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當代文學名著係列:邊城》是瀋從文先生最負盛名的代錶作,被譽為“文學史上最純淨的一個小說文本”,“小說中飄逸不群的仙女”。一九九九年《亞洲周刊》推齣瞭“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排行榜”,《現當代文學名著係列:邊城》名列第二。作品已被譯成四十多個國傢的文字齣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傢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小溪,白塔,墨竹,渡口,獨戶的人傢……故事在靜美中拉開帷幕。二十一個章節,好似一幅幅或濃或淡的水墨畫,描繪湘西邊城淳樸的世道民風和天然的日常生活,抒寫青年男女的情愛、祖孫之間的親愛、鄰裏人傢的互愛,錶現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翠翠與天保、儺送之間情感的萌動,像悄然無聲的春雨,潛入泥土。生死彆離已然發生,故事中的人唯有承受。那琉璃般透明的“純粹的美”和“清潔的魂”,帶給人們恒定而久遠的感動。
小說語言古樸清新,極富錶現力。故事的推進與情節的濃化,圖畫的組接與意境的轉換,引領著《現當代文學名著係列:邊城》走進圓熟靜穆的藝術境界。
每一位讀者,都會為《現當代文學名著係列:邊城》所呈現的如此美的人性,如此淡的意境,如此清的氛圍,如此醇的迴味而沉醉。
《現當代文學名著係列:邊城》,使人相信純情的力量。
《現當代文學名著係列:邊城》插圖選用青年畫傢李晨的連環畫作品《現當代文學名著係列:邊城》。為瞭創作,他花瞭三年時間,先後七次到湘西寫生。李晨對小說中的湘西風情給予瞭充滿詩意的繪畫錶達,並對素描技法進行探索,嘗試畫齣每一塊鵝卵石的光潔細緻、水的波光粼粼及月光的柔美。作品畫風細膩,清新淡雅,給人帶來感動與迴味。
作者簡介
瀋從文(一九○二~一九八八年),中國著名作傢、曆史文物研究傢。原名瀋嶽煥,苗族,湖南鳳凰縣人。十四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一九二四年開始文學創作,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一九四六年迴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曆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的研究,一九八八年病逝於北京。 瀋從文一生的創作結集約有七十餘部,是現代作傢中成書最多的一位。《邊城》《湘西》《從文自傳》等,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他的創作錶現手法不拘一格,文體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嘗試以各種體式和結構進行創作,是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文體作傢”。他的作品醉心於人性之美的發現,充滿瞭對人生隱憂的哲學思考,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啓示。
插圖者簡介:
李晨,(一九六三一)魯迅美術學院大連校區插圖設計工作室主任教9幣。一九八四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美術編審,國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傢協會連環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已齣版《點擊素描》《紅嫂》《黑貓》《世界名著插圖李晨》等著作。有多種作品獲全國各大美展奬項。
內頁插圖
目錄
題記
新題記
邊城
附錄
對《邊城》電影文學劇本的改評
精彩書摘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瞭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瞭一戶單獨的人傢。這人傢隻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小溪流下去,繞山蛆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隻一裏路就到瞭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瞭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遊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瞭一隻方頭渡船。這渡船一次連人帶馬,約可以載二十位搭客過河,人數多時則反復來去。渡船頭竪瞭一枝小小竹竿,掛著一個可以活動的鐵環,溪岸兩端水麵橫牽瞭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緣那條纜索,慢慢的牽船過對岸去。船將攏岸時,管理這渡船的,一麵口中嚷著“慢點慢點”,自己霍的躍上瞭岸,拉著鐵環,於是人貨牛馬全上瞭岸,翻過小山不見瞭。渡頭為公傢所有,故過渡人不必齣錢。有人心中不安,抓瞭一把錢擲到船闆上時,管渡船的必為——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瞭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瞭。誰要這個!”
但不成,凡事求個心安理得,齣氣力不受酬誰好意思,不管如何還是有人要把錢的。管船人卻情不過,也為瞭心安起見,便把這些錢托人到茶峒去買茶葉和草煙,將茶峒齣産的上等草煙,一紮一紮掛在自己腰帶邊,過渡的誰需要這東西必慷慨奉贈。有時從神氣上估計那遠路人對於身邊草煙引起瞭相當的注意時,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煙紮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麵說:“大哥,不吸這個嗎?這好的,這妙的,看樣子不成材,巴掌大葉子,味道蠻好,送人也很閤式!”茶葉則在六月裏放進大缸裏去,用開水泡好,給過路人隨意解渴。
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活瞭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瞭若乾人。年紀雖那麼老瞭,骨頭硬硬的,本來應當休息瞭,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隻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代替瞭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於思量與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是一隻渡船和一隻黃狗,唯一的親人便隻那個女孩子。
女孩子的母親,老船夫的獨生女,十五年前同一個茶峒軍人唱歌相熟後,很秘密的背著那忠厚爸爸發生瞭曖昧關係。有瞭小孩子後,這屯戍兵士便想約瞭她一同嚮下遊逃去。但從逃走的行為上看來,一個違悖瞭軍人的責任,一個卻必得離開孤獨的父親。經過一番考慮後,屯戍兵見她無遠走勇氣,自己也不便毀去作軍人的名譽,就心想:一同去生既無法聚首,一同去死應當無人可以阻攔,首先服瞭毒。女的卻關心愎中的一塊肉,不忍心,拿不齣主張。事情業已為作渡船夫的父親知道,父親卻不加上一個有分量的字眼兒,隻作為並不聽到過這事情一樣,仍然把日子很平靜的過下去。女兒一麵懷瞭羞慚,一麵卻懷瞭憐憫,依舊守在父親身邊,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後,卻到溪邊故意吃瞭許多冷水死去瞭。在一種奇跡中,這遺孤居然已長大成人,一轉眼間便十三歲瞭。為瞭住處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老船夫隨便給這個可憐的孤雛拾取瞭一個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瞭麵前的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瞭。
老船夫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有人過渡時,便略彎著腰,兩手緣引瞭竹纜,把船橫渡過小溪。有時疲倦瞭,躺在臨溪大石上睡著瞭,人在隔岸招手喊過渡,翠翠不讓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的替祖父把路人渡過溪,一切皆溜刷在行,從不誤事。有時又與祖父黃狗一同在船上,過渡時與祖父一同動手牽纜索。船將近岸邊,祖父正嚮客人招呼:“慢點,慢點”時,那隻黃狗便口銜繩子,最先一躍而上,且儼然懂得如何方為盡職似的,把船繩緊銜著拖船攏岸。
風日清和的天氣,無人過渡,鎮日長閑,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門前大岩石上曬太陽。或把一段木頭從高處嚮水中拋去,嗾使身邊黃狗從岩石高處躍下,把木頭銜迴來。或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戰爭故事。或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竪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麯子。過渡人來瞭,老船夫放下瞭竹管,獨自跟到船邊去,橫溪渡人,在岩上的一個,見船開動時,於是銳聲喊著:
“爺爺,爺爺,你聽我吹——你唱!”
……
前言/序言
現當代文學名著係列:瀋從文《邊城》 目錄 一、 序言 二、 故事梗概 1. 茶峒的風貌: 湘西的地理與人文 2. 翠翠的童年: 純真與鄉野的陪伴 3. 老船夫的守護: 沉靜的父愛與對往昔的追憶 4. 二老少的愛戀: 命運的捉弄與鄉野的淳樸 5. 命運的無常: 悲劇的種子與鄉野的挽歌 三、 主題解讀 1. 鄉土情結與自然之美: 理想化的鄉村生活 2. 純粹的愛情觀: 衝破束縛的渴望與無奈 3. 人性的善良與淳樸: 鄉村社會中的道德力量 4. 命運的無奈與悲劇: 無法抗拒的時代洪流 5. 傳統的堅守與流逝: 傳統價值觀的失落 四、 藝術特色 1. 瀋從文的“湘行散文”風格: 散文詩般的敘述 2. 白描手法的運用: 勾勒人物與景物的精妙 3. 語言的節奏與韻味: 充滿地方色彩的口語化錶達 4. 意境的營造: 創造空靈、寜靜、哀婉的藝術氛圍 5. 結構上的疏朗與跳躍: 順應人物心緒的自然展開 五、 時代背景與文學史意義 1. 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變遷: 鄉村的現代化衝擊 2. 瀋從文的文學選擇: 對現實的疏離與對傳統的迴歸 3. 《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 “牧歌式”的鄉村描繪代錶作 六、 結語 --- 一、 序言 《邊城》是瀋從文先生的代錶作,被譽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這部小說以其獨特的湘西風情、純淨的鄉土氣息、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以及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徵服瞭無數讀者。瀋從文先生以其“中國最美的散文體”描繪瞭一幅幅動人的畫麵,將我們帶入一個遠離塵囂、充滿詩意與哀愁的世界。在喧囂浮躁的現代社會,重讀《邊城》,更能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寜靜、純粹與悲憫,感受到一種對逝去的美好時光的深切懷念。 二、 故事梗概 《邊城》的故事發生在中國湘西一個叫做茶峒的小山城。這個地方依山傍水,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仿佛與世隔絕。故事圍繞著一個名叫翠翠的年輕姑娘,她的祖父——一位年邁的擺渡老船夫,以及圍繞著翠翠的兩兄弟——性格截然不同的富傢少爺天保和順順展開。 1. 茶峒的風貌:湘西的地理與人文 瀋從文先生用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瞭茶峒迷人的景象。這裏有奔騰而下的溪流,有蔥鬱的山林,有古樸的吊腳樓,還有勤勞淳樸的居民。山城的生活節奏緩慢而有規律,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與信任。早晨,江麵上飄著淡淡的薄霧,老船夫的渡船載著人們往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裏的女子樸實而美麗,她們的歌聲迴蕩在山榖間,充滿瞭生活的樂趣與對自然的贊美。男人們則勤勞樸實,依靠著山水生活,他們的生活方式似乎保留著古老的傳統。茶峒,不僅僅是一個地理空間,更是瀋從文先生心中一個理想化的、充滿詩意的精神傢園。 2. 翠翠的童年:純真與鄉野的陪伴 故事的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如山茶花般純潔美麗的少女。她自幼喪母,與慈祥的老船夫相依為命。她的生活簡單而快樂,在渡船上來往的客人中,在山林與溪流的陪伴下,她一天天長大。她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是充滿陽光的。她對世界充滿好奇,對生活有著最原始的善意。老船夫對翠翠的愛,是深沉而內斂的,他用自己一生守護著孫女的純真,希望她能遠離世俗的紛擾,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3. 老船夫的守護:沉靜的父愛與對往昔的追憶 老船夫是茶峒一個普通而又特彆的人物。他一生都守著這艘渡船,渡著來往的客人,也渡著時光。他沉默寡言,但他的眼神中充滿瞭滄桑與智慧。他深愛著他的孫女翠翠,將自己對女兒的思念、對生命的理解,都傾注在對翠翠的嗬護上。他對年輕人的愛情,有著一種淡淡的擔憂,但也理解他們的衝動與熱情。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與寜靜的堅守,他代錶著一種行將消逝的鄉村文化。 4. 二老少的愛戀:命運的捉弄與鄉野的淳樸 故事的關鍵情節發生在年輕的“二老少”——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順順身上。他們被翠翠的美麗與純真所吸引,同時也被翠翠獨特的個性所打動。 大哥天保,性情豪爽,敢作敢當,他大膽地嚮翠翠錶達愛意,並試圖以自己的方式贏得她的芳心。然而,在對翠翠的追求過程中,他卻錶現齣瞭一些年輕人特有的急躁與衝動。 弟弟順順,性情相對內斂,但他同樣深深地愛著翠翠。他默默地關注著翠翠,用自己更溫和的方式接近她。他與大哥之間,因為翠翠而産生瞭一種微妙的競爭,但這種競爭並不帶惡意,更多的是年輕人對愛情的渴望與試探。 然而,命運的齒輪開始悄悄轉動。因為種種誤會與巧閤,以及年輕人之間微妙的情感糾葛,導緻瞭悲劇的發生。天保在一次意外中喪生,這給翠翠和老船夫帶來瞭巨大的打擊。 5. 命運的無常:悲劇的種子與鄉野的挽歌 天保的去世,是故事走嚮悲劇的關鍵轉摺點。順順雖然深愛翠翠,卻因為大哥的死亡,陷入瞭深深的自責與矛盾之中。老船夫也因為孫女的遭遇而倍感痛心,他盡力守護著翠翠,但卻無法阻擋命運的侵襲。 翠翠在經曆瞭愛戀、失去與痛苦之後,她的心靈遭受瞭沉重的創傷。她獨自一人守著渡船,等待著那個渺茫的歸期,或者,等待著另一個並不確定的未來。她成為瞭一個孤獨的守望者,承載著一段被命運捉弄的愛情的悲哀。她的命運,如同茶峒的風,時而寜靜,時而又帶著一股哀愁,象徵著鄉村生活中難以擺脫的悲劇性。 三、 主題解讀 《邊城》之所以能觸動無數讀者的心靈,在於其深刻而普世的主題。 1. 鄉土情結與自然之美:理想化的鄉村生活 瀋從文先生通過《邊城》,展現瞭他對湘西鄉土的深厚眷戀。他筆下的茶峒,是一個被理想化瞭的鄉村世界。這裏沒有城市的喧囂與汙濁,隻有淳樸的人性、自然的和諧以及一種寜靜而美好的生活節奏。他歌頌瞭鄉村生活的自給自足、人情味濃厚以及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詩意。這種對鄉土的描繪,寄托瞭他對現代文明侵蝕下傳統生活方式的懷念與挽惜。 2. 純粹的愛情觀:衝破束縛的渴望與無奈 翠翠與二老少的愛情,是一種未經世俗汙染的純粹情感。翠翠的美麗吸引瞭他們,但更讓他們心動的是翠翠身上那種不帶功利、不染塵埃的純真。這種愛情,超越瞭門第、財富的考量,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吸引與依戀。然而,在那個時代背景下,這種純粹的愛情卻充滿瞭無奈與脆弱,最終被命運的巨浪所吞噬。小說的悲劇性,也恰恰體現在瞭這種純粹美好情感的破滅上。 3. 人性的善良與淳樸:鄉村社會中的道德力量 《邊城》中的人物,大多數都展現瞭人性中最淳樸、最善良的一麵。老船夫的無私奉渡,村民們的熱情好客,都構成瞭一幅美好的鄉村圖景。這種淳樸的善良,是鄉村社會得以維係的重要力量。即使在愛情的競爭中,天保和順順之間也保留著一份兄弟情誼,並沒有走嚮惡意的破壞。這種對人性的肯定,是瀋從文先生文學創作中一貫的底色。 4. 命運的無奈與悲劇:無法抗拒的時代洪流 《邊城》的悲劇,並非簡單的人性之惡,更多的是一種對命運無常的嘆息。天保的意外,是命運的捉弄;翠翠的孤獨,也是命運的安排。在宏大的曆史洪流麵前,個人的命運顯得渺小而無力。瀋從文先生以一種悲憫的筆觸,展現瞭時代變遷對個體命運的影響,以及個體在時代的洪流中,那種無力掙紮的宿命感。 5. 傳統的堅守與流逝:傳統價值觀的失落 小說中的老船夫,代錶著一種傳統的鄉村價值觀的堅守。他的生活方式、他的道德觀念,都是傳統文化的體現。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傳統文化也在逐漸被侵蝕和淡化。翠翠最終的孤獨,也象徵著一種傳統的美好正在悄然流逝,留下的隻有無盡的傷感與追憶。 四、 藝術特色 《邊城》的藝術成就,與其獨特的風格密不可分。 1. 瀋從文的“湘行散文”風格:散文詩般的敘述 《邊城》的敘述語言,充滿瞭散文詩的韻味。瀋從文先生將對湘西風物的熱愛,對人物情感的體察,與散文的自由靈動相結閤,形成瞭獨特的“湘行散文”風格。他的文字,如詩如畫,又如歌如泣,能夠將讀者深深地帶入故事的情境之中。 2. 白描手法的運用:勾勒人物與景物的精妙 瀋從文先生擅長運用白描手法,用最簡潔、最經濟的筆墨,勾勒齣人物的形象和景物的神韻。他不過多地渲染,也不刻意雕琢,而是讓讀者通過寥寥數筆,就能在腦海中形成鮮活的畫麵。翠翠的純真、老船夫的慈祥、茶峒的秀美,都在白描手法下躍然紙上。 3. 語言的節奏與韻味:充滿地方色彩的口語化錶達 《邊城》的語言,極具地方特色,充滿瞭湘西的方言和語感。這種口語化的錶達,使得人物對話真實可信,也賦予瞭作品一種獨特的生命力。同時,瀋從文先生對語言的節奏把握十分巧妙,使得文字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韻味。 4. 意境的營造:創造空靈、寜靜、哀婉的藝術氛圍 通過對景物描寫、人物心理、情節發展的巧妙組閤,瀋從文先生成功地營造瞭一種空靈、寜靜而又帶著淡淡哀婉的藝術氛圍。這種氛圍,既是對茶峒這個特定地域風貌的寫照,更是對故事中人物命運的一種映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一種置身於世外桃源的美好,同時也能體會到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 5. 結構上的疏朗與跳躍:順應人物心緒的自然展開 《邊城》的結構,不像傳統小說那樣嚴謹緊湊,而是顯得較為疏朗和跳躍。情節的展開,更多地是順應人物的情感變化和生活邏輯,呈現齣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這種結構上的處理,恰恰符閤瞭鄉村生活的節奏,也使得小說更具散文的抒情性和寫意性。 五、 時代背景與文學史意義 1. 二十世紀中國的社會變遷:鄉村的現代化衝擊 《邊城》創作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正值中國社會發生劇烈變革的時期。傳統鄉村社會麵臨著現代化衝擊,舊有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受到挑戰。瀋從文先生通過《邊城》的描繪,也間接反映瞭這種社會變遷的痕跡,以及個體在時代浪潮中的迷茫與睏惑。 2. 瀋從文的文學選擇:對現實的疏離與對傳統的迴歸 在文學創作上,瀋從文先生選擇瞭與當時一些主流的現實主義創作有所不同。他有意疏離城市的喧囂與政治的鬥爭,將目光投嚮瞭相對淳樸的鄉村,並將重心放在對人性的描繪和對美好事物的追尋上。這種選擇,既是他個人藝術追求的體現,也是對傳統文化價值的一種呼喚。 3. 《邊城》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牧歌式”的鄉村描繪代錶作 《邊城》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刻的主題,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瞭重要的地位。它被認為是“牧歌式”鄉村描繪的代錶作,展現瞭中國鄉村的獨特魅力和人文精神。瀋從文先生以其“最純淨、最動人”的文字,為我們留下瞭寶貴的文學遺産,也讓我們對故土、對生命有瞭更深的思考。 六、 結語 《邊城》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愛情與命運的故事,更是對一種逝去的美好生活方式的深情迴望,是對人性中純粹與善良的贊美,以及對生命無常的深刻體悟。瀋從文先生用他那如水般溫柔卻又充滿力量的筆,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大門。在這個世界裏,我們能感受到寜靜,能體會到純粹,也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令人心碎的哀愁。掩捲之際,我們仿佛還能聽到湘西古老渡口那悠揚的歌聲,看到翠翠那孤寂的身影,感受到那份屬於邊城的、永恒的美麗與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