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2012):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by Remote Sensing]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2012):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by Remote Sensing]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编
图书标签:
  • 水利工程
  • 水土保持
  • 遥感
  • 监测技术
  • 技术规范
  • 行业标准
  • SL 592-2012
  • 遥感监测
  • 生态环境
  • 国土资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ISBN:155084.9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9457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Monitoring by Remote Sensing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2012):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对应用遥感技术开展水土保持监测遵循的遥感影像选择与预处理、信息提取、野外验证、分析评价与成果管理等做了具体规定,共7章17节66条和4个附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行业标准(SL 592-2012):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为全文推荐。

内页插图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
3 基本规定

4 遥感影像选择与预处理
4.1 遥感影像选择
4.2 遥感影像预处理
4.3 解译标志建立

5 信息提取
5.1 主要内容
5.2 土地利用
5.3 植被覆盖度
5.4 坡度坡长
5.5 降雨侵蚀力
5.6 其他土壤侵蚀因子
5.7 水土保持措施
5.8 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分级
5.9 质量要求

6 野外验证
6.1 验证内容与方法
6.2 验证成果要求

7 分析评价与成果管理
7.1 分析评价
7.2 面积汇总
7.3 成果管理

附录A 解译标志记录表
附录B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表

精彩书摘

4 遥感影像选择与预处理
4.1 遥感影像选择
4.1.1 应根据调查成果精度的要求,选择适宜的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开展1:250000、1:100000、1:50000、1:10000比例尺精度的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宜选择空间分辨率不低于30m、10m、5m、2.5m的遥感影像。
4.1.2 应根据任务要求,选择时相满足调查时段约定,易于区分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措施、土壤侵蚀等类型、变化特征的遥感影像。
4.1.3 遥感影像采用的谱段范围一般为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和微波等。其中,可见光遥感影像中绿波段适用于植被类型,红波段适用于城市用地、道路、土壤、地貌与植被的区分;近红外遥感影像适用于植被类型、覆盖度与水体的识别;热红外遥感影像适用于土壤湿度与地表温度信息的提取;微波遥感影像适用于土壤湿度等信息的提取。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谱段范围。
4.1.4 卫星影像的选择质量应符合以下要求:
1 选择倾角较小、覆盖工作区域的全色或多光谱影像,影像时相宜一致或接近,要求层次丰富、影像清晰、色调均匀、反差适中,无噪声和条带缺失。
2 相邻各景影像之间应有不小于影像宽度4%的重叠,特殊情况下重叠可小于上述指标。
3 影像中云层覆盖应少于3%,且不应覆盖重要地物。分散的云层,其面积总和不应超过作业区面积的8%。
……

前言/序言


综合工程测量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丛书: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实践指南 书籍名称: 综合工程测量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丛书:水利工程勘测设计实践指南 (以下内容为该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SL 592-2012《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技术规范》的具体内容) --- 卷一: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集成应用 本书是“综合工程测量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丛书”中的重要一卷,聚焦于当代水利工程建设中,传统大地测量学与高精度现代测量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案例与技术规范。全书旨在为水利规划、勘测、设计及施工阶段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操作性极强的技术指导手册。 第一章:水利工程控制测量体系的构建与维护 本章深入探讨了大型水利枢纽、灌区改造及防洪治理工程中,如何建立和维持高稳定性的三维(3D)工程控制网。重点阐述了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部署策略,以及高精度水准网与三角网联测的技术规范。详细介绍了利用精密工程测距仪器和全站仪进行加密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误差来源分析及闭合差的调整方法。特别关注了水下结构物(如拦污栅、导流墙)的精确放样定位技术。 第二章: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水利设施精细化建模中的应用 随着数字化施工的推进,三维激光扫描(TLS)技术已成为获取复杂地物和在建工程信息的核心手段。本章系统介绍了水利工程中点云数据的采集流程、质量控制标准,以及后处理技术。内容涵盖了: 1. 地形地貌精细化采集: 针对河床冲淤变化、库区边坡稳定性监测的点云获取与滤波处理。 2. 建筑物数字化记录: 对大坝、溢洪道、引水隧洞内壁等进行高密度扫描,用于竣工验收和结构健康监测的基准数据建立。 3. 点云到BIM(建筑信息模型)的转化: 讲解如何将海量点云数据高效转化为可用于后续分析和管理的工程模型。 第三章:倾斜摄影测量与无人机(UAV)测绘技术规范 针对水利工程作业范围广、地质条件多变的特点,本卷详细阐述了利用无人机搭载高分辨率相机进行正射影像采集与三维建模的技术规范。内容包括: 航线规划与作业标准: 针对不同水域和复杂地貌的航线设计原则,以及确保影像重叠度和地面分辨率(GSD)的关键参数设置。 数据处理流程: 从像片定向、空中三角测量到正射影像(DOM)、数字表面模型(DSM)和数字高程模型(DEM)的生成与精度评估。 水面测绘挑战: 探讨了水体反射对摄影测量精度带来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如水面目标的稳定标记和低空近距离拍摄技术的应用。 --- 卷二: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集成实践 本卷是本书的理论核心与应用实践的结合点,侧重于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对水利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分析和可视化,实现智慧水利管理的目标。 第四章:水利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构建与标准化 建立一套符合行业标准的地理空间数据库是高效管理水利资产的基础。本章详细规定了水利空间要素(如水系、堤防、水工建筑物、监测站点)的分类编码体系、空间拓扑关系定义和属性数据字典规范。重点阐述了数据更新机制、历史版本管理以及与国家地理信息标准的兼容性要求。 第五章:基于GIS的水利工程空间分析技术 本章深入讲解了GIS在水利规划与决策支持中的核心分析功能: 1. 水文水力分析: 基于高精度DEM进行流域划分、汇流路径追踪、淹没范围分析(IFM)和径流模型耦合。 2. 工程选址与环境影响评价(EIA): 利用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和成本路径分析,评估备选工程方案的环境敏感度和建设可行性。 3. 管网与渠道优化分析: 针对灌溉输水系统,进行坡度分析、水力坡降计算及路径优化,以最小化工程量和渗漏风险。 第六章:工程可视化与三维/四维(4D)信息管理 本书强调了从二维图纸向三维可视化管理迈进的必要性。本章内容包括: 三维可视化集成: 如何将CAD/BIM模型与GIS平台进行高效集成,实现工程实体与空间背景的同步展示。 动态监测与4D模拟: 结合时间序列数据(如水文观测、地质沉降监测),对水利工程的演变过程进行时间维度(4D)的可视化模拟,辅助风险预警。 --- 卷三:水利工程的施工控制与质量信息化保障 本卷将测量成果和GIS数据转化为施工过程中的实时控制信息,确保工程建设的精度和效率。 第七章:施工放样与实时动态控制技术 详细介绍了GNSS实时动态定位(RTK/PPK)技术在复杂结构物(如大坝坝体填筑、泄洪洞轮廓线)放样中的应用规范。重点阐述了“测量-放样-检测”闭环控制流程,以及如何利用数字模型指导施工放样,减少传统人工校核的误差积累。 第八章:变形监测数据管理与预警系统集成 针对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营,本章聚焦于长期变形监测数据的处理与应用。包括: 监测点数据采集与入库: 对沉降、位移、渗流压力等监测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标准和时间序列处理。 基于GIS的报警阈值设定: 如何在GIS平台上关联结构安全评估模型,实现对超限数据的即时可视化报警和事件触发。 历史数据趋势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长期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评估工程结构状态的演变趋势。 --- 本书特点: 本书依托于国家大型水利工程的实践经验,汇集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中的工程测量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图文并茂,尤其适合水利工程勘测设计人员、施工技术管理者、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师以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作为核心参考资料和实践教材。它不仅是技术规范的解读,更是现代水利工程数字化转型的路线图。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最初拿到这本规范时,心里是抱着一种“又来一本标准”的抵触情绪的。毕竟,很多国家或行业标准往往是制定出来束之高阁,很少能在实际项目中得到有效贯彻,或者内容更新速度远远跟不上技术迭代的速度。但是,当我翻开《技术规范》的目录,并开始逐章研读时,这种疑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逻辑层次感极强。它没有陷在复杂的数学公式里故作高深,而是将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通过流程图和清晰的文字描述进行了高效的转化。举个例子,关于不同时相遥感数据进行变化检测的部分,它不仅提到了传统的差值法,还引入了基于面向对象分析的更高级方法,并且对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精度影响因子给出了明确的建议。这对于我们团队来说太重要了,以前我们总是凭经验选择方法,现在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项目报告的可信度和说服力都大大增强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体现了编写者对水土保持工作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它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深入到了野外调查和数据处理的痛点之中。

评分

这套标准简直是遥感应用领域的一股清流,尤其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水土保持一线摸爬滚打的同行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记得几年前刚接触到类似的项目时,最头疼的就是不同数据源之间如何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质量的评估更是个玄学问题。市场上那些所谓的“规范”,要么过于学术化,读起来晦涩难懂,要么就是简单粗暴地罗列几个流程,缺乏操作层面的精细指导。然而,SL 592-2012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它不仅仅是一本告诉你“该做什么”的技术手册,更像是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好”的实战指南。从前期的影像选择标准、大气校正参数的选取,到中期的植被指数计算阈值的确定,再到最终的成果输出格式和精度验证方法,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极其周全。特别是对于那些非标准获取的影像如何进行兼容性处理那一段,简直是救了多少边角料项目。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起了宏观政策要求与微观技术实施之间的桥梁,让遥感监测不再是少数高精尖团队的专利,而是真正能够指导基层工作的有力工具。那种清晰、严谨,又不失务实的态度,让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了一种学习和享受。

评分

从一个对遥感技术有一定基础,但侧重于工程应用角度的管理者来看,这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强调。在大型的水土保持项目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不同时段、不同项目组产出的监测报告前后矛盾,无法进行有效的长期追踪和对比。这本规范就像一个强有力的粘合剂,将分散的监测工作强行拧成了一股绳。它对数据采集的时间窗口、地面控制点的布设密度、乃至最终生成图件的符号体系都做了硬性规定。这使得即便是跨年度的监测数据,也能在一个统一的框架下进行比较分析。这对于评估治理工程的长期效益,或者进行生态恢复效果的量化评估,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欣赏它在质量控制(QC)环节的细致入微,它不只是告诉你“要进行质量控制”,而是明确列出了每一步自检和互检的关键指标,有效避免了因人为疏忽导致的重大技术失误。可以说,这本书将原本依赖个人经验的技术活动,提升到了科学管理的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整个水利行业的标准化进程来说,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在我看来,它所带来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指导范畴。它其实是在为我们建立一个全国通用的“遥感语言”。过去,不同省份、不同部门之间在做水土流失监测报告时,由于术语、方法论甚至数据处理软件的不同,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进行内部的“翻译”和“对接”。而这本规范,通过明确界定每一个关键术语、每一种计算流程,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统一的基准线。这对于跨区域的重大水利工程(比如流域综合治理)的数据汇交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我看到规范中关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具体操作步骤时,我立刻意识到,这意味着未来的项目评审和验收工作将变得更加透明和高效。这是一本真正面向应用、面向未来的行业基石性文献,它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实践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与传统水文、土壤侵蚀模型打交道的人,我原以为遥感监测规范会是那些“空中楼阁”式的概念堆砌,毕竟我们更习惯于基于物理过程的计算。然而,这本《技术规范》却让我看到了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强大辅助手段的潜力,以及它如何与传统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它并没有试图完全取代传统的采样和调查,而是巧妙地将遥感数据作为快速、大范围的宏观评估工具,并清晰地指明了何时需要用地面实测数据进行校准和验证。特别是关于不确定性分析的那一部分,写得非常到位,它承认了遥感数据自身的局限性(如云、阴影、传感器噪声),并要求使用者量化这种不确定性,这体现了一种高度成熟的科学态度——勇于承认误差,并将其纳入评估体系。这种务实精神,让原本觉得遥感“高深莫测”的同行们也愿意接受并尝试应用其中的技术,因为它给出了一个可靠的“安全边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