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老者季羨林自述:我想和年輕人談談我的學術人生
研究學問是我畢生興趣之所在,我的幾乎全部的精力也都用在瞭這上麵。
對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人來說,資料是最重要的。
關於考證,我又要引用鬍適先生的兩句話:“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
我希望我們年輕的學者,不管你是哪一門,哪一科,盡快掌握外語,隻有這樣,中國的聲音纔能傳嚮全球。
有時候,搞那些枯燥死闆的學術研究疲倦瞭,換一張桌子,寫點散文,換一換腦筋,就像是磨刀一樣,刀磨過之後,重又鋒利起來。迴頭再搞學術研究,重新抖擻,如虎添翼,奇思妙想,紛至遝來,亦人生一樂也。
—— 季羨林
一代學人有一代學人的風範,季羨林先生以淵博之學、纍纍碩果、求真務實獲得瞭廣泛的尊重。《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字裏行間呈現齣這位文化學者對自己傾畢生精力研究學問所形成的嚴謹與執著,並飽含深情地追憶瞭其導師們的引領之德,所述無不真實感人,其人品學思德養,堪稱一代楷模。
季羨林,1911年8月2日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官莊村。因傢境貧寒,六歲投奔時在濟南的叔父,受到嚴格教育。1934年獲得清華大學西洋文學學術學位,1941年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後曆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北大副校長、北大南亞研究所所長。1956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
季羨林先生終生從事教育工作,是教育傢、曆史語言學傢、東方學傢、翻譯傢、作傢和社會活動傢。
季羨林先生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糖史等。主持編纂《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齣版《季羨林全集》等。此外,季羨林先生還有大量散文、雜文作品問世,風格自成一體,在文學界享有極高聲譽,在學術界曾被譽為“中國東方學奠基人”。
2009年7月11日,季羨林先生以九十八歲高齡辭世。
自序:我是一匹老馬
清華四年
留德十年
進入哥廷根大學(1935年)
入學五年內我所選修的課程(1935年~1940年)
梵文和巴利文的學習(1936年~1937年)
吐火羅文的學習(1940年~1941年)
其他語言的學習(1937年夏)
博士論文(1940年~1941年)
最早的幾篇德文論文(1941年)
十年迴顧(1935年~1945年)
迴到祖國
終於找到齣路(1946年~1949年)
在批判的狂潮中前行(1950年~1956年)
學術研究的空白點(1957年~1965年)
在特殊的年代翻譯《羅摩衍那》(1966年~1977年)
思想活躍的學術研究時期(1978年~1993年)
我的學術自述
編後記
每次讀完《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我都會有一種重新認識世界的感覺。這本書,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而是季羨林先生用他一生智慧與情感鑄就的瑰寶。先生在書中,沒有絲毫的炫耀,隻是平靜地講述著自己的人生軌跡。從他兒時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到他青年時代在異國他鄉的孤獨求索,再到他中年以後在中國學術界的耕耘與貢獻,每一段經曆都充滿瞭傳奇色彩,卻又樸實無華。他對於語言文字的敏銳洞察,對於文化差異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於不同文明之間交流的積極倡導,都讓我大開眼界。我尤其欣賞先生那種“海納百川”的胸懷,他能夠從不同的文化中汲取養分,並將其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學術體係。這本書讓我看到,真正的學術,是建立在對知識的無限熱愛和對人類文明的深切關懷之上的。先生的人生哲學,那種淡泊名利,隨遇而安,卻又時刻保持著對真理的追求,給瞭我很大的啓發。
評分讀完《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之後,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仿佛經曆瞭一場蕩滌心靈的洗禮。季羨林先生,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厚重的學術分量和溫潤的人格魅力,而這本“精品集”更是將他豐富而傳奇的學術人生娓娓道來。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學術報告,而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字裏行間都充滿瞭智慧的光芒和對生活的熱愛。從他的求學之路,到他在異域他鄉的艱辛探索,再到他迴國後對中國語言學、古典學、東方學等領域的巨大貢獻,每一個篇章都像是一幅精心繪製的畫捲,將我帶入那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我尤其被先生在逆境中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打動,他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熱愛驅動自己,最終成為瞭那個時代的巨匠。閱讀這本書,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學術的深度,更是人生的大智慧。他對於治學嚴謹的態度,對於民族文化的深情,以及對於人生意義的獨特體悟,都深深地觸動瞭我。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學術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生活,如何成為一個有深度、有情懷的人的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人生、對知識、對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它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評分《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這本書,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在我耳邊低語,分享著他一生寶貴的經驗與感悟。不同於一般的傳記,它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讓我得以窺探到季羨林先生內心深處的世界。先生在書中,以一種平易近人的方式,講述瞭他在學術道路上的探索與思考。從他對語言文字的熱愛,到他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再到他對學術研究的獨特方法,都讓我受益匪淺。他對於人生起伏的從容應對,對於名利的淡泊,對於真理的執著追求,都深深地打動瞭我。書中的許多故事,都充滿瞭智慧的閃光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尤其欣賞先生那種“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他不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識,還將自己的學識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後輩。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學術人生,不僅僅是功名利祿的堆砌,更是對知識的敬畏,對文化的傳承,以及對人生意義的不斷追尋。
評分我不得不說,《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是一本讓我掩捲長思的書。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一位學者的學術成就,更是一位人格的魅力。季羨林先生在書中,用樸實而真摯的語言,講述瞭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曆。從他童年時期的求知若渴,到他留學海外的艱辛與收獲,再到他迴國後為中國學術事業嘔心瀝血,每一個片段都充滿瞭力量。我被先生在逆境中展現齣的豁達與堅韌所深深摺服,他用自己的方式,在時代的洪流中,為中國文化的發展貢獻瞭自己的力量。書中的學術思想,雖然有些深奧,但先生的闡釋卻清晰明瞭,讓我得以領略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融,也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先生在書中流露齣的對生活的熱愛,對真善美的追求,以及對人生無常的深刻洞察,都給予瞭我極大的啓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真正的學者,不僅擁有淵博的學識,更擁有一顆善良、博愛的心。
評分翻開《季羨林精品集:我的學術人生》,我仿佛走進瞭一個知識的殿堂,裏麵陳列著的是一位偉大智者畢生的心血與智慧。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學術成果,而是以一種深情而細膩的筆觸,勾勒齣季羨林先生從青澀學子到一代宗師的壯麗人生。書中,他迴顧瞭自己求學期間的種種不易,那些在異國他鄉獨自奮鬥的日夜,對知識的渴望,對故土的思念,都化作文字,躍然紙上,感人至深。更讓我著迷的是,先生在學術上的探索,他對語言文字的癡迷,對不同文化的融會貫通,無不展現齣非凡的洞察力和深厚的功底。他對於漢學、梵學、吐火羅學等領域的開拓性研究,不僅為中國學術界留下瞭寶貴的財富,也為世界學術界做齣瞭不可磨滅的貢獻。讀他的文字,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精神的感召。先生對待學術的嚴謹態度,對待人生的豁達胸懷,對待友誼的真摯情感,都如同一股清流,滌蕩著我的心靈。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看到瞭在時代洪流中如何堅守初心,成就自我。
評分不錯的商品,值得購買
評分不錯 物流也很給力 麼麼噠
評分不錯 物流也很給力 麼麼噠
評分隨著時日變遷,人類不斷修訂及開創學科和領域。自啓濛時代,學術領域變得越來越專門,研究的範圍劃分得越來越小。因此跨領域的研究常常得到今天學術界的奬項。這也使實際行政及資助上製造睏難。事實上,過往很多跨領域的研究後來變成瞭今天的專門領域,譬如認知科學。簡而言之,這就是學術內部分化的曆史進程。
評分我還想根據我的經驗和觀察在這裏提個醒:那些已經跳過瞭外語龍門的學者們是否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吃自己的老本呢?我認為,這吃老本的思想是非常危險的。一個簡單的事實往往為人們所忽略,世界上萬事萬物無不在隨時變化,語言何獨不然!一個外語學者,即使已經十分純熟地掌握瞭一門外語,倘若不隨時追蹤這一門外語的變化,有朝一日,他必然會發現自己已經落伍瞭,連自己的母語也不例外。一個人在外國呆久瞭,一旦迴到故鄉,即使自己"鄉音未改",然而故鄉的語言,特彆是詞匯卻有瞭變化,有時你會聽不懂瞭。
評分?
評分我講點個人的經驗。當我在歐洲呆瞭將近十一年迴國時,途經西貢和香港,從華僑和華人口中聽到瞭"搞"這個字和"傷腦筋"這個詞兒,就極使我"傷腦筋"。我齣國之前沒有聽說過。"搞"字是一個極有用的字,有點像英文的do。現在"搞"字已滿天飛瞭。當我在80年代重訪德國時,走進瞭飯館,按照四五十年前的老習慣,呼服務員為heverofer,他瞠目以對。原來這種稱呼早已被廢掉瞭。
評分內容枯燥。封裝精美。
評分很好!不錯!挺好的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