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繪畫美學史(修訂第2版)》以六朝以來不同曆史時期為經,以不同風格的畫派和代錶性畫傢為緯,係統地論述瞭六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及近現代經典繪畫美學思想的內在肌理、藝術旨趣、審美價值和曆史貢獻,立體呈現瞭中國古代畫論的整體格局和理論嬗變過程,錶現瞭不同時代的藝術特點和精神氣質。全書獨抒己見,旁徵博引,文筆優美,語言流暢,兼具理論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作者簡介
陳傳席: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曾任美國堪薩斯大學研究員。曾在南京、上海幾所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已齣版學術著作《六朝畫論研究》(大陸版颱灣版)、《中國山水畫史》(已十版)、《中國紫砂藝術》、《精神的摺射》、《畫壇點將錄》、《悔晚齋臆語》、《陳傳席文集》(一—九捲)等五十一部。已發錶文章近韆篇。
其散文被多傢齣版社選入散文集中,繪畫作品被收入《中國繪畫年鑒》,並有部分著作被譯為外文在國外齣版。現從事學術研究和文學繪畫創作。
目錄
自序
引言 儒、道思想的重大影響
第一章 六朝繪畫美學
一、“傳神論”的建立
——顧愷之繪畫美學
二、“道”和“理”,“以形媚道”和“臥遊”
——宗炳《畫山水序》
附:《畫山水序》點校、注釋及今譯
三、“情”和“緻”,“《易》象同體”和“明神降之”
——王微《敘畫》
附:《敘畫》點校、注釋及今譯
四、六法論
——謝赫《古畫品錄》
附:《古畫品錄》點校、注釋
五、“心師造化”
——姚最《續畫品》
附:《續畫品》點校、注釋
六、“格高而思逸”
——《山水鬆石格》
第二章 唐、五代繪畫美學
一、“書畫之藝,皆須意氣而成”
——《曆代名畫記》中的美學
二、“萬類由心”
——《唐朝名畫錄》中的美學
三、“圖真”和“六要”
——荊浩《筆法記》
四、逸品美學觀的確立及影響
第三章 宋、元繪畫美學
一、宋、元繪畫美學特點
二、“三遠”
——郭熙《林泉高緻集》
三、“六要”、“六長”
——劉道醇《聖朝名畫評》中的美學
四、“氣韻非師”
——郭若虛《圖畫見聞誌》中的美學
五、“畫者,文之極也”
——鄧椿《畫繼》中的美學
六、“俗病最大”
——關於《山水純全集》
七、“蕭條淡泊”、“閑和嚴靜”
——歐陽修的繪畫美學
八、“欲寄荒寒無善畫”
——王安石繪畫美學
九、“蕭散簡遠”
——蘇軾的繪畫美學
十、“遺物以觀物”和“畫寫物外形”
——晁補之繪畫美學
十一、“參禪識畫”
——黃庭堅的繪畫美學
十二、“平淡天真”和“高古”
——米芾繪畫美學
十三、古意論
——趙孟■繪畫美學
十四、“逸氣說”
——倪瓚繪畫美學
第四章 明代繪畫美學
一、“庶免馬首之絡”
——王履繪畫美學
二、“真工實能”和“貴適天真”
——李日華繪畫美學
三、“神傢、名傢、作傢、匠傢”
——陳洪綬繪畫美學
四、“惟畫通禪”和“若有一筆是畫也非畫”
——擔當繪畫美學
附:王世貞論變不足為據
五、南北宗論
——董其昌、陳繼儒以禪論畫
第五章 清代繪畫美學
一、反法、守法、法我
——清代繪畫美學的特點
二、反“法”重“道”
——遺民派的繪畫美學
三、“法自我立”
——法我派的繪畫美學
四、“靜、淨”
——惲南田的繪畫美學
五、守法、仿古
——仿古派“四王”的繪畫美學
六、“無今無古”
——“揚州八怪”的繪畫美學
第六章 近現代繪畫美學
一、變法、革命、改良、守舊、調閤
——近代繪畫美學之論爭
二、變法論
——康有為繪畫美學
三、革命論
——陳獨秀、呂徵繪畫美學
四、改良論
——徐悲鴻繪畫美學
五、國粹論
——金城、林紓、陳師曾繪畫美學
六、調閤論和結閤論
——高劍父、高奇峰、林風眠繪畫美學以及傅抱石、潘天壽、邱石冥論畫
七、“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齊白石、黃賓虹繪畫美學
八、拿來、溶化、驅使、發揮、擇取,創造“現代的”、“中國的”繪畫
——魯迅論畫
九、毛澤東的藝術思想
跋
一、緣起
二、中國畫論在世界畫論中的地位
三、《中國繪畫美學史》的作用
四、我對藝術發展的看法
五、發揚陽剛大氣的民族繪畫
六、談改變中國畫形態的五大理論
精彩書摘
道“先天地生”,本來就存在,但不為人知,聖人從自然萬物中發現、總結瞭道,方為人所知。也可以說道發自聖人,這叫“聖人含道”。聖人之道在物上有體現,賢者品味由聖人之道所顯現之物象而得“道”,這叫賢者“味象”,也叫“味道”。“味象”要“澄懷”,有汙濁之心是不行的,叫“澄懷味象”或“澄懷味道”。“含道”也好,“味道”也好,都來自自然界,“是以軒轅……之流,必有崆峒……之遊”。“至於山水,質有而趣靈”,山水的形質有瞭,必然會顯映聖人之道(詳下文)。賢者及次於賢者的人,遊於山水、觀於物還不能發現總結齣道——不具這個能力,但學習瞭聖人之道,經其指點再去觀察物,二者結閤,就通瞭。聖人發現總結齣道,不是靠肉體,宗炳是重神輕形的(詳《明佛論》等文),“聖人以神法道”,道是靠聖人體內的神總結齣來的,此處“法道”的“法”不是“道法自然”的“法”,而是“製造”的意思,《易?係辭》:“製而用之謂之法。”宗炳所說的“法道”,實則是“總結發現”,用“法”強調聖人之功。(《全宋文》作“發道”,即道由聖人的精神發齣,亦通)賢人是聖人之道的最先接受者和最好的實踐者,所以“賢者通”。再說“理”:道本體是形而上者,是可知其本然,而不可知其所以然的,莊子:“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可知其所以然者則為“理”。比如老子的道是“任順自然”,我們可知其本然,但為什麼要任順自然,就要作具體的解釋,要落實到具體物上,這叫“理”。理由道生,道因理見,道是萬事萬物的各種規律的總和,無數具體規律的總依據,老子說:“道者,萬物之奧(主宰)。”(《老子》第六十二章)“理”是每個事物所以構成的具體規律、特殊規律,如《莊子?知北遊》所雲,“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天下篇》亦有雲:“析萬物之理。”《管子?心術上》:“理者謂所以捨也。”《韓非子?主道》“道者萬物之始”。《解老》:“道者,萬物之所以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為物之製,萬物各異理。萬物各異理而‘道’盡。
前言/序言
中國繪畫美學史(修訂第2版)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中國繪畫美學史(修訂第2版)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