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20 世纪华语文坛一代宗师
《雅舍谈吃》畅销不衰的智慧散文经典
于简单中蕴藏大智慧,于平淡中流溢真性情
内容简介
《雅舍谈吃》为梁实秋代表散文“雅舍”系列的精选集。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作者简介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梁实秋的散文,文笔简约、平实,作风恬淡、雅朴,字里行间充溢诙谐幽默,三言两语道尽人生哲理, 值得一读再读。
目录
第一辑
西施舌
火腿
醋熘鱼
烤羊肉
烧鸭
狮子头
两做鱼
炝青蛤
生炒鳝鱼丝
酱菜
水晶虾饼
汤包
核桃酪
铁锅蛋
瓦块鱼
溜黄菜
酸梅汤与糖葫芦
锅烧鸡
煎馄饨
核桃腰
豆汁儿
芙蓉鸡片
乌鱼钱
韭菜篓
蟹
炸丸子
佛跳墙
栗子
海参
满汉细点
菜包
糟蒸鸭肝
鱼翅
茄子
莲子
白肉
干贝
鲍鱼
咖喱鸡
烙饼
黄鱼
笋
八宝饭
薄饼
爆双脆
拌鸭掌
鱼丸
腊肉
粥
饺子
锅巴
豆腐
烧羊肉
菠菜
龙须菜
鸽
味精
粽子节
面条
酪
烧饼油条
窝头
炸活鱼
腌猪肉
喝茶
饮酒
大菜
第二辑
馋
吃
吃相
喜筵
萝卜汤的启示
北平的零食小贩
由熊掌说起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厨房
第三辑
吃在美国
关于苹果
“麦当劳”
记日本之饮食店
“啤酒”啤酒
豆腐干风波
康乃馨牛奶
饭前祈祷
第四辑
《饮膳正要》
读《媛珊食谱》
读《中国吃》
再谈“中国吃”
读《烹调原理》
精彩书摘
两做鱼
常听人说北方人不善食鱼,因为北方河流少,鱼也就不多。我认识一位蒙古贵族,除了糟溜鱼片之外,从不食鱼;清蒸鲥鱼,干烧鲫鱼,他不屑一顾,他生怕骨鲠刺喉。可是亦不尽然。不久以前我请一位广东朋友吃石门鲤鱼,居然谈笑间一根大刺横鲠在喉,喝醋吞馒头都不收效,只好到医院行手术。以后他大概只能吃“滑鱼球”了。我又有一位江西同学,他最会吃鱼,一见鱼脍上桌便不停下箸,来不及剔吐鱼刺,伸出舌头往嘴边一送,便见一根根鱼刺贴在嘴角上,积满一把才用手抹去。可见食鱼之巧拙,与省籍无关,不分南北。
《诗经?陈风》:“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食鱼,必河之鲤?”“河”就是黄河。鲂味腴美,《本草纲目》说“鲂鱼处处有之”。汉沔固盛产,黄河里也有。鲤鱼就更不必说。跳龙门的就是鲤鱼。冯谖齐人,弹铗叹食无鱼,孟尝君就给他鱼吃,大概就是黄河鲤了。
提起黄河鲤,实在是大大有名。黄河自古时常泛滥,七次改道,为一大灾害,治黄乃成历朝大事。清代置河道总督管理其事,动员人众,斥付巨资,成为大家艳羡的肥缺。从事河工者乃穷极奢侈,饮食一道自然精益求精。于是豫菜乃能于餐馆业中独树一帜。全国各地皆有鱼产,松花江的白鱼、津沽的银鱼、近海的石首鱼、松江之鲈、长江之鲥、江淮之、远洋之鲳……无不佳美,难分轩轾。黄河鲤也不过是其中之一。
豫菜以开封为中心,洛阳亦差堪颉颃。到豫菜馆吃饭,柜上先敬上一碗开口汤,汤清而味美。点菜则少不得黄河鲤。一尺多长的活鱼,欢蹦乱跳,伙计当着客人面前把鱼猛掷触地,活活摔死。鱼的做法很多,我最欣赏清炸酱汁两做,一鱼两吃,十分经济。
清炸鱼说来简单,实则可以考验厨师使油的手艺。使油要懂得沸油、热油、温油的分别。有时候做一道菜,要转变油的温度。炸鱼要用猪油,炸出来色泽好,用菜油则易焦。鱼剖为两面,取其一面,在表面上斜着纵横细切而不切断。入热油炸之,不须裹面糊,可裹芡粉,炸到微黄,鱼肉一块块地裂开,看样子就引人入胜。撒上花椒盐上桌。常见有些他处的餐馆做清炸鱼,鱼的身分是无可奈何的事,只要是活鱼就可以入选了,但是刀法太不讲究,切条切块大小不一,鱼刺亦多横断,最坏的是外面裹了厚厚一层面糊。
两做鱼的另一半酱汁,比较简单,整块的鱼嫩熟之后浇上酱汁即可,唯汁宜稠而不黏,咸而不甜。要撒姜末,不需别的佐料。
……
前言/序言
代序
这些谈吃的文字,前二十一段刊于《联合报》副刊,以后各段刊于《中华日报》副刊。随便谈谈,既无章法,亦无次序,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我不是烹调专家,我只是“天桥的把式——净说不练”。游徙不广,所知有限,所以文字内容自觉十分寒伧。大概天下嘴馋的人不少,文字刊布,随时有人赐教,有一位先生问我:“您为什么对于饮食特有研究?”这一问问得我好生惶恐。我几曾有过研究?我据实回答说:“只因我连续吃了八十多年,没间断。”
人吃,是为了活着;人活着,不是为了吃。所以孟子说:“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专恣口腹之欲,因小而失大,所以被人轻视。但是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这个“小”不是绝对不可以谈的。只是不要仅仅成为“饮食之人”就好。
《朱子语录》:“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我的想法异于是。我以为要求美味固是人欲,然而何曾有背于天理?如果天理不包括美味的要求在内,上天生人,在舌头上为什么要生那么多的味蕾?
偶因怀乡,谈美味以寄兴;聊为快意,过屠门而大嚼。
一九八四年九月十一日甲子中秋,在台北。
《舌尖上的乡愁》 目录 引言:故乡的味道,岁月的痕迹 第一章:米饭的叙事——稻谷的金黄与母亲的温度 从田埂到餐桌:耕耘与收获的仪式 一碗米饭的变迁:从粗粝到精致,从果腹到珍馐 母亲的炉火与锅盖:那是对食物最深沉的爱 米饭的千姿百态:蒸、煮、炒、焖,每一种都有故事 那一粒粒饱满的稻谷,承载着多少童年的记忆 第二章:面条的情思——筋道的缠绵与人间的烟火 面条的起源与流传:跨越千年的味觉传承 家常面的温暖:清汤寡水,却熨帖人心 街头巷尾的面馆:一碗面,一个江湖 节庆的面食:寿面、饺子,蕴藏着祝福与期盼 手擀面的韧劲:揉搓中寄托的情感 第三章:蔬食的馈赠——自然的鲜美与季节的轮回 春天的嫩芽:尝一口春天的鲜活 夏日的瓜果:清凉甘甜,驱散暑气 秋天的丰收:从泥土里挖出的宝藏 冬日的暖菜:腌、晒、储藏,智慧的结晶 素食的妙趣:不肉不欢,却也滋味无穷 第四章:肉味的诱惑——人间至味与情感的交织 猪肉的百变:从五花到梅菜,样样经典 鸡鸭的醇厚:煲汤、红烧,滋补而鲜美 鱼的鲜甜:清蒸、红烧,品尝海洋的馈赠 羊肉的膻香:秋冬滋补的首选,暖意融融 烹饪的艺术:火候、调味,让肉味更上一层楼 第五章:点心的甜蜜——童年的怀念与生活的小确幸 传统的糕点:豆沙、芝麻、花生,古早的滋味 节日里的点心:月饼、年糕,承载着文化习俗 街边小吃的惊喜:炸物、甜品,满足味蕾的期待 西式点心的风靡:蛋糕、饼干,带来新的甜蜜体验 亲手制作的点心:心意满满,温暖传递 第六章:茶与酒的韵味——品味生活与人生哲思 茶的清香:解腻、提神,亦是修身养性 酒的醇厚:助兴、抒情,亦是人生况味 茶与食的搭配:相得益彰,提升整体风味 酒与菜的碰撞:激发味蕾,碰撞出火花 品茶品酒,品的是人生的百味 第七章:厨房的哲学——家的味道与情感的纽带 厨房,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地方 炉灶的温度,灶台的油烟,都是家的味道 烹饪,是爱的表达,是情感的传递 一家人围坐,共享美食,温馨而美好 厨房里的故事,是人生中最动人的篇章 结语:味蕾的地图,心底的归宿 --- 引言:故乡的味道,岁月的痕迹 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记忆、情感与文化的载体。当我们踏上陌生的土地,或是历经岁月的洗礼,心中最牵挂的,往往是那曾经熟悉、温暖的家乡味道。那些藏在舌尖上的滋味,如同烙印般深刻,勾勒出童年的轮廓,描绘着亲人的模样,也沉淀着时代变迁的痕迹。 《舌尖上的乡愁》并非是一本寻常的食谱,也不是一本单纯的美食评论集。它更像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味觉旅程,一段关于食物与人生的深情对话。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情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食物构建的世界,一个充满温度、人情与故事的世界。在这里,每一道菜肴,每一碗汤羹,都仿佛有了生命,诉说着它们背后那些鲜活的过往,那些平凡却又不朽的温暖。 本书将带您回溯到最本真的味觉记忆,从餐桌上的寻常百姓人家,到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再到那些精心烹制的节日佳肴,一一展开。您将看到,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如何承载着母亲辛勤的汗水与无私的爱;一盘筋道的面条,又如何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羁绊;那些来自泥土的蔬食,如何展现着大自然的馈赠与季节的轮回;而那些经过精心烹制的肉类,更是将人间至味与深厚情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我们还将一同品味那些甜蜜的滋味,它们是童年无忧无虑的象征,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同时,也将沉浸在茶与酒的韵味之中,感悟它们如何为生活增添情趣,又如何引发对人生的深深思考。 最终,我们将回归到那片充满烟火气的厨房,理解它作为家的核心,作为情感的纽带,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厨房里的每一次翻炒,每一次炖煮,都凝聚着家的温度,传递着爱的讯息。 《舌尖上的乡愁》,献给所有对食物有着深厚情感,对故乡有着无限眷恋的读者。愿它能唤醒您心中最柔软的味蕾,带领您找回那些遗失在岁月长河中的美好,并让您重新认识到,食物,不仅仅是生存的必需,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温暖的归宿。 --- 第一章:米饭的叙事——稻谷的金黄与母亲的温度 在中国人的饮食版图里,米饭占据着无可动摇的中心地位。它不似山珍海味般张扬,也不似名贵酒肴般醇厚,却以其朴实无华的姿态,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成为无数人心底最深沉的味觉印记。 在广袤的稻田里,一株株稻谷迎着金色的阳光,缓缓生长,饱满的谷穗低垂,那是大地最慷慨的馈赠。从播种、插秧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劳与汗水,也蕴藏着对丰收的期盼。这不仅仅是食物的生产过程,更是一种与土地、与自然的深厚连接,一种世代相传的耕作哲学。 当稻谷脱去坚硬的外壳,变成洁白晶莹的米粒,它们便开始了新的旅程。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品种,都会赋予米饭独特的性格。东北的粳米,颗粒饱满,口感软糯,蒸出的米饭带着一丝淡淡的甜味,仿佛蕴藏着东北大地的淳朴与厚重。江南的籼米,米粒修长,口感分明,是制作炒饭、煲仔饭的绝佳选择,那清爽的口感,总能让人联想到江南水乡的灵动与婉约。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米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更是与“母亲”这个词紧密相连的。母亲手中的那口锅,灶台上跳跃的炉火,仿佛拥有某种神奇的魔力,能将最普通的米粒,烹饪出世间最动人的滋味。当锅盖被揭开的那一刻,一股温热的米香扑鼻而来,那是属于家的味道,是母亲熟悉的味道。无论走得多远,无论吃了多少山珍海味,那一口由母亲煮的米饭,总能瞬间抚慰疲惫的心灵,带来最踏实的温暖。 母亲煮饭,或许没有复杂的技巧,但却充满了细致的关怀。淘米时的水量,煮饭时的火候,都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与调整,只为煮出最合家人胃口的口感。有时,她会在米饭中加入几粒花生,或是几片香菇,又或是淋上少许猪油,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为平淡的米饭增添了丰富的层次与香气。 米饭的吃法更是千变万化,每一种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刚出锅的白米饭,淋上浓稠的酱油,撒上葱花,就是最简单却也最美味的拌饭。用隔夜的米饭炒出的炒饭,粒粒分明,香气四溢,是很多人早餐或宵夜的首选。而当米饭在砂锅里慢慢炖煮,吸收了肉汁或鱼鲜,成为香喷喷的煲仔饭,那又是另一番令人垂涎的享受。 一碗碗白米饭,如同一个个沉默的讲述者,它们诉说着耕耘者的不易,承载着母亲的慈爱,也记录着家庭的温情。它们是平凡的,却又是伟大的。它们是日常的,却又时常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这章,我们将一起走近稻谷,走近灶台,走近那些与米饭有关的温暖回忆。我们将体味稻谷的成长,感受烹饪的仪式,更将品味那份由母亲亲手煮出的,最纯粹、最深沉的米饭之爱。那粒粒饱满的稻谷,不仅仅滋养着我们的身体,更滋养着我们的灵魂,让我们在品味米饭的同时,也品味着乡愁,品味着家,品味着那些永远也忘不了的岁月痕迹。 --- 第二章:面条的情思——筋道的缠绵与人间的烟火 如果说米饭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基础的基石,那么面条,便是那条连接着人情冷暖、承载着人间烟火的筋道纽带。从北方大地的豪放,到南方水乡的细腻,面条以其多变的形态与丰富的口感,在华夏大地上唱响了属于自己的歌谣。 面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它并非一开始就如此精致,最初的模样,或许只是将谷物磨成粉,加水揉搓,然后煮熟。但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创造,却为后世带来了无穷的味觉变幻。在中国,面条的种类之多,足以写成一本厚厚的辞典。关中地区的biangbiang面,宽厚劲道,仿佛承载着黄土高原的豪情;山西的刀削面,形状似筷子,吃起来口感爽滑,带着晋地人民的质朴;兰州的牛肉面,汤清肉烂,面条筋道,是无数人心目中的早餐经典;苏杭的阳春面,清淡素雅,一碗面,便能品出江南的精致;而南方的碱水面,则因加入了碱,更显筋道爽滑,别有一番风味。 面条的情感,常常体现在其烹饪方式和食用场景之中。家常面的温暖,是治愈一切疲惫的良方。一碗清汤寡水的手擀面,配上几片青菜,几块酱牛肉,再打上一个荷包蛋,看似简单,却足以熨帖人心。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锅盖在热气中微微颤动,当她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递到你面前时,那份沉甸甸的关心,早已融入了这碗面之中。 而街头巷尾那些不起眼的面馆,却常常隐藏着“江湖”。在那里,你不仅能品尝到各种各样的面条,更能感受到市井的烟火气。老板一声热情的招呼,邻桌食客的谈笑风生,甚至空气中弥漫的诱人香气,都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城市画卷。在这里,一碗面,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融入生活、体验人情的途径。 面条也常常与重要的时刻联系在一起。生日时,一碗长长的寿面,寓意着健康长寿,是亲人最真挚的祝福。逢年过节,饺子、馄饨,这些包裹着馅料的面食,则代表着团圆与喜庆。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节日氛围的营造者,是情感的寄托。 手擀面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充满仪式感的体验。从揉面、醒面,到擀面、切面,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耐心与技巧。面团在手中反复揉搓、摔打,仿佛将制作者的情感一点点揉进了面条之中。当面条被切好,落入滚滚沸水中,最终被端上餐桌,那份筋道的口感,不仅仅是面粉与水的完美结合,更是制作者心血的结晶。 面条的情思,藏在它缠绵的口感里,藏在它朴实的滋味中,藏在它升腾的热气里。它如同人生的许多片段,有平淡的温馨,也有激情的碰撞,有岁月的沉淀,也有节日的喜悦。 本章,我们将一起探索面条的万千姿态,从北方的劲道到南方的柔滑,从家常的温馨到市井的喧嚣。我们将体味面条制作的智慧,感受它在不同场合所传递的情感,更将品味那份筋道的缠绵,如何将人间百味,温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品味面条的同时,也品味着生活,品味着那些值得我们去眷恋的烟火人间。 --- 第三章:蔬食的馈赠——自然的鲜美与季节的轮回 大自然慷慨地赐予我们丰富的蔬果,它们是大地的馈赠,是季节的信使,以其鲜活的色彩、清新的口感,点缀着我们的餐桌,也滋养着我们的生命。在追求滋补与浓郁之余,我们不应忽视那些来自田野、来自山间的质朴美味。 春天的来临,总是伴随着万物复苏的勃勃生机。餐桌上,也迎来了一场绿色革命。那些破土而出的嫩芽,带着泥土的芬芳,是春天最鲜活的印记。香椿那独特的风味,炒鸡蛋,香气扑鼻;春笋的脆嫩,清炒,鲜甜爽口;马兰头,拌入香油,清香四溢。它们不仅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也仿佛在提醒我们,经过一整个冬季的沉寂,生命又将重新焕发活力。 夏日的阳光炽烈,而瓜果蔬菜却带来了丝丝清凉。成熟的西瓜,沙甜多汁,是消暑解渴的最佳选择。清脆的黄瓜,凉拌,爽口开胃。饱满的番茄,生吃,酸甜可口。各种时令蔬菜,如茄子、豆角、丝瓜,在高温下依然茁壮成长,为我们的餐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它们简单的烹饪,便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其天然的鲜甜。 秋天的到来,意味着丰收的季节。大地沉淀了一年的精华,化作了餐桌上的美味。金黄的玉米,软糯香甜。饱满的南瓜,蒸熟,绵密香甜。还有各种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红薯、萝卜,它们在泥土中默默积蓄着能量,为即将到来的寒冬提供着温暖与营养。而新鲜的蔬菜,如西兰花、菜花,也依然鲜美,为餐桌增添一份清爽。 冬日里,虽然户外萧瑟,但厨房里却依然温暖。经过腌制、晾晒的蔬菜,如榨菜、梅干菜、萝卜干,成为了餐桌上的独特风味。而那些耐储存的蔬菜,如白菜、大葱,则成了炖菜、火锅的主角,它们在慢炖中释放出醇厚的滋味,带来冬日里最温暖的慰藉。 蔬食的妙趣,在于其天然的本味。许多蔬菜,无需过多的烹饪技巧,只需简单的焯水、清炒、凉拌,便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鲜美。一点点盐,少许香油,或是简单的蒜末爆香,便能勾勒出蔬菜最纯粹的口感。 当然,蔬食也可以变得丰富多彩。素菜的烹饪,同样是一门艺术。将豆制品、菌菇类等食材,通过巧妙的搭配与烹饪,也能做出令人惊艳的美味。如仿荤菜的制作,便是将蔬食的潜力发挥到极致。 品味蔬食,也是在品味自然的轮回,品味生命的周期。每一口蔬菜,都凝聚着阳光、雨露和泥土的力量。它们提醒我们,即便在追求精致生活的当下,也不应忘记最根本的源泉。 本章,我们将一同走进田野,走进菜园,去感受蔬食的自然馈赠。我们将探寻不同季节蔬菜的独特风味,学习如何以最简单的方式,激发出蔬食最本真的鲜美,并体会那份来自大地的质朴与力量,让我们的味蕾,与季节的轮回,一同律动。 --- 第四章:肉味的诱惑——人间至味与情感的交织 肉类,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诱惑力无需赘述。它们不仅仅是蛋白质的来源,更是餐桌上的“硬菜”,承载着庆典的喜悦,也寄托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从家常小炒到节日大餐,肉类以其丰富的口感与多变的烹饪方式,征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 猪肉,无疑是中国餐桌上最常见的肉类。它以其“全身是宝”的特性,衍生出无数道经典菜肴。从入口即化的红烧肉,到肥而不腻的梅菜扣肉,再到家常的肉炒青椒,每一道都勾勒出人们心底对“家常味”的眷恋。五花肉的层次分明,经过慢炖,油脂的香气与酱汁的醇厚完美融合,带来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而炒菜里的肉丝、肉片,则以其快速的烹饪方式,满足了日常饮食的便利与美味。 鸡鸭,作为禽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一锅热气腾腾的鸡汤,是无数人心目中滋补的首选。文火慢炖,鸡肉的精华渗入汤中,清淡的滋味却有着醇厚的底蕴。而烤鸡、炸鸡,则以其酥脆的外皮和鲜嫩的内里,满足了人们对口感的极致追求。鸭肉,尤其是老鸭,炖煮后更是肥而不腻,风味独特。 鱼,作为水产的代表,其鲜甜的滋味,总是让人回味无穷。清蒸鱼,保留了鱼最原始的鲜味,淋上少许酱油和葱姜,便是对食材最大的尊重。红烧鱼,则以其浓郁的酱汁,锁住了鱼的鲜美,也带来了丰富的口感层次。无论淡水鱼还是海水鱼,都以其独特的风味,为餐桌增添一份海洋或江河的馈赠。 羊肉,尤其在秋冬季节,更是备受青睐。其独特的膻香,虽然有人不习惯,但对于喜爱它的人来说,却是无法替代的美味。羊肉的烹饪方式多样,烤全羊的壮观,炖羊肉的暖意,涮羊肉的热闹,都为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味觉体验。它不仅能带来温暖,更是人们在寒冷季节寻求滋补与慰藉的重要选择。 然而,肉类的诱惑,不仅仅在于其本身的滋味,更在于烹饪的艺术。火候的精准掌控,调味的恰到好处,都能将普通的肉类,转化为令人惊艳的佳肴。大火爆炒,能激发出肉类本身的香味,使其口感更富弹性;慢火炖煮,则能使肉质酥烂入味,滋味更加醇厚。各种香料的运用,如姜、葱、蒜、辣椒、八角等,更能为肉类增添丰富的层次与风味。 肉类的烹饪,常常与情感紧密相连。逢年过节,一家人围坐,共享一桌丰盛的肉菜,是团圆与喜悦的象征。即使是一顿简单的家常菜,母亲在厨房里为孩子烹饪的肉食,也饱含着无声的关爱。 本章,我们将一同探索肉类的万千滋味,从猪肉的百变到禽类的醇厚,从鱼的鲜甜到羊肉的暖意。我们将揭示烹饪的奥秘,理解火候与调味如何赋予肉类生命,更将品味那份人间至味,如何在舌尖上绽放,又如何与我们的情感,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成为我们生活中,那些温暖而动人的味觉记忆。 --- 第五章:点心的甜蜜——童年的怀念与生活的小确幸 在琳琅满目的美食世界里,点心以其小巧玲珑的形态、细腻甜美的口感,俘获了无数人的心。它们是孩童时期的甜蜜回忆,是节日里的仪式感,更是忙碌生活中不期而遇的小确幸。 中国的传统点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那些用豆沙、芝麻、花生、莲蓉制成的糕点,如麻团、芝麻球、老婆饼、绿豆糕,以其古早的滋味,唤醒我们对童年的怀念。它们朴实无华,却有着最纯粹的甜美,仿佛能带我们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 而节庆时分,点心的意义更是非同寻常。中秋节的月饼,外皮酥脆,内馅丰富,象征着团圆与美满。春节的年糕,寓意着步步高升,软糯的口感,总能在寒冷的冬日带来温暖。端午节的粽子,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点心,但其丰富的馅料与独特的形状,也为节日增添了别样的风味。 除了传统点心,街边小吃中的“点心”更是数不胜数。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配上一碗豆浆,是无数人早餐的开启方式。街角那香甜的糖葫芦,酸甜适中,是孩童们最爱的零食。还有那些蒸笼里冒着热气的包子、烧卖,馅料饱满,口感丰富,总能在饥肠辘辘之时,带来最及时的满足。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式点心的风靡,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甜蜜体验。精致的蛋糕,层层叠叠,奶油香滑,水果点缀,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视觉的盛宴。酥脆的饼干,口味多样,无论是搭配咖啡还是茶,都能带来一份悠闲的下午茶时光。 而最令人动容的甜蜜,往往来自于亲手制作的点心。当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共同制作一盘曲奇,或是一个小小的蛋糕,那种过程中的协作与分享,所带来的快乐,远胜于品尝本身。那份亲手制作的温度,那份融入其中的心意,让这份甜蜜,更加温暖而持久。 点心,以其小巧而精致的姿态,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美好的瞬间。它们是味蕾的宠儿,是情感的载体,更是我们追求精致生活,享受当下的小确幸。 本章,我们将一同品味点心的甜蜜世界,从中国传统的古早滋味,到节日里的仪式感,再到街头小吃的惊喜,以及西式点心的精致。我们将感受那份童年的怀念,体验那份生活中的小确幸,并理解为何这些小小的点心,总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一丝甜美的色彩。 --- 第六章:茶与酒的韵味——品味生活与人生哲思 在中国人的生活哲学中,茶与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仅是饮品,更是品味生活、交流情感、感悟人生的重要媒介。当我们将目光从食物本身转向与之相伴的饮品,便会发现,一种更加深邃的韵味,正在徐徐展开。 茶,以其清雅的姿态,贯穿古今。从清晨的一杯淡茶,到午后的一壶香茗,再到夜晚的静心品味,茶香仿佛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缝隙。绿茶的清爽,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馥郁,普洱茶的陈香,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性格,也适合在不同的时刻品饮。茶,能提神醒脑,去除油腻,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在品茶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能够静下心来,审视内心,体悟生活的真谛。 酒,则以其热烈与醇厚,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一杯黄酒,温润而甘甜,适合独酌,也适合与老友小聚。一杯白酒,烈而不失韵味,常常在重要的场合出现,表达敬意,也拉近距离。而啤酒,则以其清爽的口感,成为夏日消暑、朋友聚会的首选。酒,能助兴,能抒情,有时也能让人暂时忘却烦恼,沉浸在一种微醺的愉悦之中。 茶与食的搭配,是门学问。清淡的点心,适合搭配绿茶,茶的清爽能衬托点心的甜美;油腻的菜肴,则需要一杯醇厚的红茶或乌龙茶来解腻,达到味觉上的平衡。这种相得益彰,让品食的过程,更具层次感。 酒与菜的碰撞,则更能激发味蕾的潜能。辛辣的菜肴,配上一杯冰镇啤酒,能带来双重的刺激与快感。浓郁的肉菜,则适合搭配一杯醇厚的红酒或白酒,酒的香气与肉的油脂相互融合,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品茶品酒,不仅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对生活态度的表达。爱茶之人,往往追求宁静与淡泊;爱酒之人,则可能更热爱热闹与激情。然而,无论是茶还是酒,它们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在品味饮品的同时,也品味着人生的百味。 本章,我们将一同沉浸在茶与酒的韵味之中,从茶的清香到酒的醇厚,从它们与食物的巧妙搭配,到它们所承载的人生哲思。我们将理解,为何这两样看似简单的饮品,却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成为我们品味生活、感悟人生的重要伴侣。 --- 第七章:厨房的哲学——家的味道与情感的纽带 在所有关于食物的叙述中,厨房,无疑是最具烟火气,也最具人文关怀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烹饪的空间,更是家的核心,是情感汇聚的港湾,是传承与记忆的起点。 厨房的温度,是家的温度。灶台上跳跃的炉火,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油盐酱醋的混合香气,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厨房独有的气息。它们熟悉而温暖,无论身在何处,一旦想起,便能瞬间将人拉回家的感觉。 灶台上的油烟,是爱的印记。它见证了无数个日夜,母亲或妻子们在这里忙碌的身影。她们用双手,将最朴实的食材,转化为餐桌上的美味,为家人提供着营养与关爱。那层层叠叠的油垢,并非污秽,而是岁月沉淀下来的,最真挚的情感痕迹。 烹饪,是爱的表达。每一次翻炒,每一次炖煮,每一次调味,都凝聚着制作者的心意。一句“今天想吃什么?”的询问,一道用心烹制的菜肴,都饱含着无声的关怀与情感的传递。厨房,因此成为一个充满爱的地方。 一家人围坐,共享美食,是家庭最温馨的时刻。当餐桌上摆满了大家喜爱的菜肴,当谈笑声此起彼伏,那一刻,食物的滋味,也被分享的喜悦所升华。厨房的成果,最终在餐桌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也强化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连接。 厨房里的故事,往往是人生中最动人的篇章。它们或许琐碎,或许平凡,但却真实而深刻。关于一道菜的由来,关于一次失误的糗事,关于一次成功的喜悦,这些都构成了家庭的独特记忆,也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从最初学习做饭的青涩,到如今游刃有余的娴熟,厨房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个家庭的变迁。它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耐心、细致、创新,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用食物去爱,去关怀,去连接。 本章,我们将一同走进厨房,去感受那份独特的烟火气,去理解它作为家的核心,作为情感纽带的至关重要性。我们将从厨房的角度,去解读食物背后的故事,去体会烹饪的哲学,并最终认识到,家的味道,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更在于烹饪者倾注其中的爱与情感,以及由此凝聚起来的,那份永远温暖人心的家庭羁绊。 --- 结语:味蕾的地图,心底的归宿 《舌尖上的乡愁》,如同一张细腻而温暖的味蕾地图,它指引我们循着食物的香气,回溯那些关于家、关于故乡、关于亲人的美好记忆。我们穿越了米饭的叙事,感受了面条的缠绵,品味了蔬食的馈赠,领略了肉味的诱惑,沉醉于点心的甜蜜,也感悟了茶与酒的韵味。最终,我们回到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厨房,那里是家的心跳,是情感的归宿。 食物,不仅仅是维持生命的能量,更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地域的特色,承载着历史的变迁,也承载着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依恋。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那些曾经在舌尖上留下的滋味,总能在不经意间,将我们拉回到最熟悉的地方,连接起最深沉的思念。 我们从稻田的金色光芒中,看到了农人的辛勤;从面条的筋道中,品尝了人间的烟火;从蔬食的鲜美中,感受了自然的慷慨;从肉类的厚重中,体味了生活的热烈;从点心的甜蜜中,找到了童年的踪迹;从茶酒的醇厚中,感悟了人生的哲理。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串联起我们共同的生活经验,也勾勒出属于每一个人的“舌尖地图”。 而厨房,那个充满油烟与锅碗瓢盆声的地方,更是这一切故事的起点与终点。它是一个传递爱与温暖的场所,是家庭成员情感交流的枢纽。在那里,一餐一饭,都蕴含着最质朴的关怀;一家人围坐,共享的不仅是食物,更是那份难能可贵的亲情。 《舌尖上的乡愁》,并非要我们沉溺于过往,而是希望我们能带着这份味蕾的地图,去更深刻地理解现在,去更好地珍惜眼前。那些曾经的味道,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而那些因为食物而连接起来的情感,更是支撑我们心灵最坚实的后盾。 愿这本书,能成为您心中那份最温暖的归宿。愿您在品味每一道菜肴时,都能勾起一段美好的回忆,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家乡的温暖,都能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慰藉。因为,最动人的味道,永远是那些与爱、与回忆、与家紧密相连的味道。它们,是我们心底最深处的乡愁,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