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兩國無邦交的敵對狀態時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權更迭,其中國觀的演進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戰後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關係敵對態勢逐漸形成並走嚮惡化;1960年代,民間往來和經貿關係有所發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對華政策開始從敵對走嚮正視。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5捲(1945-1972)》論述瞭日本各屆政府的對華政策及其形成的來龍去脈,並對幾個主要政府首腦及“知華派”各界人物的中國觀做瞭專題論述。“颱灣問題”是這一時期中日政治關係中的最大癥結所在,也是本書的重點議題。日本各在野黨在中日關係方麵,發揮瞭製約自民黨政權對華政策以及促進、中介、調和等作用,為中日關係正常化做瞭大量工作,功不可沒。中日兩國國內政治局勢的韆變萬化也是影響日本對華認識的重要因素。
不得不說,這本《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5捲(1945-1972)》給我帶來瞭非常震撼的閱讀體驗。它並非那種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你全神貫注,沉浸在曆史的洪流中。書裏對日本在中國觀上的細緻梳理,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復雜而動態的視角。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在國際舞颱上崛起的部分印象深刻。在1945年戰敗之後,日本經曆瞭深刻的變革,而中國則邁嚮瞭新的時代。兩國之間的關係,既有曆史的陰影,也有現實的考量。書中通過詳實的史料,揭示瞭日本官方、學者、媒體乃至普通民眾是如何理解和評價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國際地位以及對地區安全的影響。我發現,日本的中國觀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隨著時代變遷、兩國關係發展以及日本自身國情變化而不斷調整和演變的。例如,在早期,一些日本學者可能更多地從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解讀中國,而隨著中日關係逐漸正常化,這種視角又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事件,如“乒乓外交”、尼剋鬆訪華等,日本是如何反應和解讀的,也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分析。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解一個國傢,往往需要從它如何看待“鄰居”開始,因為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曆史和戰略信息。
評分這本書是一部極其厚重的學術著作,它如同一個顯微鏡,將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的觀察和認知,以一種極為細緻和係統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麵前。1945年至1972年,這段曆史背景的選取尤為關鍵,它包含瞭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中日關係從敵對走嚮緩和的關鍵轉摺點。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驚嘆於作者團隊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他們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更是在挖掘日本中國觀背後復雜的心理機製、文化基因以及國傢戰略。書中對於日本如何理解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如何看待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以及如何評估中國對地區安全格局的影響,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日本國內不同政治派彆、不同社會階層在中國問題上的多元化觀點的梳理,這有助於我們理解日本內部政治的復雜性,以及這種復雜性是如何影響其對華政策的。此外,書中對一些具體事件的剖析,例如日本在朝鮮戰爭期間對中國的態度,以及在支持國民黨政府還是承認新中國之間搖擺的心理,都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瞭解一個國傢,往往需要從它如何看待“他者”開始,而日本的中國觀,正是理解戰後東亞格局演變的一把關鍵鑰匙。
評分拿到這本書,首先被它的嚴謹和學術性所吸引。這是一份紮實的研究成果,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近代中日關係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1945-1972年,這個時間跨度恰好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期,新中國經曆瞭從成立到初步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再到麵臨內外挑戰的曆程。與此同時,日本也正經曆著戰後的重建和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其中國觀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研究價值的課題。書中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瞭日本在不同時期、不同層麵所展現齣的復雜而多樣的中國觀。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停留在對官方政策的解讀,更是將目光投嚮瞭日本的學術界、媒體以及民間社會,試圖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和全景式的日本中國觀。例如,關於日本對中國革命的看法,對中國經濟建設的評價,以及對中國軍事力量的擔憂,這些內容都提供瞭非常細緻的分析。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認知並非是單一和靜態的,而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不斷變化的,而日本的中國觀,正是理解這段時期中日關係演變的絕佳視角。
評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解密日本當年如何“看”中國的百科全書。它所涵蓋的1945-1972年這段時間,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風雲變幻、影響深遠的時期之一,而日本作為我們重要的近鄰,其視角和解讀,對於我們自身理解那段曆史,以及反思中日關係,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它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帶領讀者一同走進曆史現場,去感受當時日本社會思潮的湧動,去理解不同群體之間的觀點碰撞。我留意到,書中在論述日本的中國觀時,並非隻聚焦於政府的官方聲明,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泛的層麵,包括學術界、文化界,甚至是當時的民眾情緒。這種立體化的呈現方式,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日本的中國觀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日本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現代化所持的態度進行瞭深入的探究。這些內容不僅充實瞭我的曆史知識,更引發瞭我對曆史和現實問題的深刻思考。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加客觀、深入的視角來審視中日兩國之間的互動與聯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典雅,深藍色封麵上燙金的“鳳凰文庫”和書名,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被深深吸引。1945-1972年,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新中國成立,經曆瞭社會主義改造,又麵臨著復雜的國際局勢,而日本,作為一個緊鄰的東亞大國,其在中國問題上的視角和態度,無疑是理解這段曆史不可或缺的一環。書中涉及的“中國觀”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它涵蓋瞭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層麵如何認知和解讀中國,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影響瞭其對華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作者團隊在此期間梳理瞭大量的文獻資料,試圖呈現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日本中國觀圖景,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而極具價值的研究。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戰後日本不同政治派彆、不同學者、不同媒體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摺射齣的日本社會思潮和國傢利益考量。同時,我也想看看書中是否能夠揭示齣日本在中國觀形成和演變過程中,受到哪些國內外因素的影響,例如美日同盟的強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進程、以及中國自身內部發生的重大事件等等。總而言之,這本書雖然還隻是在我書架上,但它所預示的深度與廣度,已經讓我對即將到來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
評分瞭解一下近代日本的中國觀
評分雙十一齣手,早就瞄上這套書,優惠力度閤適就下單瞭
評分很好的一套書讓我很有啓發
評分據悉,《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由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院長楊棟梁主編,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該書共6捲,近200萬字,經過6年撰寫及編輯後齣版。內容上總結瞭1840年以來日本對中國認識的階段性特徵和演變軌跡,把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總結為“從尊崇到質疑”、“從質疑到汙衊”、“從汙衊到無視”、“從無視到敵視”、“從敵視到正視”、“從正視到‘競閤’”等幾個過程,在世界曆史的宏觀背景下,梳理瞭近代以來中日國力的變化以及由此産生的中日關係的變化過程。
評分很贊···········
評分旁徵博引,以開闊的視野,給人以啓發
評分在近期中日關係日趨緊張的背景下,江蘇人民齣版社還將推齣一批關於日本問題的圖書。有反映日本二戰期間在亞洲進行大劫掠的最新版新書《黃金武士、描寫日美關係的《美國的藝伎同盟》等,有助於廣大民眾理解當前復雜的中日關係、微妙的中美關係。
評分很好的一套書讓我很有啓發
評分fdasssssssssssss1111111111111fsdadsa1dff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