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取悦”了当时的教会权威,而在于它为后世所有的理性主义者和信仰探索者,提供了一张清晰的地图。它描绘了理性的疆界,并在这个疆界内部,为“道德律”的最高地位划定了不可逾越的领地。我最佩服的是作者在处理那些“超越经验”的问题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他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非常清楚地标明了知识的边界在哪里。这种“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是之为不知,是知也”的哲学态度,在处理终极关怀时尤为珍贵。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虔诚,并非是强行将无法被经验验证的事物纳入知识体系,而是在清晰认识到理性的局限后,依然坚守那份由纯粹良知所指引的道德追求。这是一种比任何奇迹故事都更具力量的、关于人类精神潜能的赞歌。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极简主义实践”。在这部著作中,一切都被推向了必要的最小单位。作者对“宗教”的重构,与其说是在定义一种信仰体系,不如说是在解剖一种驱动人类行为的最高道德法则。他将那些复杂的教义和仪式,层层剥开,直到触及那个驱动力——即人们为了达到完全的道德一致性而付出的不懈努力。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生活中的许多信念,它们究竟是源于真正的内在需求,还是仅仅因为历史的惯性?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净化器”,它迫使你对自己的信仰进行一次彻底的“去芜存菁”。它不提供具体的祷文或仪式指南,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的范式,一种衡量所有精神诉求的内在标尺。这种普世性的、不依赖于特定文化的道德基础,是其最宝贵的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初版问世,便如同投下了一枚思想的重磅炸弹,在那个启蒙的时代背景下,它无疑是对传统宗教权威的一次深刻而审慎的挑战。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作者灵魂深处的对话,他并非是要彻底摧毁信仰的基石,而是试图将其安置在一个更稳固、更符合人类理性光辉的基座之上。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严苛的逻辑推演,他耐心地剥离了那些世代相传、却缺乏坚实论据的神学外壳,试图挖掘出宗教信仰的“道德核心”。这核心,在他看来,必须是普世且可被理性所证成的。每当我跟随他的论证深入一步,都会感到自己对“信仰”二字的理解被重新塑形。这绝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投入极大的心力去跟随他穿越晦涩的哲学迷雾,但最终所获得的洞见,那种将信仰从迷信的泥沼中解放出来,提升至道德实践层面的巨大满足感,是任何肤浅的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迫使我们直面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人如何在保持独立思考的前提下,构建一个有意义的精神世界?
评分拿起这本书,我立刻被卷入了一种近乎建筑学的思维构建之中。作者展现出的那种对概念的精确界定和系统性的组织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他不像某些激进的批判者那样,仅仅停留在对教条的简单否定,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宏大且具有建设性的姿态——他要为“宗教”画出清晰的界限,明确什么在理性的领土之内,什么必须被谦卑地搁置于不可知之地。这种“界定”的过程充满了对人类认知局限的深刻体察。我反复咀嚼着那些关于“至善理念”的论述,那简直是哲学思辨的巅峰之作。它要求我们摒弃一切外在的、偶发的奇迹叙事,转而关注一种内在的、纯粹的道德动机。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带来某种“失重感”,因为它要求你亲手搭建起自己与神圣之间关系的框架,过程艰辛,但最终的结构却是无比坚实的,因为它立足于人自身所能达到的最高理性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克制”二字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没有煽动性的激情,没有戏剧性的高潮,通篇弥漫着一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理性光芒。这种克制感,恰恰构成了它强大的说服力。作者似乎深知,要谈论如此宏大的主题,任何情绪的泛滥都只会削弱论点的力量。因此,他像一位最耐心的雕刻家,用最精密的工具,一点点地去除掉关于“神迹”和“启示”的冗余装饰,只留下那份纯粹的道德律令。我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能感受到笔尖下那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作者正在向着未来宣告一种不可逆转的真理方向。对于寻求精神慰藉,却又无法忍受盲目服从的现代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避风港——一个既尊重信仰需求,又不牺牲独立思考权利的场域。
评分去世时的康德似乎仅仅是自己的一个影子,临死前的若干年里,他的身体和精神都极为衰弱,作为哲学家的康德也只剩下了一个影子,那时德国哲学界的风云人物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等人,他们作为德国唯心主义的领军人物誉满天下。1799年,康德发表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论与费希特科学学之关系”。在这篇封笔之作中,康德对费希特的科学哲学给予的评价是:一钱不值。这是康德作为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从此他就告别了哲学舞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评分汉译名著,值得收藏。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好书,慢慢读,这是精神加维生素。
评分《马氏文通》出版已经有八十多年了,可还是值得一读。它是我国第一部讲语法的书,研究中国语法学史的人当然非读不可。可是我说值得一读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把它当作考古学标本向读者推荐的。我推荐它是因为我们还可以从它学到些东西。
评分其次,《文通》的作者不以分类和举例为满足,他要尝试指出其中的规律。例如,疑问代词作宾语,位置在动词之前;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位置在动词之前;都是《文通》第一次系统地论述的。又如吾、我、予、余用法的异同,尔、汝、若、而用法的异同,作者都尽可能加以分辨。有时连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节也不放过,例如他说:“吾、我、予之为偏次也,概无之字为间,而余字有之,故特表之。”尽管这些规律不见得概括得很周到,这种精神是令人钦佩的。
评分伊曼努尔·康德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9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评分京东天天黑号,老刘不怕闺女出点什么是吗?被人骂很开心?
评分他散步时闭口不言,只用鼻子呼吸,据说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戏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广阔的精神天空;他就像精确的钟表一样守时,风雨无阻,市民们在满怀敬意与他打招呼时,总是趁机校正自己的钟表。
评分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古典哲学中的真理被看成是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相应,康德问道:这种一致如何才成为可能?事物是具体的和物化的,而语言是抽象的,这两种东西怎么会一致?实际上人的感知提供的只是物体的某些特性,如质量、体积、形状、数量、重量、运动速度等,没有这些特性,我们就无法对物体展开想象。这是物体的主要特性。物体还有其它从属特性,如颜色、声音、味道和温度感觉等,这些从属特性虽然是物体的一部分,但是人们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们可以把一张蓝色的桌子想象成绿色的桌子。这种主要特性和从属特性的区别让人进一步问:外部世界真实状况究竟是什么?因为如果我对物体的某些特性可以进行不同的想象,也就是说这些特性似乎只在我的感知中存在,我怎样才能肯定世界只不过是存在于我的头脑当中?因此,语言与事物的一致(真理)似乎只有在人的头脑中才成为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