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 | ||
| 定价 | 118.00 | |
| 出版社 | 广西美术出版社 | |
| 版次 | 2 | |
| 出版时间 | 2015年05月 | |
| 开本 | 16开 | |
| 作者 | (英)E.H.贡布里希 著,杨成凯,李本正,范景中 翻译,邵宏 校 | |
| 装帧 | 平装 | |
| 页数 | 388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49404889 | |
被肯尼思?克拉克描述为“我所读过的zui才华横溢的艺术批评著作之一”的《艺术与错觉》,是一部有关制像的经典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这个问题也许简单,却很难回答。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本书虽然出版于40多年前,至今仍不失其活力与重要性。贡布里希为理解艺术和处理复杂的观点与理论问题提供了缜密的科学发现。他对人类大脑无穷无尽的能力,对人类观看世界与制作和观看艺术时的微妙关系始终抱有探究之心。当验证各种假说时,他以他深厚的学识和与生俱来的清晰的表达能力,提出了符合科学精神的论辩。再现是艺术史zui基本的问题,而《艺术与错觉》是任何对理解艺术有兴趣的人的必读书。《艺术与错觉》第六版包括zui新增加的序言,作者在其中讨论了图像与符号的关键差别。
序言
导论
心理学和风格之谜
第一部分 写真的界限
第二部分 功能和形式
第三部分 观看者的本分
第四部分 发明和发现
回顾
引用书名全称
注释
插图目录
索引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理论的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认知世界和视觉体验的全新视角。作者对人类视觉系统如何处理和解读图像的深入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我特别喜欢他探讨“错觉”那一部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严谨的逻辑,把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视觉把戏,层层剥开,展示出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读完之后,我再看任何一张图片,都会不自觉地分析其中的空间构建、色彩平衡以及光影处理是如何共同作用,欺骗或引导我的大脑的。这对于我理解古典绘画中那些大师们是如何精妙地营造出三维效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以前看画只是停留在“美不美”的层面,现在则能体会到那种智力上的博弈感,仿佛和画家进行了一场心照不宣的对话。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十分扎实,虽然涉及心理学和美学,但行文流畅,绝不晦涩,非常适合对艺术哲学有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评分这本厚厚的文集,我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啃完,过程既充满挑战又无比充实。它的价值绝不是简单地介绍几种艺术流派,而是深入到“看”这个行为的本质。作者的思考跨越了艺术史、认知科学和现象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图画再现”这一复杂过程。特别是关于“符号性”和“真实性”的辩证关系,让我对摄影和当代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新的高度。以前总觉得某些抽象派作品难以捉摸,这本书提供了一种理解它们的路径——即艺术家如何故意打破常规的视觉编码,迫使观众的心理模型进行重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大量实验数据和历史案例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审慎态度,既不盲从权威,也不故作高深。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一步步引导你走出对视觉的固有偏见,拥抱更广阔的理解空间。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让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沉浸其中,时间仿佛都凝固了。它真正做到了跨学科的融合,将艺术史的广阔视野与实验心理学的精确分析熔于一炉。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形式”和“内容”关系的处理,他并没有将它们割裂开来,而是论证了形式本身就是一种信息载体,其排列组合直接影响着观者心理的激活路径。例如,他对“运动感”的分析,完全不是停留在画面元素(如线条的倾斜)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倾斜如何与我们身体的平衡感和前庭系统产生共鸣。阅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接受了一次全方位的视觉训练,它不仅提升了我的艺术鉴赏力,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如何理解信息”这件事本身的理解。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和研读的经典。
评分我很少对一本理论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代入感。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贴近读者的思维过程,作者似乎总能预料到读者在理解某个概念时可能产生的疑惑,并及时给出清晰的解答或反例。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对“倾向性”与“客观性”之间微妙平衡的探讨。艺术的再现,从来都不是一架纯粹的照相机,而是充满主观选择的过程。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场景的不同描绘方式,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所见,很大程度上是我们所信”。这不仅仅是一本艺术评论,它几乎可以作为一本基础的认知心理学教材来使用,因为它清晰地展示了人类心智是如何构建一个稳定、可操作的世界模型,而艺术,正是对这个模型的一次次精彩的操弄和挑战。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书名里“心理学研究”这几个字吸引的,希望找到一些能立刻提升鉴赏能力的“秘籍”。结果发现,这本书提供的不是速成法,而是一套地基。它更像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要求读者有足够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关于感官知觉和格式塔理论的内容。我个人对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分析部分印象最为深刻,作者如何将数学原理与人类对深度的感知需求相结合,解释了为什么那种“窗口式”的视觉体验会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规范。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探讨了文化对“看”的影响——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是被训练出来的“观看者”,而不是自然而然的观察者。读完后,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来自于对日常视觉经验的一次彻底解构,这种智力上的震撼远超单纯的知识获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