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德·卡佛,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学老师,苏童、格非、韩东热爱的人;
·“诗人”是卡佛的重要身份,卡佛诗歌首次大量露面,同样带着简朴的力量,被认为“更生动地展现生活图景”,“令人气喘,发颤,陷入敬畏”;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为卡佛小说﹑散文﹑随笔和书评的合集,所选文章以类相从,全景敞视般地展示出卡佛风格的多样性,从而使读者得以窥见其一生文学创作的丰富维度。此书还特别收录五篇新近发现的卡佛生前未结集的短篇作品。阅读卡佛,读者可见其对现代社会中底层人边缘性的关注,其实也是已身经历的一种言说,时至今日仍可引起绝大多数人共鸣。此合集沿袭了卡佛一贯的风格,文风冷峻,看似削到嶙峋的文字之中其实蕴含无尽深意。
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海明威之后美国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被尊为简约派文学典范。人生的前一半充满了苦难与失望。失业,酗酒,破产,妻离子散,友人背弃,坠入人生之谷底。晚年文学声名渐高,却罹患肺癌,五十岁便英年早逝。致力于描绘美国的蓝领生活,是写失败者的失败者,写酒鬼的酒鬼,生活的变质和走投无路后的无望,是其小说中的常态。作品风格和他自身经历密切相关,包括极其精简的遣词和冷硬的语言风格。
卡佛是我最有价值的老师和最伟大的文学同道。我在描写人生微妙、难解却又真切人性的细节上,多数来自雷蒙德·卡佛的启发。
——村上春树(作家)
无论怎么推荐卡佛,我都愿意。读卡佛读的不是大朵大朵的云,是云后面一动不动的山峰。读的是一代美国人的心情,也是我们自己这一代中国人的心情。
——苏童(作家)
卡佛也许是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最深刻影响的美国作家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许多作家都不加掩饰地承认卡佛的影响或至少是对卡佛的喜爱。
卡佛的极简绝不仅仅文字的,他在表达对自身和所写世界的根本看法。中国读者喜爱卡佛,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他让很多很多人真正感知到自己生命中确实有一种荒凉的,令人胆寒的巨大沉默。
——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
阅读卡佛的小说,成为身临其境,依靠智商去追索的过程。追索过程充满神秘,神秘中感觉到他所要表达的内核,会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
——朱伟(《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我想卡佛恰恰抓住了人生共通的经验:那些表面的成功者,内心藏着巨大的不安与颓唐,卡佛小说映照出他们同样苍凉、毫无诗意的生活。
——苗炜(《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我在不同的课堂上都讲到卡佛,他用一种几乎冷漠的语气铺垫出了最后的惊心动魄。
——毛尖(作家)
译者序
PREFACE
未结集小说UNCOLLECTED STORIES
柴禾
你们想看什么
梦
汪达尔人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
五篇散文和一篇沉思录 FIVE ESSAYS AND A MEDITATION
我父亲的一生
论写作
火
约翰·加德纳:作为老师的作家
友谊
关于圣徒特蕾莎一句话的沉思录
早期小说 EARLY STORIES
愤怒的季节
头发
狂热爱好者
海神波塞冬和伙伴
光亮的红苹果
长篇片段 FRAGMENT OF A NOVEL
选自《奥古斯丁笔记本》
起因 OCCASIONS
关于《邻居》
关于《开车时喝酒》
关于改写
关于剧本《陀思妥耶夫斯基》
关于《鲍勃》及其他诗歌
关于《致苔丝》
关于《差事》
关于《我打电话的地方》
导言 INTRODUCTIONS
命运的指点
与我有关的一切
未知的契诃夫
关于有事件和结局的小说
关于当代小说
关于长篇幅的短篇小说
书评 BOOK REVIEWS
大鱼,神话的鱼
巴特尔梅的非人喜剧
激动人心的故事
蓝鸟的早晨,风暴预警
鼎盛时期的天才长篇小说家
阐释黑暗的小说
布劳蒂根端出了狼人莓和猫甜瓜
麦克关追求的是大游戏
理查德·福特关于失去和疗伤的真知灼见
一名退休杂技演员倒在一个少女的魔力下
“名声没什么好,相信我”
长大成人,化为碎片
《需要时,就给我电话》是卡佛的第二任妻子苔丝·加拉格尔在卡佛去世后替他编纂出版的一部多文体杂集,其中收有卡佛生前未发表过的五篇小说——三篇是她在卡佛生前居住的最后一处住宅中一个抽屉里的一只文件夹发现的,另两篇是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作家手稿箱里发现的。苔丝在英文版前言称出版这本杂集的喜悦是“似乎又听到一个已经离开世界的声音的新声”,“为一个在大幕已经落下后又看到他突然现身而惊喜”。
这本集子首次完整地将卡佛生前已正式结集出版的小说、诗歌及散文之外的所有文字收辑在了一起。除五篇生前未发表过的小说以外,本书还收辑了卡佛的散文、文论、书评、五篇早期小说、一部长篇小说片段等。但苔丝为本书英文版加的副标题“未结集的小说及其他”应该说不尽准确,因为书中所收的卡佛早期小说、长篇小说片段及多数散文作品都曾收入卡佛去世三年后出版的另一本名为《别逞英雄》(No Heroics, Please)的书,该书也是由苔丝撰写前言,副标题也是“未结集的作品集”。
本书分量最重的无疑是新发现的五篇小说。尽管它们都只是卡佛的遗稿,但每篇首尾俱全,可以说已经“写完”。然而,在卡佛看来,这里所说的“写完”恐怕得打点折扣。因为了解他写作习惯的读者都知道,他在写作上是个极其挑剔、慎重的人,字斟句酌,毫不马虎。卡佛生前对自己的任何作品都会反复修改,甚至在发表或出版一次后再版时还会修订。在本书收入的《关于改写》一文里,他就说道:“我很少见到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无论是我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在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改,能不改得更好的。”作品初稿完成后进行反复修改对他来说不是苦差事,相反,是他最期待的创作阶段,是他的主要写作乐趣。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卡佛而言,这种修改决不仅仅是文字层面上的事。这位信奉前辈作家奥康纳下笔前不知道自己要写什么这一信条的作家,极有可能在修改的过程中部分甚至完全重写整个故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佛把写作,包括改写,看作是一个“发现”的过程。那么,卡佛生前没有把这几篇作品拿出来发表,是因为一直没等到修改的时机呢·还是一时不知如何着手修改·他对自己的作品以这样的方式呈现于世会作何感想·对此我们无从得知。不过,对热爱卡佛的读者来说,这些作品所谓的“未完成性”也许正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阅读乐趣。
无论卡佛自己是否认为它们已经具备了可以发表的资质,整体而言,这些作品无疑都已是典型的“卡佛风”。语言平淡,硬实,不堆砌,不张扬,追求精确,不忌重复,富于韵律,有着一种着意克制的“言外”的诗意;人物一如既往地微不足道,在晦暗、封闭的世界里处处碰壁,活得无助无望却认真得让人心疼,用卡佛自己的话说,可谓“竭尽全力”。对于热爱卡佛的读者来说,即使就为这五篇小说,《需要时,就给我电话》也仍是一本值得收藏的书,对研究者自然更是;何况,书里还收有他一生写过的最出色的几篇散文和随笔,比如《我父亲的一生》《论写作》《友谊》等。
除了这五篇新小说,这本杂集还收入了他早期创作的另外五篇小说,读者在读过以后一定会发现,它们无论是结构还是叙述风格都与他后来的创作迥异。有评论者认为,它们像是模仿福克纳或海明威或奥康纳的习作,像实验小说初级写作阶段的试验品,显然尚未具备本书收入的、卡佛在为《美国短篇小说杰作》写的导言“关于有事件和结局的小说”一文里所称赞的那种小说所应有的品质:接近生活,拥有能被认同的人物、动机、情节和戏剧性,也就是说有事件和结局(二者密不可分);也还不属于他所欣赏的“在为人所熟悉的叙事传统里有叙述持久力的非凡作品”。然而,通过阅读这些未成熟时期的作品,读者可以体会一个作家要经过怎样的探索和努力才能最后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和风格,这无疑也是本书提供的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
我第一次翻译卡佛,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二十年来,我的阅读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前读过的作家有的可能早就不读了,从前看不进去的作家倒可能特别迷恋起来。不过,让我欣慰的是,卡佛在我的文学背景里,一直是一个不曾消失的名字。移居美国以后,我一直断断续续买着他的书,现在书柜上已摆着几乎他的所有作品。
当然,这次翻译卡佛与上一次比,更大的不同是我已在美国生活了十六七年,对卡佛的语言到生活境遇都有了更具体和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美国社会有了切身的体会,对他的文学风格和精神气质也就多了几层认识。卡佛在写作上的天资和悟性之高毋庸置疑,他独特的文风具有独一无二的个人印记,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他也是二战后美国大学纷纷开设的写作专业训练出来的绝好的写作者——在美国上过学的人,大都会对它教育的实用性和规范性有所体会。这种教育可以使丝毫没有绘画基础的人经过训练从事一个与绘画有关的工作,没有任何英文写作背景的人在上过高强度写作班后足以应付一份靠文案安身立命的工作。卡佛声名大振后,也正是从这些写作班中走出了众多带有鲜明“卡佛风”印记的小“卡佛”们。二、他是一个被美国中学生课本选读的作家——这对作家来说是否是件幸事实在不好判断,因为可以如此迅速地被“主流化”的作品似乎也不易逃脱被迅速“平庸化”的劫数。最后,他也是一个美国梦成真的典范——这一点对理解本书收入的一些随笔、散文和文论,特别是他成名之后的一些文章,绝对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背景。
年少时卡佛跟着父母过了一段四处迁徙的艰难生活,那时就生成的对中产阶级生活的向往,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终于得以实现。去世前,他住进了有风景的“天屋”,名下拥有不止一套不动产,有白色的私人游艇,可以去欧洲旅游。死后,他“被”穿上高档合身的西服和皮鞋接受亲友的告别,甚至还“被”拥有了一个与周围伐木工人和退伍军人的简朴墓地不十分相称的三大块黑色花岗石墓碑。属于他早年生活的亲友跟他遗体告别时才看到他的“天屋”别墅,才发现他的居住环境宽敞、舒适、家具齐全,可以想见,他成功后的生活与他的早年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虽然他一生把契诃夫视为精神和文学导师,伦敦《泰晤士报》在他去世时发表的评论中却称他为“美国中产阶级的契诃夫”。知道了这些,虽然我不愿相信卡佛能写出本书中《关于圣徒特蕾莎一句话的沉思录》那篇文章,但也不再觉得奇怪,因为那显然是很多礼拜天去教堂聆听福音的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信念;对于他那篇著名的随笔《火》,一方面认同他对写作影响的分析,一方面对他关于孩子给他带来“有害”影响的大段陈述多了些许“同情的理解”:有人或许会因此而抱怨他是生活中过于“自私”的父亲和作家,但它的确是七八十年代典型的男性观点的坦诚表述;在看了他那篇《关于》之后,对他死前把全部遗产都留给了后妻的做法也不再那么耿耿于怀(有的作家,如斯蒂芬·金,就抱怨卡佛对家人厚此薄彼的做法甚至妨碍了他阅读卡佛的作品),因为那是在通常意义上有效地维护他的文学遗产的唯一选择。
不过,在本书收的五篇新小说里,我们看到的仍是卡佛早年生活给他留下的裂痕、打击和绝望,以及温暖的悲天悯人。最后十几年中产阶级式生活虽然终于让卡佛有了先前求之总也不得的安全感,却从来没有成为他创作的素材,未能唤出作家神秘的创作激情,这恐怕是最让喜爱卡佛的读者唏嘘的事实,也值得研究者们做进一步探讨。
翻译这本书实际上是我和先生在三年前完成的。三年来,无论国内还是美国,对卡佛的研究都有了很多进步:有了一本厚达592页的卡佛传记;卡佛的前妻玛瑞安也在六年前终于出版了她自己的回忆录;美国文学批评界对作家死后再出版或改版作家生前作品的做法有了更深刻的反思,这些都为我们今天阅读卡佛提供了更多角度。卡佛,陪伴了我很多年,无疑还会以各种方式继续陪伴我们更多年。
2012年6月于上海
书评五:角色内心独白的精妙编织与语言的韵律 这本书最令我震撼的,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内心独白时的那种近乎于音乐般的语言韵律感。这不是那种直接的、解释性的内心 OS,而是充满了隐喻、重复和节奏感的回旋。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声音都是如此鲜明、不可替代,仿佛他们使用的词汇、语序甚至停顿的位置,都经过了精心设计和校准。比如A角色的语言是锐利且充满断裂感的,而B角色的语言则像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带着低沉的共鸣。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句子的“听觉效果”,大段的内心思辨读起来竟然丝毫没有晦涩感,反而有一种让人沉醉的节奏感,像是在阅读一篇散文诗。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朗读某些段落,去体会那种独特的语言流动性。它成功地将文学创作中最困难的部分——让角色的“内在声音”与“外在行为”和谐共振——做到了极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看故事”,不如说是在“聆听”一群复杂灵魂的交响乐。
评分书评四:关于“等待”的哲学沉思与文学性延展 这本书的核心驱动力,某种程度上说,是对“等待”这一状态的极致挖掘。它展示了等待如何成为一种生活本身,一种主动的姿态,而非被动的消磨。作者通过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失真来构建张力:有时,一个下午漫长得像一个世纪,充满了无意义的思绪堆砌;而有时,重要的转折点却在一次眨眼之间完成。这种对时间主观体验的描绘,非常贴合现代人焦虑而又麻木的生存状态。书中关于等待的段落,充满了古典主义式的沉静与内省,它不急于推动情节,而是让读者沉浸在那种“悬而未决”的美学之中。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这种悬而未决时所使用的句式结构,那种长句中夹杂着精准的停顿,仿佛就是等待时内心波动节奏的完美复刻。这本书教会我,真正的力量或许不在于迅速采取行动,而在于你如何有尊严、有意识地度过那段无法行动的间隙。它让“无聊”这个词汇,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尊严。
评分书评一:一场关于生命抉择的深刻探讨 这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其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时间推进,而是像一帧帧闪回的电影画面,将主人公在不同人生岔路口所做的艰难决定,以近乎残酷的真实感呈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绘那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时所展现出的细腻心理刻画。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选项,而是深入挖掘了选择背后的恐惧、期望与自我认知。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感觉自己就是那个站在十字路口的当事人,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书中对于“如果当初”的假设性思考,被处理得极为克制,没有落入俗套的伤感或过度渲染,而是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之中,这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反而更具穿透力。它迫使我反思自己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是如何一步步塑造成今天的我的。那种关于责任与自由的辩证关系,被探讨得淋漓尽致,让人合上书页后,仍需片刻才能从那种沉浸式的体验中抽离出来。这本书的文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冷静的、近乎哲学思辨的美感,即便是描述最痛苦的挣扎,也依然保持着一种令人信服的内在逻辑。
评分书评三:建筑与记忆:空间的隐喻力量 这本书的场景设置,尤其是一些老旧建筑和城市角落的描写,简直可以单独拿出来做文学赏析。作者显然对建筑语言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笔下的每一栋楼、每一条街道,都不是简单的背景板,它们是故事的参与者,是角色情绪的延伸和记忆的容器。比如,对一个废弃工厂的描写,不仅仅是描绘了锈迹斑斑的金属和破碎的玻璃,更重要的是,那里承载了角色对于逝去时代的一种集体怀旧,那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时间流逝的沧桑感,几乎要从纸张上溢出来。我喜欢作者运用空间隐喻的方式,比如,一个封闭的阁楼象征着被压抑的真相,而一个不断向外延伸的走廊则暗示着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这种对环境细节的执着,使得整个故事拥有了一种超越文字本身的立体感和重量感。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通勤路上的那些陌生建筑都多了一份审视的眼光,仿佛它们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这种将物质空间与心理空间高度融合的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性。
评分书评二:对现代人际关系疏离感的精准捕捉 我一直觉得,当代社会最无声的流行病就是“连接的错位”——我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沟通工具,却似乎从未如此渴望一次真正有效的对话。这本书正是围绕着这种错位感展开的。作者对于人物之间那些“未竟之言”的捕捉,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冲突场面,而是无数次眼神的交汇、未发出的叹息,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精心编辑的、却无法传达真实情感的只言片语。书中的几组人物关系,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职场上的合作,都微妙地揭示了现代人如何用“效率”来掩盖“亲密”的缺失。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在观看一场慢镜头下的心理纪录片,每个人都在努力维持着一个体面的外壳,而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轻轻一拨,那个外壳上的裂痕便清晰可见。它没有给出任何廉价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个让人可以直视并承认“我们都在努力,但也许方法错了”的空间。这本书的节奏舒缓而有力,像一场午后的散步,看似悠闲,实则每一步都踏在了现实的痛点上。
评分非常有趣的书籍,比较喜欢
评分很喜欢的书,好评。
评分双11买的太划算了!速度又坏!质量又好!
评分喜欢卡佛的风格
评分很喜欢,还会继续购买的。
评分很喜欢卡佛冷静、忧伤的味道
评分看着不错,学习学习,提升自己。
评分所有的作家论都要好好看看了,卡弗也不例外。
评分之前买了火,然后买了这本。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