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 者:
齣 版 社:安徽大學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3-03-01
I S B N:97875664-06002
開 本:32開
內容簡介
劉文典,安徽閤肥人。原名文聰,字叔雅。1889年12月生。1906年入蕪湖安徽公學學習,因聰明好學,積極上進,為該校教師陳獨秀、劉師培的賞識,並受到他們反封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和熏陶。1907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在民主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劉文典1909年赴日本留學。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青年時代的他懷著滿腔激情,於1912年迴國,在上海於佑任、邵力子等主辦的《民立報》擔任編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13年再度赴日本,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並任孫中山秘書。 1916年,劉文典迴國,在北京大學任教,研究諸子著作。1923年齣版專著《淮南鴻烈集解》,受到學術界極大重視。繼《淮南鴻烈集解》之後,劉文典又從事《莊子》、《說苑》等書的校勘,寫瞭《三餘劄記》。這段時間是劉文典在學術上有成就的時期。 劉文典1927年任安徽大學校長。1929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主任,同時在北大兼課。除從事教學工作外,還陸續校勘古籍。1939年,完成瞭《莊子補正》、《說苑斛補》等書的校勘編撰。
著名學者陳寅恪為《莊子補正》作序:“然則先生此書之刊布,蓋將一匡當世之學風,而示人以準則,豈供治莊子者必讀而已哉。”1962年張德光教授為該書再版作《莊子補正跋》又曰:“補正乃校勘訓詁專著;其兼綜群言,發微補闕,實為精心刻意之作,足資治莊學者之藉鏡……先生勤搜前人微引,博采諸傢校釋。參稽互證,以為補正;其疏通疑滯,嫠定底本之功蓋不可磨。” 《莊子補正》,共十捲,全書共收列莊子內、外,雜篇全部原文和郭象注,成玄英疏及陸德明經典釋文之莊子音義,校以曆代之莊子重要版本,並廣泛徵引著名學者王念孫,王引之等人的校勘成果,而將其補正之文分繁於各篇相關內容之下。
抗日戰爭爆發後,劉文典沒有來得及與清華、北大等校撤離南下,滯留北平。期間,日本侵略者曾多次派人請他齣來教學並在日僞政府做官,他都斷然拒絕,錶現瞭一個正直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氣節。 1938年劉文典先生逃離北平,輾轉南下,曆經磨難後到達昆明,在西南聯閤大學任教。 1943年,劉文典被聘到雲南大學任教,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聘請他在雲大擔任“龍氏講座”,後一直擔任文史係教授。在雲南大學執教至新中國建立以後。 1949年末,昆明解放前夕,朋友曾動員他去美國,已替他找妥具體去所,並為他一傢辦好瞭入鏡簽證。在這關鍵時刻,劉文典謝絕瞭,他說“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離開我的祖國”。 全國解放後,劉文典的生活和工作都發生瞭巨大的變化。他決心為新中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力量。他在雲南大學先後講授“杜詩研究”、“溫李詩”、“文選學”、“文賦研究”、“曆代韻文選”以及顧炎武、夏完淳評介等課程,並著手撰寫《杜甫年譜》。1956年劉文典被評為一級教授,被推選為全國政協一、二屆委員。1958年7月15日病逝於昆明。其主要著作有:《淮南鴻烈集解》、《莊子補正》、《說苑斛補》、《三餘劄記》、《進化論講話》、 《進化與人生》等。 劉文典先生學識淵博,學貫中西,通曉英、德、日多國文字。他講授的課程,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元、明、清到近現代,從希臘、印度、德國到日本,古今中外,無所不包。他先後講授過“文選學”、“校勘學”、“先秦諸子研究”、“大唐西遊記研究”、“莊子”、“淮南子研究”、“文心雕龍”、“史通”、“文賦”、“今古文研究”、“玄奘傳校注”、“溫庭筠李商隱詩”、“陶淵明”、“中國化的外國語”等課程,且有很多獨到的見解。他專長校勘學,版本目錄學,唐代文化史,是當代我國傑齣的文史大師,校勘學大師和研究莊子的專傢,是全國著名學者之一。他在學術上的地位和對我國教育事業的貢獻,值得我們永遠記念。
相較1999年版《劉文典全集》,本次修訂,增補瞭劉文典先生古籍校訂專著1部:《呂氏春鞦簡端記》;學術筆記1部:《學稼軒隨筆》;譯著1部:(日)荒木貞夫《告全日本國民書》;佚詩(詞)14首:佚文56篇
閱讀劉文典先生的文字,就如同進行一場精神上的漫遊。他的學問廣博精深,尤其是在傳統經學和文學領域,有著旁人難以企及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他那種直麵問題、不迴避矛盾的學術態度。在處理那些曆史遺留的爭議性問題時,他總能保持一種冷靜而批判的視角,既不盲從前人,也不妄加臆斷,而是紮根於文獻,層層剝繭,給齣令人信服的解讀。這種探求真理的勇氣和學術精神,對於當下很多浮躁的學風來說,簡直就是一劑清醒劑。每讀到一處精妙的論述,我都會停下來,細細揣摩其中的深意,甚至會閤上書本,結閤自己有限的知識儲備進行一番迴想和印證。這種主動的參與感,讓閱讀的過程變得立體而充實,遠非快餐式的閱讀所能比擬。
評分這套書的齣現,對於當代學人而言,無疑是一次寶貴的精神財富的迴歸。它不僅是對劉文典先生畢生心血的係統性梳理和尊重,更是為我們提供瞭一麵審視自我、校準學術方嚮的鏡子。在快速迭代的今天,迴望這些奠基性的著作,能幫助我們找迴閱讀的深度和曆史的厚度。每一頁文字都沉甸甸地壓在心頭,提醒著我們,真正的學問需要時間和心力去澆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喧囂的駁斥,是對寜靜治學之道的堅守。對於任何一位渴望在人文領域有所建樹或者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深層興趣的人來說,這套書的價值,絕非簡單的書本價格所能衡量。
評分這五冊的體量,初看之下或許會讓人有些許畏懼,但一旦沉浸進去,時間仿佛都失去瞭意義。它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寶庫,你需要一把鑰匙纔能開啓。我發現,即便是對某些篇章有所耳聞,但經過劉先生的梳理和闡釋後,原有的理解總會得到極大的深化和拓展。他的文字功底同樣令人稱道,雖然是學術著作,但行文間卻不乏文采,邏輯鏈條清晰而又富有彈性,讀起來並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每一次拾起其中一捲,都像是在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師進行麵對麵的深入交談。他引導你思考,教會你如何去分析和判斷,而不是簡單地灌輸結論。這種“授人以漁”的教育方式,正是衡量一部偉大著作價值的核心標準之一,它超越瞭單純的知識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塑造。
評分從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看,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其係統性和完備性。它不僅僅是零散觀點的集閤,而是一套完整知識體係的呈現。當你需要深入研究某一具體課題時,這套“全集”便能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石和廣闊的參照係。我注意到其中對於一些古代典籍的考訂和辨析工作做得極其細緻,這對於那些希望做進一步學術研究的後學者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要知道,在沒有先進數字化工具的年代,要完成如此龐大的文獻梳理工作,所付齣的心血是難以想象的。這種對“真”的執著追求,體現瞭一種極高的職業操守和對學術的虔誠,讓人油然而生敬意。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實在太精美瞭,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厚重和曆史的質感。封麵設計典雅大氣,內頁的紙張選擇也相當考究,那種微微泛黃的質感,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學者風骨猶存的年代。作為一名對古典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化心懷敬意的讀者,我常常在翻閱這些經典時,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比如,當我看到那些詳實的考據和嚴謹的論證時,總會感嘆於劉文典先生當年治學的嚴謹與博學,那種“橫眉冷對韆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學者風骨,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每一冊書的排版都非常清晰,注釋詳盡而又不失剋製,不會過度打擾閱讀的流暢性,卻又能在需要時提供足夠的支撐。精裝的質感使得即便是偶爾的翻閱,也能感受到它經久耐用的特性,這對於想要珍藏和反復研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加分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