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斯坦.賈德(挪威)
《蘇菲的世界(上下冊)》
作者:喬斯坦 賈德
譯者:伍豐珍
ISBN: 9789866488948
出版社:台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 2010年08月06日
語言: 中文繁體
裝訂: 平裝
内容简介:
一場揉合了推理、幻想和宇宙觀的哲學之旅,一段探索智慧的解謎過程
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每個曾對生命懷抱好奇的心靈,都應該翻開《蘇菲的世界》
銷售超過三千萬本,發行超過五十餘國
有,十四歲的蘇菲放學回家,發現信箱裡有一封給她的信,沒有郵戳,沒有寄件人姓名。信中的字條寫著兩個問題:「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
天過去,蘇菲不斷收到匿名信,在某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她透過信中文字,開始修習「哲學課」,認識了從希臘哲人到康德、從馬克思到佛洛伊德等西方哲學家所思考的大問題。
同時,蘇菲還接到另一些不尋常的來信,是「亞伯特上校」寫給「席妲」的生日卡片和信件。蘇菲不認識席妲,但兩個女孩的人生卻不斷交錯;另一方面,匿名哲學課仍繼續透過信件進行,蘇菲越來越著迷於人類千百年來反覆爭辯的哲學和人生問題,不過此時,她所生活的世界卻出現不合常理的驚人變化,彷彿魔術師的戲法,好戲才正要上演……
面對一連串的奇異事件,以及神秘的「亞伯特上校」,蘇菲開始運用學習到的哲學知識來應對,但事情的真相卻遠遠超出她的想像。當蘇菲漸漸釐清了所有謎團後,終於再次能以「彷彿乍見」的眼光,審視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一場揉合了推理、幻想和宇宙觀的哲學之旅,一段探索智慧的解謎過程
《蘇菲的世界》是二十世紀ZUI暢銷的哲學小說。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徹底打破「哲學=枯燥」的刻板印象,作者還巧妙地揉合了三種經典的敘事模式:推理、書信和師生問答。
整本書就是一段解謎的過程,作者利用書信創造出第二層的虛構世界,席妲與上校是喬斯坦?賈德塑造的人物,而蘇菲與亞柏特又是上校塑造的人物,ZUI後卻以這兩層虛擬人物的交疊作結尾。
對蘇菲來說,她以為自己所生活的世界便是真實的,作者也賦予她思考的能力,當她發現自己是別人筆下所創造出的人物,也有自由意志去爭取自己的真實存在,這正是哲學思考的奧妙。故事發展至此,讀者也不禁開始思索自己「存在」的事實。
本書特色:
《蘇菲的世界》出版二十週年了,如果你曾讀過這本書,或許還不曉得,在生命中的不同階段,《蘇菲》會帶來截然不同的體悟。
如果你已反覆讀過好幾次,因而建立了自己的哲學、人生觀,更應該和身邊的朋友分享這份對生命意義的好奇。永遠記得,只要心存好奇,就能成為優秀的哲學家。
哲學家永遠不會「習慣」這個世界上的一切,當我們失去對世界的好奇心,就會將所有的現象都視為理所當然;然而,生命是一種龐大而神秘的存在,關於哲學的問題,千百年來,哲學家的討論依然得不到一致的解答,每個人思考所得的結果都各不相同,而《蘇菲的世界》就是進入哲學思考的入門,讓我們能再次以「彷彿乍見」的眼光,審視自己所生活的世界。
重要事件:
文學大獎肯定--
●1994年德國青少年文學獎、時報週刊(Die Zeit)文學獎、作家獎、出版社獎…
●挪威宋雅?赫格曼那斯(Sonja Hagemanns)童書獎、學校圖書館員協會獎…
●義大利邦卡瑞拉獎(Bancarella)、菲萊以阿諾00獎(Flaiano)…
國內各界推薦選書--
●《中國時報》開卷一九九五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ZUI佳書獎、全國教師會推薦十大好書、大專生票選年度十大好書冠軍……
國內名人推薦:
●施寄青:「我本來為青春期的奕德擔心,但有和他連絡,他告訴我正在看這本書,我心想,當他會看《蘇菲的世界》就會開始探討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我就告訴他,我早就在建國中學公民課把《蘇菲的世界》當成教本。我覺得,我們要學著探討,這一世是來做什麼?有了這個前提,再來規畫人生。絕大多數父母的教養方式都是灌輸,其實,教育小孩,不妨丟一本《蘇菲的世界》給他。」(引用自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29774)
●南方朔:「《蘇菲的世界》可以當作哲學啟蒙書來閱讀。蘇菲的主體自覺過程頗像偵探故事,加上現代版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哲學加偵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觀,它讓人更心胸開闊,這不正是哲學『愛智』ZUI古典的定義嗎?」
●馬英九受誠品書店邀約撰寫「閱讀宣言」,推薦《蘇菲的世界》:「對一般年輕人而言,ZUI大的限制可能是經驗不足、閱歷有限,而閱讀,特別是讀書,正是彌補這項缺陷的好習慣……更為我們開啟了無窮的世界與廣闊的視野,讓我們與周圍的一切有了多樣的連繫。」
目錄
伊甸園/魔術師的帽子/神話/自然派哲學家/德謨克里特斯/命運/蘇格拉底/雅典/柏拉圖/少校的小木屋/亞理斯多德/希臘文化/明信片/ 兩種文化/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笛卡兒/史賓諾莎/洛克/休姆/柏克萊/柏克來/啟蒙/康德/浪漫主義/祈克果/馬克思/達爾文/佛洛伊德/我們這個時代/花園的宴會/對位法/宇宙大爆炸
我得承认,一开始我是被这个略带神秘色彩的书名吸引的,想着是不是又是一本故作高深的“文艺”作品。但读进去才发现,这完全不是那种虚浮的矫饰。它的文字是极其扎实的,就像一块精心打磨过的玉石,表面温润,内里却坚硬无比。对我这种对哲学只停留在科普层面的人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门阶梯”。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任何既定的观念,而是像一个耐心的向导,领着你走过历史长廊,让你亲眼去观察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建立他们的世界观的。我特别喜欢它在故事情节和哲学思辨之间的切换,处理得非常自然,不会让人感觉突兀。有时候,一个角色无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其蕴含的信息量,可能抵得上我以前读过的几本导论性质的书籍。读完一些章节后,我甚至会去查阅那些被提及的哲学家的原著,那种被激活的学习欲望是这本书最棒的“副作用”。
评分这套书,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精致度就让人眼前一亮。内页的排版,那种留白的处理,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沉静下来的力量。我通常是个阅读速度比较快的人,但捧着它,会不自觉地放慢节奏,仿佛害怕一不小心就错过了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妙暗示。书里那种深邃的历史感和对人类文明脉络的梳理,让人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在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能够用非常具象化的场景来探讨那些宏大到令人望而生畏的哲学命题,让复杂的理论变得触手可及。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原本站在雾蒙蒙的山脚下,看不清远方的景象,结果作者轻轻一挥手,眼前的迷雾散去,壮丽的山峰豁然开朗。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哲学流派的平衡呈现,既没有偏颇地推崇某一家,而是展现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引人深思。书签的设计也很用心,每次合上书本,都会在提醒我要消化一下刚才吸收进脑海里的那些信息。
评分说实话,这书我已经放了好一阵子没看完,不是说它无聊,而是它太“重”了。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上的负重训练。我通常偏爱那些情节紧凑、节奏明快的作品,但这本书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它更像是一坛需要时间慢慢陈酿的酒,每一次品尝都有新的层次感被唤醒。很多哲学书籍读起来都是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灵气和画面感。尤其是一些关于时间、存在本质的探讨,作者总能找到一个绝妙的比喻,比如用一个奇特的梦境或者一封神秘的书信来承载那些沉重的思想内核。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会停下来,望向窗外发呆,脑子里全是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疑问,那种强烈的自我审视感是很少有书籍能给予的。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提问的艺术,这点非常高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纸张的选用,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沉静”。它不是那种追求花哨封面的畅销书,而是更注重阅读体验本身的质感。我喜欢它内文的字体选择和行距,阅读起来非常舒适,长时间盯着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咀嚼的厚书来说至关重要。内容上,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它对“连续性”的强调。它没有将哲学史割裂成一个个孤立的片段,而是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将苏格拉底、柏拉图乃至于近现代的思想家们串联起来,让你看到思想是如何演变、继承和反叛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人类心智的发展有了一个更立体的认识。读到后面,你会发现,那些看似遥远古老的思辨,其实与我们当下生活中面临的困境有着惊人的共鸣。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非常震撼。
评分我通常对文学作品中的说教意味比较敏感,总担心有些作品会打着思考的旗号来灌输作者的个人观点。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巧妙地将哲学的探讨融入到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中,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知识的洗礼。我尤其欣赏它对“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的层层剥茧,它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定义,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将读者的思维不断推向更深的海域。每一次翻开,都像是经历了一场精神上的洗礼,你会开始质疑那些你习以为常的观念。比如,我们对“现实”的定义,对“自由”的理解,在书中都被放置到显微镜下仔细审视。这种阅读体验,带来的满足感是那种读完一部精彩小说后短暂的兴奋感无法比拟的,它是一种更持久、更深刻的内心充盈感,让人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拓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