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研读这类题材,往往意味着我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满足,更是一种对人生终极问题的追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超越日常烦恼的视角,帮助我重新审视‘存在’的意义。真正的经典解读,理应具备穿透人心的力量,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洗涤和提升。它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更要触及“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层级。如果这本书能够在我心中种下一颗更具智慧和慈悲的种子,引导我以更开阔的胸襟面对生活中的起伏,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超越学术范畴的使命。
评分从另一个角度看,任何严肃的文本都离不开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批判。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在梳理前人注释和观点时所展现出的独立思考和辨析能力。这需要极高的学养,能够洞察不同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并对那些争议已久的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而非简单地复述或堆砌资料。这种批判性的继承,是推动任何学科进步的内在动力。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参考系,让我能够在大师们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同时也能清晰分辨出哪些观点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真知灼见,哪些只是历史的衍生物。
评分读这类著作,最考验作者的功力在于其构建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清晰度。我希望这本书在引导我们进入复杂的教义世界时,能像一位技艺高超的向导,既能指出关键的路线,又能随时解答我们产生的困惑。如果能通过巧妙的章节划分和层层递进的论述,将原本散落的知识点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将是极大的阅读享受。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清晰的脉络比艰深的辞藻更为重要。我关注的焦点是,作者如何平衡学术的精确性与读者的可理解性,能否用现代的语言工具,精准地传递那些跨越千年的思想火花。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美学,与它所探讨的主题相得益彰。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让人在捧读时有一种沉静下来的感觉,这对于阅读需要高度专注力的哲学或宗教文本来说,至关重要。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件需要细细品味的工艺品。我特别欣赏那种在严谨学术探讨中保留下来的、对经典文本的敬畏之情。这种尊重使得文字本身更具力量,能够引导读者超越文字的表象,去触及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古代智者的私密交谈,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这部关于佛教经典的著作,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一名对佛学研究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被这种探究精神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经文或教义,更像是一次对古老智慧的细致解剖和现代解读。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心血,去梳理和阐释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概念,试图让它们在今天的语境下重新焕发生机。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努力,是任何一个严肃的佛学研究者都值得称赞的。我期待着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拓展和精神层面的触动。
评分现存中国撰述中最早提到《问论》一书的,是宋初天台宗中兴祖师知礼(960-1028)的文集《四明尊者教行录》(有王坚点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北宋咸平六年(1003),日本天台宗高僧源信(942-1017)因弟子寂昭入宋求法,借机就天台宗教理中的疑义撰成二十余问,托寂昭请知礼答释。源信和知礼的问答,后人辑为《答日本国师二十七问》,收入《四明尊者教行录》卷四,其中第二十七问就同《问论》有关:“二十七问:《五百问论》题下,云妙乐大师(引者按:湛然曾住妙乐寺,故后人以“妙乐大师”称之)造。疑者云:此论似多讹谬。……若是大师所制,不可不通。答:此论宋地阙本,兹不得而评论矣。”真定法师在《校释》一书的“解题”里评论说:“……知礼回答源信第二十七问时,很有可能是(引者补:宋代天台僧)首次知道《问论》的存在。”但仔细体会知礼的答语“此论宋地阙本,兹不得而评论矣”,其中并未透露“首次知道《问论》的存在”的意思。从逻辑上说,“宋地阙本”并不妨碍宋地学僧已知此论的存在。知礼完全可以从其他渠道事先知道《问论》的存在,但因向来只闻其名而无法知晓其内容,所以才会说“此论宋地阙本,兹不得而评论矣”。这样也是讲得通的。
评分法华五百问论校释 法华五百问论校释
评分“日藏佛教典籍丛刊”去年推出了最新一种《〈法华五百问论〉校释》(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作者是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的教授释真定法师。法师在俗时名吴鸿燕,曾留学日本驹泽大学,专攻佛教学,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湛然〈法华五百问论〉之研究》于2007年由山喜房佛书林出版,而《校释》一书就是根据该论文中的资料篇增订完成的。《法华五百问论》(简称《问论》)是一部关于《妙法莲华经》的注释书,传为天台宗湛然(711-782)所著,内容是专门驳破唯识宗窥基(632-682)的《妙法莲华经玄赞》。《问论》久佚于中国本土,但在日本却一直有写本和刻本流传。真定法师以日本僧人本纯(1702-1769)所撰《〈五百问论〉笺注》的刻本为底本,以日本华严宗古德宗性的抄本等为校本,用现代学术方法对《问论》做了系统而精细的整理校注,使这段天台、唯识教学之争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出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这是日藏佛教典籍丛刊中最新出的一种,前2种肇论集解令模抄校释和天台文类·天台法数校释都是有线胶装,而这种却是无线胶装的,如果不是急着看的话建议等再版时改进装帧后买。
评分“日藏佛教典籍丛刊”去年推出了最新一种《〈法华五百问论〉校释》(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第一版),作者是台湾圆光佛学研究所的教授释真定法师。法师在俗时名吴鸿燕,曾留学日本驹泽大学,专攻佛教学,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湛然〈法华五百问论〉之研究》于2007年由山喜房佛书林出版,而《校释》一书就是根据该论文中的资料篇增订完成的。《法华五百问论》(简称《问论》)是一部关于《妙法莲华经》的注释书,传为天台宗湛然(711-782)所著,内容是专门驳破唯识宗窥基(632-682)的《妙法莲华经玄赞》。《问论》久佚于中国本土,但在日本却一直有写本和刻本流传。真定法师以日本僧人本纯(1702-1769)所撰《〈五百问论〉笺注》的刻本为底本,以日本华严宗古德宗性的抄本等为校本,用现代学术方法对《问论》做了系统而精细的整理校注,使这段天台、唯识教学之争的历史完整地呈现出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评分这版印了2300册。
评分学佛信佛行佛!学佛信佛行佛!
评分品相好,速度快,感谢京东
评分真定法师在“解题”中还说:“……在后世遵式、宗鉴、志磐,对窥基《玄赞》毫不留情地批判下,对于湛然曾经对《玄赞》抱持种种疑问而撰作的《问论》,未曾提及只字片语。很显然地,宋天台僧对《问论》可能是毫不知情。”我们先不管遵式和宗鉴如何,单来考察一下志磐(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南宋咸淳年间的天台宗学僧)是否对《问论》“未曾提及只字片语”,“可能毫不知情”。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刊道法法师校注的志磐《佛祖统纪》(上、中、下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发现卷八有小字夹注云:“案《二师口义》云:吴越王遣使,以五十种宝往高丽求教文,其国令谛观来奉诸部,而《智论疏》《仁王疏》《华严骨目》《五百门》等不复至。”类似文字又见于《佛祖统纪》卷十:“于是吴越王遣使致书,以五十种宝往高丽求之。其国令谛观来奉教乘,而《智论疏》《仁王疏》《华严骨目》《五百门》等,禁不令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