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西域水道记(外2种)(繁体版)

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西域水道记(外2种)(繁体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徐松 著,朱玉麒 编
图书标签:
  • 交通史
  • 西域史
  • 水道
  • 历史地理
  • 古籍
  • 中外交流
  • 丝绸之路
  • 文化史
  • 汉唐
  • 繁体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54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08584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10
字数:4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西域”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的超地区,广义的西域则包含了中原王朝西部边界以西的所有地域。但无论是广义和狭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范围也多有变化。东汉逛旦的《汉书·西域传》记录了玉门关、阳关以外直至菡塑以西的广大中垩地区,超出了他自己所划定的狭义西域的范围;而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定的《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则将嘉峪关以外直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域分为四区,代表了清代前期官方对西域的定义,将狭义的西域扩充到了历史时期的大范围。不过,渣政府在这一广阔地域内行之有效的领土主权也为时不长,光缱十年(1884)新疆建省时,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西域土地早已沦为外邦。
   甚么样的着作能够站在一个的高度,将时空经纬中不断变换着的西域面貌纵横有致、清晰全面地描述出来呢?历史将这一机遇赋予了嘉道之际的学者途松。作为西北历史地理学的开创者,他的《西域水道记》《汉书西域传补注》《新疆赋》在道光以来以“大兴徐氏三种”或“西域三种”、“徐星伯先生着书三种”等名称流传遐迩,成为古代西域终结时期体大思精的重要典籍。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点校凡例

西域水道记
邓序
龙序
自序
题词
卷一 罗布淖尔所受水上
卷二 罗布淖尔所受水下
卷三 哈喇淖尔所受水
巴尔库勒淖尔所受水
额彬格逊淖尔所受水
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所受水
卷四 巴勒喀什淖尔所受水
卷五赛喇木淖尔所受水
特穆尔图淖尔所受水
阿拉克图古勒淖尔所受水
噶勒札尔巴什淖尔所受水
宰桑淖尔所受水
水系图
罗布淖尔所受水图
额齐讷淖尔所受水图(附)
哈喇淖尔所受水图
巴尔库勒淖尔所受水图
额彬格逊淖尔所受水图
喀喇塔拉额西柯淖尔所受水图(赛喇木淖尔所受水图附)
巴勒喀什淖尔所受水图
特穆尔图淖尔所受水图
阿拉克图古勒淖尔所受水图
噶勒札尔巴什淖尔所受水图
宰桑淖尔所受水图
西域水道全貌示意图

汉书西域傅补注
张序
卷上
卷下
新疆赋
孙序
赋序
新疆南路赋
新疆北路赋
题跋

附录:
《西域水道记校补》汇校
《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地名索引
《西域水道记》(外二种)重印后记

前言/序言


《丝路风云:古道悠悠》 一、 缘起与展望:穿越千年,再探西域文明的脉络 浩瀚的丝绸之路,承载着东方与西方的千年交融,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条古老的大动脉上,无数的商旅、使者、僧侣、学者,以其足迹绘就了辉煌的篇章。而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更是汇聚了多元文化,孕育了璀璨的文明。本书《丝路风云:古道悠悠》正是以此为起点,旨在拨开历史的迷雾,带领读者重返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深入探究西域古代交通、经济、文化与宗教的互动发展,勾勒出其在世界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本书不同于单纯的史料汇编,亦非枯燥的学术论文。我们试图以一种更加生动、具象的方式,呈现西域的古道风情与历史变迁。通过对史籍文献的深入挖掘与解读,结合考古发现的最新成果,辅以精美的插图与地图,我们将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立体的西域世界。读者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仿佛亲身踏上那片古老的土地,感受驼铃声声,目睹市集喧嚣,聆听梵音古韵。 我们深知,对历史的探究永无止境。本书的完成,只是一个开端,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激发更多人对西域历史文化的兴趣,共同续写对这片土地的认知与研究。我们诚挚地邀请所有对丝绸之路、对西域文明感兴趣的读者,跟随我们的笔触,一同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 二、 丝路动脉:水陆交织的交通网络 西域,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交通的便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其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交流。本书将重点梳理和分析西域古代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 陆上丝绸之路的脉络: 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 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天然通道,河西走廊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往来的要道。我们将详细考证其不同时期的主要路线,分析其军事、经济和文化意义。从汉代的“玉门关”、“阳关”,到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河西走廊的战略地位始终不可动摇。 葱岭以西的繁华景象: 穿越葱岭(帕米尔高原),丝绸之路便 branching out into more complex routes. 本书将重点关注通往中亚、西亚以及更远的罗马帝国、波斯等地的主要干道,如著名的“碎叶道”、“渴水道”等。我们将解析这些道路的地理特征、沿途重要的城邦与绿洲,以及不同民族在此交汇融合的生动图景。 交通节点的解析: 绿洲城邦,如敦煌、高昌、龟兹、疏勒、撒马尔罕、布哈拉等,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它们不仅是商旅歇脚、补给的场所,更是文化传播、经济活动的中心。本书将深入研究这些城市的历史演变、建筑特色、人口构成,以及它们在维护和促进丝绸之路畅通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交通工具的演进: 驼队是陆上丝绸之路最经典的交通方式。我们将探讨不同时期骆驼的选育、驼队的组织管理,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商贸文化。同时,也会关注马匹、牛羊等其他牲畜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车马制度在不同地域的差异。 西域水运的别样风情: 古老的水道探索: 尽管西域多为干旱地区,但一些重要的河流,如塔里木河、伊犁河、锡尔河等,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并成为重要的水运通道。本书将尝试搜集和整理关于西域水运的零散记载,分析其航运的可能路线、船只类型以及在农田灌溉、城市发展中的作用。 绿洲水系的网络: 绿洲的存在离不开水源。西域古代文明高度依赖于其复杂的水系网络。我们将探讨古代的灌溉技术,如坎儿井,以及这些水系如何支撑起繁荣的绿洲城镇,并间接影响着交通的形成与走向。 水陆联运的可能性: 在某些区域,水陆联运可能也是一种重要的交通模式。本书将探讨河流与陆路的连接点,分析是否存在利用河流进行长距离运输,再通过陆路接驳的可能。 三、 文明熔炉:文化、宗教与经济的交汇 西域的交通发达,自然成为了不同文明碰撞、交融的绝佳场所。 多元文化的并存与融合: 汉文化的辐射与影响: 从汉朝开始,中原王朝就在西域设立了屯田、戍边,带来了汉族的语言、文字、制度、习俗。本书将分析汉文化如何在西域传播,以及与当地土著文化发生怎样的互动。 印欧语系的痕迹: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伊朗语族、希腊语族等印欧语系的文化也随着商旅和征伐传入西域。我们将探究这些语言、文字、艺术风格在西域留下的印记,如古希腊雕塑风格对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印度文化与佛教的传播: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其主要路径便是经由西域。本书将深入研究佛教在西域的传播过程,各地佛教石窟(如敦煌莫高窟、克孜尔石窟)的艺术特色,以及佛教教义在当地的演变与发展。 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的迁徙与影响: 随着历史的推移,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不断在西域活动,他们的语言、文化、宗教(如萨满教、后来的伊斯兰教)也对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 宗教的圣地与传播中心: 佛教的全盛时期: 在唐朝以前,佛教在西域占据着主导地位。我们将详细介绍龟兹、高昌、于阗等国的佛教历史,僧侣们的活动,以及佛教经典在西域的翻译与流传。 摩尼教、景教的短暂辉煌: 摩尼教和基督教(景教)作为外来宗教,也曾在西域拥有一定的信徒和传播范围。本书将考证这些宗教在西域的兴衰历史,以及它们留下的考古证据。 伊斯兰教的崛起与主导: 随着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兴起,其影响力逐渐扩张至西域。本书将分析伊斯兰教传入西域的过程,以及它如何逐步取代佛教,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 经济的繁荣与商品流通: 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货物: 丝绸自不必说,西域还输出矿产、香料、宝石、马匹等,同时也输入中原的铁器、漆器、瓷器,以及西方的琉璃、毛皮等。本书将梳理主要贸易商品及其流向。 绿洲经济的特点: 绿洲的农业、手工业是西域经济的基础。本书将分析不同绿洲的特产,如高昌的葡萄、哈密的瓜、吐鲁番的棉花等,以及它们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地位。 货币体系与金融活动: 随着贸易的频繁,西域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货币体系。本书将探讨不同政权铸造的钱币,以及当时的商业活动和金融手段。 四、 史籍印证:文献的价值与解读 本书的写作,离不开对浩如烟海的史籍文献的梳理与运用。我们将聚焦于那些与西域交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深入解读。 中国古代史籍的宝藏: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 这些史书记载了早期西域的政治、军事、民族关系,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框架。 《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等僧人游记: 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西域古代地理、风俗、宗教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将深入解读其价值,并与其他僧人游记进行对照研究。 《魏书》、《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等: 这些史书记录了西域在不同朝代的发展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 地方志、笔记小说、文学作品: 如《太平广记》、《元史·地理志》等,也常常蕴含着关于西域的重要信息。 外国史籍的视角: 希腊、罗马、波斯文献: 一些古代西方文献中,也记录了对东方丝绸之路的了解,为我们提供了“西域视角”的参考。 阿拉伯、波斯文献: 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和波斯语的史籍也成为研究中亚及西域的重要资料。 文献解读的挑战与方法: 史料的考证与辨析: 很多古籍存在传抄错误、记载模糊或带有偏见的情况。本书将采用严谨的考证方法,力求还原历史真相。 多角度的比较研究: 将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比较,可以相互印证,也可以发现新的线索。 考古发现的佐证: 近代以来,大量考古发现,如楼兰古城、高昌故城、吐峪沟石窟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也极大地补充和修正了文献记载。 五、 结语:前行的足迹,永恒的丝路 《丝路风云:古道悠悠》的笔触,将努力勾勒出西域古代交通的脉络,展示其作为文明十字路口的独特魅力,并借助古老史籍的光芒,照亮那段辉煌的历史。我们相信,对西域的探究,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启迪。丝绸之路的精神,即是开放、包容、互鉴、共赢,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出版,期望能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西域历史文化的大门,激发对这片土地更深入的探索热情。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西域水道记(外2种)(繁体版)》,首先被其厚重的装帧和考究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历史地理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平日里阅读史书,最看重的便是其资料的翔实与考证的严谨。这套书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但单从其选目和成书的规模来看,便足以感受到编纂者的用心良苦。古代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尤其是涉及边疆交通、水道变迁等专题,往往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从搜集、校对到注释,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我对其中所收录的“西域水道记”尤为期待,因为西域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对中原王朝的对外交流、军事拓展以及文化传播产生着深远影响。这些水道的记载,想必能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生命线,揭示出古代交通网络的脉络与运作方式。而“外2种”的加入,更增添了探索的未知性,或许是关于丝绸之路上的其他重要交通干道,又或是与水道相关的其他史料,这都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相信其中定能发现不少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评分

初次接触《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西域水道记(外2种)(繁体版)》,就被它散发出的历史沉淀感所吸引。我本身对中国古代的地理与交通历史颇感兴趣,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揭示文明交流通道的文献。这套丛刊的选目,特别是“西域水道记”,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西域的地理环境独特,其水系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古代交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我相信,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人如何利用或适应这些水道进行往来,从而对古代丝绸之路、屯田、民族交往等历史有了更立体、更细致的认识。而“外2种”的收录,也让我对该丛刊的广度和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它们或许能提供与“西域水道记”相辅相成的史料,共同勾勒出一幅更为完整的古代交通图卷。我期待在其中发现新的史料线索,或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启发,进一步拓宽我对中国古代交通史的理解。

评分

对于《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西域水道记(外2种)(繁体版)》,我的初步印象便是它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与收藏意义的史籍。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交通史略有研究的读者,我深知这类专题文献的重要性。过去,很多珍贵的史料散落在各地,阅读和研究起来多有不便。这套丛刊的出现,无疑解决了这一难题,将分散的、重要的文献汇集一处,大大方便了学界和爱好者的研究。我尤其对“西域水道记”的选录感到欣喜,因为西域地理的特殊性,使得其水道研究更具挑战性,也更有价值。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的便利,而水道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这些文献的深入研读,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古代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是如何进行的,这些水道又如何塑造了沿线聚落的兴衰。而“外2种”的补充,也显示了编纂者的视野开阔,力求全面展现古代交通的图景,令人对其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

翻开这本《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西域水道记(外2种)(繁体版)》后,我被它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深深打动。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献,才是最接近历史真相的窗口。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渴望亲近古籍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繁体字的排版,本身就带着一种古朴典雅的韵味,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我尤其关注“西域水道记”的部分,想象着古人是如何在广袤的荒漠戈壁中,寻找到生命的源泉,又是如何依靠这些河流湖泊,连接起东西方绵延万里的商贸通道。读史书,我更喜欢那种如同探险般的感受,每读到一个新的地名,一条新的水道,都像是揭开了一层面纱,看到了背后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外2种”的收录,则像是在主线故事之外,又埋下了几条引人入胜的支线,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好奇与惊喜,期待能从这些字里行间,窥见更广阔的古代交通网络图景。

评分

拿到这本《中外交通史籍丛刊:西域水道记(外2种)(繁体版)》的时候,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古老的丝绸之路,驼铃声声,商队络绎。作为一名热爱历史的普通人,我总是对那些描绘古代交通的文字格外着迷。这套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西域水道记”更是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想象着,在那个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浩瀚的西域大地上,依靠着一条条河流、湖泊,搭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这些文字,想必承载了无数关于探险、贸易、战争以及文化交流的故事。而“外2种”的加入,也让我充满了意外的惊喜,或许是关于陆路交通的补充,又或者是其他地区与交通相关的史料,总之,这种探索未知的乐趣,是阅读史书最大的魅力所在。我迫不及待地想打开它,去感受那些古老的文字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去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书不错值得购买,活动价优惠些!

评分

巴勒喀什淖尔所受水图

评分

《西域水道记》(外二种)地名索引

评分

《西域水道记》是清代学者徐松有关西域历史地理的名作。该书的“外二种”指的是《汉书西域传补注》及《新疆赋》。三种著作体裁各异,对象相同,内容上有着有机的联系。《西域水道记》记载西域各条河流发源、流域、所入湖泊等详细地理资料。记载范围包括今嘉峪关以西直至巴尔咯什湖以东以南广大西北地区。仿《水经注》体例,在详细记载各条河流情况的同时,对流域内的政区建置沿革、典章制度、名胜古迹、重要史实、民族变迁等都有详细的考证。与《西域水道记》同时,徐松进行了《汉书西域传补注》的撰述,考订古代地名沿革,以今证古,与《西域水道记》注重当代地理互有分工,二书在相关内容下往往注有“互见”字样。《新疆赋》记叙乾隆以来平定西域,开疆辟土的功绩,也对新疆南北二路的山川地理作了提纲挈领的描述。该书的整理者朱玉麒先生学养颇深,再加上工作认真,这一版本应该是可以信赖的。

评分

《西域水道记》(外二种)重印后记

评分

卷四 巴勒喀什淖尔所受水

评分

额齐讷淖尔所受水图(附)

评分

邓序

评分

作为历史地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西域”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大致相当于今天新疆的超地区,广义的西域则包含了中原王朝西部边界以西的所有地域。但无论是广义和狭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范围也多有变化。东汉逛旦的《汉书·西域传》记录了玉门关、阳关以外直至菡塑以西的广大中垩地区,超越了他自己所划定的狭义西域的范围;而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定的《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则将嘉峪关以外直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地域分为四区,代表了清代前期官方对西域的定义,将狭义的西域扩充到了历史时期的最大范围。不过,渣政府在这一广阔地域内行之有效的领土主权也为时不长,光缱十年(1884)新疆建省时,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平方公里的西域土地早已沦为外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