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周口店的发现使《物种起源》作者达尔文创立的人类发祥地在非洲的理论发生了动摇;石器、骨器以及用火遗迹的发现,又使“北京人”遗址在人类起源科学研究上的地位达到了划时代。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北京人”的命运,秘藏于北平协和医学院的头盖骨化石在美国海军陆战队转移途中神秘失踪,从此下落不明。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经各方搜寻,这批失踪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始终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寻找祖先(修订版)》是国内描写周口店和“北京人”较为全面、系统和真实的一部作品,引用资料丰富翔实,叙事生动感人、引人入胜。作者岳南擅长以文学的笔法描述考古发掘过程,将历史与考古新发现融为一炉,既不同于枯燥的考古发掘报告,也有别于传统的纪实文学。作者以严谨的态度和富有条理的写作手法,将考古发掘过程与史海钩沉尽遣笔端,为读者重现了古代中国文明,使考古过程成为了大众阅读的对象。
内容简介
“北京人”化石的失踪,是被盗,还是被毁?是沉入海底,还是早已化作了尘烟?这个谜团久久地在人们心中困扰、翻腾着……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头盖骨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但极其荒唐的是,在岁月烟尘雾土中委屈了50万年的“北京人”仅仅面世了12个春秋,便又突然神秘失踪……半个多世纪以来,此谜一直困扰着世界各国的人类学家,困扰着人类,但人类对“北京人”的寻找从未中断。作者经过艰难寻访,以长篇纪实文学《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寻找祖先(修订版)》记录下了“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发现、发掘、转移、失踪、寻找的全过程。
作者简介
岳南,1962年生,山东诸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合著)、《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现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
内页插图
目录
序一一部难得的好书(贾兰坡)
序二“北京人”与现代中国人的起源(沈辰)
序章历史的记忆
第一章 龙骨的启示
踏入中国大门的瑞典人
北京街头的奇遇
叩开“北京人”的大门
第二章 “北京人”横空出世
中美合作发掘计划
发现一颗人牙
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地球人类的震撼
第三章 最后的辉煌
达尔文与“北京人”
贾兰坡入主周口店
发现三个头盖骨化石
第四章 历史的紧要处
被迫撤离周口店
箭在弦上
凶险莫测的“北京人”
艰难的抉择
第五章 转移“北京人”
“北京人”惊动蒋介石
“北京人”装箱采访录
偷袭珍珠港
星条旗被迫降落
第六章 角逐与搜寻
“北京人”神秘失踪
日本人穷追不舍
贾兰坡秘密行动
“野山之狐”平津探穴l
日本侦探剖腹自杀
第七章 全球寻找“北京人”
传闻随战争脚步行进
喜讯从东京传来
奔波在东京街头的李济
美军中校寻找“北京人”
魏敦瑞的遗愿
第八章 再掀波澜
中美科学家大论战
一条神秘线索
天津市公安局立案侦查
威廉·弗利之谜
第九章 中外人员大搜寻
夏皮罗天津之行
死不瞑目的裴文中
是谎言,还是秘密?
第十章 “北京人”再起风波
贾兰坡最后的心愿
“北京人”埋在了北大校园
一张尘封了57年的秘图
日本“老特工”与真假“北京人”
世纪末又刮“寻找风”
新世纪大搜寻
末章“北京人”,你在哪里?
附录一周口店大事记(1914-1941年)
附录二本书部分人名译名对照
后记
精彩书摘
“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人感到插手“北京人”化石的机会已经来临,便迅速调派东京帝国大学教授长谷部言人和助教高井冬二来华。两人来中国的公开身份是学者,名义是到中国做学术访问和交流,暗中的任务主要是搜集“北京人”化石有关情报,包括有关“北京人”化石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北京人”化石存放的具体地点、具体工具和具体保管措施等。
鉴于美国人的强大势力和中国方面采取的严密保安措施,长谷部言人和高井冬二始终未敢采取冒险行动,而一直利用暗中察访的方法,偷偷探寻“北京人”化石有关信息和存放地点。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现这种方法实在笨拙之极、收效甚微,在某些方面甚至一无所获。因为裴文中所领导的新生代研究室向人们展示的,只是一些人类骨骸的模型而已,真正的“北京人”骨骸却始终秘而不宣,日本帝国即使派来两位高级间谍,也未必就能囊中探宝、一了宿愿,何况他俩乃一介书生!当然,二人心里也明白,像“北京人”头盖骨这样的世界级珍品,恐怕只有傻瓜才会将其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要想获得所需的可靠情报,必须采取特殊的行动和手段。
长谷部言人和高井冬二缓慢无效的行动和微小的情报收获,令日本文部省极其不满。于是,随着太平洋上空战争乌云日渐浓密,日本文部省再次下令,催促他们务必加紧行动,尽快探明“北京猿人”化石,特别是秘藏地点和保安措施。
然而,长谷部言人和高井冬二毕竟不是专业情报人员,他们在会议桌上的高谈阔论可以哗众取宠甚至令人从心底发出由衷的赞叹,但在情报工作中的拙劣伎俩不免常常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弄巧成拙——从与裴文中的对话,以及亲自到新生代研究室去“工作”,便是最好的例证——其结果是,既暴露了狐狸尾巴,又促使中国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警惕。
高井冬二来到研究室“工作”的当天晚上,裴文中便向正要外出参加交谊舞会的胡顿院长做了详细汇报,并指出:“高井冬二来研究室‘工作’,很可能居心不良,另有图谋。”
胡顿听罢,傻子一样愣了一会儿,而后板着脸说:“哎呀,有这事,看来事情比我想象的复杂,日本人良心大大地坏了,一旦被他们盯上,‘北京人’就难以保住了,还是想办法把东西弄出去吧。”
裴文中说道:“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弄呢?”
“这个吗,你琢磨着办,你们中国人干别的不行,弄这一套有的是办法!”胡顿有点阴阳怪气并语带讽刺地说着。
裴文中听罢,大为不快,脸色沉下来,心中骂道:“我看你是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说不定这‘北京人’要毁在你们这帮自以为高等、实则弱智的白人手中。”骂过之后,裴文中镇定了一下,仍以大局为重,遂以商量的口气对胡顿道:“看日本人的来头,即使你把它藏在老鼠洞里,他们也会钻进去把它挖出来,非得想个万全之策不可。我们继续向重庆和纽约方面说明情况,请他们在‘北京人’迁往西南地区还是美国两种方案中择其一个。”
胡顿微微点头,心不在焉、似是而非地说:“好,看来也只能这样了,你就按这个计划弄吧。”言毕,从怀里掏出一块怀表看了一下,咕噜了一句什么,转身急匆匆地走了。
裴文中望着胡顿趾高气扬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茫茫夜色中,一时百感交集,心想中华民族真是己坠入深渊了,号称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邦,如今竟到了连自己祖宗留下的一把骨头都保不住的地步,这是何等的可悲可叹。噫!裴文中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强打精神重返新生代研究室,一人默坐沉思对策。
……
前言/序言
一部难得的好书
岳南的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北京人”》(商务版书名为《寻找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记》,下同)即将和读者见面了。作为一个92岁的老人,能在有生之年读到这部书的样稿,我很高兴,也很感动。此书的出版问世,是件好事、喜事,也是一件值得注意的大事!
我22岁就到了周口店,一晃70年过去了。1929年12月2日下午4时,裴文中先生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让世界大吃一惊。我在1936年11月15日至26日的11天之中又发现了三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再次让世界大吃一惊。“北京人”的发现在科学上是件大事,是中国在世界科学领域获得的第一块金牌,给我们中国人长了脸面。但从个人来说,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不过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令我痛心的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占领了北平协和医学院,“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莫名其妙地在美国人手中下落不明,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一直惦记在心。
今天,让我欣慰的是,我们终于有了岳南的《寻找“北京人”》这部书。为了写好这作品,作者大约在1990年冬就到家里找过我,后来他又和我进行了无数次交谈。他不辞辛苦,跑了很多地方,花了不少经费,找了许多国内外的当事人和知情者调查采访。写完后,又将书稿送给我和胡承志以及裴文中先生的亲属等人审阅,听取修改意见。经过多年努力,才有了这部书。这种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历史负责的写作态度,这种为了维护人类文化遗产、寻找人类失落的文明而甘愿自觉付出的精神,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科学家,我对文学作品是门外汉。但读罢此书,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可靠、可信、可思。
作者讲述了近一百年来关于周口店发掘和“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从发现到丢失、从丢失到再寻找的历史,故事很吸引人,一拿起就放不下,许多被历史尘土掩埋了的人物也得以重新复活,栩栩如生。而且,书中的事儿不是随意想象、胡编乱造,而始终是摆事实、讲道理,把历史的真实情况和各种客观线索提供给读者,让大家一起来分析、判断、思考、查找,从而为后人检索和认识这段历史提供了依据,也为解开“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失踪之谜提供了可能。作品字里行间所折射出来的对历史文化的关怀与眷恋,对人类文明的至亲至爱,都让我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
这是迄今为止我读到的描写周口店和“北京人”最全面、最系统、最真实的一部书。因此,它不仅具有文学、史学价值,还具有传播科学知识的意义;不仅专家、学者和科学界人士应该读一读,其他各界文化人士、社会青年以及大学生、中学生也该读一读,甚至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也可以读一读。这既是一部好读、耐读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生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我们这么大一个民族,应该有这么一部书。特别是新的千年到来了,无论大人小孩,都应该回过头去看看祖先留下的脚印,因为这脚印连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最后我要说的是,随着《寻找“北京人”》这部作品的问世,相信会有更多热爱人类文化事业的人投身到寻找“北京人”化石的行列中来。但愿这部书稿出版后,能带动起全中国甚至国外众多有识之士寻找“北京人”化石的热情,从而引起人们对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关注和重视。
我已是92岁的老人了,若是在我有生之年能亲眼见到我们的祖先——“北京人”回归,那将是我一生中最高兴、最幸福的事情!
大家行动起来,共同寻找“北京人”!
是为序。
2000年元月【简介】贾兰坡,1908年生,河北省玉田县人。1929年毕业于北平市汇文中学,1931年考取中国地质调查所,被派往周口店进行发掘工作,表现优异,在1936年11月陆续发现三个“北京人”头盖骨,震惊国际学术界,是中国较早的古人类学家和第四纪地质学家。此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被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研究成果丰硕,发表专著数百篇(册)。除了“北京人”的发现和研究外,其他诸如丁村遗址、匿河遗址的发掘;西侯度文化、峙峪文化、许家窘人遗址的研究,皆用力甚勤,对于中国史前文化的建构,具有划时代的贡献和意义。2001年7月8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的要求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历史、文化、技术、社会变迁等领域,避开了考古探秘这一主题,并力求语言自然流畅,不带明显的“AI痕迹”: --- 《丝路回响:千年商贸路线上的文明交织与物质流动》 作者: [此处可设想一个历史学家的名字,如:陈景明] 出版社: [此处可设想一个严肃的学术出版社名称,如:瀚海文库出版社] 书籍定位: 深度历史地理学、经济史、文化人类学研究读本 字数: 约1500字 --- 导言:风沙深处的脉动——探寻古老丝绸之路的生命力 丝绸之路,一个承载着无数帝国兴衰、信仰传播与技术革新的宏大概念。它并非一条单一的、笔直的道路,而是一个由错综复杂的陆上通道与海上航线构筑而成的巨型网络,数千年来,这条网络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动脉,更是人类文明之间最深刻、最持久的对话现场。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宏大叙事,深入剖析这条“生命线”上每一次货物的流动、每一次文化的碰撞以及每一次技术革新的落地生根,力求还原一个鲜活的、充满日常细节的古代世界。 本书的视角是多维度的:它关注的不仅是长安的丝绸与罗马的金币,更是中亚绿洲上骆驼商队水源地的争夺,是印度洋季风规律对远洋贸易的影响,以及波斯萨珊王朝在东西方贸易链条中扮演的关键中介角色。我们试图揭示,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节点和看似偶然的交流,最终塑造了欧亚大陆的整体历史走向。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与路径的演变 地理环境是塑造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本书的第一部分,集中于丝绸之路沿线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不再简单地将路线视为固定的经纬,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调整的系统。 地理韧性与脆弱性: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是人类定居的极限之地。本章将运用环境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古代居民如何通过精巧的引水工程(如坎儿井系统)与绿洲生态达成脆弱的平衡。一旦气候周期发生不利变化,数个世纪建立的贸易站可能瞬间被黄沙吞没,迫使贸易路线向更高或更低的海拔迁移。我们对比了唐代安西都护府管辖区与更早的汉代丝路,展示了政治力量如何尝试“固定”一条本质上是流动的贸易路径。 海洋的扩张:香料之路的兴起: 陆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固然为人所知,但本书尤其强调了“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古时期的重要性。我们细致考察了从广州、泉州到马六甲,再到印度科泽科德的航海技术进步——包括指南针的广泛应用、季风的精准预测以及阿拉伯帆船(Dhow)的设计革新。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物质证据,如沉船考古所揭示的陶瓷、香料和金属制品的混合装载情况,证明了海洋贸易在价值运输和文化渗透上的效率,有时远超陆路。 第二部分:物质的流动与价值的重塑 商品本身是文明交流最直接的载体。本书深入探究了那些跨越数千公里、改变了下游社会物质生活的关键商品,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的新价值。 丝绸的“软权力”: 中国的丝织品是无可争议的“硬通货”,但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丝绸在西方的意义演变。从早期作为奢侈品的象征,到拜占庭帝国将其垄断并成为国家威望的体现,再到伊斯兰世界对其工艺的吸收与创新(如大马士革纹样),丝绸不仅仅是布料,它是一部关于权力、审美和技术机密的活历史。我们详细分析了东汉至唐代,不同时期出口丝绸的组织形式——是从官营作坊到私商团体的转变。 白银的逻辑与货币体系的张力: 丝绸与香料的流出,对应着西方贵金属的持续输入。本章聚焦于罗马帝国晚期和萨珊波斯时期,中亚地区对金银的依赖程度。我们探讨了不同地区如何应对贵金属的单向流动带来的通货膨胀或稀缺性问题,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利用非金属的替代品(如盐或谷物)来维持内部经济循环,展现了古代世界货币体系的复杂与不平衡。 第三部分:技术、信仰与日常的渗透 物质的交换往往伴随着看不见的技术和思想的扩散。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那些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非商品性交流。 玻璃制造的东方之旅: 罗马玻璃工艺在早期具有极高的技术壁垒。然而,随着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工匠的西迁与东进,玻璃制造技术逐渐在中亚地区扎根。本书通过对出土玻璃器皿的化学成分分析(例如,对钠含量的对比),追踪了原料来源与技术的传播路径,揭示了“技术转移”在古代世界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与当地材料和审美不断融合的过程。 信仰的“中转站”:粟特人的商业网络: 粟特语商人的商业成功,是理解丝绸之路运作机制的关键。他们以家族和部落网络为基础,建立了从撒马尔罕到洛阳的通讯和金融体系。粟特人不仅是贸易的组织者,更是佛教、景教(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和摩尼教在东方的传播者。我们通过对出土粟特文书和墓葬壁画的研究,分析了这些信仰如何在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之间架设桥梁,以及它们如何适应并融入了中国本土的宗教文化语境。 时间与度量的标准化: 贸易的稳定依赖于对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共识。本章探讨了不同历法体系在商旅中的“翻译”问题,以及度量衡的逐渐统一对贸易效率的巨大提升。从天文学知识的交流到导航技术的改进,这些看似抽象的领域,构成了支撑庞大贸易网络运行的“隐形基础设施”。 结语:在连续性中理解变迁 《丝路回响》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细致且充满细节的视角,去理解古代世界的互联性。它提醒我们,历史的进程不是孤立的事件堆砌,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物质、思想与社会结构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通过对丝绸之路这条伟大的生命线的深入考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社会的进步往往诞生于不同文明的交汇点上,并在持续的流动与适应中得以巩固与发展。本书对历史细节的执着,旨在为当代理解全球化、文化适应性以及可持续的物质交换,提供深厚的历史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