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书讲义(上):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

蒙书讲义(上):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里 著
图书标签:
  • 蒙书
  • 家训
  • 三字经
  • 朱子
  • 李里
  • 启蒙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儿童
  • 国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389384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11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李里草堂国学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8-01
页数:3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蒙书是国学入门书
  “以《朱子家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为代表的蒙书,是国学的入门书。”李里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观点,他认为蒙书是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其中《朱子家训》《弟子规》注重人格修养;《三字经》《千字文》注重文化修养,两者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完善。系统地学习蒙书,也就对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
  2、一本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的书
  蒙书只是给孩子读的书吗?错了!李里认为,孩子固然应该读蒙书,成年人也应该读,因为近一个世纪以来,种种原因,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出现断裂,当今的很多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相当隔膜,缺乏基本的了解,不及时改变这一局面,将会对中华文化的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国家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另外,从程度而言,对于现代成年人而言,古代给孩子学习的蒙书实际上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蒙书也是能启成年人之蒙的书”,长衫先生李里如是说。
  3、隐居古寺,闭关写成的书
  有趣的是,李里写这本书,是在隐居寺庙中完成的。今年上半年,李里隐居到四川遂宁目连寺,潜心著述。不多久居然也被记者寻访到,不过,记者在报导中隐去的古寺的名称,以免好事者影响长衫先生的闭关。不巧的是,一群自行车骑友又发现了李里,一时间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据李里母亲说,李里寺庙生活相当清苦,终日青菜白饭而已,看来母亲相当心痛作者,其情溢于言表,不过李里却是不以为意、乐此不疲,令人想起他在《论语讲义》中解读过的一句话:“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4、自绘插图,可阅读可背诵的书
  《蒙书讲义》真可谓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有30余幅作者手绘插图,功底之深厚,令人惊叹。原来作者从小有“神童”之誉,3岁起就习绘画, 9岁画的5米长卷《西游记》,曾在美国5大城市巡展,现在还被西雅图博物馆收藏;他还参加过法国国际儿童友谊绘画展、得过土耳其第四届国际和平画展的铜奖等荣誉。
  此外,书后还附有大字注音的《朱子家训》《三字经》原文,方便读者朗读背诵。
  5、一本让人看到文化传承希望的书
  翻开图书,首先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李里与几位文化老人的合影,97岁马来西亚华人领袖沈慕羽先生题写书名,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 88岁乡贤李炽昌、84岁乡贤李永康分别为之做序。杜道生先生乃是钱穆、沈兼士等大师的高足,一生淡薄名利,却每月为李里讲课;沈慕羽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人领袖,非常赞许李里弘扬国学的志向,更是欣然题写了书名,如今这墨宝尤其珍贵,因为今年3月,沈老已经架鹤西去。李里在新书的《跋》中表达了心中的沉痛:“书成,忽闻为本书惠题书名之马来西亚华人领袖、孔教会会长沈公慕羽辞世,伤心哉,聊以兹著吊之。书跋之明日,里赴西藏讲学,途中惊闻季羡林先生仙逝。悲伤之余,转思斯文未丧,国学复兴,先生足慰矣。”《跋》中也表达了对季羡林先生的哀思,因为季老的帮助和鼓励对李里的成长帮助巨大,许多人还记得李里曾按古礼拜访季老故事:因为孔子说过:“自行束俢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自愿拿着一束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以教诲的。”于是李里以十块腊肉为礼拜访季老,行三叩首之礼,季老笑着说:“你是孔子荐来的,我焉敢不见?”季老鼓励李里走自己的路,李里《论语讲义》出版,季老则题写“天道酬勤”相赠。季老仙去后,李里赶到八宝山祭奠,挥泪拜别了恩师。笔者不禁感慨,在文化老人日渐稀少的今天,李里以弘扬国学为己任,他的坚韧和坚持,或许能让我们看到更多文化传承的希望?
  1. 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首席主讲人、央视“百家讲坛”新锐。自从长衫先生李里在山东教育卫视“名家论坛”开讲《国学精义之诸子百家》以来,好评如潮,与《蒙书讲义》配套的节目即将播出;而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节目也在拍摄当中,读者有望在10月份领略长衫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风采。
  2. 出版《论语讲义》之后,李里认为弘扬传统文化,应当从学习蒙书入手,于是隐居四川遂宁目连寺半年,闭门谢客,潜心著述,终于完成。97岁国学大师杜道生亲自做序,97岁马来西亚华人领袖沈慕羽先生题写书名,88岁乡贤李炽昌、84岁乡贤李永康分别为之做序。在文化老人日渐稀少的时代,四位长者不遗余力的支持充分肯定了《蒙书讲义》的重要性。
  3. 蒙书是传统文化的入门书,了解了蒙书,就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现代人而言,蒙书不仅是给青少年读的,也是给许多成年人读的;
  4. 自钱文忠教授“百家讲坛”讲《三字经》并出版图书以来,社会对蒙书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李里身体力行,实践儒家传统,他对蒙书的导读和解释深入浅出,具有独特的价值。

内容简介

  《蒙书讲义》蒙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浓缩,系统地学习蒙书,也就对传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因此蒙书不仅是青少年,也是当今许多成年人了解传统、传承文化的入门读物。本书集中解读了两部重要蒙书,其中《朱子家训》注重人格修养;《三字经》注重文化修养,两者共同致力于人的全面完善。作者从原文字、词、句的读音、字形、释义入手,逐字逐句地解读原文,分析其中蕴涵的价值观念,并联系当今社会,探讨蒙书的现代意义。图书既有学术的厚重和深度,又不失阅读的流畅和轻松,为喜欢国学经典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轻松阅读乃至悉心背诵不可多得的入门读本。
  全书穿插30余幅作者手绘图画,与文字相得益彰;此外,书后还附有大字注音的《朱子家训》《三字经》原文,方便读者朗读背诵。

作者简介

  长衫先生李里,重庆人。幼承家学,年未15而有志于学,因见时学流弊,故游离于现代教育体制之外,游心于中华文化典籍之中;从此践行儒家价值观及生活方式,着长衫至今;16岁后广为游历,遍访名师耆老;18岁到农村务农一年,劳其筋骨,苦其心智,体察稼穑之艰、农事之难;19岁于罗汉寺藏经楼整理经书一年,自是兼治佛学;曾拜重庆九十六岁名医贺嘉寅老人、八旬老尼仁学法师学医,对中医之学亦有研究。
  以“士”自期,以弘扬国学自任。有丛书“草堂国学系列”在著述整理当中,已出版《论语讲义》一部。

精彩书评

  2009年上海书展上海热线直播访谈:主持人:大家好,欢迎作客上海热线演播室。请让我为大家介绍这位嘉宾,看上去就有点异样,是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李里先生。上海可能很多人对您不够熟悉,也许是来上海的次数不够多。但之前来过是吗?
  长衫先生:来过好几次。我一本书《论语讲义》,是07年在上海搞的首发式。
  主持人:当时为什么选择在上海搞首发式呢?
  长衫先生:这是广西师大出版社安排的,在上海古籍书店。
  主持人:这次带来的是《蒙书讲义》,是否可以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就当初带《

目录

1/总序九十七叟杜道生
2/导论:我们为什么要读蒙书?

第一部:《朱子家训》讲义
13/《朱子家训》讲义序八十八叟李炽昌
14/《朱子家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17/一、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19/二、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20/三、 宜未雨而绸缪
23/四、 自奉必须俭约
24/五、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26/六、 勿营华屋
29/七、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31/八、 童仆勿用俊美
32/九、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35/十、 居身务期质朴
38/十一、 莫贪意外之财
40/十二、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43/十三、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44/十四、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46/十五、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48/十六、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50/十七、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52/十八、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53/十九、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56/二十、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57/二十一、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60/二十二、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
62/二十三、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63/二十四、 凡事当留余地
64/二十五、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67/二十六、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68/二十七、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70/二十八、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
71/二十九、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
75/三十、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第二部:《三字经》讲义
81/《三字经》讲义序八十四叟李永康
83/《三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86/一、人之初,性本善
90/二、苟不教,性乃迁
91/三、昔孟母,择邻处
92/四、窦燕山,有义方
93/五、养不教,父之过
94/六、子不学,非所宜
96/七、玉不琢,不成器
97/八、为人子,方少时
100/九、香九龄,能温席
101/十、融四岁,能让梨
101/十一、首孝弟,次见闻
102/十二、一而十,十而百
105/十三、三才者,天地人
110/十四、三纲者,君臣义
112/十五、曰春夏,曰秋冬。
117/十六、曰南北,曰西东。
119/十七、曰水火,木金土
123/十八、曰仁义,礼智信
127/十九、稻粱菽,麦黍稷
131/二十、马牛羊,鸡犬豕
138/二十一、曰喜怒,曰哀惧
141/二十二、匏土革,木石金
143/二十三、高曾祖,父而身
146/二十四、父子恩,夫妇从
148/二十五、凡训蒙,须讲究
153/二十六、为学者,必有初
156/二十七、论语者,二十篇
159/二十八、孟子者,七篇止
162/二十九、作中庸,子思笔
165/三十、作大学,乃曾子
167/三十一、孝经通,四书熟
168/三十二、诗书易,礼春秋
171/三十三、有连山,有归藏
174/三十四、有典谟,有训诰
177/三十五、我周公,作周礼
179/三十六、大小戴,注礼记
183/三十七、曰国风,曰雅颂
188/三十八、诗既亡,春秋作
191/三十九、三传者,有公羊
194/四十、经既明,方读子
197/四十一、五子者,有荀扬
206/四十二、经子通,读诸史
208/四十三、自牺农,至黄帝
211/四十四、唐有虞,号二帝
213/四十五、夏有禹,商有汤
216/四十六、夏传子,家天下
217/四十七、汤伐夏,国号商
218/四十八、周武王,始诛纣
220/四十九、周辙东,王纲坠
222/五十、始春秋,终战国
226/五十一、嬴秦氏,始兼并
229/五十二、高祖兴,汉业建
234/五十三、光武兴,为东汉
238/五十四、魏蜀吴,争汉鼎
241/五十五、宋齐继,梁陈承
243/五十六、北元魏,分东西
248/五十七、迨至隋,一土宇
249/五十八、唐高祖,起义师
253/五十九、梁唐晋,及汉周
262/六十、炎宋兴,受周禅
267/六十一、辽与金,皆称帝
270/六十二、莅中国,兼戎狄
281/六十三、太祖兴,国大明
285/六十四、清太祖,膺景命
300/六十五、廿六史,全在兹
301/六十六、读诸史,考实录
303/六十七、口而诵,心而惟
305/六十八、昔仲尼,师项橐
307/六十九、赵中令,读鲁论
308/七十、披蒲编,削竹简
309/七十一、头悬梁,锥刺股
311/七十二、如囊萤,如映雪
312/七十三、如负薪,如挂角
314/七十四、苏老泉,二十七
315/七十五、若梁颢,八十二
316/七十六、莹八岁,能咏诗
317/七十七、蔡文姬,能辨琴
318/七十八、唐刘晏,方七岁
319/七十九、犬守夜,鸡司晨
321/八十、幼而学,壮而行
323/八十一、人遗子,金满籝
325/跋
326/附录:《朱子家训》《三字经》全文

精彩书摘

  第一部 《朱子家训》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黎明是一天的开始,既昏是一天的结束,所以《朱子家训》开篇就讲这两个问题。“黎明即起”说来简单,却培养了一个人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向上的生活从天亮一起床就拉开了序幕。起床以后首先要做什么呢?就是“洒扫庭除”。“庭”字,清朝注解《说文解字》的著名文字学家段玉裁讲:“室之中曰庭。”清朝说文四大家的另一位朱骏声也讲:“堂、寝、正室皆曰庭。”庭就是指的室内。除指台阶,这里代指室外的阶沿院子。
  “洒扫庭除”是要把屋里屋外收拾整齐。整齐是什么?整齐即是有序,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建序,建立家庭的秩序、社会的秩序、国家天下的秩序、人伦道德的秩序。将屋内外收拾整齐,看似小事,其实是养成人有序的生活,这种有序的生活反过来也就陶冶了人的心灵,使人的心灵有序。这清扫洁净的过程就是去恶扬善、求是格非的过程,人生就是不断清洁自己内心的过程。唐代禅宗祖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其实这首佛家的谒语也正说明了保持心灵清洁的重要。
  “既昏便息”,既当已经讲,既昏即过了黄昏,天黑了。“黎明即起”、“既昏便息”看起来简单,但这恰是中国人顺应天道的观念的体现。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人间的秩序要效法大自然的规律。早晨太阳升起,人应与太阳一起运动,夜晚太阳落下,阴气升起,人则应休息,所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天地同步的结果,即是获得健康。而现代社会许多人白天睡觉、夜晚兴奋玩乐的作息是既违反天道又损坏健康的。“关锁门户”,古代的门有门与户之分,单扇开的叫户,双扇开的叫门。关锁门户必须亲自检点,是培养人严谨的生活态度,当然也是治理家庭的重要原则。另外,清晨是阳气开放的时候,夜晚是阳气闭藏的时候,人效法天道,所以清晨要开门,夜晚要关门。
  《朱子家训》开篇短短26个字,从作息洒扫这些日常最简单的事情开始讲起,教导人们尤其是少年儿童在不经意的生活小事中培养顺应自然、健康向上的生活作风,养成良好有序的生活习惯。
  第二部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一句看上去很浅显的话,但它蕴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说:哲学与中国传统读书人人人有关,一个人只要受教育,就会用哲学启蒙。非但《四书》是哲学,就是作为识字课本的《三字经》开篇第一句也是谈哲学问题。什么是哲学?冯先生说:哲学就是人类精神的反思。哲学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锻炼人的理性思维,一个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要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就要探讨人性善恶的问题,故人性善恶就成了中国哲学中一个讨论不休的重大问题。对此,历史上各家各派都提出了不同的主张。有孟子的人性善论、荀子的人性恶论、苏东坡等的性无善恶论、老庄等的性超善恶论、董仲舒等的性有善有恶论、王充等的性三品论、朱熹等的性二元论、戴震等的性一元论。为真正弄明白性善论,我先将这些观点的主要精神作简要介绍。
  荀子所谓性恶,是将人生下来就有的本能当作人性,他举例说,人生下来眼睛就喜欢看好看的,耳朵喜欢听好听的,嘴巴喜欢吃好吃的,心好贪图利益,身体喜欢安逸舒服,若顺着这些本能发展下去,就会生出争夺、残贼、淫乱等丑恶行为。所以荀子认为作为人的本能,人性是一切恶的根源,并得出结论:善不是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人在后天习得的。故荀子特别强调后天教化的作用。
  无善无恶论,是说人的天性本无善恶,善恶都是后天的改变。性如白纸,善恶都是外力染色的结果。教善则善,教恶则恶。
  性超善恶论是道家顺其自然思想在人性论中的体现。他们认为人性本来圆满,无所谓善恶,一切善恶的辨别改造皆是乱性。人无知无识,不作任何善恶辨别,顺其本性生活就是至善。
  性有善有恶论认为,人性中既有善的要素,也有恶的要素。人只要克服性中之恶,就能彰显性中之善。这一论调下有一部分人主张性善情恶论,以董仲舒为代表,认为性中有情,情是恶的,去掉情,本性中之善便显露出来。
  性三品论则认为,人分善人、恶人、中人三等。就是说有些人天生至善,有些人天生至恶,有些人则天生不善不恶,或可善可恶。性三品论也主张改造恶人,引导中人。
  性二元论起于宋代。其理论认为人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宋朝哲学家朱熹。朱熹认为宇宙由理与气二者构成,理即事物的规定性,亦“天地之性”,气则是事物的物质基础,理与气结合即“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事物的共性,“气质之性”乃事物的个性。气有清有浊,清浊之气分别与理结合则表现为事物之善恶。从人来说,人的理即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即人之共性。每个人的规定性都是一样的,但构成某一特定的人的物质基础不一样,有的人气清,有的人气浊,当清气与人的规定性结合时,这个人就表现为善性;当浊气和人的规定性结合时,这个人就表现为恶性。人想要向善,就要不断地去认识、乃至穷尽人之所以为人的共性,并在生活中以此共性要求自己,努力达到共性,也就是不断朝人之理努力。当人的个性与人的共性合一时,人就达到至善。
  性二元论出现后,人性学说在此后数百年相对统一,不像以前那样众说纷纭。明朝以后又出现了性一元论。性一元论认为理与气是一体的,“天地之性”与“义理之性”也是相同的。性一元论的集大成者是清朝的哲学家戴震。戴震认为,作为人的物质基础的血、气、心、知就是性,除此之外无所谓性。血、气、心、知包含欲、情、智,故而欲、情、智就是人的性。性中有智,智可辨义理从而向善,所以戴震讲,人性是善的。而人要善,就必须靠性中之智来约束性中之情和欲,如此方能为善。
  以上诸多关于人性的学说,其核心都是希望人能够向善。《三字经》一开篇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是儒家的亚圣孟子提出来的,也是所有人性论中最早、影响最大的一家。孟子所说的性善,不是说人生下来一切都是好的,而是说人性内有种种善的成分。孟子也承认人身上还有其他成分。这些成分本无善恶,但若不加以控制,其中有些就会转向恶。这类成分人与动物共有,它代表着人的动物性。对这部分,孟子并不认为是人性。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异于禽兽之处,是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那么人与动物不同之处是什么呢?孟子认为,这就是一切人都具备的“四端”——四种善的萌芽,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羞恶之心就是羞耻心,辞让之心就是推辞谦让之心,是非之心就是辨别善恶之心。孟子说,没有这四种心就不是人,有了这四种心,便有了仁、义、礼、智四种常德的发端。
  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的善,就是指的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端。人只有将人的四端充分发展,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既然人都有善的四端,为什么有些人又变成了坏人呢?就是因为这些人没有将人性的这四端发展扩充起来,而是发展了人身上动物性的部分。一般人,只要将天生的四端发展起来就是好人,发展到极致就是圣人。“性善论”为儒家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的主导思想,人性善自然也就成了中国人关于人性的主要学说。蒙书是儒家思想最初的传播载体,因而《三字经》一开篇就提出了人性善的理论。
  人读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完善自己。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全部儒家哲学的核心就是将自然人变为理想人。那么,自然人怎么才能变为理想人呢?关键就是将人的四端扩充培养起来。小孩子懂得“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才能懂得发蒙读书的意义。小孩子读了第一句,就应知道人有同情、羞耻、礼让、是非四心。在生活中要随时想到这四心,同情弱小,同情孤老病残,同情受苦的人,尽量去帮助这些可怜的人;做了不好的事要感到羞耻,要让自己坚决不做不道德的事;在自己喜欢的好东西面前知道谦让,把好的让给别人,次的留给自己;在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能够辨别是非善恶,而不会随波逐流,乃至同流合污。小孩子做到了这几点,也就有了做人的基本品格。小孩子如果发蒙读书读到的第一句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也就先入为主,根深蒂固地相信人是善的。如果他一生都不改变这个善的信念,那么他一生都会是幸福的。我们的祖先正是首先用善来给民众启蒙,才培养出我们中华民族善良的民族性格。这正是《三字经》的伟大之处,也是传统蒙学的伟大之处。
  “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第十七篇《阳货》。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孔子是中国第一个讲人性的圣哲,但孔子没有谈善恶,只说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后来所以有不同,是习惯使然。人的习惯又是在环境中形成,所以人的性格的形成与环境有极大关系。孔子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性格形成的重要性。《三字经》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放在一起,就是说人生下来都有善的四端,这是相近的,后来所以各不相同,乃是习染的缘故。这样一来,孔子和孟子的学说便被连成一体。既然性格的变化与后天的习染关系这么大,那后天的教化就显得格外重要。就如宋朝的大儒朱子所说:“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这也说明了先天的善根固然重要,而后天的教化更为重要。而对于儿童来讲,首先对他的性格形成发生作用的就是家庭,所以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中是最重要的。人的很多习惯、品行乃至性格都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摇篮。

前言/序言

  ◎ 跋
  共和国五十八年仲秋,《论语讲义》既刊之后,里复撰著《国学精义》。未几,汤编辑文辉先生瞩里:于今普及国学,蒙书更急于精义。里遂辍笔精义,转注蒙书。五十九年暮春,《朱子家训讲义》将罄,蜀中惨罹寰宇惊撼之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自成当务,里奋笔作灾后杂记八篇,旋赴青川,援以微力。继之又受邀奔走四方讲学,无暇撰述。今岁上元甫过,里则避居山野,专事著书。里乡居之目连寺,傍水涪江,依山庆云,当青堤渡,古朴详宁。清风明月,每来窗前;烟雨孤舟,时泛眼底。诗书为妻,落英作伴。闲步丘山,牛羊颔首;倦行江岸,鸥鹭回眸。暮鼓晨钟,日日笔耕砚作;黄花翠竹,朝朝心旷神怡。远俗去忧,意无尘扰。于是乎《蒙书讲义》上卷得终其篇焉。青堤渡为里先祖父故乡赤城与先外祖父故乡洪州交汇之地,里栖隐于此,数典怀祖,期不负先辈“但使先灵慰,须知后世贤”之训诫,更冀以此拙作庆贺共和国寿周甲子。恩师道生公、族兄炽昌公、乡贤永康公不辞年高体弱,赐序嘉勉,里铭感曷极,永矢勿谖。书成,忽闻为本书惠题书名之马来西亚华人领袖、孔教会会长沈公慕羽辞世,伤心哉,聊以兹著吊之。书跋之明日,里赴西藏讲学,途中惊闻季羡林先生仙逝。悲伤之余,转思斯文未丧,国学复兴,先生足慰矣。
  共和国六十年清荷月渝州芳园子李里于西蜀二南堂
《蒙书讲义(上):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 一部深入浅出的传统蒙学经典解读,点亮孩童心田的智慧之光。 翻开《蒙书讲义(上):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您将踏上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与一代名师李里先生一同,走进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宝库。本书精选了在中国传统教育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两部蒙学经典——《朱子家训》与《三字经》,并由李里先生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卓越的教学智慧以及对孩童心理的精准把握,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这不仅是一部供人学习的蒙学读物,更是一本浸润着中华民族千载传承的道德伦理、人生智慧的启蒙指南。 《朱子家训》:家族传承的道德基石 《朱子家训》,又称《朱氏家训》,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留给后世子孙的一部家训。这部家训篇幅不长,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多个层面的道德规范与人生哲理。它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阐述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对后世中国人的家庭教育和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里先生在本书中,并非简单地逐字逐句地翻译或解释《朱子家训》,而是将这部古老的家训置于当代社会背景下,赋予其新的生命与意义。他从孩童易于理解的角度出发,将抽象的道德准则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故事和贴近生活的场景。例如,当解读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时,李里先生会生动地描绘出清晨时分,全家人分工合作,共同打扫庭院的温馨画面,强调勤劳、整洁是良好生活习惯的开端,也是尊重家庭、爱护环境的体现。 对于“安贫乐道,德义为重”的训诫,李里先生会引导孩童思考,真正的快乐并非源于物质的富足,而是来自于内心的满足和对品德的坚守。他或许会讲述一些历史故事,比如古代圣贤虽身处困境,却依然保持高尚情操的典范,让孩童明白,德行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书中对《朱子家训》中关于学习、孝道、友爱、诚信等方面的阐述,也都经过李里先生的悉心打磨。他鼓励孩童要“温故而知新”,理解学习的乐趣在于探索未知,在于不断进步。对于孝道,他并非强调单方面的顺从,而是引导孩童理解孝敬父母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与尊重,需要用行动去践行,比如主动分担家务,体贴父母的辛劳。关于友爱,他会强调“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指出朋友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学会选择益友,并且在朋友之间互助互爱。而关于诚信,则是贯穿整部家训的核心,李里先生会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孩童明白“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的根本,是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石。 李里先生的讲义,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他善于引导孩童思考,鼓励他们将所学到的道理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语言充满智慧,又不失亲切,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细致地陪伴着每一个求知的孩童,点亮他们心中的道德火苗。 《三字经》: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儿童启蒙读物。它以三字一句的韵文形式,将天文、地理、历史、道德、文化等内容融会贯通,犹如一部浓缩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从“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思辨,到“五伦”的社会伦理,再到中国历史的简要概述,以及对经典著作的介绍,内容包罗万象,结构严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在《蒙书讲义(上)》中,李里先生对《三字经》的解读,更是将这部经典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场充满趣味的文化探险。他不会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是会结合时代背景,用现代的视角去解读其深层含义,使其焕发出新的光彩。 例如,当讲到“昔孟母,择邻处”时,李里先生可能会结合现代教育理念,阐述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鼓励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而对于“读书乐,乐何如”,他则会强调阅读的乐趣在于开阔视野,增长见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孩童体会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激发他们对阅读的热爱。 在解读《三字经》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时,李里先生会巧妙地穿插相关的历史典故和趣闻轶事,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他会讲述仓颉造字的传说,描绘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的故事,介绍诸子百家思想的精髓,让孩童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自豪感和归属感。 对于《三字经》中涵盖的道德规范,如“父子恩,夫妇顺,兄则友,弟则恭,长则谏,幼则听,君则敬,臣则忠”,李里先生会将其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行的行为准则,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解释,帮助孩童理解这些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他会鼓励孩子们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尊敬长辈,关爱弟妹,并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道理。 《蒙书讲义(上)》不仅仅是《朱子家训》和《三字经》的简单讲解,它更是一部将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完美结合的著作。李里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精妙的讲解,将这两部蒙学经典的核心精神,以一种易于接受、充满启发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他注重培养孩童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他鼓励独立思考,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成长。 为孩童量身定制的智慧启蒙 本书的语言风格亲切自然,避免了过于艰深的说教,而是如同朋友般的倾诉,让孩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知识,领悟道理。李里先生在讲解过程中,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故事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图景,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蒙书讲义(上)》的编排也充分考虑到了孩童的学习习惯。每篇讲解后,往往会附带一些思考题或互动性的环节,鼓励孩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孩童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 本书不仅仅适合作为家庭教育的读物,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的国学教育。对于教师而言,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思路,可以帮助他们在课堂上更生动、更有效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 一部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蒙书讲义(上):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的出版,恰逢其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座连接古今的文化桥梁。通过阅读本书,孩童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能够从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塑造健全的人格,成为有担当、有智慧的新一代。 李里先生以其深厚的功底和精妙的讲解,将《朱子家训》的道德规范与《三字经》的文化瑰宝,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给现代的孩子们。这不仅仅是一部书,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一次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现代诠释,一次对孩童心田的智慧播种。 翻开《蒙书讲义(上):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您将发现,古老的智慧,同样能点亮今天孩子的心灵;传统的经典,也同样能激发现代的活力。这是一场不容错过的,关于成长、关于传承、关于智慧的启蒙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并非单纯的“教条灌输”,而是充满了启发性和思辨性。在解读过程中,李里先生的“讲义”部分,经常会引用其他儒家经典或者历史典故来佐证观点,这使得整个论述体系非常坚实有力。我特别欣赏那些将家训融入到具体生活场景的分析,比如关于“勤俭持家”的论述,它没有空泛地喊口号,而是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入手,告诉我们如何将这些看似微小的习惯,培养成宏大的品德。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实用性。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更审慎的态度去审视自己的时间分配和金钱观念。它不是那种说教式的“你应该怎么做”,而更像是“为什么古人这样要求,这对我们现代人仍然有价值”。这种基于价值认同的引导,远比强硬的命令更有效,它重塑了我对传统家教的理解。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感受,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在文字风格上的处理。它似乎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现代读者的思维习惯与古代的儒家思想体系。很多解读经典的书籍,要么过于学院派,术语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要么过于通俗化,为了迎合市场而失却了原有的庄重。而这本讲义,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行文流畅自然,用现代的语言去阐释古老的智慧,但又恰到好处地保留了传统文本的韵味。读到某些关于修身养性的段落时,我甚至能体会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仿佛能感受到朱子在那个动荡年代里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需要反复咀嚼、时常回顾的案头之书。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停下来思考很久,它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你内心深处对于“好”与“德”的认知,让人不禁反思自己近期的言行举止。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排版,简直是古籍整理的典范。拿到手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快速翻阅了一下目录和章节结构,发现编排得逻辑性极强,层次分明。它不仅仅是把《朱子家训》和《三字经》的原文罗列出来,更重要的是,它将李里的讲义穿插其中,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古代训诫,变得生动立体起来。我特别留意了一下注释和引文的处理方式,处理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照顾到了普通读者的理解需求。有些地方的释义,深入到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去解读,而不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翻译上,这一点非常难得。我感觉作者在进行讲解时,是真正用心去体会朱熹老先生的初衷的,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思想精髓。这种对细节的把控,让阅读体验大大提升,读起来不会有那种“被教导”的生硬感,反而是像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身旁娓娓道来,让人心悦诚服。

评分

这本《蒙书讲义(上):李里讲朱子家训三字经》的封面设计颇具古典韵味,那种朴素中带着庄重的气息,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拿到书后,首先被它的装帧吸引,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适合静下心来慢慢品读。我记得我是在一个朋友的书房里偶然瞥见它的,当时就被“朱子家训”这几个字勾起了兴趣。我一直对宋明理学抱有一种敬畏和好奇,总觉得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之一,但又常常觉得难以窥其堂奥。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旨,让人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解读之作。封面上的字迹,楷书苍劲有力,仿佛能透过纸面感受到先贤的谆谆教诲。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值得珍藏”和“学风严谨”。它不像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而是散发出一种沉静的力量,仿佛在邀请你进入一个智慧的殿堂,去探寻那些流传千古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带来的阅读体验是一种久违的“充实感”。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似乎很少有机会去系统地、深入地学习一些关于“立身处世”的基础原则。很多时候,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概念停留在表层,知道一些名词,却不明白其内在逻辑。这本《蒙书讲义》正好弥补了这一块的缺失。它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朱子家训》和《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至今,绝非偶然,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我打算在读完第一卷之后,会将其作为工具书,时不时地翻阅,尤其是在面对人生抉择或者教育下一代时,它会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价值参照系。我向所有对国学、家风建设有兴趣的朋友,郑重推荐这本书,它值得被认真对待和仔细研读。

评分

还行吧,啦咯啦咯啦咯啦咯啦咯了

评分

送货速度快 书的质量挺好的

评分

长衫先生的学识,和对现代的思考,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三字经更是从小学到大,几乎成了口头禅,而现代的生活节奏让我们已经忘记了,忘记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思想。

评分

案头常备,价格不贵,满意

评分

正版图书,支持京东 !!

评分

让我们看到了蒙书的魅力,令人耳目一新。

评分

最好是家长和子女一起学习,记诵和讲解结合

评分

装帧精美,塑封,很好,满意,推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