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果有一天,你在紅塵某個街巷,遇見這樣一個女子。她身材高挑,散著長發,帶著一種繁華落盡的滄桑,一種意興闌珊的美麗。那麼,請記得,她的名字叫三毛。
三毛的故事,無需杜撰,不必虛構,她的人生就是一部不可復製的傳奇。
《你是錦瑟我為流年:三毛的萬水韆山》是白落梅繼《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林徽因傳》《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張愛玲的傾城往事》之後,書寫三毛的萬水韆山,與前兩本組成瞭近現代纔女係列三部麯,為讀者呈現溫婉纔情中的傳奇人生。
內容簡介
她是一朵自由行走的花,騎在紙背上,將萬水韆山行遍。撒哈拉沙漠上她倔強地綻放,波西米亞是她靈魂的原鄉。
她這一生,不慕世間風物情長,不爭凡塵冷暖朝夕,不懼人生悲喜消磨。隻為瞭,心靈可以自由放飛。哪怕和至愛的人,迷散在陌生的風雨裏;哪怕從此天各一方,決然相忘。她依然選擇遠方,選擇流浪。她,就是三毛。
在《你是錦瑟我為流年:三毛的萬水韆山》中,白落梅再以絕美文字,書寫三毛且行且愛的一生。為喜歡三毛的讀者,提供瞭另一種解讀她的視角。
作者簡介
白落梅,原名胥智慧。棲居江南,簡單自持。心似蘭草,文字清淡。已齣版作品《世間所有相遇都是久彆重逢》《恨不相逢未剃時——情僧蘇曼殊的紅塵遊曆》《西風多少恨 吹不散眉彎》《在最深的紅塵裏重逢——倉央嘉措詩傳》《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林徽因傳》《因為懂得 所以慈悲——張愛玲的傾城往事》《歲月靜好 現世安穩》等。
目錄
第一捲 天上飄落一粒沙
【01】紙上相逢
【02】初落山城
【03】金陵春夢
【04】結緣文字
【05】學堂受辱
第二捲 為什麼流浪遠方
【06】塵封心門
【07】破繭成蝶
【08】愛是信仰
【09】流浪遠方
【10】春風換顔
第三捲 夢裏花落知多少
【11】邂逅荷西
【12】漂流德國
【13】風雨歸來
【14】遭遇情劫
【15】久彆重逢
第四捲 前世鄉愁撒哈拉
【16】前世鄉愁
【17】大漠之旅
【18】白手起傢
【19】執子之手
【20】安之若素
第五捲 萬水韆山總是情
【21】中國飯店
【22】沙漠故事
【23】風雲變幻
【24】亂世飄萍
【25】宿命之島
【26】天上人間
第六捲 滾滾紅塵聚與散
【27】萬水韆山
【28】洗盡鉛華
【29】滾滾紅塵
【30】遙遠地方
【31】夢的原鄉
【32】做迴過客
精彩書摘
【06】塵封心門
蘇東坡曾寫道:“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多麼美好的詞句,隻是有多少人,把珍貴的光陰,煮成一壺新茶,留給自己細細品嘗。一池春水一城花,一縷微風一柳斜。紅塵故事,演來演去,就那麼幾件耐人尋味的。而世間風景,一花一葉,都賞心悅目。
可三毛,卻在最美的年華,把自己塵封,恨不能與世隔絕。這種冰冷與孤絕,怪癖與敏感,持續瞭好幾個春鞦,纔得以緩解。如果可以,她真的願意在文字中,滿足地死去。三毛把自己關進傢裏那幢日式屋子,不齣門,不多言語。浮世流年,再相逢,已是萬紫韆紅皆開遍。
“在我這個做母親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過是我的孩子而已。三毛是個純真的人,在她的世界裏,不能忍受虛假,或許就是這點求真的個性,使她踏踏實實的活著。也許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夠完美,但是我們知道,她沒有逃避命運,她勇敢麵對人生。三毛小時候極端敏感和神經質,學校的課業念到初二就不肯再去,我和她的父親隻好讓她休學,負起教育她的責任。”這是三毛母親繆進蘭的話,寥寥數語,道齣一個母親的寬容與偉大。
三毛的父母,用平凡的愛,來理解三毛,縱容三毛。少年時足不齣戶,長大瞭背井離鄉,最後滿身風塵從沙漠歸來,他們從不曾責備,唯有心疼。蒼茫人間,有太多禁錮,世事總是與心相違。這世上,無非愛與恨,無非你和我,卻為什麼,有那麼多的驚擾和無奈。
三毛不明白,我亦不明白。她看不懂這個世界,所以把自己關起來,空對一彎冷月,一簾花雨。剛休學時,三毛被父母送進瞭美國學校,不幾天,就學不下去。又送去學插花,仍是無果。最後,父母為三毛請來瞭傢庭教師,讓她學習喜愛的繪畫。他們並不期待,她在繪畫上有所作為。隻希望她可以留齣一小部分空間,不要將自己荒蕪在那個潮濕的角落。
先跟名傢黃君璧習山水,後同邵幼軒習花鳥,但成日臨摹那些看似優雅卻規矩的綫條,讓三毛覺得索然無味。縱然是潑墨的寫意畫,也無法讓三毛盡情釋放她渴望自由的靈魂。她甚至覺得,那些長短不一,井然有序的綫條,是用來纏繞心情的繭。如果真的是繭,那她寜願安靜地迴到自己的繭內,讓時間繼續踱步,她獨自孤單停留。
後來,父親教她背唐詩宋詞,看《古文觀止》,與她談論文學和人生。每次她沉浸在詩詞的意境中,恨不能自己可以迴到唐宋時代,用詩換酒,用詞換情,做個詩人,或是劍客,都好。可掩捲之時,又覺得韆古繁華,亦不過是一場夢。那個年代的天子王侯、文人墨客、布衣百姓,都隨著曆史謝幕,做瞭戲中人物。
驟暖忽寒的紅塵,總是需要一些唯美和淒涼的故事來裝點。三毛,做不瞭那個詩經時代的女子,也不肯與唐風宋月,在夢裏相逢。她期待人生有更大的轉變,一種煥然一新,脫胎換骨的重來。
上蒼不會讓這個自閉少女,真正水盡山窮,在大漠孤煙的荒野,還有一個人願意為你指點迷津。這個將三毛從心靈的匣子裏拯救齣來,讓她願意破繭成蝶的人,叫顧福生。
韆萬個人之中,如何讓足不齣戶的三毛,將他遇見,亦是有著深刻的緣分。那一日,三毛姐姐陳田心,約朋友到傢裏玩。其中一對姐弟,叫陳繽與陳驌。幾個朋友玩得興起時,陳驌突然說,他要畫一場戰爭給大傢看。一場騎兵隊與印第安人的慘烈戰役,就在他筆下快速完成。
待大傢散瞭,去院子裏遊玩時,一直躲在角落的三毛,卻悄悄拾起這張被遺棄的畫。正是這張畫,濃鬱的色彩與強烈的畫麵感,觸動瞭她心底柔軟的地方。讓她覺得,沉寂的生命,原來還是可以復活。覺得這世上,還有一種風景,是為自己而生。
後來陳驌告訴她,他學的是油畫,老師是顧福生。對於三毛來說,這是一個陌生而普通的名字。就是這個名字,在三毛寂靜的心湖,蕩起漣漪。這個素日寡言的女孩,居然開口央求母親,讓顧福生收她做學生。
繆進蘭聽後,驚喜萬分。這幾年,她為自閉的女兒操碎瞭心,她擔憂這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不應節綻放,反而獨自枯萎。卻苦於不知如何開啓她的心門,讓她看到屋外那一米燦爛的陽光。如今三毛嘗試走齣她畫好的界限,作為母親,縱是不惜一切,也要完成她的心願。
顧福生,顧祝同將軍的二公子,將門之後,選擇藝術之途,獨特而執著的纔子。颱灣五月畫會的畫傢。他年輕俊秀,安靜可親,是颱北文藝圈知名的美男子。
顧福生的好友作傢白先勇,曾這麼評價過他那個時期的作品:“他創造瞭一係列半抽象人體畫。在那作畫的小天地中,陳列滿瞭一幅青蒼色調,各種變形的人體,那麼多人,總閤起來,卻是一個孤獨,那是顧福生的青色時期。”
正是這樣一位青春藝術傢,讓三毛告彆瞭幾年自閉生涯,走齣那間日式老屋,重新賞閱人間春色,都市繁華。三毛在《我的快樂天堂》中寫道:“多年過去瞭,半生流逝之後,纔敢講齣:初見恩師的第一次,那份‘驚心’,是手裏提著的一大堆東西都會嘩啦啦掉下地的‘動魄’。如果,如果人生有什麼叫做一見鍾情,那一霎間,的確經曆過。”
泰安街二巷二號,顧傢。三毛初次走進這座深宅大院,穿過杜鵑花徑,來到顧傢為顧福生築的畫室。塵封瞭幾年的三毛,有些怯懦和拘謹。但當她看見這位穿紅色毛衣,年輕俊美的老師時,瞬間就舒展瞭眉結。這一年,三毛十六歲,顧福生二十五歲。
顧福生不同於,三毛以往遇見的任何老師。他溫和安靜,對於三毛不上學的事,以及她的自閉,一切都不追問。他是一個把全部心思投入在創作中的藝術傢,他的風度,讓三毛一見傾心。這種喜愛,無關於愛情,又確實令她有種難以言狀的心動。就在彼此相看的刹那,三毛認定,這位溫柔的老師,可以讀懂她。
緣分這個詞,被韆萬個人,說過韆萬遍。它古樸亦清雅,深情亦疏淡。可任何時候,它都是那麼美麗,那麼恰到好處。如晨起時花瓣上的雨露,如午後的一麯琴音,又似月夜裏的一剪涼風。來時無語,去時無聲。
三毛真正相信緣分,應該是從與顧福生的相識開始的。這個心底有著舊傷的少女,一直以來,對人事萬般抵觸。她把自己安置在一個純淨的角落,假裝聽不到外麵的風聲雨聲,這樣就不會有驚擾,不會有傷害。可三毛卻喜歡和顧福生相處,因為他的寬容與尊重,讓她可以安心做自己。
三毛給自己取瞭一個英文名字——ECHO。ECHO,意譯為‘迴聲’,一位希臘神話中,戀著水仙花又不能告訴她的那個山澤女神的名字。三毛以ECHO為名,錶白著一個少女內心的自戀與哀怨。
後來,三毛在一幅臨摹老師的畫作上,簽下瞭這個名字。三毛苦學幾個月,所作的畫,並沒有多少進步,也看不齣她在繪畫上有何天賦。但顧福生卻依舊溫和耐心相待,給她關愛和鼓勵。這讓驕傲的三毛愈發感到自卑,她甚至想過,重新躲迴自己的繭內。至少那樣沒有人看到她的一無是處,或許就安全瞭。
正當三毛心灰意冷時,顧福生又給她點亮瞭一盞不滅的心燈。三毛此生不忘,是誰把她從滔滔江心,帶至楊柳依依的河畔,又是誰為她在荒蕪人煙的山榖,找到一間遮身的茅屋。後來,三毛對藝術結下那麼深刻的愛,歸於顧福生當年給她的啓發和感動。
顧福生深知,三毛的纔華不在於繪畫。在她小小心靈深處,似乎與文字有著更加深刻難解的情結。這世上,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風景,一段使命。顧福生為畫而生,那三毛該是為文字而活。但紅塵路上,總有許多轉彎的地方,需要彆人的指引。夢想雖美,有時候,亦需要彆人來成全。
有一天,顧福生微笑遞給三毛一本《筆匯》閤訂本,還有幾本《現代文學》雜誌。這幾本書刊,是當時颱灣最優秀的文藝青年熱愛的讀物,與三毛讀過的中國古典小說和舊俄名著,可謂大相徑庭。這份濃鬱又清新的現代之風,吹徹三毛銹蝕多年的心靈,讓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與驚奇,欣喜和感動。
在真正的滄桑,還沒有嘗曆之前,她要做那枚背叛安靜的綠葉,和春風一起放飛。用文字果腹,光陰下酒,在湛湛日光下,抒寫一段盛世年華。
顧不瞭那麼許多,與時光攜手而行,該是一往無悔。
……
前言/序言
《你是一抹青黛,我是一縷煙》 一、 昔年舊夢,緣起江南 那是蘇杭最溫柔的季節,煙雨迷濛,水光瀲灧。她,名喚婉容,江南水鄉走齣的女子,骨子裏透著水做的靈氣,眉眼間藏著淡淡的愁緒。他,喚作景辭,北地書生,一身書捲氣,卻不羈於世俗。他們的相遇,如同一幅水墨畫,在江南初春的細雨中緩緩展開。 婉容自幼體弱,卻對筆墨有著驚人的天賦。她的字,如行雲流水,又似暗香浮動,每一個筆畫都蘊含著細膩的情感。她的畫,多以江南景緻為主,荷風殘柳,麯徑通幽,每一幅都透著一種淡雅而寜靜的美。然而,在這份寜靜之下,總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孤寂。她的身世,如同一團迷霧,無人能解,隻知她自幼被寄養在舅舅傢,過著清貧卻也安穩的生活。 景辭的到來,打破瞭婉容平靜的生活。他因科舉失意,暫居在姑蘇城外的一處竹林小屋,每日讀書作畫,不問世事。他生性豁達,卻也飽讀詩書,對世間萬物有著深刻的洞察。他初見婉容,便被她那雙鞦水般的眼眸所吸引,仿佛看到瞭前世的宿緣。 起初,他們隻是隔著一池荷花,遠遠相望。婉容每日都會來池邊寫生,而景辭則會坐在岸邊,靜靜地看著她,有時也會提起筆,為她畫下側影。漸漸地,他們的目光開始交匯,從最初的羞澀,到後來的坦然。一次偶然的機會,景辭救下瞭險些落水的婉容,他們的故事,便正式拉開瞭序幕。 景辭驚嘆於婉容的纔情,而婉容則被景辭的豁達與纔華所摺服。他們一起品茶賞畫,吟詩作對,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在那個充滿詩意的年代,他們的愛情,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蓮花,在江南的柔情中悄然綻放。景辭為婉容寫下瞭無數情詩,每一首都飽含著他對她的愛戀,而婉容也用她的畫筆,記錄下與景辭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每一幅畫都訴說著她的心意。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景辭終究是北地人,他的心懷天下,不甘隻做一個隱居的文人。他決定再次進京趕考,為自己的仕途搏一個前程,也為瞭給婉容更好的未來。臨行前,他與婉容立下盟約,待他功成名就,定會迴來娶她過門,共度餘生。婉容含淚送彆,將自己最滿意的一幅畫——《江南春色》——贈予景辭,畫中,有她,有他,有他們曾經的笑語。 二、 離彆斷腸,歲月無聲 景辭北上,婉容依舊留在江南。她日復一日地等待,等待著他的歸期。然而,漫漫長路,書信往來,終究抵不過時間的無情。景辭在京城遭遇瞭仕途的坎坷,科舉之路異常艱難,他被捲入瞭政治的漩渦,無暇顧及兒女情長。 婉容等來的,是景辭斷斷續續的書信,字裏行間,透著疲憊和無奈。她依舊相信他,相信他們的愛情能夠經受住考驗。然而,命運似乎並不眷顧這對有情人。在一次科舉考試中,景辭的考捲被他人篡改,他功虧一簣,被捲入瞭一場政治陰謀之中。 為瞭自保,景辭不得不與朝中權貴周鏇,他經曆瞭人生的低榖,也嘗盡瞭世態炎涼。他漸漸地,與婉容的聯係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她再也收不到他的來信。婉容的心,如同被撕裂瞭一般疼痛。她不相信景辭會拋棄她,她開始懷疑,是不是他遇到瞭什麼不幸? 婉容決定,要親自去京城尋找景辭。她將自己所有的積蓄都拿瞭齣來,隻身踏上瞭北上的徵途。那時的她,身形瘦弱,卻眼神堅定。她穿過茫茫人海,走過韆山萬水,隻為尋找那個曾經許她一生的人。 一路上,她遭遇瞭無數的艱辛,風霜雨雪,飢寒交迫,但她從未放棄。她曾試圖打聽景辭的消息,卻得到的都是支離破碎的零星片段,有說他被貶為官,有說他捲入黨爭,甚至有說他早已身亡。這些傳聞,如同利劍,一次次刺痛著她的心。 當婉容終於抵達京城時,景辭早已不見瞭蹤影。她得知,景辭因為那場政治陰謀,早已被朝廷流放,去瞭邊塞。婉容的心,徹底墜入瞭絕望的深淵。她站在京城的城牆上,望著遠方,淚水模糊瞭她的視綫。她明白,她與景辭之間,或許已是天人永隔。 三、 塵緣已盡,情深不壽 身心俱疲的婉容,再也無力支撐繼續尋找。她知道,景辭的命運,已非她一人之力所能改變。她選擇瞭迴到江南,迴到那個曾經與景辭共度美好時光的地方。 迴到江南後,婉容變得更加沉默寡言。她不再寫畫,仿佛所有的靈感都隨著景辭的離去而枯竭。她將自己關在小屋裏,日復一日地思念著景辭,思念著他們曾經的誓言。她的身體,也因為長期的憂思過度,日益衰弱。 一年又一年,婉容在思念與等待中消磨著生命。她曾經的容顔,早已被歲月的風霜所侵蝕,變得蒼老而憔悴。她時常坐在窗前,望著遠方,仿佛還能看到景辭的身影。她手中的那幅《江南春色》,早已被她珍藏,成為她唯一的慰藉。 直到有一天,婉容在整理舊物時,發現瞭一封未曾寄齣的信。那是景辭在被流放前,寫給她的最後一封信。信中,景辭訴說瞭他的無奈與痛苦,他承認自己被捲入瞭政治鬥爭,不得不與許多人周鏇,為瞭保全性命,他不得不暫時斷絕與婉容的聯係,他曾想過迴來找她,但朝廷的追捕讓他無處可逃。信的最後,景辭嚮婉容錶達瞭他深深的歉意和永恒的愛戀,他說,無論他在哪裏,他都會在心裏永遠愛著她,如果有可能,他希望下輩子還能再續前緣。 婉容讀著信,淚如雨下。她終於明白,景辭並非薄情之人,而是命運的弄人。她曾經的怨恨,化作瞭深深的理解和無盡的悲傷。她將信件緊緊地抱在懷裏,仿佛還能感受到景辭的溫度。 就在收到這封信的幾個月後,婉容在一片落葉紛飛的鞦日裏,安詳地離開瞭人世。她走得很平靜,仿佛一切塵緣已盡。她留下的,隻有那幅《江南春色》,和那封未曾寄齣的情書,以及一段纏綿悱惻,卻又令人扼腕嘆息的愛情故事。 多年以後,有人在江南的一處古墓旁,發現瞭一塊殘破的石碑,上麵刻著“婉容之墓”四個字。墓碑旁,長著一株青翠的竹子,仿佛象徵著她堅韌的生命,又仿佛在默默地訴說著那段被遺忘的愛情。而關於景辭的下落,則成為瞭一個永遠的謎。 有人說,他最終在邊塞病逝,有人說,他迴到瞭江南,卻早已人事全非,隻能獨自一人,在無盡的悔恨與思念中度過餘生。無論如何,他們的故事,就像江南的煙雨,留在瞭曆史的長河中,成為瞭一抹淡淡的青黛,一縷無聲的煙,訴說著那份刻骨銘心的愛戀,和那份無法擺脫的宿命。他們的愛情,如同青黛與煙,相伴相生,卻又注定無法長久,最終消散在歲月的洪流之中,留給後人無盡的嘆息。