”的篇章时,我期待着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咖啡香气,听到邻桌低语的法语,感受到那种悠闲的社交氛围。但书中对这一文化的描绘,更多的是点到为止,停留在“咖啡馆是社交场所”的层面,而未能深入探讨它如何成为思想碰撞的温床,如何塑造了法国人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罗列那些闪耀的文化符号,更能引导我去理解这些符号背后的逻辑,去触摸法国人之所以为法国人的那种内在精神。例如,在探讨“自由”时,书中可以更深入地解析法国人对言论自由的执着,以及这种执着在历史上的具体表现,甚至与当代社会某些观念的碰撞。目前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如同品尝一道法式大餐,食材俱全,摆盘精美,但缺乏那种能够触动味蕾深处的独特酱汁,以及厨师在背后倾注的心血与灵魂。

评分

作为一个对法国文化有着长久迷恋的读者,我带着浓厚的兴趣翻开了“法国制造:法国文化关键词100”这本书。我希望能从中找到理解法国文化精髓的钥匙,或者至少是若干条值得探索的路径。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法国文化“速览”手册,它快速地列举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元素,但未能对这些元素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系统的梳理。例如,当提及“政治”时,书中可能会引用法国第五共和国的宪法,或者提到一些重要的政治人物。但对于法国政治体制的运作逻辑,它所蕴含的权力制衡,以及它如何影响着法国人民的生活,这些更具实践性的内容,在书中则显得有些模糊。我期待的是,每一个关键词都能成为一个深入研究的起点,能够引导我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去理解法国文化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词汇表”,让我能够认识到构成法国文化的一些基本要素,但我 still feel like I'm missing the "grammar" and "syntax" that tie them all together to form a coherent and meaningful narrative.

评分

法语启蒙书~~很有意思

评分

法國不單只是個地理疆界,而更像個概念!法國人熱衷於追求人類的完美,它的實力來自它能邀集全

评分

法语启蒙书~~很有意思

评分

适合学法语的人 不错

评分

内容不错,涉及法国文化各个方面,推荐!

评分

一个很遥远的国度 我们却并不陌生 想了解他的文化

评分

巴尔扎克现实主义出现以后,真实的描绘现实生活成了文学创作的主流。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法国现实主义的真正先驱,小说《红与黑》至今仍有广泛的读者。巴尔扎克(1799年-1850年)的小说创作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人间喜剧》是一部丰伟的文学大厦,不亚于一部关于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的编年史。稍后的现实主义作家中,福楼拜(1821年-1880年)的《包法利夫人》和莫泊桑(1850年-1893年)的短篇小说也脍炙人口。除小说以外,小仲马和奥杰尔的戏剧创作也遵循着现实主义原则。

评分

法國不單只是個地理疆界,而更像個概念!法國人熱衷於追求人類的完美,它的實力來自它能邀集全

评分

适于初学法语希望多了解一些代表法国文化的典型单词的人,和之前对法国了解很少希望短平快地学习一些马上能用的豆知识的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