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称师曰先生。”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配称“先生”。
百年国史已有镜鉴: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百年教育之魂魄,是国之方向性指标。那时的先生们,不擅评职称,更擅长个性教学法;有知识,更有情趣;有性格,更讲人格和品格;教学相长,更倾力爱护学生;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学贯中西,更想回中国致用;热心时政,更能为国家担当。
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他们开风气之先,不坠青云之志。他们的人格风骨、思想情怀、学术风范、学问自由,莫不是时代的榜样。在波澜壮阔的民国文化、烽火连天的抗战守拙和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中,他们宛如一座座顽强的灯塔,各自照亮一方山河!
海报:
错过胡适,中国错过了100年。毕“百年之功”于“百日维新”诚不可信,但胡老夫子所舶来的杜威主义却是一点一滴真诚的社会改造。 胡适不仅是约翰·克利斯朵夫,更是奥里维,他是思想之军,而不是暴力之军。他被忽略了,却从未有人能把他击垮。
——熊培云
曾经有作家感叹我们中国人少有世界意义,今天焦虑的民族主义者则直言要求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其实,考察历史,放眼华人世界,我们可以骄傲,较之其他民族,中国人在现代、当代史上的文明贡献几乎不遑多让。
——余世存
前 言/一百年来影响了中国的先生们
序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胡 适/容忍就是自由的根源
梅贻琦/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张伯苓/公允公能,日新月异
晏阳初/办平民学校,以造就“新民”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梁漱溟/以乡村建设工作重建中国秩序
竺可桢/办大学不能不有哲学中心思想
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马相伯/“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后记一/邓康延和他的“先生”们
后记二/我看十大先生
后记三/“大先生”固然奉献更大,“小先生”一样光荣伟大
附录一/“先生”考
附录二/ “先生”小事记
后记 我看十大先生
蔡元培
大学教育的长者,小学课本的童心
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延揽人才的教育体系,奠定了中国大学的根基。在他看来,大学需要多元的思想碰撞,无论是革命派的陈独秀,还是留辫子的辜鸿铭,只要有专长都能到他的大学里教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曾想用美育来代替宗教,他还能“大学者编小课本”。
胡适
儒雅之河,静水流深
相比较鲁迅,我更喜欢胡适温文尔雅、待人和善,他甚至能说“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他曾写信劝说周氏兄弟:“我是一个爱自由的人,我最怕的是一个猜疑、冷酷、不容忍的社会。我深深地感觉你们的笔战里双方都含有一点不容忍的态度,所以不知不觉地影响了不少的少年朋友,暗示着少年朋友朝着冷酷、不容忍的方向走,这是最令人惋惜的。”胡适对白话文和白话诗的坚持,无论遭多少人骂,他照样去做。他用理性的、温和的方式开出一条天地相通的大道。
马相伯
为叫醒中国,自称是“叫了一百年的狗”
在他百岁时,上海时尚杂志《良友》登出他的肖像,国共领袖同声道贺,而他梦里不知身是客,喊着杀敌,客死异乡。他的百年人生与中国的百年屈辱抗争平行,寿高则多辱,而他倾囊于一个复旦,抬升着东方的希望。如果我们今天还能听到老人嘶唳的吠叫,一是后辈敏感的心,二是国情使然。
张伯苓
津门一户南开,进出多少荣辱
先生影像憨态可掬,却是行走江湖的侠士。当年左翼愤青指责他建校募集的是官僚乡绅的臭钱,老先生讷讷地说:我就是个挑粪工,用粪土培育你们鲜花啊。先生一生只做南开一件事。蒋介石敬重他,抗战最艰难时依然资助办学,败退台湾时留下飞机待他南渡。蒋介石临终前还向儿子蒋经国询问伯苓先生百年纪念会的筹备情况。后来,先生最后连南开的校门都进不了。那些愤青开始把粪桶泼向一生向善兴学的老人。
梅贻琦
联大八年寒梅,清华一径新竹
先生瘦得风骨/默得儒雅,至今回望西南联大的旗帜犹显妖娆。赴美后,他一直紧攥着“庚子赔款”的钱袋子,甘于自我拮据。实际上,即便当年执掌西南联大,太太为了补贴家用也要做饼去卖。1955年,梅贻琦回到台湾新竹筹措清华大学复校,上面催着要快要大,但他坚持先从研究所一步步办起,蒋介石也只能认同。许多年后,印证了先生是对的。今天的台湾清华,规模不及台大的一半,排名却在台大之前,更无须比照对岸硕大无比的胞校。
竺可桢
时事风云难测,守拙浙大气象
先生是气象学者,1936年危难之际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是一次意外拐弯,却拐出一片风景。他身材瘦削、举止优雅,戴着一副圆圆的眼镜,貌似苦行僧,眼镜后面的光泽“温厚光辉”。1949年后他对来访的新政权代表有过一番肺腑的赞许和提醒。他谨言慎行,行政职位一路上行,却终究无法挽回当过远征军的儿子死于非命,他能预测天上的风云却弄不懂天下的政治风云。
晏阳初
平民教育,用花的念想培土
先生早年到欧洲办报欲教育知识贫瘠的华工,却在收到一位华工的书信后发现被华工教育了。他把一家人搬到很土、没有咖啡时就把包谷面弄糊了替代的地方。抗战初他辅政湖南,先把冗官裁了一多半,民主选举出一些有担当的知识分子,使湖南成为抗日中坚。即使最后大陆没有了他的平民教育空间,去非洲、东南亚一样守护花的念想,让联合国也为这个几无国籍的人致以人类的敬礼。
陶行知
知行,春风走过,大地知道
先生做事就是4个字:身体力行。他不畏官、不怕穷、不惧难,他喜欢孩子、喜欢顺口溜、喜欢学校,他知道学校能消灭监狱,知识能抗衡独裁,行动能打破专制。而他还能用知和行造字,再把这个字身体力行地用到自己身上。而今遍及全国的行知学校和育才学校究竟怎样,先生可知否?后生如何行?
梁漱溟
人生辩论会,诤言独高远
100年前的北平,4位志趣相投的少年,把盏理想后立意:以后不互称大哥二哥,各以短处总结一字相呼,以资警惕。梁姓同学得名“傲”,演绎了独具风格的一生,尤其因他与最高领袖毛泽东的一次公开辩论,更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先生很早就做乡村建设实验,发动农民成立自己的组织争取自身的利益,倡导“伦理本分,职业分途”,没有势不两立的阶级,融汇西方现代社会和中国文化的优点。时光是终裁法官,以细节和大节,印证了他傲得正。
陈寅恪
学问是命的另一面,撑着独立自由
先生治学如暗夜秉烛,他也是暗夜一烛。喧嚣白昼之后的盲者,午夜抚史,端坐旧藤椅,目光如炬,洞彻史实和现实。好友王国维自杀时,陈寅恪仿佛也死过一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直活下来。他以德式研究的缜密穷究东方文化的
博大沉雄,纸中夹着故国百万雄兵。先生远去,却在《柳如是别传》中留下影子,那个反清复明的风尘女子便是风云女子。彪炳千秋的不是威权,是威权下弱弱的不屈、默默的抗争。
(口述/邓康延 采访/丁晓洁)
《先生》这个书名,简洁却饱含深意,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它拥有着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不疾不徐,仿佛是在邀请读者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文字朴实无华,却又饱含深情,能够轻易地触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纠葛,都被作者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够感同身受。书中没有刻意设置的戏剧性冲突,但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张力,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发现自己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思考人物的处境和选择。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体悟,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看到,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动人的力量。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温柔注视,一种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合上书本,我仍能感受到书中传递出的那种淡淡的温情,它仿佛在无声地提醒我,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评分《先生》这个书名,自带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我拿到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要立刻打开它的冲动。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带给我的感受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有特色,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一种朴实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我常常会被书中某些细微之处所打动,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语,却蕴含着深刻的意味。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描摹,尤其让我赞叹。他能够深入到角色的内心深处,去揭示那些隐藏的情感和动机,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甚至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又像是故事的参与者,在静静地观察着一切的发生。这本书没有刻意地去制造悬念,也没有故弄玄虚,但它却有着一种独特的吸引力,让你忍不住一页页地翻下去。它让我重新思考了一些关于人生、关于情感的问题,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特别喜欢书中传递出的那种温厚的力量,它不是激昂的呐喊,而是如潺潺流水般,缓缓地滋润着心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先生”二字,就足以勾起我无穷的好奇。它究竟指的是哪一位“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一位心怀天下的智者,还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陌生人?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一探究竟。然而,在我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领我穿越层层迷雾,去感受那些被时间冲刷却依然闪耀着光芒的情感。文字间流淌着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能够抚平内心的焦躁,让人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宁静。我时常会在某个章节停下脚步,久久回味,思考书中描绘的种种境遇。那些人物的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选择与挣扎,都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倾注的心血,那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对人性深处的深刻洞察,都让我为之动容。这本书没有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自有其独特的魅力,能够悄无声息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角色的动机,去体会他们所处的环境,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与他们一同经历着生活的起起伏伏。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也让我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先生”,这个名字本身就有一种神秘感。我一直对它充满了好奇,想知道书中描绘的这位“先生”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翻开这本书,我被带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这里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不像那种快节奏的商业小说,而是像一位老者在慢慢地讲述一个故事,有条不紊,却又充满了韵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那些平凡的点点滴滴,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人物的塑造也是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持与放弃。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可谓是入木三分,让我不禁思考,在这样的情境下,自己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但它却有着一种静水流深的魅力,能够悄无声息地打动人心。它让我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也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内心有一种平静和充实,仿佛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说实话,最初是被《先生》这个名字吸引了。简单、直接,却又意味深长。我总觉得,一个被冠以“先生”之名的存在,必然有着不凡之处。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一位久违的老友重逢,起初可能有些陌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彼此之间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书中的叙事风格相当别致,它不急不缓,仿佛在娓娓道来一段尘封的往事。我喜欢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情感宣泄,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恰到好处,每一个人物都活灵活现,仿佛就在你我身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那些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产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好像作者写出了我一直想说却又说不出口的话。这种共鸣感,是衡量一本书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多面性,看到了人在不同境遇下的不同表现。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没有强加某种价值观,而是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我喜欢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它让我在合上书本之后,依然能够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反复品味。
评分东东不错,物流也是超级快啊
评分感受到了古风
评分很好
评分趁着活动买的,买了几本心仪的书,入手慢慢看,非常不错,很喜欢。
评分植物大战僵尸2@秘密之你问我答科学漫画·宇宙卷
评分“学术独立”的教 学理念 受腐蚀,随之多数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辨的能力。
评分这本书很经典,推荐,小哥很暖(??ω??)
评分先生,尊称,我们的榜样。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