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五百問論校釋

法華五百問論校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湛然 著,釋真定 注
圖書標籤:
  • 法華經
  • 五百問
  • 佛教
  • 經典
  • 校釋
  • 漢傳佛教
  • 宗義
  • 法華宗
  • 注釋
  • 佛教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51880
版次:1
商品編碼:11053458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日藏佛教典籍叢刊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2-08-01
頁數:39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唐湛然為天颱宗九祖,其所著《法華五百問論》是對破慈恩窺基《玄贊》之作,也是解明天颱法華學與法相法華學差異的關鍵要書。然《問論》在中國佚失已久,日本奈良東大寺藏《問論》為現存古寫本,京都大學藏日僧本純《五百問論箋注》亦為《問論》注解刊本,《法華五百問論校釋》作者以此為底本,在對《法華玄贊》引文加以比對的基礎上,對二書的文本進行瞭進一步的校訂與注釋,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釋真定,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博士,現為颱灣圓光佛學研究所專任教授。

目錄



解題

一、《問論》與《玄贊》

二、《問論》真偽說始末

三、《問論》在日流傳實況

凡例

五百問論捲上

序品

方便品

五百問論捲中

譬喻品

信解品

藥草喻品

授記品

化城喻品

五百問論捲下

五百弟子受記品

授學無學人記品

法師品

見寶塔品

提婆達多品

持品

安樂行品

踴齣品

壽量品

分別品

隨喜功德品

法師功德品

常不輕品

如來神力品

囑纍品

藥王品

妙音品

觀音品

嚴王品、勸發品



附録

《五百問論》與《玄贊》齣處一覽錶

《卍續》本勘誤對照錶

《問論》版本考記

一、東大寺本與本純箋本問題點

二、從圓珍《法華論記》看《問論》最初形態

三、《問論》版本之演進

後記

前言/序言


法華五百問論校釋 內容簡介 《法華五百問論校釋》是一部深入探討佛教經典《大乘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重要組成部分的學術著作。本書旨在通過嚴謹的校勘、詳實的論述和精到的解讀,為讀者呈現《法華經》中“五百問”這一核心思想單元的清晰麵貌,揭示其深刻的佛法義理,並梳理其在佛教傳播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地位。 一、 《法華經》及其“五百問”的重要性 《法華經》乃大乘佛教思想的璀璨明珠,被譽為“經中之王”。其核心思想在於闡述諸佛如來究竟說一切眾生皆能成佛的“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的平等真理,以及“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究竟佛法。在《法華經》的宏大體係中,“五百問”作為貫穿經文的重要情節和論述形式,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它不僅是佛陀與弟子們之間智慧碰撞的生動載體,更是佛陀慈悲開示、引導眾生破除迷妄、證悟真理的關鍵環節。 “五百問”的齣現,並非簡單的問答,而是佛陀善巧方便、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的體現。通過弟子們對佛陀所說教法的疑惑、提問,佛陀得以針對性地進行開示,層層深入地揭示諸法實相。這些問題涵蓋瞭從世俗生活中的種種煩惱,到齣世間的修行境界,從對佛法基礎的探究,到對成佛之道 ultimate 的追問。因此,“五百問”不僅是內容上的核心,更是結構上的骨架,其意義的闡釋直接關乎對《法華經》整體思想的理解。 二、 校勘的必要性與價值 古代經典流傳過程中,由於抄寫、傳譯、刻印等環節的疏漏,難免會齣現文字的訛誤、異文、缺漏等現象。這些差異不僅可能影響對原意的準確理解,甚至可能導緻歧義的産生。《法華五百問論校釋》深知校勘之於文本解讀的重要性。本書的編纂者投入大量精力,搜集、比對不同版本(如藏文、梵文、漢文不同譯本等),在細緻的考證基礎上,對“五百問”的文本進行嚴謹的校勘。 校勘的過程,不僅是文字層麵的辨析,更是對曆史流變、學術傳統的梳理。通過辨析異文,我們可以追溯不同譯本的源流,理解不同學派對經典的解讀側重,甚至窺探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演變軌跡。本書在校勘過程中,力求還原最接近原意的文本,為後續的論釋奠定堅實可靠的基礎。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是學術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石,也體現瞭對古聖先賢智慧的尊重。 三、 論釋的深度與廣度 在完成文本的校勘之後,《法華五百問論校釋》展開瞭深入的論釋。論釋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價值所在,它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經文,通過現代學者的視角和深入的研究,以清晰、係統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1. 句讀與字義的考辨:針對經文中可能存在的多義詞、古語詞,以及不同標點方式可能帶來的句讀差異,《法華五百問論校釋》會進行細緻的考辨,明確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含義,確保理解的準確性。例如,對於一些佛學專門術語,會追溯其梵文原意,並結閤其在經文中的具體語境進行闡釋。 2. 經義的深入解讀:本書將圍繞“五百問”所引發的每一項議題,進行深入的佛法義理闡發。這包括對《法華經》所倡導的“一乘”思想的解讀,對“方便”、“智慧”、“神通”等概念的辨析,對“三乘”、“二乘”與“一乘”關係的梳理,以及對眾生因根器不同而接受不同教法的“應病予藥”的善巧之道的闡釋。 3. 思想體係的建構:《法華經》的思想體係博大精深,《法華五百問論校釋》力求將“五百問”所包含的零散知識點,整閤為相互關聯、邏輯清晰的佛法思想體係。通過這種整閤,讀者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法華經》的整體旨趣,以及其在大乘佛教思想史中的地位。 4. 曆史語境的考察:經文的産生和流傳都有其特定的曆史語境。《法華五百問論校釋》在論釋過程中,也會適當考察《法華經》形成的時代背景、當時的社會文化思潮,以及其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佛教宗派和哲學思想的互動,從而更深入地理解經文的內涵。 5. 曆代祖師大德的解讀吸收:《法華經》自古以來便是各宗派闡釋的重點,《法華五百問論校釋》在論釋過程中,也會藉鑒和吸收曆代祖師大德,如天颱宗、華嚴宗等對《法華經》的深刻見解,將其融匯於本書的論述之中,展現學術的傳承與發展。 四、 本書的讀者對象與閱讀價值 《法華五百問論校釋》不僅是一部嚴謹的學術專著,也具有廣泛的閱讀價值。 佛教研究者與學僧:本書嚴謹的校勘和深入的論釋,為佛教研究者和學僧提供瞭寶貴的學術資源。通過本書,他們可以更準確地掌握《法華經》的文本,深入理解其核心義理,並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論和史料支持。 佛學愛好者:對於對佛教,特彆是《法華經》感興趣的廣大佛學愛好者而言,本書是一本優秀的入門與進階讀物。它將原本抽象、難以理解的佛法概念,以清晰易懂的方式進行解讀,幫助讀者破除迷思,建立對佛法的正知正見。 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興趣的讀者:佛教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法華經》作為重要的佛教經典,其思想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的哲學、藝術、文學等各個方麵。《法華五百問論校釋》的解讀,也有助於讀者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層內涵。 五、 結語 《法華五百問論校釋》的編纂,是現代學人對古代智慧的虔誠緻敬,是對佛法真理的孜孜探求。本書通過對《法華經》中“五百問”這一重要部分的精細校勘和深入論釋,旨在為讀者開啓一扇通往《法華經》智慧殿堂的大門。我們期望本書的問世,能夠為佛教經典的學術研究添磚加瓦,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個更清晰、更深入理解《法華經》的機會,從而在佛法智慧的指引下,更好地認識自我,理解世界,開啓人生的覺悟之路。

用戶評價

評分

讀這類著作,最考驗作者的功力在於其構建知識體係的邏輯性和清晰度。我希望這本書在引導我們進入復雜的教義世界時,能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嚮導,既能指齣關鍵的路綫,又能隨時解答我們産生的睏惑。如果能通過巧妙的章節劃分和層層遞進的論述,將原本散落的知識點串聯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那將是極大的閱讀享受。對我這樣的非專業人士來說,清晰的脈絡比艱深的辭藻更為重要。我關注的焦點是,作者如何平衡學術的精確性與讀者的可理解性,能否用現代的語言工具,精準地傳遞那些跨越韆年的思想火花。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設計,體現瞭一種返璞歸真的美學,與它所探討的主題相得益彰。紙張的質感、字體的選擇,都讓人在捧讀時有一種沉靜下來的感覺,這對於閱讀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哲學或宗教文本來說,至關重要。它不是那種快餐式的閱讀材料,更像是一件需要細細品味的工藝品。我特彆欣賞那種在嚴謹學術探討中保留下來的、對經典文本的敬畏之情。這種尊重使得文字本身更具力量,能夠引導讀者超越文字的錶象,去觸及文本背後的深層含義。每一次翻閱,都像是一次與古代智者的私密交談,讓人心生敬畏。

評分

從另一個角度看,任何嚴肅的文本都離不開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繼承與批判。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在梳理前人注釋和觀點時所展現齣的獨立思考和辨析能力。這需要極高的學養,能夠洞察不同流派之間的細微差彆,並對那些爭議已久的問題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而非簡單地復述或堆砌資料。這種批判性的繼承,是推動任何學科進步的內在動力。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紮實可靠的參考係,讓我能夠在大師們的肩膀上看得更遠,同時也能清晰分辨齣哪些觀點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知灼見,哪些隻是曆史的衍生物。

評分

這部關於佛教經典的著作,從書名就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作為一名對佛學研究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被這種探究精神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經文或教義,更像是一次對古老智慧的細緻解剖和現代解讀。作者顯然投入瞭大量心血,去梳理和闡釋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概念,試圖讓它們在今天的語境下重新煥發生機。這種將傳統與現代對話的努力,是任何一個嚴肅的佛學研究者都值得稱贊的。我期待著在閱讀過程中,能夠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拓展和精神層麵的觸動。

評分

選擇研讀這類題材,往往意味著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滿足,更是一種對人生終極問題的追問。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超越日常煩惱的視角,幫助我重新審視‘存在’的意義。真正的經典解讀,理應具備穿透人心的力量,讓讀者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洗滌和提升。它不應該僅僅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更要觸及“為什麼”和“怎麼辦”的層級。如果這本書能夠在我心中種下一顆更具智慧和慈悲的種子,引導我以更開闊的胸襟麵對生活中的起伏,那麼它就成功地完成瞭超越學術範疇的使命。

評分

法華五百問論校釋 法華五百問論校釋

評分

法寶殊勝

評分

這版印瞭2300冊。

評分

這版印瞭2300冊。

評分

《智論疏》和《仁王疏》是天颱宗創立者智顗(538-597)的著作,《華嚴骨目》則是湛然的作品。緊接在《華嚴骨目》之後的《五百門》,我認為就是《法華五百問論》。真定法師在《校釋》“解題”中提到:“湛然撰《法華五百問論》三捲,又稱《五百問論》《五百門論》《釋疑》,此等名稱見載於東大寺古寫本……”原來《五百問論》彆稱《五百門論》(古寫本中“問”“門”兩字容易抄混),而《五百門》顯然就是《五百門論》的略稱。《二師口義》為繼忠(1012-1082)所集,題中的“二師”指知禮及其弟子尚賢,而繼忠則是尚賢的弟子、知禮的法孫。《二師口義》中的這段話,講的是吳越王時遣使高麗尋求中國久佚的天颱宗章疏,高麗學僧諦觀來中國獻書一事。其中有關《五百門》“不復至”和“禁不令傳”的記載,似是知禮、尚賢師徒得自天颱宗內部關於高麗諦觀獻書一事的某種舊傳。若真如此,則吳越國時中國人已知有《問論》(但因某種原因未能重新輸入),本無待於鹹平年間日僧源信的跨海提問瞭。

評分

《智論疏》和《仁王疏》是天颱宗創立者智顗(538-597)的著作,《華嚴骨目》則是湛然的作品。緊接在《華嚴骨目》之後的《五百門》,我認為就是《法華五百問論》。真定法師在《校釋》“解題”中提到:“湛然撰《法華五百問論》三捲,又稱《五百問論》《五百門論》《釋疑》,此等名稱見載於東大寺古寫本……”原來《五百問論》彆稱《五百門論》(古寫本中“問”“門”兩字容易抄混),而《五百門》顯然就是《五百門論》的略稱。《二師口義》為繼忠(1012-1082)所集,題中的“二師”指知禮及其弟子尚賢,而繼忠則是尚賢的弟子、知禮的法孫。《二師口義》中的這段話,講的是吳越王時遣使高麗尋求中國久佚的天颱宗章疏,高麗學僧諦觀來中國獻書一事。其中有關《五百門》“不復至”和“禁不令傳”的記載,似是知禮、尚賢師徒得自天颱宗內部關於高麗諦觀獻書一事的某種舊傳。若真如此,則吳越國時中國人已知有《問論》(但因某種原因未能重新輸入),本無待於鹹平年間日僧源信的跨海提問瞭。

評分

學佛信佛行佛!學佛信佛行佛!

評分

這是日藏佛教典籍叢刊中最新齣的一種,前2種肇論集解令模抄校釋和天颱文類·天颱法數校釋都是有綫膠裝,而這種卻是無綫膠裝的,如果不是急著看的話建議等再版時改進裝幀後買。

評分

法寶殊勝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