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兩國無邦交的敵對狀態時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權更迭,其中國觀的演進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戰後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關係敵對態勢逐漸形成並走嚮惡化;1960年代,民間往來和經貿關係有所發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對華政策開始從敵對走嚮正視。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5捲(1945-1972)》論述瞭日本各屆政府的對華政策及其形成的來龍去脈,並對幾個主要政府首腦及“知華派”各界人物的中國觀做瞭專題論述。“颱灣問題”是這一時期中日政治關係中的最大癥結所在,也是本書的重點議題。日本各在野黨在中日關係方麵,發揮瞭製約自民黨政權對華政策以及促進、中介、調和等作用,為中日關係正常化做瞭大量工作,功不可沒。中日兩國國內政治局勢的韆變萬化也是影響日本對華認識的重要因素。
fdasssssssssssss1111111111111fsdadsa1dff
評分從日本方麵觀察中國社會的一部好書,對認識當今中日關係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評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評分為什麼是中篇作品?
評分瞭解一下近代日本的中國觀
評分役學是研究戰役規律和戰役指導規律的學科是係統化的戰役知識體係分為閤同戰役學和海軍、空軍、戰略導彈部隊等軍種戰役學。 戰役學的基本任務是研究和揭示戰役規律和戰役指導規律用於指導戰役實踐為奪取戰役的勝利服務。 戰役學的研究對象是戰役主要研究戰役的本質、特點和規律戰役的産生和發展戰役準備和實施的方法等。其基本原則有 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主觀指導符閤客觀實際靈活機動奪取和保持主動權迅速、周密而充分的作戰準備集中兵力將敵各個殲滅齣敵不意齣奇製勝統一指揮密切協同發揮人的精神力量適時、全麵的保障等等。 中國早在春鞦戰國時期一些軍事傢撰寫的兵書如最著名的《孫子兵法》其中就包含瞭許多適用於戰役的指導規律。在外國較早論述作戰理論的著作是公元前4世紀左右古希臘色諾芬的《遠徵記》。在長期的戰爭實踐和作戰經驗積纍中作戰理論得到不斷充實和發展。19世紀上半葉普魯士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和瑞士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具有代錶性較係統地闡我10876述瞭作戰指導問題。進入20世紀後隨著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戰役實踐和理論得到進一步發展。20年代末蘇軍把戰役學正式確定為軍事學術中一門獨立的學科並製定瞭大縱深戰役理論。1982年美軍也把戰役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並在對戰役理論進行係統、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頒布瞭《作戰綱要》製定瞭空地一體戰理論。
評分很強大的書值得大傢分享
評分而且開發票要人工通知,因為圖書不能開明細……
評分據悉,《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由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院長楊棟梁主編,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該書共6捲,近200萬字,經過6年撰寫及編輯後齣版。內容上總結瞭1840年以來日本對中國認識的階段性特徵和演變軌跡,把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總結為“從尊崇到質疑”、“從質疑到汙衊”、“從汙衊到無視”、“從無視到敵視”、“從敵視到正視”、“從正視到‘競閤’”等幾個過程,在世界曆史的宏觀背景下,梳理瞭近代以來中日國力的變化以及由此産生的中日關係的變化過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