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結構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標準的論證章節布局,更像是螺鏇上升的論述。每一部分似乎都在重復前一部分的核心命題,但每一次重復都伴隨著更深層次的內涵拓展。例如,在探討“共情”的局限性時,作者用瞭大量的篇幅來區分“模擬的痛苦”和“真實的痛苦”,這種細緻入微的區分,幾乎達到瞭對感官體驗的微觀解剖程度。我尤其欣賞它處理矛盾衝突的方式——它不試圖消除矛盾,而是將矛盾本身視為一種固有的、甚至是有益的張力。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本書充滿瞭動態的美感,不像許多倫理學著作那樣是靜態的“結論陳列”。讀這本書需要極大的耐心,因為它要求讀者完全沉浸在作者構建的特定語言體係和邏輯框架內,一旦思維遊離,就很容易迷失在那些晦澀的、高度濃縮的句子結構中。對於想快速獲取知識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笨重且低效的,但對於追求哲學深度的探索者而言,這種“慢讀”正是一種必要的儀式。
評分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對“情感”在道德決策中角色的理解。在此之前,我總傾嚮於將情感視為道德理性的“乾擾項”或“後知後覺的錶象”,認為一個真正成熟的道德判斷必須是冷靜、抽離的。然而,這本書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細緻,描繪瞭那些“未經編碼”的情感如何充當瞭道德行動的先導信號。比如,書中對於“不忍”這一概念的剖析,與其說是一種情緒,不如說是一種本體論上的“連接中斷的預警”。作者巧妙地避開瞭對具體倫理睏境的評判,而是專注於描述這種預警機製是如何在主體內部運作的。這種寫法非常“內省式”,它沒有提供任何現成的道德規範,而是提供瞭一套工具,讓你得以審視自己情感的源頭與流嚮。我感覺自己仿佛被作者拉進瞭一個巨大的、布滿瞭鏡子的房間,每一次情感波動都映射齣不同的視角,但所有反射最終都指嚮瞭那個無法言說的、道德經驗的“此在”。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做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思考“我之所以能感到愧疚,究竟意味著什麼”的書。
評分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久違的、近乎於被“剝離”的感覺。作者對情感道德的考察是徹底去情境化的,他似乎在努力構建一個理想化的、純粹的主體內部空間,去觀察道德情感的“裸露形態”。這種“去情境化”的寫作風格,使得書中的論述顯得非常抽離和冷峻,絲毫沒有試圖去迎閤讀者的任何情感期待。它要求你放棄對“好人”或“壞人”標簽的依賴,而是專注於那個在道德做齣選擇前的瞬間,即情感尚未被社會規範完全塑形之前的“道德原質”。這種寫作基調是極其嚴肅且不妥協的,它拒絕一切簡化和安慰,直麵人類道德經驗中那些最不舒服、最難以言說的部分。閱讀體驗與其說是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種對自我內在結構的精密測繪,它揭示瞭隱藏在日常行為背後的復雜情感網絡,讓人在閤上書本時,對“為什麼我會那樣感受”這個問題有瞭更復雜、也更令人不安的答案。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密度極高,簡直像是在啃一塊未經精煉的礦石。作者似乎對傳統哲學概念進行瞭徹底的“解構”,試圖從最基礎的感性經驗層麵,重新搭建起我們對於“對錯”的直觀把握。我花瞭大量時間在反復閱讀和對照腳注上,尤其是在探討“原始疚感”那幾章,作者引入瞭許多看似無關的心理學實驗數據,但其核心目的顯然是想說明,道德判斷並非完全依賴於理性推演,而是在我們尚未形成完整邏輯體係之前,就已經深深嵌入到我們的生理和情感反應機製之中。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但也帶來瞭極大的滿足感。它迫使你跳齣日常生活中那種習慣性的、打著“常識”旗號的道德簡化論,去直麵那種未經馴化的、原始的道德衝動。這本書的敘事風格偏嚮於現象學的嚴謹描述,缺乏傳統意義上的故事性或案例分析,更像是一篇層層剝繭的內在探險日記,記錄著作者本人是如何一步步抵達道德“基點”的思維軌跡。對於那些追求清晰、易懂結論的讀者來說,這可能是一場煎熬;但對於熱衷於哲學思辨的硬核讀者,這無疑是一次深入靈魂的洗禮。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在語言運用上達到瞭某種令人敬畏的境界,它很少使用日常詞匯來描述那些核心的道德體驗,反而熱衷於發明或重新定義一係列術語,這使得初讀時的障礙感非常強。它更像是對一種人類經驗的“音樂化”描述,而不是“文本化”記錄。例如,它對“道德惰性”的描述,不再是簡單的意誌薄弱,而是描繪成一種“時間流逝中,情感能量場衰減的熵增過程”。這種類比非常新穎,但也要求讀者必須像學習一門新樂器一樣,去掌握作者的“音階”。這本書的價值並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關於社會規範的論斷,而在於它重新“命名”瞭我們早已習以為常的內在體驗,從而賦予瞭這些體驗新的審視維度。讀完後,我發現自己走路時對周圍細微的人際互動更加敏感瞭,仿佛戴上瞭一副新的“道德顯微鏡”,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非立竿見影的指導。
評分……
評分國人研究康德,按賀麟先生的說法:“張銘鼎是我國20-30年代“最初搞康德哲學的人物”。張先生1924年在《學藝》雜誌上發錶瞭《康德學說的淵源與影響》,第二年又在《民鐸》“康德專號”上發錶瞭《康德批判哲學之形式說》,對康德哲學作瞭一個比較係統的介紹,他認為康德三大批判的中心思想,“就是康氏所拳拳緻意的理性主義。他要根據理性主義,將從前一切學說加以評價,以便從科學道德藝術三大文化領域中,得建設齣一個確實的基礎而完成其批判的精神”,強調康德的理性主義,代錶瞭中國五四時期要求科學和民主的精神,這是當時講述康德的時代趨勢。(《康德黑格爾哲學東漸記》,第361-362頁)。 後來陸續纔有康德的各種著作被翻譯過來,到目前為止,我所瞭解到的國內《純粹理性批判》的譯本有以下幾種:
評分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評分(3)牟宗三先生譯本,題為《康德純粹理性之批判》,分為上、下兩冊,颱北學生書局1983年齣版;
評分多次在京東買書,但凡是做活動的時候,就買一點點。窮人嘛,就要有個窮人的樣子,隻能買點便宜貨瞭。但這本書還是不錯的,一如既往的喜歡。適閤專業性的人去讀。
評分(6)李鞦零先生譯本,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04年版(4月)
評分不算自誇的話,文學性的語言在三十來歲就有瞭信心,但這十來年,寫得最多的論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時政評論專欄為主,自己的轉摺點,應該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報》、《瀟湘晨報》等報刊的時評專欄,以為是微博類的文字更靈活、更直接、更生動地取代平麵媒體所緻,可是在微博上,我對時事的關心度也直綫下降,不再喜歡第一時間點評論事情,等它塵埃落定吧,可塵埃落定後,又有什麼值得說的呢?
評分非常滿意,這種價格的如此好書很難找的瞭,而且商務的裝貼很簡約大方,很紮實,用紙也很好,價格低,但是質量好,真是難得的好書,感謝商務!
評分祖國、國傢、民族、傢族這些集體詞匯,是最早放下的,稍稍接受自由主義的人,都容易發現它們的主要功效就是用來壓迫個人,個人無法逃逸,當然就沒自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