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字帖的装帧真是没得挑。厚重扎实的封面,摸上去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装帧的工艺一看就是下了血本的。纸张的质地也很棒,那种略带纹理的米白色,墨色的展现力极佳,即便是最细微的笔触变化也能清晰地捕捉到。我之前买过一些拓本集子,有些纸张太滑或者太薄,反光严重,看久了眼睛很累,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更值得称赞的是排版设计,整体布局疏密得当,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碑文的完整性,又不会让人觉得拥挤。尤其是那些题签和注释的字体选择,既尊重了原碑的气韵,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这种平衡做得非常到位。总之,从拿到手的第一眼起,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碑帖”二字的敬畏之心,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个人对于碑刻的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那种“金石气”——那种历经沧桑、苍劲有力的质感。这本书完美地捕捉并呈现了这种感觉。它的印刷质量使得那些饱经风霜的刀痕和岁月留下的斑驳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我甚至能“想象”到刻工下刀时的力度和节奏。不同于一些过于“美化”或“锐化”的现代影印本,这本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拓片原有的那种粗粝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这对追求“拙朴”风格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历史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那种穿透时空的力量感,是单纯的墨迹本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作为一名长期练习篆书的书友,对碑帖的选择可谓是精挑细选,这本的收录范围和选材角度确实有独到之处。它并没有一味追求数量的堆砌,而是很有侧重地挑选了不同历史阶段、不同书风流派的代表作。比如,它对某一段时期内地域性书风的呈现,就比市面上很多大部头要细腻得多,那些名气不大的地方碑刻,反而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篆书在不同地域的演变脉络。而且,对于一些残泐严重的碑文,它的拓印清晰度也令人惊叹,很多肉眼难以辨识的细微刀法痕迹,通过这本的影印得以展现,这对于深入研究书家独特的运笔节奏和结构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让我能从更微观的角度去揣摩古人的匠心。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专业”。作为一名书法教师,我深知教学材料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有多么重要。这本帖在内容组织上非常科学,它不是简单地按照年代罗列,而是根据书体的演变脉络和风格特征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初学者可以跟着它由浅入深地建立起对篆书历史的宏观认知,而进阶者则能从中找到不同阶段风格转换的关键节点。更让我欣赏的是它对拓片细节的处理。很多碑刻由于风化严重,墨色浓淡不均,但这本在影印时似乎进行了非常精细的层次调整,使得“干笔”“飞白”与“饱满”的部分界限分明,这对于我们进行临摹时,去模仿那种“笔意”而非仅仅是字形,至关重要。它提供的不仅仅是“写什么”,更是“怎么写”的深层提示。
评分坦白说,我最初买它只是想找一些练习材料,但深度使用后,我发现它的学术价值也相当高。比如,它在某些篇幅中对碑文的考证和背景介绍,虽然篇幅不长,但信息密度极高,很多关键的争议点都有简要的阐述,为我们理解这些碑刻的时代背景和书写目的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系。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书写工具”的层面,更具备了“研究参考”的属性。无论是对篆刻爱好者研究刀法结构,还是对书法史研究者分析地域性差异,它提供了一个扎实可靠的文本基础。我将它放置在我的书房里,它已经成为了我日常学习和自我提升时不可或缺的“镇场之宝”。
评分印刷质量不错,值得收藏。
评分最近迷恋书法篆刻,买了很多好书,这是其中之一。好评
评分会稽刻石历来受人重视,各种史书多有记述。东汉《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东汉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北魏《水经注》记载:“秦始皇簦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予尝上会稽东山,自秦望山之巅并黄茅,无树木。其山侧有三石笋,中有水一泓,别无他石。石笋并无字。复自小迳,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又云:“越王栖于会稽,宫娥避于此。”又云娥避山。山顶,有石如屋大,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就碑,可见缺画,如禹庙《没字碑》之类。’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不能插于石中。此山险绝,罕有至者,得一采药者,引之至耳,非伪碑也。或云大篆,或云小篆,皆不可考。”陆游有《登鹅鼻山至绝顶访秦刻石且北望大海山路危甚》一诗。
评分活动时候入手价格真不错
评分秦会稽刻石集联会稽刻石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巡狩会稽山时刻,篆书。是始皇东巡六大刻石之一,风格似峄山碑,笔致工整,结体规格化,是掌握小篆结构的重要资料。原石唐以前已失,至元代有重刻本,现存者为以元重刻本为底本的再翻本,几经翻刻已失原迹风韵神貌,仅保存结构原样,因太偏于外表仪态的圆整规范,已失秦篆生动活灵的笔势。----《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评分会稽刻石历来受人重视,各种史书多有记述。东汉《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东汉之会稽……取钱塘浙江岑石。石长丈四尺,南北面广尺六寸,刻丈六于越东山上。”北魏《水经注》记载:“秦始皇簦会稽山,刻石纪功尚在山侧。”《南史·范云传》记载:“会稽秦望山有始皇刻石,文皆大篆,人多不识。”南朝《会稽记》称:“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见在。”。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予尝上会稽东山,自秦望山之巅并黄茅,无树木。其山侧有三石笋,中有水一泓,别无他石。石笋并无字。复自小迳,别至一山,俗名鹅鼻山。又云:“越王栖于会稽,宫娥避于此。”又云娥避山。山顶,有石如屋大,中开,插一碑于其中,文皆为风雨所剥,隐约就碑,可见缺画,如禹庙《没字碑》之类。’不知此石果岑石欤?非始皇之力,不能插于石中。此山险绝,罕有至者,得一采药者,引之至耳,非伪碑也。或云大篆,或云小篆,皆不可考。”陆游有《登鹅鼻山至绝顶访秦刻石且北望大海山路危甚》一诗。
评分国学经典,炎黄子孙理应收藏、传承且发扬光大!
评分感觉还不错,慢慢练习吧,
评分会稽刻石碑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