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与经验之歌

天真与经验之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威廉·布莱克 著,杨苡 译
图书标签:
  • 诗歌
  • 浪漫主义
  • 英国文学
  • 威廉·布莱克
  • 象征主义
  • 儿童文学
  • 社会批判
  • 宗教
  • 想象力
  • 神秘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31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4868
品牌:译林(YILIN)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天真与经验之歌》收入英国十八世纪天才诗歌威廉·布莱克的代表诗篇,配以绚丽的版画,装帧精美。图文并茂。由著名学者和翻译家杨苡翻译,著名设计师朱瀛春装帧设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收藏价值。

内容简介

《天真与经验之歌》分为“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两部分,反映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思想和创作从孩子般的天真状态走向成人经验的苦涩历程。诗配画的形式将丰富的内容与绚丽的画面巧妙地结合起来。

作者简介

威廉·布莱克,十九世纪诗人,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 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等。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布莱尔禀承了一种相当了解人性的能力,对文字和文字的音乐有一种非凡的新的意识,而且有一种臆造幻象的天赋才能。
——T.S.艾略特

目录

引言
威廉·布莱克
天真与经验之歌
版画1 联合扉页
天真之歌
版画2 卷首插图
版画3 扉页
版画4 序诗
版画5 牧童
版画6、7 飘荡着回声的草地
版画8 羔羊
版画9、10 小黑孩
版画11 花朵
版画12 扫烟囱的孩子
版画13 小男孩的迷路
版画14 小男孩又找到了
版画15 欢笑的歌
版画16、17 摇篮之歌
版画18 神的形象
版画19 升天节
版画20、21 夜
版画22、23 春天
版画24 保姆的歌
版画25 婴儿的欢乐
版画26 一个梦
版画27 别人的悲哀
经验之歌
版画28 卷首插图
版画29 扉页
版画30 序诗
版画31 大地的回答
版画32 泥块和小石子
版画33 升天节
版画34 小女孩的迷失
版画35、36 小女孩的寻获
版画37 扫烟囱的孩子
版画38 保姆之歌
版画39 病玫瑰
版画40 虻虫
版画41 天使
版画42 老虎
版画43 我漂亮的玫瑰树 啊!向日葵 百合花
版画44 爱情的花园
版画45 流浪儿
版画46 伦敦
版画47 人的抽象观念
版画48 婴儿的悲哀
版画49 一棵毒树
版画50 一个小男孩的迷失
版画51 一个小女孩的迷失
版画52 给得撒(Tirzah)
版画53 小学生
版画54 古行吟诗人的声音
增补版画 一个圣像
附录
《天真之歌》解读
《经验之歌》解读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虻虫
小小的虻虫
你在夏天的游戏
已被我的手
不在意地拂去。
我难道不是
一个像你一样的虻虫?
你难道不是
一个像我一样的人?
因为我跳舞
喝酒又歌唱:
直到有只莽撞的手
掸掉了我的翅膀。
如若思想是生命
是呼吸也是力量:
思想的贫乏
便是死亡;
那么我就是个
快活的虻虫
无论我是死去
或是我生存
……

前言/序言

   威廉·布莱克生于一七五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下来却无人料到他日后竟成为一个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父亲是居住在伦敦索候区的宽街上的一个内衣经销商。威廉是家里的次子,这个家庭共有四个男孩,一个女孩。只有他的弟弟罗伯特对威廉的一生有重大意义,因为他能和他分享对艺术的忠诚。

   威廉很早就表示打算当个艺术家,十岁那年便获准离开普通的小学,到一个绘画学校学习去了。他在那里学了五年,但是,等到当学徒的时机到来时,他父亲却无力提供他进入一个画家所设的画室学习的费用了。尽管如此,在一七七二年八月四日这天,一笔五十个几尼金币的奖金终于让这差不多已十五岁的威廉进了雕版师詹姆斯·巴塞尔的工作室。那是在林肯法学院区的女王街上,他勤勤恳恳地干了七年,学会了雕版、蚀刻、点刻以及临摹的所有技艺。通过这一番训练,他成为他那时代最好的艺匠之一,一个不仅能在他一生发展并完善传统技巧,而且也能创造出他自己独有的手法的人。

   他日后竟成为一个天才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父亲是居住在伦敦索候区的宽街上的一个内衣经销商。威廉是家里的次子,这个家庭共有四个男孩,一个女孩。只有他的弟弟罗伯特对威廉的一生有重大意义,因为他能和他分享对艺术的忠诚。

   威廉很早就表示打算当个艺术家,十岁那年便获准离开普通的小学,到一个绘画学校学习去了。他在那里学了五年,但是,等到当学徒的时机到来时,他父亲却无力提供他进入一个画家所设的画室学习的费用了。尽管如此,在一七七二年八月四日这天,一笔五十个几尼金币的奖金终于让这差不多已十五岁的威廉进了雕版师詹姆斯·巴塞尔的工作室。那是在林肯法学院区的女王街上,他勤勤恳恳地干了七年,学会了雕版、蚀刻、点刻以及临摹的所有技艺。通过这一番训练,他成为他那时代最好的艺匠之一,一个不仅能在他一生发展并完善传统技巧,而且也能创造出他自己独有的手法的人。威廉在十岁时便离开了学校,也许有人会以为他忽视了所有的进一步的深造与博览群书,但他的智力却发达得早些。他成了一个孜孜不倦的读者,而且到了十二岁便写起诗来,这大概是受了当代一些作家的影响,但毕竟显示了非凡个性与创造力。一七八三年他的朋友们合资为他出版了《诗的素描》,这是一部收集了他十二岁到二十岁之间的诗作的集子。这部书的出版现在已被认为是十八世纪后期诗坛的头等大事之一,布莱克的少年时期作品就足以使他列入所谓“浪漫主义复兴”的主要先驱者之一了。

   一七七九年布莱克的学徒期满,他已是一个健壮的,虎虎有生气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才能也有充分的自信。这时布莱克到皇家学院当学生去了。他依照传统方式临摹古代绘画,或者画一些生活习作,但他不久就放弃了这样的训练方式,说是那种一味地“模仿自然”会窒息他的想像力。自此一生他把想像艺术置于一切其他艺术创造形式之上。他的任何作品很少有严格地只求表现的。事实上他的艺术过于大胆,违背传统,以致在十八世纪末期及十九世纪初都难以为人们接受。因此布莱克始终默默无闻,直到亚历山大·吉尔克莱斯特所著传记在一八六三年出版,他还未被充分肯定。直到二十世纪,布莱克作为诗人与艺术家,他的惊人出众的现代作风和想像力才得到承认。

   所以多年来布莱克为了糊口,不得不打短工,当版刻工匠,根据他那些比较传统,因而也比较容易成功的同代人,如斯托哈德、弗莱克斯曼以及福塞里这些人的设计而作书籍插图。到了二十五岁,布莱克觉得自己有能力养活一个妻子了,便在一七八二年八月十八日娶了一个巴特西市场园丁的没上过学的女儿喀德林·布歇。文盲并不妨碍布莱克太太成为一个像威廉这样的毫无世俗观念的艺术家的理想的妻子。她还学着绘画着色,以致居然也能够参与他的艺术创作。看来她惟一的缺点是她不能给她丈夫生孩子,本来他倒是很乐意抚养的。

   婚后,布莱克就从他父亲家中搬出来,在波兰大街拐角处租了一所小房子,一七八四年他父亲死后他弟弟罗伯特也搬过来同他们在一起住了。这时威廉开始培养他弟弟当个艺术家。同时他自己通过自学,也已经对诗歌、哲学与一般文学等获得了广泛的知识,而且已经准备跻身于有才智的人们中间了。他参加了知识分子的各种集会,甚至还让他们传阅他自己的诗作,有时候自己谱曲唱出来。一种背离传统的反叛的气质正在他心中萌动,因为他痛恨人间的虚伪和傲慢,因此在一七八四年左右他写了一部讽刺小说,名为《月亮上的一个岛》,其中嘲弄了当时的风尚习俗,也并不排斥他自己在内。这部荒诞又不失诙谐的小说有一部分手稿保存下来了,而且已经证实其中有好几首后来就以“天真之歌”的名字问世。就这样开始,布莱克认识到,这些如此轻易丢弃的小诗,却比它们的前后诸作写得还好些,因此在一七八八年左右,他便开始把这些诗收集起来编成一个小集子。

   这时布莱克已经充分意识到他是个真正的艺术家了。他懂得诗歌同构图原是同一物的两种形式而已,而他具有实习这两者所必须的创造力和技巧,不论是分开来搞还是同时进行。因此他就不能满足于看到他的诗不过是用文字形式写出或像通常那样印刷,像他早期的《诗的素描》那样。他愿意用构图和色彩把这些诗装扮起来,这样每一件“诗画配”形成了一个艺术的整体。这时他心爱的弟弟罗伯特,同他并没过多少年快乐日子的伙伴,也是正在萌芽的艺术同行,不幸已经病重,一七八七年初便去世了。威廉曾经不知疲倦地看护着他,据说有半个月没好好睡一下,在他弟弟死后,他筋疲力尽,竟连睡了三天没醒。就在罗伯特咽气时,布莱克的幻想才能竟使他看见“解脱了的灵魂向天空升去,欢快地拍着它的双手。”从此以后,威廉声称他能同他弟弟的灵魂交往,并从弟弟的劝告中获得力量。

   从一七八八年到一七八九年他这个幻觉功能特别对他有帮助,那时布莱克正在为如何以一种能使他满意的形式出版他的诗歌而不知该怎样是好。他少年时的一个朋友后来记载说布莱克在困惑中忽然看到在他面前的幻象之中他弟弟出现了。罗伯特的亡灵这时指示他该怎么进行,结果他就很快地开始了他特殊的方法——在一块铜版上蚀刻了诗与插图。完成这些方法花费了他无尽的劳动,然而却保持了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完善。

   布莱克的这种方法要求把一个写好的文字本很吃力地再刻在一块铜版上,这样他可以根据自己的选择着色制成一种版本,在铜版上刻下文字,配以图画或简单的装潢与文字稿协调,然后整个版面用翎羽笔或绘画毛笔着色,随心所欲地在制版上创作。布莱克已经寻找到将写成的文字作为一幅画的部分来呈献给他的读者的方法,而在他决心采用这条原则的时候,却丝毫没想到若是大量生产,他的方法可是太缓慢了。

   一七八八年布莱克在完成了一些试验性的小幅版面之后,就刻了二十七幅《天真之歌》的版面,在印着书名的那一页上标明日期是一七八九年,这样就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如今负有盛名的“装饰诗集”。用这种形式印出他的诗歌的那种冲动一部分是由于他本身的气质,在他的心境中所想像的人生对于他来说却比物质世界更为真实。这种哲学要求意念与文字符号融为一体,转换成看得到的形象,文字与符号相互加强。布莱克的抒情诗足以令人满足,即使不加上绘画等装饰也可以为人接受,然而他不愿将这些诗印成一般模样交给读者,因此他的诗集出版的数量总是很有限的。

   布莱克以非常简单的着色完成了他最早的《天真之歌》的版本之后,不久便在主题和方法上开始精心制作了。他迅速地发展以更为复杂的象征符号来表达一种哲学体系,同时他又创造了一种着色版刻方法,使用一种不知是什么合成的颜料。完成了他的《天真之歌》以后,他用不规则格律写成一首寓言诗,叫《泰尔集》,和以前一样地用水彩印方法制版着色。下一个作品,即《天堂与地狱的联姻》,大部分是用散文体写的,开始是彩印方法制版的。约在一七八九年,布莱克同他的妻子搬到泰晤士河南岸的一所小房子里,这是在赫克里斯公寓,位于兰伯士地区的一个坡上。他在这里写了不少表达自己哲学思想体系的作品,但文字写得却越来越晦涩了。这些作品后来就以他的《先知书》得名。同时布莱克还画了不少画,制造了大幅的彩色版刻,以用于壁画的颜料代替一般的油画材料。我们现在并不担心人家说这些画同他的诗没有直接关系;然而他构思写下一系列抒情诗却是由于他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缘故,这些诗组成了续集,称为《经验之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他写作《天真之歌》时就已经想出一个第二组表现“经验”的对比的诗歌。“天真”诗歌是一个处于天真心境的产物,也是出于一种未被世俗所玷污的想像中的产物。外界的种种事件和个人的情感不久便从“天真”转向“经验”,导致了布莱克全神贯注地执迷于“善”与“恶”的问题。他在伦敦的大街上看到人类的苦难,引起了他的愤慨与怜悯的情感,促使他创作了第二组诗歌。

   布莱克用他的彩印方法完成了《经验》的几幅之后,他又转过来改用水彩印法,像用于第一集那样了。《经验之歌》印有书名的那一页上注明是一七九四年,现在人们认为他并没有把这些诗另编一集,而一直是把这些同《天真之歌》辑成一册,正如他在印有总书名的那一页上宣称的,“表现出人类灵魂的两个对立状态”。《经验》中的绘图设计的特色显然比《天真》中的更严格些,后者的轮廓有时被加刻上去的线条搞得比较柔和,而且画面的装饰也被赋予一种更为精致的美。

   当布莱克决定把这些诗合并成一集时,他就重新做了编排,把《天真》中的几首诗转到《经验》中,并且在这一集的后来的几个版本中更换了插图的次序。他甚至又创作了一首诗,《一个圣像》,也作了一个蚀刻,但在这部书的任何版本中却从来没用过它。这只是一个未着色的版刻,在本书最后已重现了。他受买主的委托继续印了几套彩色版,直到一八二七年将近他逝世的时候。后来的版本更为鲜艳,从一八一五年以后编排也固定下来了。目前这个版本便是根据后期的一个版本重印的,这个版本现在存于华盛顿国会图书馆中的莱辛·J.罗森瓦尔德藏书中。的解释便放在每张插图的背面,可以翻过去不看。①然而也可能会有不少读者发现这些尝试性的解释还是有点用处的。这些解释有意写得简短,甚至很肤浅,并不装成是对布莱克的思想与内涵的完整的说明。这些只是想对诗与插图的理解提供一些线索,以便读者可以根据这些去自己思考,或者抛开这些,让自己做出更好的解释。

   很多评论家都精心研究过布莱克诗歌中的哲学和象征。第一本系统的研究著作是约瑟夫·威克斯蒂德的《布莱克的天真与经验》,出版于一九二八年。需要更多启发的读者可参考吉尔克利斯特的《传记》(一八六三年出版,多次再版)以及大卫·艾德曼的《对抗帝国的告知》(一九五四年出版),再研究经S.福斯特·戴蒙补充了威克斯蒂德的著作而写的《布莱克的哲学和象征》(一九二四年出版),同一作者的《布莱克辞典》(一九六五年出版),以及E.D.荷西的《布莱克入门》(一九六四年出版)。每本研究布莱克的著作,不论是传记,评论或是作品的注释,都必然涉及《天真与经验之歌》,因为这些诗歌是了解布莱克心灵的基础。

   ①本书根据牛津大学出版社的版本,将这些解释性文字安排在附录中。

   ——编注
《天真与经验之歌》并非一本虚构的书籍,而是一部由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创作于1789年至1794年间的诗集。这部诗集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独特的象征意义以及革命性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它并非一本叙事性的长篇小说,而是一组关于人类心智、灵性成长以及社会现实的精妙诗篇,由两大部分组成:《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天真之歌》描绘了一个纯洁、和谐、充满爱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是受神圣光辉照耀的存在,他们的眼光澄澈,心灵未被尘世的污秽所染。布莱克通过对牧羊人、羔羊、田野、歌唱等意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田园诗般的宁静与美好。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纯真的化身,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的笑声如同天籁,他们的游戏充满了神圣的意味。即使是死亡,也以一种安详、温和的方式呈现,如同进入一个更美好的永恒。例如,在《牧羊人》一诗中,牧羊人与羊群在阳光下自由嬉戏,他们的歌声充满了喜悦,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温情之中。《圣母颂》则描绘了圣母玛丽亚慈祥地照料圣婴的场景,充满了宁静与神圣感。 然而,《天真之歌》的明亮背后,也暗藏着布莱克对现实世界潜在的担忧。这种天真并非完全无知,而是一种在爱的守护下,对世界美好一面的信念。即使在《天真之歌》的篇章中,我们也偶尔能瞥见一丝阴影,预示着更深层次的现实即将显现。 《经验之歌》则像是对《天真之歌》描绘的世界的一次深刻反思与颠覆。它揭示了现实世界的黑暗、压迫、不公与苦难。《经验之歌》中的世界,不再是充满阳光的乐园,而是被工业革命的阴影、教会的虚伪、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所笼罩。孩子们不再是纯洁的天使,而是被剥削、被压迫、被剥夺了童年与 innocence 的不幸者。布莱克用尖锐的笔触,揭露了工厂里的童工、贫民窟里的绝望、教会的伪善以及战争的残酷。《伦敦》一诗是《经验之歌》中的代表作,诗人走在伦敦的街头,看到的不是《天真之歌》里的田园风光,而是“每一张面孔都带着痕迹,每一张脸都显得病态”,“儿童的哀哭在石头的墙上回响”。 在《经验之歌》中,布莱克将宗教、政治、社会制度等一切束缚人性的力量视为“铁笼”,它们扼杀了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他用象征的手法,将“狼”比作贪婪的权贵,“羔羊”则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老虎》这首著名的诗歌,便是《经验之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磅礴的气势和震撼的意象,探讨了创造的二元性:既有创造美好的力量,也有创造毁灭与恐惧的力量。老虎的“烈焰”与“黑暗”交织,暗示着一种既令人敬畏又令人恐惧的强大力量,它既可以是创造的奇迹,也可以是毁灭的象征。 《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并非孤立的两个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和辩证的关系。布莱克认为,“经验”并非是“天真”的完全否定,而是“天真”在经历过世俗的洗礼后的一种升华。真正的“天真”并非是无知的状态,而是在理解了“经验”的黑暗与复杂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对爱的信念。这种升华后的“天真”,更加成熟、更加深刻,也更加具有抵抗邪恶的力量。 布莱克在诗集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二元对立”。他认为,世界由许多对立面组成:爱与恨,善与恶,光与暗,自由与束缚。然而,他并不将这些对立面视为绝对的、不可调和的,而是认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统一。他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二元论的宗教观念,认为上帝并非是一个仁慈但同时也审判的严厉形象,而是包含了所有二元对立的整体。 布莱克的诗歌语言充满了象征性,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多层次的解读空间。他的诗歌并非直白的叙事,而是通过大量的意象、隐喻和象征来传达思想。例如,“羔羊”既代表了纯洁与天真,也可能代表受压迫者;“老虎”既象征着毁灭性的力量,也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理解布莱克的诗歌,需要深入挖掘这些象征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天真与经验之歌》对后世的文学、艺术乃至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传统的诗歌形式,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革命性的思想,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布莱克的反叛精神、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人类心灵的深刻洞察,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部诗集所展现的,是人类心灵成长的轨迹,是从对世界的纯粹美好认知,到对现实残酷与复杂性的深刻体验,再到最终在理解这一切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对爱的追求。它鼓励读者审视自身的内心,挑战社会习俗,追求真正的自由与灵性。 《天真与经验之歌》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作品。每一次阅读,都可能发现新的意义,对人生有更深的感悟。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而是一次心灵的探索,一次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叩问。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从纯真到经验,再从经验回归到更高层次天真的旅程,去感受生命中的光明与黑暗,去追寻那不灭的灵魂之火。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情感表达方式实在是太独特了!我读过很多描写真实情感的书,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种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但却真实存在的情感内核给挖掘了出来。它没有直白的宣泄,而是用大量的留白和暗示,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我感觉自己就像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馆,每一件展品都充满了故事,需要我去细细品味,去感受那背后的喜怒哀乐。作者在描绘人物关系时,也显得尤为克制和精准。那些欲说还休的对话,那些欲语还休的眼神,都充满了张力,让我忍不住去猜测人物之间未曾说出口的秘密。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让读者沉浸其中,产生强烈的代入感。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响着书中的那些句子,那些画面,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让我对人性的复杂与美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深刻的精神旅程。它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没有给我一个完美的结局,但它却在我的内心深处播下了种子。作者对于“真理”的探索,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经历,通过他们与世界的互动,去展现各种可能性。我看到书中人物在面对困惑与迷茫时,所表现出的坚韧与勇气,也看到了他们在迷失与挣扎中,所透露出的脆弱与无奈。这种多层次的描绘,让我觉得这部作品充满了生命力。书中的语言,时而朴实无华,时而又充满了哲思,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在与你娓娓道来人生的智慧。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自己的价值观,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因为我知道,即使前路布满荆棘,我也能从中汲取力量。

评分

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置身于一个迷雾缭绕的森林,时而能清晰地看到脚下的路,时而又会被浓雾笼罩,不得不放慢脚步,仔细辨别方向。作者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但又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而是巧妙地将现实中的种种困境与虚幻的意象相结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失去”的描绘,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一个悲伤的事实,而是通过一系列象征性的场景,将失去带来的空虚、痛苦以及随之而来的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抽象而又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反而比直白的悲情叙述更具震撼力。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常常在后续的章节中得到呼应,让整个故事的脉络变得更加清晰而又深邃。它挑战着我的阅读习惯,让我不得不主动去思考,去解读,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但也是因此,它才显得如此与众不同。作者似乎并不在意循规蹈矩的线性叙事,而是将时间、空间甚至人物的视角,都玩弄于股掌之间。刚开始阅读时,我常常会感到一丝困惑,仿佛在拼凑一幅打乱了顺序的拼图。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体会到这种跳跃式叙事带来的好处。它就像是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事件,每一个碎片化的片段,都为最终的整体画面增添了重要的色彩。书中的人物,也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角色,他们身上充满了矛盾与挣扎,他们的行为逻辑,有时候也让人难以捉摸。这种真实感,反而让我觉得他们更加生动,更加鲜活。这本书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含义,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耳目一新!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故事的开篇,不是那种跌宕起伏的抓马式叙事,而是如同春日晨曦,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心房。我仿佛看到了主人公在那个模糊不清的年纪,面对着纷繁的世界,既有孩童般的好奇与纯真,又隐约感受到一丝对未来的迷茫与探寻。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每一次内心的挣扎,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告别,关于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寻找意义的片段,总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我一边阅读,一边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青春岁月,那些青涩的懵懂,那些不经意的选择,那些在不经意间改变人生的瞬间。这本书不提供廉价的慰藉,而是以一种温柔而坚定的力量,引领读者去审视内心,去理解那些隐藏在岁月深处的伤痕与希望。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最微小的经历,也可能在人生的画卷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分

《银河帝国14:星空暗流》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不错!促销时买的超值!

评分

期待已久的诗歌集,非常喜欢。价格贵了些。

评分

一个思想不可能去理解.

评分

1757年,威廉·布莱克出生在英国伦敦一个袜子商人的家庭,他是一个平凡家庭里的很不平凡的人,很早就显露出绘画天赋。10岁时,布莱克便被送进斯特兰德的一所绘画学校学习。五年以后,他当了雕刻匠人巴塞尔的徒弟,跟他学了七年。他还被派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制作墓碑雕刻。虽然出生微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这并不能遏止他聪明才智的发展。他博览群书,甚至潜心于洛克和博克的哲学著作,早早便对这个世界有了深刻的认识。

评分

◆《银河帝国13:繁星若尘》《银河帝国14:星空暗流》《银河帝国15:苍穹一粟》,三个时代,三个故事,浓缩银河帝国一万两千年波澜壮阔的变迁与兴衰!

评分

小小的虻虫

评分

好书,装帧很漂亮,可读可藏!书做得确实不错,手感相当好。

评分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