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是机械工业出版社集中优势资源精心打造的中高端产品,所有图书都是精选的国外优秀电气工程著作,主要针对新能源、智能电网、电力电子、自动控制及新能源汽车等电气工程热点领域。这些图书都是由经验丰富的业内人士编著,并由国内知名专家翻译,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的出版目的主要是为广大国内读者提供一个展示国外先进技术成果的窗口,使国内读者有一个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外技术的平台。“国际电气工程先进技术译丛”可供电气工程及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相关阅读:
《》
《》
《》
《 》
《》
译者序
原书序
原书前言
致谢
第1章 能源与文明
1.1引言
1.2化石燃料
1.3能源枯竭
1.4一种替代能源:核能
1.5全球变暖
1.6电力系统时代
1.7绿色可再生能源
1.7.1氢
1.7.2太阳能和光伏发电
1.7.3地热能
1.7.4生物质能
1.7.5乙醇
1.8能量单位及转换
1.9电量成本估计
1.10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电网
2.1引言
2.2电网
2.2.1背景
2.2.2电网系统的结构
2.3电网的基本概念
2.3.1常用术语
2.3.2消耗功率计算
2.4负荷模型
2.5电网中的变压器
2.5.1变压器简史
2.5.2输电电压
2.5.3变压器
2.6微电网系统建模
2.6.1标幺值系统
2.7三相变压器建模
2.8抽头接换变压器
2.9输电线建模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微电网系统中的变换器建模
3.1引言
3.2单相两开关逆变器
3.3单相四开关双极全桥逆变器
3.3.1单极性单相全桥逆变器的PWM
3.4三相DC/AC逆变电路
3.5 PWM控制方法
3.5.1三角波法
3.5.2恒等式法
3.6三相逆变器分析
3.7可再生能源微电网
3.8绿色能源系统中的直流变换器
3.8.1升压变换器
3.8.2降压变换器
3.8.3升降压变换器
3.9整流器
3.10脉宽调制整流电路
3.11使用正弦PWM开关技术的三相电压源整流器
3.12微电网运行中的逆变器定容
3.13微电网运行中的整流器定容
3.14微电网运行中的直流变换器定容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智能电网系统
4.1引言
4.2电网运行
4.3纵向组合及市场化结构的电力公司
4.4电网运行控制
4.5负荷�财德士刂�
4.6自动发电控制
4.7运行备用计算
4.8智能电网的基本概念
4.9负荷系数
4.9.1负荷系数与实时定价
4.10计算机控制的智能电网
4.11智能电网的发展
4.12智能微电网可再生绿色能源系统
4.13电网汽轮发电机
4.14电网建模
习题
参考文献
补充文献
第5章 太阳能微电网系统
5.1引言
5.2太阳能转换过程:热能电厂
5.3光伏发电转换
5.4光伏电池材料
5.5光伏特性
5.6光伏效率
5.7光伏系统设计
5.8光伏组件建模
5.9光伏性能测试
5.10光伏方阵的最大功率点
5.11蓄电池储能系统
5.12基于单单格蓄电池的储能系统
5.13光伏组件在不同入射角度下的发电量
5.14光伏发电技术现状
5.15光伏组件模型参数估算
习题
参考文献
补充文献
第6章 风能微电网系统
6.1引言
6.2风力发电
6.3风力发电机
6.4感应电机建模
6.4.1计算转差率
6.4.2感应电机等效电路
6.5感应电机潮流分析
6.6感应发电机运行
6.7动态特性
6.8双馈感应发电机
6.9无刷双馈感应发电机系统
6.10变速永磁发电机
6.11变速同步发电机
6.12带与电网隔离变换器的变速发电机
习题
参考文献
第7章 电网和微电网的潮流分析
7.1引言
7.2电网分析中的电压计算
7.3潮流问题
7.4作为电力系统工程工具的潮流研究
7.5母线类型
7.6潮流问题的一般性表述
7.7母线导纳模型
7.8母线阻抗矩阵模型
7.9潮流问题表述
7.10母线导纳的高斯�踩�德尔法
7.11母线阻抗的高斯�踩�德尔法
7.12潮流的母线导纳和母线阻抗解法的比较
7.13微电网的同步及非同步运行
7.14高级潮流解法:牛顿�怖�夫逊法
7.14.1牛顿�怖�夫逊法
7.14.2牛顿�怖�夫逊法的一般性表述
7.14.3解耦牛顿�怖�夫逊法
7.15潮流快速解耦法
7.16潮流问题分析
习题
参考文献
补充文献
第8章 电网和微电网故障研究
8.1引言
8.2电网故障电流计算
8.3对称分量法
8.4发电机的相序网络
8.5光伏发电站建模
8.6平衡三相输电线的相序网络
8.7平衡三相变压器的地电流
8.8零序网络
8.8.1变压器
8.8.2负荷联结
8.8.3电网
8.9故障研究
8.9.1平衡三相故障分析
8.9.2不平衡故障
8.9.3单线对地故障
8.9.4双线对地故障
8.9.5线间故障
习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复数
附录B输电线和配电线的典型数据
参考文献
附录C光伏组件的发电量与入射角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D风力发电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名字《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乍一听,就感觉是一本非常前沿、硬核的技术专著。我之前从事的是传统电力系统的运维工作,对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有着深厚的理解。近些年,随着国家对绿色能源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尤其是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出现,更是颠覆了以往单向的电力流模式,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电压波动、频率不稳、电网潮流控制的复杂性等等。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深度融合的著作,深入了解其中的设计理念、关键技术以及实际应用案例。这本书的书名正是我所需要的,它直接点出了核心——“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的结合,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既能接纳大量不确定性强的可再生能源,又能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智能化系统的清晰脉络。
评分书名《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给我一种强烈的专业感和深度感。我是一名在能源咨询公司工作的工程师,日常工作就是为客户提供关于能源项目,特别是新能源项目的技术和经济性评估。对于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的融合,我们一直在关注其最新的发展动态和技术突破。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为客户设计出更具竞争力、更可靠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在不同电网条件下,如何优化可再生能源的接入策略,如何利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通信技术,实现电网的实时监控、预测和调度。例如,对于一些电网薄弱地区,如何设计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智能电网基础设施?
评分《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这个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本非常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书籍。我目前在一家新能源企业负责项目开发,经常需要对接各种可再生能源项目,包括光伏电站、风电场等。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将这些新能源项目与现有的电网进行高效、可靠的对接,同时又要满足电网公司的各项技术要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智能电网在接纳和管理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核心技术和设计方法。比如,对于大规模风电场的接入,如何进行电网支撑能力评估,如何设计集电线路和升压站,如何实现功率预测和调度?对于分布式光伏,如何进行接入方案设计,如何利用储能系统来平滑输出功率?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具体的计算公式、设计图纸和标准规范的参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让我联想到的是一个未来能源图景的蓝图。作为一个对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虽然不是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士,但我一直关注着新能源的发展趋势。我常常在思考,我们未来赖以生存的能源系统会是什么样子?它是否能够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实现真正的清洁化、智能化?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我寻求答案的窗口。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理解“智能电网”是如何赋能可再生能源,使其从“补充”变成“主力”的。我渴望了解那些能够让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机像我们家里的电器一样,能够被精细化管理、高效利用的“智慧”在哪里。我想知道,在未来的能源世界里,我们如何能够更好地利用风、光这些大自然的馈赠,同时又不会对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造成过大的冲击。
评分《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电力系统未来发展方向的无限遐想。我是一名在校的电气工程专业研究生,目前的研究方向就是新能源并网。我知道,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不断提高,传统的电网结构和运行模式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而“智能电网”的出现,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实现电网的现代化升级。我特别关注的是“系统设计”这部分,因为在我的研究中,常常需要进行相关的仿真和优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清晰的设计逻辑和方法论,能够指导我如何从宏观到微观,一步一步地完成一个完整的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融合系统的设计。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接入电网的设计考量,以及储能系统、电力电子接口、通信网络等关键技术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
评分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这个书名,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变革潜力。我从事的是能源政策研究,对于如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着深刻的思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但如何将其高效、安全地融入现有的电力系统,并使其成为电网稳定运行的坚实支撑,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实践者面临的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系统设计的角度,为我们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比如,在政策层面,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引导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接入?在技术层面,智能电网的设计是否能够有效降低可再生能源接入的成本和风险?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融合方面的最佳实践和经验教训,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借鉴。
评分从书名《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来看,我预感这本书会是一份详尽的技术指南,尤其是在“系统设计”这个词上,我联想到的是具体的设计流程、技术选型、关键参数的确定,甚至可能是相关的设计软件和工具的介绍。我本人对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原理和集成技术有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将这些分散的、间歇性的电源有效地集成到电网中,并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调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技术盲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设计框架,从初期规划、设备选型、接入方式、通信协议,到后期的监控、故障诊断和优化运行,都能够有详细的阐述。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实际项目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系统是如何被设计和实现的,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是如何转化为实际工程的。
评分《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这个书名,让我仿佛看到了能源行业一个崭新的时代。我是一名对未来能源发展充满憧憬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让可再生能源更高效、更可靠地服务于社会。我深知,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与强大的智能电网协同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其潜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站在前沿的角度,深入剖析智能电网在集成海量可再生能源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通过精妙的系统设计来应对这些挑战的策略。我想了解,这本书是否会涵盖诸如多能源互补系统设计、区块链在能源交易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电网预测与优化中的角色,以及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和控制策略等前沿课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研究和探索的基石,引领我深入理解这个激动人心的交叉领域。
评分《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更加主动、智能的能源消费模式。我是一名关注科技改变生活的普通消费者,对于我们家中的用电方式是否能够变得更加“聪明”充满了好奇。我常常在想,我们的电,将来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直接从电网中获取,还是会变得更加个性化、本地化?这本书的名字暗示着,通过智能电网的设计,可再生能源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并且能够被更有效地利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向我解释“智能电网”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它又是如何让屋顶上的太阳能板、家门口的风力发电机,甚至充电桩都变得“聪明”起来的。我希望能够了解,这种系统设计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的用电更加经济、环保,甚至能够产生一些新的商业模式。
评分听到《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设计》这个名字,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前沿技术和未来愿景。我是一名对科技发展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尤其对能源领域的新技术和新趋势非常感兴趣。我一直认为,能源的未来在于清洁化和智能化,而可再生能源是清洁化的核心,智能电网则是智能化的关键。这本书的书名完美地结合了这两个核心概念,让我对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构建一个更加灵活、高效、可靠的能源系统的深刻洞察。我想了解,在智能电网的加持下,可再生能源如何突破其固有的间歇性和不确定性,如何更好地参与到电网的运行和管理中。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一些关于能源互联网、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未来能源发展方向的设计思路?
评分智能电网下的电力系统分析,写的全面,但是智能电网技术迭代很快,书中一些说法已经有些过时
评分还可以
评分很好的商品,物美价廉!
评分不错不错的
评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从风电资源开发来看,2003年底,全国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56.9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10位,已经基本掌握单机容量750千瓦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正在开发兆瓦级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从小水电发展来看,到2003年底,我国小水电装机容量为3083.30万千瓦,年均增长量在150万千瓦以上。我国小水电设计、施工、管理及设备制造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从太阳能技术发展来看,到2003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占全球使用量的40%以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达1000万平方米,全真空玻璃管热水器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从沼气利用来看,我国的沼气技术开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70和80年代得到大规模发展,主要用于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全国有户用沼气池1000 多万口,年产沼气约30亿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900多处,年产沼气约12亿立方米。 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客观上是风力发 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难以与化石能源去竞争,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关键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所至。发展可再生能源利在社会,意在长远,可再生能源很难与常规能源在市场上竞争,因此必须通过辅以特殊的能源政策,反映国家的意志,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
评分还没有看
评分智能电网下的电力系统分析,写的全面,但是智能电网技术迭代很快,书中一些说法已经有些过时
评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从风电资源开发来看,2003年底,全国并网风力发电装机容量为56.9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10位,已经基本掌握单机容量750千瓦以下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制造能力,正在开发兆瓦级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从小水电发展来看,到2003年底,我国小水电装机容量为3083.30万千瓦,年均增长量在150万千瓦以上。我国小水电设计、施工、管理及设备制造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从太阳能技术发展来看,到2003年底,全国太阳能热水器使用量达到5000万平方米,占全球使用量的40%以上。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达1000万平方米,全真空玻璃管热水器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从沼气利用来看,我国的沼气技术开发始于上世纪50年代,70和80年代得到大规模发展,主要用于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用能。全国有户用沼气池1000 多万口,年产沼气约30亿立方米。已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1900多处,年产沼气约12亿立方米。 尽管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发展缓慢客观上是风力发 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难以与化石能源去竞争,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关键是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力度不够所至。发展可再生能源利在社会,意在长远,可再生能源很难与常规能源在市场上竞争,因此必须通过辅以特殊的能源政策,反映国家的意志,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1]
评分书不错,层次性很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