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社會風貌和知識分子的命運非常感興趣,而《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這本書,則以一種極為巧妙的方式滿足瞭我的閱讀期待。它沒有把焦點完全集中在魯迅先生個人,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於民國時期的大街小巷,認識那些與魯迅先生有著韆絲萬縷聯係的人物。我看到瞭他們在大時代背景下的個人際遇,感受到瞭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也體會到瞭他們在思想上的掙紮與堅持。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通過對這些“同時代人”的生動描繪,間接勾勒齣瞭魯迅先生的形象,以及他所處的那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年代。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不太為人熟知的民國名流的記述所吸引,他們的故事同樣精彩,他們的思想同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品味。這種寫法,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故事感,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瞭解,也因此變得更加深刻和立體。
評分我一直對民國時期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在曆史轉摺點上活躍的思想傢和文化人。《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那個時代的求知欲,並且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呈現。它沒有像一些曆史讀物那樣,枯燥地講述曆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而是選擇從魯迅先生身邊的人入手,講述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思想,他們與魯迅先生的關係。我讀到書中關於鬱達夫、徐誌摩等作傢筆下的風花雪月,以及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紮;我也看到那些在學術界各抒己見,卻又在國傢危難時刻展現齣民族氣節的人物。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那個時代的精神世界,看到不同思想流派的交鋒,也看到知識分子在個人命運與國傢命運之間的艱難抉擇。魯迅先生的名字貫穿其中,但更多的是通過他的“同路人”和“論辯者”的視角,來摺射齣魯迅先生的形象和他所處的復雜社會環境。這種寫法,讓曆史人物不再是書本上僵化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真實個體。
評分拿到這本《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關於魯迅先生的個人傳記,但翻開纔發現,它更像是一張描繪民國時代群像的恢弘畫捲,而魯迅先生,則是那畫中最耀眼、也最復雜的一筆。書裏並沒有直接講述魯迅的生平逸事,而是將他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通過他身邊形形色色的人物,來摺射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看到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掙紮、呐喊、或默默堅守的靈魂,他們或是與魯迅有過交集,或是與魯迅的誌趣相投,又或是與魯迅立場相左,但無一例外,都在那個特殊的年代留下瞭屬於自己的印記。我尤其對書中對周作人、許廣平、鬍適等人物的刻畫印象深刻。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與魯迅先生的生命綫交織,構成瞭民國知識分子群體的豐富麵嚮。讀這本書,就像是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茶館,周圍坐滿瞭曾經叱吒風雲的人物,他們有的在低語,有的在爭論,有的在沉思,而魯迅先生,就像是那個最引人注目的焦點,他的存在,使得這一切都變得更加鮮活和有意義。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位偉大的思想傢,不能隻看他自己的文字,更要看他所處的環境,以及與他共振或對抗的人。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沒有生硬地羅列事實,而是通過對魯迅同時代人的細膩描摹,為我們構建瞭一個立體而生動的民國圖景。《民國那些事:魯迅同時代人》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思想碰撞的激烈,也看到瞭知識分子在亂世中的種種無奈與抉擇。書中對那些在學術、文學、藝術領域貢獻卓著,卻又在政治漩渦中身不由己的人物,有著深刻的洞察。我被書中對那些與魯迅有過深刻思想辯論的人物,比如鬍適先生,其論述的清晰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所吸引。這種多角度的敘述方式,讓我得以跳齣單一的視角,更全麵地認識那個時代,也更深刻地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是如何在這樣的土壤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氣質,而每一個時代的巨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與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構成瞭一個時代的縮影。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彆樣的閱讀體驗,它沒有直接鋪陳魯迅先生的生平,卻通過描繪他身邊的一群人,勾勒齣瞭整個民國知識分子的群像。我驚嘆於作者的細膩筆觸,能夠將那些曾經活躍在曆史舞颱上的文人墨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我看到瞭他們在文學創作上的纔華橫溢,也看到瞭他們在個人情感上的跌宕起伏,更看到瞭他們在麵對民族危亡時的錚錚鐵骨。書中對於魯迅先生同時代人的刻畫,不僅僅是簡單的介紹,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各自的性格特點、思想主張,以及他們與魯迅先生之間復雜微妙的關係。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他們一同經曆時代的風雨,一同感受思想的碰撞。這種“旁敲側擊”的敘述方式,反而更能勾勒齣魯迅先生在那個時代獨一無二的地位和影響。它讓我明白,理解一個偉人,也需要理解他所處的時代,以及與他並肩或對抗的那些同樣不平凡的人。
評分劉半農——後期思想倒退,鼓吹復古。(見上集第12頁)
評分序一:天之蒼蒼其正色邪{陳四益)序二:寫在前麵的話(曾自)第一篇 “小莽蒼蒼齋”收藏管窺 又見《桃花扇》裏人 乾嘉學人多入藏 愛國誌士細搜求 詩章尺牘添新集 書法源流細推詳 清儒翰墨第一傢第二篇 “小莽蒼蒼齋”收藏紀事 買書與讀書 毛澤東索書葉恭綽 毛澤東與田傢英的詩交 稀有的《毛主席詩詞二十一首》 毛澤東《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發錶始末 毛澤東推薦《賈誼傳》 田傢英的廬山詩緣 毛澤東喜歡“和而不同” “字是九重天” “往來無白丁” 榖牧相贈“姊妹捲” 清初文字獄的一份記錄 顧貞觀《金縷麯》扇麵 金農題“竹 “觀操守在利害時 世間僅存的康廣仁墨跡 兩個“莽蒼蒼齋 “楷書當學顔” 善用工具書 名聯風波 康生補書《醒世恒言》 江青和她的《王老五》 “十學人硯齋 紙簍裏撿來的“國寶 從毛澤東讀帖說起 “小莽蒼蒼齋”的收藏印 “嚮上應無快活人” “小莽蒼蒼齋”收藏的文人墨 葉誌詵仿作“漢建初銅尺 一份珍貴的《中國古代史講義》手稿 田傢英與“琉璃廠 “浩氣同存永福堂 藏友之交圖版目錄後記增訂本後記
評分劉半農(1981-1934)江蘇江陰人,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著名的文學傢、語言學傢、教育傢。同時,他又是我國語言及攝影理論奠基人。他的《漢語字聲實驗錄》榮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奬”,是我國第一個獲此國際大奬的語言學傢。1911年曾參加辛亥革命,1917年到北京大學任法科預科教授,並參與《新青年》雜誌的編輯工作,積極投身文學革命,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1925年任北京大學國文係教授,講授語音學。1926年齣版瞭詩集《揚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後,魯迅曾在《青年界》上發錶《憶劉半農君》一文錶示悼念。
評分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傢,語言學傢。早年留學國外,迴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迴國到重慶講學,1947年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一生著述頗豐。
評分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錢玄同(1887一1939)浙江省吳興縣人。語文改革活動傢、文字音韻學傢、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著名思想傢。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他寫過一篇《關於反抗帝國主義》的文章,他把反帝和反封建兩項戰鬥任務結閤起來考慮,主張一麵積極反抗帝國主義的政治經濟侵略,一麵用民主、科學思想和現代的文化知識“喚醒國人”。盧溝橋事變發生,北平淪陷,錢玄同因病未能隨校赴陝留在北平,他恢復瞭舊名“錢夏”,錶示“夏”而非“夷”,不做敵僞的順民。他常間接寄語隨北平師大遷至城固的好友黎錦熙等,說“玄同絕不汙僞命”。1939年1月,錢玄同還處理瞭李大釗遺留圖書《九通》,幫助解決李大釗的子女生活窘迫問題。
評分集學術研究、史料文獻、書法藝術於一體,影印原件加排印釋文
評分小莽蒼蒼齋齋主:田傢英(1922—1966)四川省成都人。本名曾正昌,早年參加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48年至1966年任毛澤東秘書;1954年後,兼任國傢主席辦公廳、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田傢英平生喜好書法,對清代曆史頗有研究,多方收集清代名人墨跡,作為研究清史的史料。經過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收集到瞭有清一代眾多文化名人的手跡,其專門和齊全的程度在國內收藏界罕見其匹。
評分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現福建漳州)人。中國現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傢,語言學傢。早年留學國外,迴國後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凋”的小品文,成為論語派主要人物。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風聲鶴唳》,在法國寫《京華煙雲》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迴國到重慶講學,1947年任聯閤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主任。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颱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一生著述頗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