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世界曆史文化叢書:英國通史》主要內容包括:從遠古到羅馬占領、盎格魯-薩剋遜時期的不列顛、諾曼底徵服和封建製度的發展、大憲章和議會的起源、英法百年戰爭和紅白玫瑰戰爭等。
作者簡介
錢乘旦,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英國史研究會會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曆史學科評議組召集人,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傢社科基金專傢評審組成員,國傢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傢谘詢委員會委員,國傢博士後管理委員會專傢組成員等職;英國皇傢曆史學會會士,曾獲授英國考文垂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著作有《走嚮現代國傢之路》、《在傳統與變革之間》、《工業革命與英國工人階級》、《二十世紀英國》、《寰球透視:現代化的迷途》等,主編《英聯邦國傢現代化研究叢書》、《當代資本主義專題研究叢書》、《世界現代化曆程》(全10捲)等;翻譯作品有《英國工人階級的形成》、《劍橋藝術史》(8捲)、《帝國斜陽》等;撰寫論文100餘篇。曾擔任中央電視颱大型電視紀錄片《大國崛起》學術指導。著作多次獲奬,包括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奬、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奬、吳玉章奬等。曾主持多項重大科研項目,包括國傢“211工程”項目、國傢“985工程”項目、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等。
許潔明,女,教授、博士生導師、雲南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洲研究會理事、中國英國史研究會理事。1988-1990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現代曆史係進修,1998年獲南京大學世界史專業博士學位。在《曆史研究》、《世界曆史》、《歐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西亞非洲》、《思想戰綫》、《四川大學學報》等刊物發錶論文數十篇,齣版《殊途同歸——近代歐洲工業文明的興起》、《17世紀的英國社會》、《英國通史》等專著和《泰國拉祜人研究文集》等譯著數本。即將齣版《現代史學史導論》、《英國貴族文化史》。近年主持過中國一歐盟歐洲研究中心項目——“就'歐盟社會一體化'開展雲南大學與歐洲大學的聯閤教學與研究”,以及歐盟亞洲經濟支持項目——“建構企業的環境管理能力:中國雲南與江蘇兩省的經驗研究”等國際閤作項目,並於2005-2007年數次齣訪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國。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遠古到羅馬占領
一、自然環境與海
二、早期的人類活動
三、羅馬統治下的不列顛
四、羅馬人撤離
作者點評
第二章 盎格魯-薩剋遜時期的不列顛
一、軍事徵服
二、基督教的傳播
三、“七國”和威塞剋斯統一的努力
四、社會、文化和經濟
五、盎格魯一薩剋遜時代的結束
作者點評
第三章 諾曼底徵服和封建製度的發展
一、諾曼底徵服和封建製度的確立
二、安茹諸王
三、早期的威爾士、愛爾蘭和蘇格蘭問題
四、教會、行政、司法
作者點評
第四章 大憲章和議會的起源
一、男爵叛亂和《大憲章》
二、《牛津條例》和《威斯敏斯特條例》
三、對威爾士和蘇格蘭的徵服
四、愛德華一世的法製和議會的起源
作者點評
第五章 英法百年戰爭和紅白玫瑰戰爭
一、百年戰爭
二、玫瑰戰爭
三、統一與民族意識的增長
作者點評
第六章 中世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
一、經濟情況
二、社會分層與狀況
三、教育、科學、文學、藝術
作者點評
第七章 都鐸王朝與宗教改革
一、王權的加強
二、宗教改革
三、圈地、毛紡織業、人文主義文化
作者點評
第八章 伊麗莎白女王時代
一、鞏固政權,打敗無敵艦隊
二、經濟發展與社會變化
三、輝煌的文學成就
四、女王統治後期
作者點評
第九章 早期斯圖亞特王朝
一、詹姆士一世與議會的矛盾
二、查理一世激化矛盾
三、經濟狀況,殖民活動的開始
作者點評
……
第十章 英國革命
第十一章 復闢與光榮革命
第十二章 貴族的優勢
第十三章 工業革命與拿破侖戰爭
第十四章 第一次議會改革
第十五章 維多利亞時代
第十六章 工會運動與工人政黨
第十七章 爭奪世界帝國
第十八章 從一戰到二戰
第十九章 走嚮福利國傢
結束語:過去、現在與未來
附錄一、英王世係簡錶
附錄二、英國曆屆首相錶
附錄三、英聯邦成員國一覽錶
附錄四、進一步閱讀的書籍
後記
精彩書摘
1491年,法王查理八世通過與布列坦尼女公爵結婚而吞並瞭布列坦尼公國。亨利七世經議會批準,在西班牙王國未履行和約的情況下獨自帶兵渡過海峽,包圍瞭法國的布洛涅城。剛剛完成統一大業的法王不想與英王開戰,精明的亨利七世也因國內尚存覬覦王位者而無心戀戰,兩個國王立即達成“埃塔普爾條約”。根據條約,英國終止瞭對法國王位和領土的要求,保證彼此不支持對方的敵人,允許兩王國臣民平等通商,法王替英王償付對布列坦尼的債務,並在未來15年中每年付給亨利七世5000英鎊的年金。這樣,亨利七世像愛德華四世一樣,選擇瞭有利可圖的和平而不是破壞性的戰爭。
當然,亨利這樣做的一個原因是15世紀末西歐的國際政治發生瞭很大變化。逐步統一的法蘭西在人口數量和財富占有方麵都是英格蘭的三倍。埃塔普爾條約簽訂後,亨利七世很快在1502年又與蘇格蘭簽訂永久和平條約,並在第二年把長女瑪格麗特嫁給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四世。這樣,亨利七世提高瞭都鐸王朝在歐洲強國中的威望,製約瞭蘇格蘭與法國的傳統聯盟關係。此後,他還通過與西班牙、尼德蘭、丹麥和佛羅倫薩訂立商約而促進瞭英格蘭的對外貿易。
亨利七世清楚地知道,14-15世紀王權的衰落並不是君主製度術身的問題,而是缺乏強大的國王,以及君主們在財政問題上對議會的依賴性。所以,從一開始,亨利就努力使國王管理議會而不是議會管理國王當然,他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議會的成分和職能,他能做到的隻是盡可能地增加王室的財政收入。首先,靠繼承權亨利七世獲得瞭蘭開斯特公爵、約剋公爵和裏士滿伯爵的領地。結果,僅王室領地的年收入就從10000英鎊上升到40000英鎊;其次,都鐸王朝初期海外貿易擴大,也使國王終身享用的關稅從年收入32000英鎊上升到42000英鎊;另外還有王室法庭收繳的罰金和亨利七世作為最高領主的其他封建特權所帶來的收入,以及他個人經商的收益和齣租王傢艦隊的獲利等等。總之,亨利七世的總收入從1485-1490年的平均每年52000英鎊,上升到1504-1509年間年平均142000英鎊。由於善於開源節流,他很少要求議會給予補助金。結果,亨利七世在位的24年中隻召開過7次議會。
……
前言/序言
在歐亞大陸的西部終端,跨過一道海峽,有一個島國,國名叫“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聯閤王國”,一般稱作“英國''。這個國傢麵積不大,人口不多,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充其量是個中等國傢,若不是它在世界曆史上起過特殊的作用,人們怎麼也不會把關注的目光投嚮它。但它的曆史作用實在是太特殊瞭,不瞭解它,就不能理解今天的世界;沒有這個國傢,現在的世界也可能就不是這個樣!英國的人口和麵積與它的曆史地位太不相稱瞭,在人類文明的曆史上——至少在西方文明的曆史上,隻有兩次齣現過這種情況,另一次就是古羅馬。
對中國人來說,英國是最早齣現在我們麵前的西方國傢,也是迫使中國打開國門的第一個國傢,對此,我們抱著復雜的心情。這種心情其實並不是中國所獨有,世界上許多國傢都有過,至今仍然有。不過,正是這種復雜的心情標示著英國在世界曆史上的特殊作用:英國開創瞭世界的一種新文明,這種文明對多數國傢來說是異質的,不接受它不可能,接受它卻又很痛苦。這是一種當今世界的主體文明,英國開創這種文明,帶給世界的,是災難,還是福音?
在世界所有國傢中,大概隻有英國在産生並發展這種文明時,社會所經曆的震蕩最小,世人所感受的心理落差也最少。用學術的話語來說:英國是一個“原生型”的或“自發型”的現代化國傢,“原生型”或“自發型”國傢非常少,寥寥無幾;多數國傢是“派生型”或“觸發型”,是被迫進入現代化的,其曆史的自然進程被打斷,被迫走上一條它原本也許根本就不會走的路,所以,心理上的迷惘是可想而知的,曆史上的震動也特彆大。被強製的過程一定是非常痛苦的,這是世界上多數國傢所走過的路。
好的,以下是一部與您提到的《世界曆史文化叢書:英國通史》無關的圖書簡介,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力求內容詳實且自然。 --- 《失落的文明密碼:瑪雅帝國興衰的生態學與宇宙觀》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索瞭中美洲雨林深處曾經輝煌卻最終神秘消逝的瑪雅文明。不同於傳統史學側重於政治權力更迭和戰爭敘事的角度,《失落的文明密碼:瑪雅帝國興衰的生態學與宇宙觀》聚焦於將瑪雅文明置於其特定的地理環境和社會結構中進行審視,旨在揭示其宏大成就背後的環境製約、獨特的宇宙哲學,以及最終導緻其“古典期崩潰”的復雜因素。 第一部分:雨林中的起源與適應 本書伊始,我們將追溯瑪雅文明的早期起源,重點分析特諾奇蒂特蘭(Tikal)和卡拉剋穆爾(Calakmul)等主要城邦在低地雨林環境中如何實現農業突破。與安第斯山脈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平原文明不同,瑪雅人必須應對熱帶雨林土壤的貧瘠和季節性乾旱的挑戰。 環境工程的奇跡: 詳細闡述瑪雅的土地管理技術。這包括對“抬高田地”(Raised Fields)、梯田係統以及復雜的灌溉和水資源管理網絡的構建。通過考古生態學的數據,我們重建瞭瑪雅人如何通過精密的規劃,在有限的雨季內儲存足夠的水資源以維持數十萬人口的城市規模。我們探討瞭“米西索爾”(Mesoamerican Milky Way)的信仰體係如何與農業周期緊密結閤,形成瞭宗教儀式與生産活動的共生關係。 城市的形成與社會結構: 瑪雅的城市並非如古埃及或兩河流域那樣緊湊的中心集權都市,而是分散的、層級化的政治實體。本書將分析“神聖國王”(K’uhul Ajaw)的權力基礎——這種權力不僅基於軍事徵服,更依賴於他們作為宇宙與凡人世界中介的能力。通過對金字塔銘文和石碑(Stelae)的解讀,我們重構瞭瑪雅貴族階層、祭司集團和普通農民之間的復雜關係網絡。 第二部分:星辰、神祇與時間的概念 瑪雅文明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成就體現在其數學和天文學上。本書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解析瑪雅曆法體係的精妙。 曆法的綜閤體係: 重點介紹“長紀曆”(Long Count)、卓爾金曆(Tzolkin)和哈布曆(Haab)的相互咬閤。我們不再將其視為單純的計時工具,而是理解為瑪雅人對宇宙時間循環的哲學體現。瑪雅人相信時間是螺鏇上升而非綫性的,每一個曆法周期結束都意味著宇宙能量的重新校準。這種時間觀深刻影響瞭他們的建築方嚮和祭祀活動的安排。 數學的突破: 詳細討論瑪雅人獨立發展齣的“零”的概念及其在二十進製係統中的應用。這種高超的數學能力如何支撐瞭他們對金星軌道和日食的精確預測,以及這些預測在政治預言和戰爭決策中的作用。 宇宙圖景與神祇譜係: 瑪雅宇宙觀分為上界(神靈棲息地)、中界(凡人世界)和下界(九層冥界)。本書將梳理主要神祇(如雨神恰剋、玉米神、羽蛇神庫庫爾坎)的功能及其在不同城邦信仰中的細微差彆,探討“神聖之樹”如何連接世界的各個層麵。 第三部分:古典期的衰落與環境的背叛 瑪雅文明的“古典期崩潰”(約公元800年至1000年)是人類曆史上最引人入勝的謎團之一。本書緻力於整閤最新的氣候學、水文學和考古學證據,構建一個多重因素疊加導緻文明瓦解的模型。 氣候劇變與環境壓力: 引入湖泊沉積物和石筍數據,展示瞭公元九世紀中美洲經曆的長期、嚴重的乾旱期。我們分析瞭這種乾旱如何與過度的人口增長和密集的農業活動相互作用,導緻生態係統不堪重負,水資源係統徹底崩潰。這不是單一因素的失敗,而是“係統性脆弱性”的集中爆發。 內部衝突與政治碎片化: 探討瞭城邦間日益加劇的競爭,特彆是提卡爾與卡拉剋穆爾之間曠日持久的“星戰”(Star Wars)。隨著環境壓力的增加,神聖國王維護其神聖性、確保雨水降臨的能力受到質疑,引發瞭內部民眾對精英階層的反叛和資源的囤積,加速瞭社會結構的解體。 貿易路綫的斷裂與精英階層的逃離: 隨著中心城市的衰敗,長距離的貿易網絡(特彆是玉石、黑曜石和可可豆的貿易)被切斷。本書論證,精英階層可能並未“消失”,而是被迫嚮北部的低地或南部的沿海地區遷移,進入新的、規模更小的政治實體,從而標誌著古典期高度復雜政治結構的終結。 結語:不朽的遺産 盡管古典期城市被遺棄,但瑪雅的知識和文化並未完全消亡。本書最後一部分將簡要迴顧後古典期(如奇琴伊察的崛起)以及現代瑪雅社群如何繼續傳承其語言、信仰和獨特的曆史記憶,為我們理解人類文明的韌性與局限提供瞭深刻的視角。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考古學學生、氣候變化研究者,以及任何對古代非西方文明復雜性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力求在學術嚴謹性和普及性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為我們重塑對瑪雅文明的認知提供一個全新的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