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傲慢与偏见(买一赠一 套装共2册) | 作者 | 简·奥斯汀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 ISBN | 9787515909240 | 出版日期 | 2015-06-01 | 
| 字数 | 页码 | 384 | |
| 版次 | 1 | 装帧 | 软精装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傲慢与偏见(买一赠一 套装共2册)》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它在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语言清新优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有四个姐妹,母亲班纳特太太整天操心着为女儿物色称心如意的丈夫。新来的邻居宾利来先生和他的朋友达西打破了她们一家人单调的乡村生活。宾利来和伊丽莎白的姐姐简互生情愫;达西对善良聪明的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而伊丽莎白却对达西不可一世的傲慢心存偏见,不接受他的感情。然而,世事难料,宾利来和简因为误会,关系危在旦夕;达西的种种作为,展示了性格中和伊丽莎白相同的善良一面,逐渐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两对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班纳特姐妹们能否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简·奥斯汀以女性的特殊视角描绘了她对爱情的观点:寻找真正爱自己的人,追求完美的爱情。  |  
| 作者简介 | |
|  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活泼风趣的文字真实地描绘了她周围世界的小天地。奥斯汀21岁时写成她的一部小说,题名《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十几年后,《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汀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丁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1次用了简·奥斯汀这个真名。 孙致礼教授,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首席教授(将军级)、博士生导师、英语语言文学导师组组长,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翻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委员会会员,全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首届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获得者。曾荣获总参谋部专业技术突出贡献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两次荣立三等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教授孜孜不倦教书育人40余载,桃李满天下。在教学之余,孙教授笔耕不辍,一直从事英汉文学翻译及翻译研究活动。迄今为止,孙教授已翻译出版经典文学名著30余部,出版专著2部,编著英汉翻译教材1部,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两项,在《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上海翻译》等外语类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共计约600万字。孙教授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我国翻译界享有极高的威望和声誉。 国内对奥斯汀研究具有引路人作用的学者是孙致礼教授,目前国内较专业的奥斯汀作品的中译本当推孙先生翻译的译本,他不仅将简·奥斯汀的作品全部翻译成中文,而且他对她作品的评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影响着中国研究者的思路和方向。孙致礼先生对奥斯丁十分倾心,并对她的作品着迷,为奥斯汀“精湛的语言”和处处洋溢的“机智幽默”所折服。孙先生“痴迷”于奥斯汀,陆续翻译出版了奥斯汀的六部小说。孙先生所推出的译本忠实准确、生动传神、晓畅自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孙致礼先生曾言:“我作为文学爱好者喜爱的书是《傲慢与偏见》,而作为翻译爱好者愿望就是翻译这本名著。”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杰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同时也是翻译难度位列“尖端级”的世界名著。1988年,他向译林出版社提出了重译《傲慢与偏见》。为了能将作品译好,孙教授先后将原作反反复复钻研了五六遍,翻译过程前后整整用了10个月。 同时,他还阅读了专家学者对于该部作品的注释、作者的日记、后人所写的奥斯汀传记以及大量的文学评论。孙致礼教授利用10年时间,对其进行了5次修订。“追求完美、孜孜不倦”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这些年来,孙致礼教授不断地修订,这次与他合作的是新修订的版本。  |  
| 目录 | |
|  卷 章 / 2 第二章 / 5 第三章 / 8 第四章 / 13 第五章 / 17 第六章 / 20 第七章 / 27 第八章 / 33 第九章 / 39 第十章 / 44 第十一章 / 51 第十二章 / 56 第十三章 / 58 第十四章 / 63 第十五章 / 67 第十六章 / 72 第十七章 / 82 第十八章 / 86 第十九章 / 100 第二十章 / 105 第二十一章 / 110 第二十二章 / 116 第二十三章 / 121 第二卷 章 / 128 第二章 / 134 第三章 / 138 第四章 / 145 第五章 / 149 第六章 / 154 第七章 / 161 第八章 / 165 第九章 / 170 第十章 / 175 第十一章 / 181 第三卷 章 / 232 第二章 / 245 第三章 / 251 第四章 / 256 第五章 / 265 第六章 / 276 第七章 / 282 第八章 / 289 第九章 / 295 第十章 / 301 第十一章 / 309 第十二章 / 318 第十三章 / 323 第十四章 / 330 第十五章 / 338 第十六章 / 343 第十七章 / 350 第十八章 / 358 第十九章 / 363 简·奥斯汀年表 / 367  |  
| 编辑推荐 | |
|    《傲慢与偏见(买一赠一套装共2册)》或许是全世界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它“告诉你女性有权过得更好,而不应认为女性理所当然就该怎样”。“反对日常性别歧视”组织的创始人劳拉?贝茨说,是“第1次有人说女性的思想值得倾听”。《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问世。这本书在评论界得到欢迎,沃尔特?斯科特爵士赞扬奥斯汀“笔法巧妙”,“把平凡普通的事务和角色变得有趣”。  |  
| 文摘 | |
| 序言 | |
|  卷 章 / 2 第二章 / 5 第三章 / 8 第四章 / 13 第五章 / 17 第六章 / 20 第七章 / 27 第八章 / 33 第九章 / 39 第十章 / 44 第十一章 / 51 第十二章 / 56 第十三章 / 58 第十四章 / 63 第十五章 / 67 第十六章 / 72 第十七章 / 82 第十八章 / 86 第十九章 / 100 第二十章 / 105 第二十一章 / 110 第二十二章 / 116 第二十三章 / 121 第二卷 章 / 128 第二章 / 134 第三章 / 138 第四章 / 145 第五章 / 149 第六章 / 154 第七章 / 161 第八章 / 165 第九章 / 170 第十章 / 175 第十一章 / 181 第三卷 章 / 232 第二章 / 245 第三章 / 251 第四章 / 256 第五章 / 265 第六章 / 276 第七章 / 282 第八章 / 289 第九章 / 295 第十章 / 301 第十一章 / 309 第十二章 / 318 第十三章 / 323 第十四章 / 330 第十五章 / 338 第十六章 / 343 第十七章 / 350 第十八章 / 358 第十九章 / 363 简·奥斯汀年表 / 367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时需要一点适应期,它不像现代小说那样直白爽快,而是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典雅和含蓄。作者的叙事视角如同一个高明的旁观者,既能深入角色内心,又保持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那些机智的对话,简直是文字的艺术品,每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珍珠,串联在一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我尤其欣赏作者如何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不动声色地揭示他们的阶级地位和教养深浅。比如,某位角色的长篇大论总是显得空洞浮夸,而另一位角色的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这种对比处理得极其高明。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的对话,体会其中蕴含的讽刺意味。全书读完后留下的回味是悠长的,它不是那种让你拍案叫绝的刺激,而是一种温润的、浸润式的体验,让你在不经意间,自己的品味和对人性的理解也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
评分我发现自己对其中一些配角的关注度,竟然不亚于主要角色。这本书成功之处在于,它描绘的不是两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圈。从那位总是自以为是、却又有点可爱的牧师,到那位言语尖酸刻薄,但内心隐藏着某种复杂的家庭背景的女士,每一个次要人物都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存在的意义。他们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主角们性格中的不同侧面,推动着情节向更深层次发展。这种群像式的描绘,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层次感,使得阅读体验更加饱满和立体。当你合上书本时,感觉自己仿佛刚刚离开了一个真实存在的小镇,认识了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爱过、错付过、也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复杂人性的幽微之处,同时又在温暖的故事基调中获得了慰藉。
评分终于读完了这套书,那种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回味无穷的英式下午茶。首先,它成功地把我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完全沉浸到了那个对礼仪、财富和婚姻有着严苛规定的十八世纪末的乡村生活中。书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尤其是对那些社会规则下女性微妙情感的捕捉,细腻得让人心疼。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乡村社交活动的描绘,那些舞会、拜访、家宴,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张力和微妙的试探。读着这些情节,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的旧式香水味和壁炉里燃烧的木柴味。更令人称道的是,故事结构处理得极其精妙,情节推进不疾不徐,恰到好处地吊着读者的胃口,让你忍不住想要知道下一封信、下一次会面会带来怎样的波折。虽然背景设定在遥远的过去,但其中探讨的人性主题——关于误解、自省和真正的理解——却是跨越时空的,让人在捧读之间,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生活中的“傲慢”与“偏见”究竟是什么模样。这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更是一部关于社会观察的精妙教科书,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和设计感也值得一提,虽然我更关注内容,但实物带来的触感确实能影响阅读的心情。拿到手时,感觉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很不错,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没有那种廉价印刷品的刺眼感。这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任务。我是一个喜欢在安静的角落里,泡上一壶茶,捧着实体书细读的人,而这套书完美地配合了这种仪式感。故事情节的铺陈,从最初的误会和火花,到中间的误解加深,再到后期的自我审视和最终的和解,节奏把握得犹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乐手,时而低沉婉转,时而高亢激昂,但始终保持着和谐的韵律。尤其是在描述女主角内心挣扎和情感觉醒的那几章,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和富有洞察力,让人不禁为她的成长感到由衷的高兴。它教会了我,真正的智慧并非来自于外界的赞美,而是源于对自我缺点的深刻认识。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古典小说有些畏惧,总担心节奏会拖沓,人物会过于刻板。然而,这本作品彻底打破了我的成见。它的魅力在于其深刻的现实主义内核,尽管背景是贵族阶层,但他们面对的感情困境和金钱压力,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普遍存在的。作者高超之处在于,她没有将故事写成一味的浪漫幻想,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极度现实的社会背景下进行考量。每一个求婚,每一次财产继承的讨论,都清晰地展示了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基础是多么脆弱,婚姻绝非仅仅是情感的结合,更是经济和地位的筹码。这种清醒的认识,让故事的浪漫部分显得更加珍贵和来之不易。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替主角们捏一把汗,因为在那个社会背景下,一步走错,可能就意味着一生的遗憾。这种紧张感,使得后来的圆满结局更具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