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两国无邦交的敌对状态时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权更迭,其中国观的演进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后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关系敌对态势逐渐形成并走向恶化;1960年代,民间往来和经贸关系有所发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对华政策开始从敌对走向正视。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论述了日本各届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形成的来龙去脉,并对几个主要政府首脑及“知华派”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专题论述。“台湾问题”是这一时期中日政治关系中的最大症结所在,也是本书的重点议题。日本各在野党在中日关系方面,发挥了制约自民党政权对华政策以及促进、中介、调和等作用,为中日关系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功不可没。中日两国国内政治局势的千变万化也是影响日本对华认识的重要因素。
这本书是一部极其厚重的学术著作,它如同一个显微镜,将近代以来日本对中国的观察和认知,以一种极为细致和系统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1945年至1972年,这段历史背景的选取尤为关键,它包含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中日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的关键转折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惊叹于作者团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他们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挖掘日本中国观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文化基因以及国家战略。书中对于日本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以及如何评估中国对地区安全格局的影响,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日本国内不同政治派别、不同社会阶层在中国问题上的多元化观点的梳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日本内部政治的复杂性,以及这种复杂性是如何影响其对华政策的。此外,书中对一些具体事件的剖析,例如日本在朝鲜战争期间对中国的态度,以及在支持国民党政府还是承认新中国之间摇摆的心理,都令人印象深刻。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解一个国家,往往需要从它如何看待“他者”开始,而日本的中国观,正是理解战后东亚格局演变的一把关键钥匙。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5卷(1945-1972)》给我带来了非常震撼的阅读体验。它并非那种轻松的读物,而是需要你全神贯注,沉浸在历史的洪流中。书里对日本在中国观上的细致梳理,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复杂而动态的视角。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崛起的部分印象深刻。在1945年战败之后,日本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而中国则迈向了新的时代。两国之间的关系,既有历史的阴影,也有现实的考量。书中通过详实的史料,揭示了日本官方、学者、媒体乃至普通民众是如何理解和评价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国际地位以及对地区安全的影响。我发现,日本的中国观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两国关系发展以及日本自身国情变化而不断调整和演变的。例如,在早期,一些日本学者可能更多地从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解读中国,而随着中日关系逐渐正常化,这种视角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事件,如“乒乓外交”、尼克松访华等,日本是如何反应和解读的,也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分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一个国家,往往需要从它如何看待“邻居”开始,因为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战略信息。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被它的严谨和学术性所吸引。这是一份扎实的研究成果,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近代中日关系的人来说,都是一份宝贵的财富。1945-1972年,这个时间跨度恰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折期,新中国经历了从成立到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到面临内外挑战的历程。与此同时,日本也正经历着战后的重建和转型。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如何看待中国,其中国观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研究价值的课题。书中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日本在不同时期、不同层面所展现出的复杂而多样的中国观。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对官方政策的解读,更是将目光投向了日本的学术界、媒体以及民间社会,试图呈现一个更加立体和全景式的日本中国观。例如,关于日本对中国革命的看法,对中国经济建设的评价,以及对中国军事力量的担忧,这些内容都提供了非常细致的分析。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认知并非是单一和静态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的,而日本的中国观,正是理解这段时期中日关系演变的绝佳视角。
评分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解密日本当年如何“看”中国的百科全书。它所涵盖的1945-1972年这段时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风云变幻、影响深远的时期之一,而日本作为我们重要的近邻,其视角和解读,对于我们自身理解那段历史,以及反思中日关系,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抽丝剥茧般的分析,它没有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带领读者一同走进历史现场,去感受当时日本社会思潮的涌动,去理解不同群体之间的观点碰撞。我留意到,书中在论述日本的中国观时,并非只聚焦于政府的官方声明,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泛的层面,包括学术界、文化界,甚至是当时的民众情绪。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使得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日本的中国观是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日本如何看待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现代化所持的态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些内容不仅充实了我的历史知识,更引发了我对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深刻思考。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加客观、深入的视角来审视中日两国之间的互动与联系。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典雅,深蓝色封面上烫金的“凤凰文库”和书名,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被深深吸引。1945-1972年,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新中国成立,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又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局势,而日本,作为一个紧邻的东亚大国,其在中国问题上的视角和态度,无疑是理解这段历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书中涉及的“中国观”是一个非常宏大的概念,它涵盖了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层面如何认知和解读中国,以及这种认知如何影响了其对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作者团队在此期间梳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试图呈现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日本中国观图景,这本身就是一项艰巨而极具价值的研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战后日本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学者、不同媒体对中国问题的看法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折射出的日本社会思潮和国家利益考量。同时,我也想看看书中是否能够揭示出日本在中国观形成和演变过程中,受到哪些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例如美日同盟的强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进程、以及中国自身内部发生的重大事件等等。总而言之,这本书虽然还只是在我书架上,但它所预示的深度与广度,已经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阅读之旅充满了期待。
评分从日本方面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部好书,对认识当今中日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评分在近期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江苏人民出版社还将推出一批关于日本问题的图书。有反映日本二战期间在亚洲进行大劫掠的最新版新书《黄金武士、描写日美关系的《美国的艺伎同盟》等,有助于广大民众理解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微妙的中美关系。
评分了解一下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让我很有启发
评分百年以来,日本为什么屡犯我国土?犯下惨绝人寰的暴行却不肯认罪?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日本又有什么样心态?25日,《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也是国内学界第一部以日本的中国观为视角,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的书籍。
评分从日本方面观察中国社会的一部好书,对认识当今中日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评分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战役知识体系分为合同战役学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学。 战役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用于指导战役实践为夺取战役的胜利服务。 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是战役主要研究战役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战役的产生和发展战役准备和实施的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有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灵活机动夺取和保持主动权迅速、周密而充分的作战准备集中兵力将敌各个歼灭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发挥人的精神力量适时、全面的保障等等。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撰写的兵书如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其中就包含了许多适用于战役的指导规律。在外国较早论述作战理论的著作是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和作战经验积累中作战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具有代表性较系统地阐我10876述了作战指导问题。进入20世纪后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战役实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20年代末苏军把战役学正式确定为军事学术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制定了大纵深战役理论。1982年美军也把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对战役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作战纲要》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理论。
评分公司同事购买的,配送速度快
评分一套还算不错的好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